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我们通过荧光染色、自身基因组原位杂交(Self-GISH)和多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首次研究了棘头梅童鱼(Richardson,1844)的核型特征。雌性核型有24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n=48a,NF=48),而雄性核型包含22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单体和1条中间着丝粒染色体(2n=1m+46a,NF=48)。雌性和雄性核型之间的差异表明,棘头梅童鱼的性染色体系统为X1X1X2X2/X1X2Y型,其中Y为雄性中特有的中间着丝粒染色体。三色FISH结果显示,5S rDNA和18S rDNA位点定位在最大的端着丝粒染色体(X1)以及Y染色体的短臂;X1染色体上有一个特异的臂间端粒信号(ITS),与5S rDNA位点部分重叠。Self-GISH结果显示,在推定的性染色体DNA重复序列聚集。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提出关于棘头梅童鱼Y染色体起源的假说:Y染色体起源于祖先核型(2n=48a)中的两条端部着丝染色体融合,并且在此过程中伴随着片段缺失。本研究首次在石首鱼科中描述了异形的性染色体,将为其他石首鱼的性染色体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2.
日本蟳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鳃、肝胰腺、心脏、精巢、成熟卵、各期胚胎及溞状幼体等为材料,采用空气干燥法对日本(女寻)(Charybdis japonica)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育期的精巢最适宜进行日本(女寻)染色体计数,用眼点期之后的胚胎和溞状幼体制片,适宜做核型分析.日本(女寻)染色体的数目是2,n=114,n=57.核型分析显示,日本(女寻)有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共计17对(第1~17号),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7对(第18~24号),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仅1对(第25号),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共计32对(第26~57号).日本(女寻)的核型公式为:2 n=114=34m+14sm+2st+64t,染色体臂数NF=164,未能发现异形性染色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6种科(Teraponidae)经济鱼类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胸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 PHA)及秋水仙素溶液, 取活体头肾组织低渗、固定和空气干燥, 分析比较了(Terapon theraps)、细鳞(Terapon jarbua,/i>)、尖吻 (Rhynchopelates oxyrhynchus)、叉牙 (Helotes sexlineatus)、列牙 (Pelates quadrilineatus)和高体革 (Scortum barcoo)的核型。结果表明, 6种鱼中期染色体均为二倍体, 除尖吻外均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随体和次缢痕。其核型如下: 的核型为2n=48=48t, 臂数: NF=48; 细鳞的核型为2n=48=48t, NF=48; 叉牙2n=48=48t, NF=48; 列牙的核型为2n=48=48t, NF=48; 高体革2n=48=2m+2sm+44t, NF=52; 尖吻 2n=48=4m+2st+42t, NF=52。科这6种鱼染色体均属于典型的高位类群。同时, 将科6种鱼与前人已完成的科其它鱼类的核型进行比较, 发现尖吻的核型出现异型性染色体, 并对尖吻出现罕见的异型性染色体进行分析讨论。除高体革外, 其余5种核型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采用PHA体内注射肾细胞直接制片法研究青岛近海常见的许氏平鲉和欧氏六线鱼的核型,核型公式分别为2n=48,2m+46t,NF=50和2n=48,6m+16sm+20st+6t,NF=70。许氏平鲉的t组的第20对(t20)染色体和欧氏六线鱼t组第3对(t3)染色体分别为各自核型中具随体的特征性染色体。此外,在两种鱼中均未发现有异形性杂色体存在。  相似文献   

5.
川纹笛鲷染色体核型、银染和C-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采用植物血凝素、秋水仙碱腹腔注射,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分析了川纹笛鲷Lutjanus sebae染色体核型、Ag-NORs和C-带.结果表明:1)川纹笛鲷二倍体染色体数2n=48,核型公式为:2n=48t,NF=48;在第1对染色体靠近着丝粒部位有明显的次缢痕.2)染色体经快速银染后,Ag-NORs的数目在不同细胞中表现出多态性,数目1-4个,2个Ag-NORs的频率最高(占79%).在分裂相中,第1对t染色体近着丝粒的次缢痕区均出现2个银染位点(Ag-NORs阳性),且未见Ag-NORs的联合现象.3)大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粒区显示出1个深浅不同的C-带,在第1对染色体的随体区域分布有大量的结构异染色质,表现C-带强阳性.讨论了鱼类核型演化规律和Ag-NORs,C-带的发生机制,以及川纹笛鲷的进化地位.  相似文献   

6.
PHA体内注射后,按肾细胞直接法和银染法研究花尾胡椒鲷(Plectorhinchus cinctus)、胡椒鲷(Plectorhinchus pictus)染色体核型及Ag-NORs带.两种鱼核型公式均为2n=48,48t,NF=48.胡椒鲷具有1个大的NORs,呈圆球形,位于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端部;花尾胡椒鲷也具有1个较小的NORs,呈2个棒状结构,位于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的端部.  相似文献   

7.
法螺(Chanoria tritonis)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法螺(Chanoria tritonis)是珊瑚敌害生物长棘海星的天敌,在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人类过量捕杀,法螺数量急剧减少,开展法螺的人工繁育工作迫在眉睫。染色体研究是遗传育种工作的基础。目前,有关法螺的染色体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尚属空白。本实验以法螺面盘幼虫为材料,采用秋水仙素溶液及低渗溶液处理,热滴片法制片,对染色体进行Giemsa染色来研究法螺的核型。结果表明,法螺染色体二倍体数2n=70,核型为2n=32m+18sm+20st,NF=120。部分分裂相中出现2条异形染色体,是否为性染色体还有待确认。染色体组中第2对和第16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上具有次缢痕。对我国已进行过染色体核型研究的腹足纲贝类进行统计表明,法螺是目前已知的染色体数目最多的物种。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平鲷(Rhabdosargus sarba)自然群体和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平鲷自然群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的染色体没有明显的形态结构差异,数目均为2n=48,中部着丝点染色体2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2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19对,其核型公式为4m+2sm+4st+38t,染色体总臂数(NF)54,染色体上未见随体、次缢痕,也未发现有明显异形的性染色体;雌核发育单倍体染色体数目n=24,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有2条,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条,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2条,端部着丝点染色体19条,核型公式为2m+1sm+2st+19t,染色体总臂数(NF)27,单倍体染色体数量是其二倍体染色体的一半,其形态和结构与同源的另一套染色体相似.根据鲷科几种主要鱼类的核型,结合它们之间的杂交后代的性状表现和遗传亲和力、个体发育及其基本生物学特征分析,在分类学上平鲷可以归入鲷属,与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和黄鳍鲷(Sparus latus)同为一属.  相似文献   

9.
以宽壳全海笋担轮幼虫为材料,采用热滴片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宽壳全海笋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38,染色体臂数(NF)=70,核型公式为24m 8sm 6st,未发现性染色体和随体.与海螂目另一物种砂海螂相比,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多4条,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多6条,核型比砂海螂更具不对称,推测宽壳全海笋较砂海螂原始.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三倍体金虎杂交斑(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蓝身大斑石斑鱼E. tukula♂)的细胞遗传特性。以静水压休克诱导的三倍体金虎杂交斑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DNA含量测定鉴定出三倍体金虎杂交斑、对三倍体金虎杂交斑进行红细胞大小、形态的比较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三倍体金虎杂交斑的DNA含量与二倍体金虎杂交斑的DNA含量的比值为1.45︰1。三倍体金虎杂交斑血细胞长轴、短轴分别为二倍体的1.34、1.14倍(P<0.01)。三倍体金虎杂交斑血细胞体积、表面积分别为二倍体的2.07和1.54倍(P<0.01),三倍体金虎杂交斑血细胞核长轴、短轴、核表面积、核体积分别为二倍体的1.22、1.05、1.29、1.57倍(P<0.01)。通过头肾-秋水仙素注射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二倍体金虎杂交斑的染色体数目为48,核型为2n=48=2sm+46t, NF=50,三倍体金虎杂交斑的染色体数目为72,核型为3n=72=1m+2sm+69t,NF=75,未发现有性染色体。实验结果为石斑鱼杂交种多倍体育种提供了丰富生物学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常规核型分析、Ag-NORs及C-带技术对美国红鱼的核型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红鱼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48,48条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8t,NF=48;核仁组织区位于第1对同源染色体靠近着丝粒的位置;美国红鱼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位置显示为C-带阳性,同时发现核仁组织区也表现为异染色质;第1对染色体表现为长度多态性,与核仁组织区多态性相关,而非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12.
采用PHA体内注射肾细胞直接法和银染法研究的核型及Ag-NOR带。提出的核型公式为2n=48,2m+8sm十2st+36t,NF=58。核型中第二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染色体)为典型的具次缢痕染色体。银染结果显示次缢痕部位为银集核仁组织者区(Ag-Nu-cleolusorganizerregion,Ag-NORs),并表现出数目和结构多态性。此外,还讨论了的不同群体间核型的差异,认为不同群体间存在明显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13.
何丽斌  周宸  黄瑞芳  林琪 《台湾海峡》2010,29(4):473-477,594,594
采用鱼鳍细胞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色,对厦门沿岸海域2种虾虎鱼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犬牙缰虾虎鱼(Amoya caninus)的染色体数目为2n=50,臂数为NF=84,有8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7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2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和8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髭缟虾虎鱼(Tridentiger barbatus)的染色体数目为2n=44,臂数为NF=68,有5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6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1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和10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未发现有异形染色体.其中犬牙缰虾虎鱼的染色体数目是文献中尚未报道的1类虾虎鱼染色体类型.  相似文献   

14.
波纹唇鱼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解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es)的细胞生物学特征,采用植物血凝集素PHA、秋水仙素腹腔注射和空气干燥制片法以头肾组织为材料,对波纹唇鱼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波纹唇鱼具有染色体48条,核型公式为2n=48=6m+42t,NF=54,未发现随体、次溢痕及性染色体,其核型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5.
Karyotypes of three species of the marine Veneroida mollusc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Exceptforcorbiculalivinginfreshwater,themostVeneroidamolluscsliveinthesea .Theyarewidelydistributedwithlargequantityofcategories.Manyofthebivalvemolluscsareculturedfortheireconomicvalue .ThespeciesofSolengrandis,SaxidomuspurpuratusandMactrachinensisareaquaculturedinthenorthernseasofChina .Morphologyandcultivationbiologyofthebivalvemolluschavebeenreported (Qietal.,1 989;Weietal.,1 995;Wangetal .,1 984 ) .Asthefoundationofbivalvemollusccytogenetics ,chromosomestudyiscritical…  相似文献   

16.
以尾纹裸头虎鱼的脾脏细胞为材料,用空气干燥法制片,进行其染色体组型分析。染色体数目2n为44,染色体总臂数(NF)为86,其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为10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为11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只1对,即2n等于20m+22sm+2t。  相似文献   

17.
以多齿围沙蚕Perinereis nuntia(Savigny,1818)幼体为材料,研究染色体组型,2n=28,NF=56,其中中部着丝点(m)染色体4对;亚中部着丝点(sm)染色体10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