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海北部陆架底质中介形虫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南海北部陆架中段的44个底质样品进行介形虫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查明其属种成分、空间分布以及各项环境因素的控制作用。共计鉴定介形虫85属185种,无论种的分异度或介形虫丰度均显示出离岸随着水深、水温和盐度增长而加大的趋势,在中、外陆架达最高值。此区介形虫三个组合、四个亚组合的分布,与水团的分布格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黄海西部介形虫分布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从黄海西部175个表层沉积样品中共获得介形虫壳瓣13000余枚,并将其分类为75属142种.介形虫丰度的高值主要出现在40m以浅的水域,由南向北呈带状分布.分异度H(S)由南向北递减,与水温的变化趋势相一致.由射阳至长江口,在辐射状沙脊分布的水域H(S)的平均值达到最高值.通过对69个主要属种进行Q型因子分析,划分出6个与海洋环境相对应的介形虫组合分布区域.通过追踪介形虫属种在黄海、东海的地理分布,再次证实了介于两海域间的种分布不连续所对应的乃是亚热带-暖温带界线.  相似文献   

3.
对渤海湾西岸39件表层沉积样中有孔虫和介形类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底栖有孔虫20属41种,海相介形类26属32种。底栖有孔虫分布主要受离岸距离、河流入海、潮流与相应的水深、盐度和沉积速率影响,可划分3个有孔虫组合区。南部组合Ⅰ区以阿卡尼圆形五玦虫和毕克卷转虫变种为主,代表了受淡水注入影响的近岸带河口沉积环境;西北部组合Ⅱ区为毕克卷转虫变种—具瘤先希望虫—阿卡尼圆形五玦虫组合,代表了近岸浅水沉积环境;组合Ⅲ区中优势种为具瘤先希望虫,主要位于10m以深水域,沉积环境更近似于正常海相环境。海相介形类分布主要受盐度、水深和沉积物的底质类型与运移规律影响,并大致以10m等深线为界划分为2个介形类组合区。浅部组合Ⅰ以陈氏新单角介为绝对优势种,代表了广温、广盐的滨岸浅海河口环境;组合Ⅱ以美山双角花介为绝对优势种,生存环境少受淡水影响,离岸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4.
南黄海北部深水区表层沉积中有孔虫和介形虫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海北部深水区 (36°15 ~ 38°0 0 N、12 3°2 0 ~ 12 4°33 E)表层沉积中的有孔虫和介形虫主要由原地分子和残留分子组成。残留分子为陆相介形虫、沿岸浅水有孔虫和介形虫 ,反映了末次冰期低海面和冰后期海侵初期的沉积环境 ,原地分子以冷水和深水种为特征 ,介形虫以 Sarsicytheridea bradii、Acanthocythereis mutsuensis和Munseyella japonica等为优势种。有孔虫有两个组合 :东北部为以 Proteonina atlantica为代表的胶结质壳组合 ;西南部为玻璃质壳组合 ,其优势成分是 Buccella frigida、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Ammonia ketienziensis、H anza-waia mantaensis和 Pacinonion tasmanensis等。调查区埋葬群存在原地和叠加两种类型 ,前者分布在北部和南部 ,后者主要见于中部和西部  相似文献   

5.
对全球低氧区的分布、形成机制以及低氧区海水表层特征、海底地球化学特征、生物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的描述.着重对全球低氧区的底栖有孔虫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并与长江口底栖有孔虫特征相结合,讨论适合指示长江口低氧区的底栖有孔虫组合,初步分析认为Epistominella naraensis(奈良小上口虫)、Bulimina marginata(具缘小泡虫)、Bolivina spp.(箭头虫诸种)、Florilus spp.(花朵虫诸种)、Ammonia spp.(卷转虫诸种)以及Bulliminella spp.(微泡虫诸种)为长江口低氧区的敏感种,具有低氧环境的指示意义,并可以作为古低氧事件研究的标志.但实际应用时应根据研究需要取合适的属种组合使用.  相似文献   

6.
渤海东北海域有孔虫埋葬群特点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渤海东北海域211个表层样品中有孔虫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共得底栖有孔虫48属109种,浮游有孔虫匮乏。对底栖有孔虫中58个种运用Q型因子分析,经方差最大化旋转,获得3个主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为98.62%。组合Ⅰ为毕克卷转虫变种-冷水面颊虫,代表低温低盐沿岸流分布的滨岸环境;组合Ⅱ为异常诺宁虫-伊格尔虫未定种,代表黏土粉砂沉积物分布的近岸浅海;组合Ⅲ为压扁卷转虫-覆盖面颊虫,代表30m水深线以外的较深水环境。研究区有孔虫埋葬群分布主要受冬季低温低盐沿岸流、沉积物分布、潮流、沉积速率及CaCO3含量等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朱晓东 《海洋学报》1994,16(4):91-95
本文首次记述了我国海岸现代底栖有孔虫畸形现象的发现及其与海水环境状况的关系.在连云港港区及其附近海岸采集的2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17个含有畸形壳体,共计101枚,分属玻璃质壳、瓷质壳和胶结质壳三大类十余个属种,其中以毕克卷转虫变种Ammonia beccarii (Linne) vars.和希望虫Elphidium数量最多.壳体畸形类型有10种.畸形有孔虫的分布与海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密切相关.畸形有孔虫可作为海洋环境污染的一种生物指标.与国外文献报道相比,连云港港区畸形有孔虫含量尚较低,表明污染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8.
阮培华 《海洋学报》1990,12(2):200-212
本文叙及的现代介形虫系采自广西高德和涠洲岛海岸带.高德地区介形虫丰富度、分异度皆低,而涠洲岛的丰富度、分异度非常高,且自潮上带至潮下带数量渐增.涠洲岛的介形虫组合与海南岛东岸所见相似,大多属种是速足介目的沿岸、底栖类型,仅很少数属于丽足介目(如Rutiderma,Cylindroleberis,Poly-ope).文内分析了本区介形虫动物群的分布特征和规律,为探讨介形虫的生态环境、生物地理区划及新生代生物地层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9.
南海表层沉积中深海介形虫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海中、北部111个深海表层沉积物样品中介形虫定量分析表明,介形虫丰度和分异度在1000m以浅的陆坡上部最高,随深度增加碳酸盐溶解作用的加强而显着减少,至3000m,即浮游有孔虫溶跃层深度之下则罕见;埋葬群由67属204种组成,以Krithe占优势,其在样品中的平均含量达38.7%;种群中含典型的大洋性“冷水圈”深海介形虫,显然与经巴士海峡注入南海的太平洋中、深层水密切相关.文内列出了所有属种的深度分布,讨论了各水团中介形虫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浅海现代介形虫的数量和属种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我国各海区近700个表层样品定性、定量分析的结果,讨论了介形虫数量与属种的分布。介形虫的种数与个数具有由南向北、由河口海岸到陆架外缘随水深变大而增加的趋势。按照在各种温度、盐度、深度条件下不同属种的数量分布,划分出暖水、凉水和广温种,少盐-中盐、中盐-真盐、多盐-真盐与广盐种,以及五个不同深度带的种。在控制介形虫分布的各项环境因素中,盐度是河口、海岸区的主导因素,温度在陆架浅海区起决定作用,深度则结合其它因素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西北冰洋楚科奇海台ARC3-P31岩心(水深435m)中介形虫化石群的研究,复原了50ka以来的古水团变迁史。该岩心中介形虫化石较丰富,主要由Krithe、Polycope和Cytheropteron 3个属构成,另有Rabilimis mirabilis、Microcythere medistriatum、Cluthia australis、Pedicythere neofluitans、Pseudocythere caudata等几个种零星分布于不同层位。与MIS3-MIS2相比较,MIS1以来该岩心中的底栖有孔虫和介形虫丰度明显增加,指示了底栖生物生产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响应于气候的变暖。以末次冰消期为界,介形虫化石群属种构成发生了显著翻转:在末次冰消期之前以Cytheropteron-Polycope组合为主,这两个属占总个体数的81%;而从末次冰消期至全新世,Polycope百分含量快速减少,被更替为Cytheropteron-Krithe组合,该组合的两个属占总个体数的79%。根据现代介形虫属种在北冰洋的分布规律可以推测,冰期里Polycope属成为绝对优势分子,是由于北冰洋中层水的顶部变浅,占据了原本属于大西洋水的空间;而全新世以来Krithe属含量增高是由于海平面上升导致水深增加。以上结果说明,在楚科奇海台一带温暖的大西洋水在末次冰期很可能是完全缺失的,到全新世才进入该海域。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依据冲绳海槽17个采样站位336个样品分析结果,认为介形虫分布具有如下特征:1.在粉砂质浊积层中介形虫化石非常丰富,富集的尸积群化石堆积成层;2.浊积层中介形虫积层富集的数量是与海槽升降速度和频率相关;3.尸积层中介形虫大部分是属滨海和浅海类型,完全不同于深海介形虫.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底质中有孔虫埋葬群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世界上有关河口区有孔虫群的研究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国外已有近40条河口的工作记录,我国近十几年来也已开始研究.关于珠江口底质沉积中有孔虫的系统工作,迄今尚无报道,同济大学(1980)对本区西江口的有孔虫和介形虫群做了较详细的研究,并划分出霜粒企虫-毕克卷转虫组合和同现卷转虫-条纹判草虫组合.H.O.Waller(1960)对台湾岛以南到北部湾的沿海陆架的底质有孔虫群建立了四个组合,其中内陆架组合(20—46m)为异地企虫-日本九字虫组合.本文的工作是在上述基础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14.
东海北部陆架柱样中底栖有孔虫组合及其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北部陆架区D-46C和D-74C柱样底栖有孔虫分析结果表明,D-46C柱样自下而上为压扁卷转虫(Am-moniacompressiuscula)组合,并可以进一步划分出压扁卷转虫—花朵虫(A.compressiuscula-Florilusspp.)亚组合、压扁卷转虫—叶状串珠虫(A.compressiuscula-Textularia foliacea)亚组合和压扁卷转虫—强壮箭头虫(A.compressiuscula-Bolivina robusta)亚组合;D-74C柱样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三个组合:叶状串珠虫—压扁卷转虫(Textularia foliacea-Ammonia compressiuscula)组合、大西洋花朵虫—异地希望虫(Florilus atlanticus-Elphidium advenum)组合和大西洋花朵虫—结缘寺卷转虫(Florilus atlanticus-Ammonia ketienziensis)组合。两个柱样中底栖有孔虫组合垂向变化明显,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初步认为两个柱样均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其中,D-74C柱样为全新世中期(相当于亚北方期)以来的沉积,在全新世晚期一直受到陆地冲淡水的强烈影响;D-46C柱样为全新世早期(相当于前北方期和北方期)以来的沉积,受到陆地冲淡水流的影响较D-74C柱样小。  相似文献   

15.
东、黄海海岸带现代介形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黄海现代底栖介形虫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1958年黄宝仁就曾对中国海介形虫做过概略的调查,可惜有关成果尚未发表.七十年代中期起,随着我国海洋地质事业的发展,同济大学与国家海洋局第一、二研究所协作共同对东、黄海底质表层介形虫进行了大面积的系统调查,初步查明了底栖介形虫组合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汪品先等,1980);此外,日本学者K.Ishizaki(1977,1981)和T.Nohara(1976,1977)对东海东部的介形虫亦做了不同程度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滦河口地区沉积物中的有孔虫、介形虫的分析结果,探讨了不同沉积环境中有孔虫、介形虫的组合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根据生物组合和生物自身变化特征,并参考所处地貌部位及沉积物性质,对该区进行了地层对比和古环境分析。  相似文献   

17.
珠江口底质沉积中胶结壳有孔虫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淑鸾 《海洋与湖沼》1988,19(2):187-196
作者对珠江口底质沉积的209个样品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共有腋结壳有孔虫14属28种。按其分布范围不同可分为两个组合:Ⅰ.福尔摩砂杆虫Ammobaculites formosensis与卡纳利拟单栏虫Haplophragmoides canaricsnlis组合;Ⅱ.叶状串珠虫Textularia foliacea与节房双串虫Bigenerina nodosaria组合。这些组合的分布与水深,盐度、底质沉积物及pH值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中国浅海现代介形虫的动物地理分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七百多个表层沉积样品分析结果,中国浅海的现代介形虫可以分为五类组合:河口滨岸广温广盐组合,近岸浅水的广温狭盐组合,黄海较深水的冷水团组合,南海北部与东海中、外陆架的暖水组合,以及南海的热带珊瑚礁组合。在介形虫的动物地理学方面,黄、渤海属于北太平洋区,南海南部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而南海北部与东海和日本南部太平洋沿岸一起为中国-日本区。  相似文献   

19.
东海、黄海海岸带现代介形虫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泉鸿 《海洋学报》1985,7(2):193-204
东海、黄海海岸带现代介形虫计有57属91种,其中活介形虫30属43种,本文从属种组成和群落结构(数量丰度、优势度、分异度)等方面对滨岸淡水、潮上带半咸水、潮间带、河口区和潮下带等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群和埋葬群进行了系统描述,并探讨了温度、盐度、底质和水动力条件等环境因素对介形虫分布的控制作用,指出盐度是影响生物群分布的首要因素,高能的水动力条件是造成砂质潮间带和河口区埋葬群明显不同于生物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北部近海涟虫目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涟虫类(Cumacea)是甲壳动物软甲类中的一个目,与端足目、等足目等同属囊虾类(Peracarida)。其形态构造较为独特(图1),头部与前3或4胸节愈合,留下5或4个活动胸节,外覆以膨大的头胸甲,其侧缘与胸足紧密结合,形成封闭的鳃室。鳃叶附于第1颚足宽大的外肢上。腹部细长呈链状,许多种类缺少尾节,雌性腹肢完全退化。大部分涟虫埋栖于海底泥沙中,属底栖生物。许多涟虫在交配期或夜间离开海底沉积,到水层中营游泳生 活,所以浮游生物拖网中也常能大量采到。涟虫也是鱼类和大型甲壳类食物的组成部分。 最早记载的涟虫是 Lepichin于1780年报道的 Oniscus scorpioides ,即现在的蝎形针尾涟虫 Diastylis scorpioides。第二例有关涟虫的报道是 Colone Montagu 于1804年所作。H. Milne-Edwards于1828年为此种建立了Cuma属,涟虫类 Cumacea一词的名称即来源于此。按常规,涟虫目的名称应从最早发表的属名,即针尾涟虫属(Diastylis),但因源于Cuma属的 Cumacea一名已被广泛应用和接受,不便更改,散仍保留Cumacea一名。 现今涟虫目已知共有近800种(Robert,190),分隶于11科,100多属,大多分布在0-500m之间,也见于大洋深渊底(如发现于爪哇海沟的 Makrokylindrus halis Jone,1969,栖息深度可达7160m)。关于中国近海的涟虫,以往研究较少,台湾省曾有少量报道,华北的涟虫仅罗玛金娜(JIOMAKИHA)于1960年报道过8种(其中1个未定种)。由于涟虫埋栖于泥沙之中,其分布范围局限性较大。涟虫的地方性种(endemic species)较多。搞清我国涟虫目的种类组成,对底栖生物生态学、浮游动物学、动物地理学以及鱼类食性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报道了我国北部涟虫目15种,分隶于6科、13属。其中有3个新种:舌突圆涟虫Cyclaspis linguiloba sp.nov.、六刺丽涟虫 Lamprops hexaspinula sp. nov.、二齿半尖额涟虫 Hemileucon bidentatus sp.nov;7个新纪录是卵圆涟虫 Bodotria ovalis、宽甲古涟虫 Eocuma lata、蛇头女针涟虫 Gynodiastylis anguicephala、梭形驼背涟虫 Campylaspis fusiformis、笨凸背涟虫 Campylaspis amblyoda、光亮拟涟虫 Cumella arguta、和太平洋方甲涟虫 Eudorella pacifica。另外,罗玛金娜1960年报道的新变种脊腹异涟虫 Heterocuma sarsi var. costata应为萨氏异涟虫 Heterocwma sarsi 的同物异名。 本文所研究的标本均采自长江口以北的中国近海,主要为底栖生物海底表面采泥、拖网和浮游生物拖网取样所获,个别的为潮间带采集所得。体长的测量自头胸甲前缘至尾节末端(不包括尾节端刺),如果不存在尾节,则至第6腹节末端。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