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陆地表层系统地理过程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近十几年来,地球表层过程研究在地球系统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强调将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对环境变化对科学提出的挑战。而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恰恰是地理过程的具体表现。从与陆地表层地理过程相关的国际重大科学计划的研究主题看,陆地表层地理过程的研究重点和核心已经从自然向自然与人文结合方向发展,从无机向无机与有机结合方向发展,从单要素、单个过程的研究向多要素、多过程耦合与综合研究方向发展,从宏观向宏观与微观结合方向发展。未来若干年,我国的陆地表层系统地理过程研究应紧密围绕格局与过程、过程与效应、综合与集成组织科学问题。提高我国地理过程的研究水平,推动我国地理学基础研究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意义、目标与任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镇化是地球表层发生的以最为显著的人类活动为主并与其他圈层相互作用的综合地理过程,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特点。新型城镇化既是国家战略,也是地学极为重要的前沿交叉学科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之一。未来地球研究计划(Future Earth)、SDGs和国际地理联合会的"面向未来地球的地理学: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IGU-GFE)也都强调城镇化与人地系统耦合以及可持续发展。通过简要回顾城镇化研究进展,提出城镇化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下一步研究的目标和任务。建议发挥多学科交叉特色,加强交叉学科领域城镇化的基础研究深度与决策支撑水平。面向国际研究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尽早提出系统开展新型城镇化研究的顶层设计和科技布局建议,提升我国该领域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话语权和主动权,更好地发挥基础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代地理学特征:发展趋势及中国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它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具有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面对当前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科学问题,地理学家根据学科特点和领域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目前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系统各界面间的物理、化学、生物及人文过程,探讨多种过程的相互作用机理,探求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间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地理学以“格局—结构—过程—机理”的研究思路贯穿始终。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以及观测资料的不断积累,实验测试数据质量的提高和数据量的增加,当今地理学的研究在空间尺度上同时向微观、宏观两个方向扩展,模型研究不断科学化,已具备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总体上,表现为部门地理研究深化,区域综合研究加强。长期以来,中国地理学在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地表自然过程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以及面向社会现实的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进展。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是经外交部倡议,原国土部批准,于2014年10月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它是与国内相关地学机构相联合,面向上海合作组织及丝路沿线国家开展地学多领域合作的国际科技研究中心;是上合组织框架下的三个国际合作中心之一。主要职责:围绕国际地学研究前沿,凝聚国内外地学领域一流科学家,立足中亚、西亚和中东欧重大基础地质、资源、能源和环境等科技问题,开展跨境重要成矿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是经外交部倡议,原国土部批准,于2014年10月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它是与国内相关地学机构相联合,面向上海合作组织及丝路沿线国家开展地学多领域合作的国际科技研究中心;是上合组织框架下的三个国际合作中心之一。主要职责:围绕国际地学研究前沿,凝聚国内外地学领域一流科学家,立足中亚、西亚和中东欧重大基础地质、资源、能源和环境等科技问题,开展跨境重要成矿  相似文献   

6.
《地球科学进展》2004,19(6):886-888
"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实施的重大研究计划.其宗旨在于,通过组织和支持对围绕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学问题的研究,揭示我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影响,剖析环境变化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为我国典型区域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合理发展提供对策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杨荣兴 《广西地质》1995,8(3):59-64
当今社会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赋予现代地学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经历了地质-生物知识革命阶段和矿产资源-能源阶段之后,现代地学正进入对人类思维和生活方式都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地学的发展与现代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现代地学发展的总趋势是:纵向深入研究与横向交叉扩散使学科高度分化与综合,围绕全球性岩石圈研究和全球变化研究两大主题开展的全球地质学是今后的主攻目标,加强国际合作才  相似文献   

8.
正1办刊宗旨《地球科学》是由中国地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地球科学学术理论刊物(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面向地球科学领域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主战场,以反映我国地球科学领域最新的、高水平的基础地质、应用地质、资源与环境地质及地学工程技术科研成果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国内外地学学术交流,繁荣我国地质教育、地质科技与地质找矿事业,服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目的.本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倡"双百"方针.  相似文献   

9.
张猛刚  雷祥义 《西北地质》2005,38(2):99-101
地球表层系统是岩土圈、大气圈、水圈、人类圈和生物圈构成的地表自然社会综合体,笔者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阐述了地球表层系统的边界、环境、要素、结构和功能;并分析了地球表层系统的开放性、有序性和耗散结构的特征;最后阐明了协调人地关系是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   总被引:72,自引:6,他引:72  
现代地理学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其发展趋势是: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地理过程的微观研究进一步深化,结合实践拓宽应用研究领域,实验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地理学应在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与调控、地理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战略等前沿领域开拓创新,为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协调人地关系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自然控制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如何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论述了“控制自然与自然控制”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述了学科交叉点的锐意创新与实现自然控制的关系。以及对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应注重发挥哪些学科、领域的优势和大胆开拓创新的交叉学科领域等提出了一些看法。并强调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必须以区域资源、环境状况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ocuses of the Past Global Changes (PAGES) to investigate the long-term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reg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two millenniums. The past decades in China have witnessed great progresses in the study of past climatic influence on human society. In this paper, reviews have been made on the latest proceedings related with researches about the past 2000-year climatic impacts on Chinese history in terms of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economic fluctuations,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dynasties in China. It is concluded that climate change and socio-economic fluctuation in historical China really temporarily demonstrated a good coincidence, which indicates a potential driving-response mechanism was likely embedded in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society. A warm climate provided relatively stable conditio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us generally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On the contrary, socio-economic adverseness triggered by a colder climate was preconditioned with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as well as the gradual accumulation of social rigidity. These social problems accompanying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contributed higher vulnerability of society in the face of changing climate, which to some extent might amplify the effects of climatic deterioration. The authors emphasize that the future studi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st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history in China should attach more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key problems: making deeper exploitation of the potenti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documents,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of climate-society interaction, and studying the differences of climatic effects o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regional scale. This study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might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under a situation of global warming, and als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ustainable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相似文献   

13.
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气候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它的开发利用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评述了我国主要气候资源的分布及利用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气候资源合理开发 利用的发展目标:开展全国和重点区域气候资源普查、评估气候资源的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和需求进行气候资源综合区划工作;建立我国气候资源监测评估体系,研究气候资源未来演化趋势及其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推广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特别是对太阳能和风能等气候能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14.
More than a strategy for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protected area paradigm has represented a specific conception of nature–society relationship. Originated in a context of capitalist consolidation, rapid urbanisation and frontier development in the US, this paradigm has given rise to a ‘politically viable rationale' in which utilitarian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by tourism development would ensure nature preservation. This political rationality has deeply influenced environmental polic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fostering a paradoxical model in the history of nature preservation. It also has brought into play diverse interests that have shifted patterns of local nature–society interaction, configuring a complex politicised environment. Established in ‘isolated' regions, protected areas have been implemented often by top–down approaches, disrupting resident peoples' livelihoods strategies through conflicts over the control of natural resources. Understanding the implications of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policies on resident peoples' livelihoods may represent a starting point for an integrated developmental conservation policy towards the promotion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in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reg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se issues are analysed in the region of the Lençois Maranhenses National Park in Brazil.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context facing the region reveals a standardised conservationist paradigm marked by the absence of wider ecological criteria informing nature protection and a disregard for the strengthening of sustainability in existent socio-economic dynamics.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policies have not only promoted tensions between resident peoples' livelihoods and the protected area paradigm, but also reinforced the legitimisation of social exclusion and environmental disruption under the prevalent rhetoric of natur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胡光 《吉林地质》1998,17(1):71-75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国际社会为了保证人类社会正常发展于70年代提出来的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是保持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而不损害其后代的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能带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能给本以恶化的人口、资源、环境带来难以想向的破坏。即由于人口的增长高于经济的增长抵消了经济增长的成果;由于科技水平限制,对资源能源  相似文献   

16.
矿产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昌明  黄孝林 《地球科学》1999,24(4):355-358
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并结合我国矿产资源特点和形势分析了研究矿产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详细地探讨了通过利用矿产资源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5条途径:(1)正确进行了矿产资源区划;(2)制定合理的区域矿业发展战略;(3)改革矿权制度,实现两权流转;(4)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促进矿业发展;(5)进一步加强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晓宇  郭昂青 《地质与资源》2010,19(2):105-108,133
松嫩平原是黑龙江省社会经济最发达地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在地下水开发利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地下水水位区域性持续下降、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不断加重、用水结构不合理、地下水资源浪费和农村饮水安全等问题.地下水资源量不断减少,供需矛盾不断加重,已经严重制约本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如何分析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匹配程度,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厘清的问题。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协调理论,构建了基于双曲距离协调度的资源-经济系统的协调分析模型方法。根据该模型对全国依赖地下水资源且开发程度较高的514个县的地下水资源和经济数据进行了协调关系分析,评价了各县地下水资源禀赋与其承载的经济体之间的协调关系水平,结果显示2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匹配程度及空间上具有较大差异性。东北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处于地下水资源与经济协调的正向区间,区域经济发展仍具有一定潜力,华北及南方大部分地区处于负向协调区间,经济的发展超越了地下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9.
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世界性的重大论题,对中国尤其重要。地理学应该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理论、方法,针对我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联系国际经验以及我国传统农业中的可持续因素,以自然结构为基础,以人地关系为核心,探讨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转换机制,从区域尺度探讨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实现途径及区域系统模式,为实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两个转变”和“两大战略”提供区域对策和操作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