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我国前寒武纪研究中几个重点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松年 《华北地质》2002,25(2):65-72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动向的基础上,强调应加强研究的几个问题,其中包括在古大陆上进一步识别始太古代地壳和深化对古老地壳组成及特点的研究;对我国古元古界系统年代地层单位的南华系建系进行了分折;对孔兹岩系,榴辉岩相变质和蛇绿岩等疑难地层和疑难地质事件时间维的确定应在进行微区测定的同时,深入对测年对象成因矿物学的研究;在前寒武纪超大陆和超大陆事件的研究过程中,应加强综合地层学方法的研究,立足于实际,重点解决我国几个古大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在超大陆中的位置,同时强调微大陆块体地史演化对研究造山带和古大陆复原工作的重要性;最后讨论了重大地质事件所引发的资源与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2.
前寒武纪地质学是现代地球科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有着良好的条件和优良的传统,前寒武纪岩石在中国大陆上有广泛的分布,保存了从3800Ma到543Ma较完整的岩石、地层和生物形成与演化的历史记录,并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简要回顾了近百年来我国前寒武纪研究的历史,取得的丰硕成果及巨大进展。概述了中国前寒武纪时期的大陆,特别是太古宙华北克拉通地壳演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克拉通进行了对比。指出前寒武纪地质学在研究地球科学中仍然处于重要的位置,尤其是研究前寒武纪超大陆汇聚与裂解及前寒武纪成矿区带的划分已成为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21世纪前寒武纪地质学的工作设想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新太古—古元古代华北陆块构造演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华北克位通早期陆块形成和演化的研究会是展是中国固体地球科学研究领域最为显著的成果之一,第一个十年代表性的工作包括深变质变形的层状岩系与块状岩系的误与成因研究,高级区与绿岩带的划分,构造样式与变形序列研究,变质历史与变质动力学,年代学与地质事件的研究等,第二个十年的研究重点是如何认识和理解早期在陆地壳的性质和它们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代表性的进展包括均匀域与地质体的划分,古老微陆块的识别,残留洋壳与早期陆壳形成,下地壳组成和性质,大陆拼贴机制,古地幔柱构造与前Rodinia超大陆旋回等,其中高压麻粒岩地体和退变质榴辉岩的发现,是华北早前寒武纪研究中最重要的进展,它为早期大陆的拼合机制,地壳的深部结构和古老下地壳与现代的对比等多个领域打开了新的研究思,对新太古-古元古代的重大地质事件的厘定已表明,华北主要的地壳生长期是在29-27亿年,但25和18亿两期事件是重大的事件,虽然对其性质尚存争议,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把它们与超大陆和地幔柱构造相联系。  相似文献   

4.
华北克拉通对前寒武纪超大陆旋回的基本制约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全球大陆克拉通在前寒武纪至少记录了3次超大陆聚合-裂解的构造旋回。不同大陆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证明,板块的构造模式可以前推至新太古代。超大陆的聚合表现为大规模造山带的穿时性发育,而裂解则表现为大陆裂谷系、非造山花岗岩及巨型基性岩浆岩省的同期快速发育。广泛的区域地质研究揭示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特征,克拉通主体形成于新太古代陆壳增生与碰撞造山过程。华北克拉通在太古宙末期首次经历强烈的裂解作用,在古元古代晚期涉及强烈的陆缘再造作用。在古元古代末期发生第二次大规模的裂解活动,随后以中元古代末期的造山带拼合为Rodin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详细的区域构造对比证明,华北克拉通长期以来与波罗的地质、东南极克拉通、印度南部克拉通、巴西克拉通等具有构造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古大陆东缘的微大陆块体群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塔里木古大陆东缘至少存在4个微大陆,自北而南分别是阿拉善、祁连、欧龙布鲁克和柴达木微大陆,它们有相近但又有一定差异的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和中元古代变质沉积地层。每一个微大陆边缘均有复杂的生成历史,特别是新元古代早期的热-构造事件十分发育,并在柴达木微大陆北缘形成一条长700km的花岗片麻岩带,而在多数微大陆边缘则叠加了寒武纪至奥陶纪火山弧或蛇绿混杂岩。在微大陆之间自北而南分别发育了北祁蛇绿岩混杂岩带、南祁连蛇绿岩混杂岩带、沙柳河-鱼卡河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和昆仑中部清水泉蛇绿混杂岩,它们代表了微大陆这间的结合带,其形成时代集中在寒武纪至奥陶纪。这几个微大陆总体表现出亲塔里木古大陆的特征,特别是自新元古代以来具有相似的地质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西昆仑北缘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意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西昆仑北缘早前寒武纪变质地层中,笔者等识别出大量不同时代的片麻状花岗岩,其中包括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获得最新的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的单颗粒锆石SHRIMP年龄为815±57Ma,片麻状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反映它们形成于裂解构造背景,结合对区域上新元古代地层及中元古代末期构造事件的研究,笔者认为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反映了古塔里木板块作为Rodinia超大陆一员发生裂解的时间,这对研究古塔里木板块在Rodinia超大陆中的位置及中国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
熊耳盆地发育华北克拉通最齐全的晚前寒武纪地层,是认识华北克拉通晚前寒武纪沉积和构造演化历史的理想地区.依据收集和自测的38个碎屑岩和23个岩浆岩样品的锆石年代学数据,结合岩相区域对比、沉积古地理格局继承关系等,细化年代地层格架和分析盆地构造属性,重塑熊耳盆地晚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历史及沉积古地理格局.重新厘定的晚前寒武纪年代地层格架将熊耳盆地演化划分为六个阶段:早长城世裂陷、晚长城世断陷、蓟县纪坳陷、待建纪早期坳陷、青白口纪坳陷及晚震旦世冰期坳陷,以及早长城世末期、待建纪中晚期和南华纪—早震旦世三期重要的沉积间断.熊耳盆地存在晚长城世和青白口纪两期碰撞型—伸展型的盆地属性转换,支持北秦岭地体与华北克拉通多期拼贴—裂解的演化模式.中元古代早长城世—待建纪早期的火山-沉积岩系及1.64~1.47 Ga非造山岩浆事件是Columbia超大陆裂解的地质响应,青白口纪早期碰撞型沉积岩系和晚期伸展型火山-沉积岩系分别是Rodinia超大陆汇聚和裂解的地质响应.  相似文献   

8.
张拴宏  赵越  裴军令  王宏宇  胡国辉  张琪琪  蔡瑜杭  孔令昊  王森  王开 《地质论评》2022,68(4):2022072011-2022072011
大火成岩省是地质历史上与地球深部过程(如地幔柱)密切相关的极端地质事件,以相对较短时期内形成规模宏大的板内幔源基性岩浆活动为主要特征,对研究全球性大气—海洋环境的巨变与生物灭绝、大规模成矿及超大陆的重建和裂解均有重要意义。从潘吉亚超大陆的裂解过程可以看出,尽管不是所有的大火成岩省都与大陆裂解有关,但几乎每一次重要的裂解事件都伴有大火成岩省的出现,因此大火成岩省对于研究前潘吉亚超大陆,特别是对于缺少古生物等重建标志,古地磁数据偏少的前寒武纪超大陆重建及裂解研究有重要价值。近20多年来随着年代学技术的进步及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大火成岩省在古大陆重建及裂解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前寒武纪大火成岩省由于经历了多次裂解事件改造及后期抬升剥蚀或覆盖的影响,现今保留的是一些分散在不同大陆上的大火成岩省残片或碎片。用大火成岩省开展古大陆重建及裂解的目标就是通过不同陆块大火成岩省或大规模基性岩浆活动的年代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对比,结合其他证据,恢复大火成岩省形成时的时空分布特征,据此来确定这些陆块在超大陆中的相对或绝对位置。与其他前寒武纪大陆重建标志相似,大火成岩省也有一些局限性及不确定性,因此应用大火成岩省开展古大陆重建及裂解研究中要与前岩浆期沉积地层中的特殊事件层(如冰碛岩、火山灰、黑色页岩、不整合面、古生物等)对比、岩墙几何学产状、基性岩浆事件序列对比、古地磁、大型构造(如造山带)对比及深部地球物理等多学科方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大火成岩省是地质历史上与地球深部过程(如地幔柱)密切相关的极端地质事件,以相对较短时期内形成规模宏大的板内幔源基性岩浆活动为主要特征,对研究全球性大气—海洋环境的巨变与生物灭绝、大规模成矿及超大陆的重建和裂解均有重要意义。从潘吉亚超大陆的裂解过程可以看出,尽管不是所有的大火成岩省都与大陆裂解有关,但几乎每一次重要的裂解事件都伴有大火成岩省的出现,因此大火成岩省对于研究前潘吉亚超大陆,特别是对于缺少古生物等重建标志,古地磁数据偏少的前寒武纪超大陆重建及裂解研究有重要价值。近20多年来随着年代学技术的进步及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大火成岩省在古大陆重建及裂解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前寒武纪大火成岩省由于经历了多次裂解事件改造及后期抬升剥蚀或覆盖的影响,现今保留的是一些分散在不同大陆上的大火成岩省残片或碎片。用大火成岩省开展古大陆重建及裂解的目标就是通过不同陆块大火成岩省或大规模基性岩浆活动的年代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对比,结合其他证据,恢复大火成岩省形成时的时空分布特征,据此来确定这些陆块在超大陆中的相对或绝对位置。与其他前寒武纪大陆重建标志相似,大火成岩省也有一些局限性及不确定性,因此应用大火成岩省开展古大陆重建及裂解研究中要与前岩浆期沉积地层中的特殊事件层(如冰碛岩、火山灰、黑色页岩、不整合面、古生物等)对比、岩墙几何学产状、基性岩浆事件序列对比、古地磁、大型构造(如造山带)对比及深部地球物理等多学科方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超大陆演化着重研究超大陆的聚合和裂解、离散,大陆地壳生长着重探索大陆地壳的生长和消亡.长期以来,人们都是如此将两者割裂开来研究的.本文从中亚造山带显生宙花岗岩同劳亚大陆的关系出发,进一步探讨超大陆演化、大陆地壳生长和地幔中俯冲板片雪崩事件(slab avalanche events)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在超大陆形成时伴随大陆地壳急剧生长,在超大陆裂解、离散时大陆地壳的生长和消亡大体上保持平衡.无论超大陆演化或是大陆地壳生长都同地幔对流形式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地球内动力过程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是全球构造特别是大陆演化的结果。因此,深入理解全球超大陆旋回与金属矿床之间的联系,既可以加强对区域成矿规律的把握,又可以提升对大陆演化过程的认识。在“碳中和”和“碳达峰”背景下,作为“能源金属”重要矿产,锂矿在近几年备受关注。该文总结了全球前寒武纪伟晶岩型锂矿的地质特征及其与前寒武纪超大陆旋回之间的联系,指出前寒武纪伟晶岩型锂矿主要形成于2.6 Ga、1.8 Ga和1.0~0.9 Ga 3个时段,与造山作用有关,与S型花岗岩具有密切联系,且与古老地壳物质的再造有关;超大陆聚合的陆-陆碰撞造山过程引起的地壳物质循环、活化和再富集是形成伟晶岩型锂矿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2.
早期陆壳的性质、成因及演化过程是地质学重要的研究内容。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具有探讨早期大陆岩石圈地质演化历史及其深部地质过程无法取代的双重地位,这一领域在过去20年中一直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并成为众多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的研究焦点。与世界其它古大陆(特别是北美、波罗的、印度、非洲以及西澳等克拉通)相比,华北克拉通的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华北克拉通与其它古陆块的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对比及其早期古板块再造已成为最突出而迫切的重大地质问题,即在元古宙超大陆对比中需要认识华北变质基底最基本的构造格…  相似文献   

13.
欧洲共同体国家地壳流体研究的概况和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李伟源 《地学前缘》1996,3(4):313-323
地壳流体在主岩溶解和迁移过程中,以搬运和交换物质、传输和释放能量的基本作用广泛影响地壳内部的造山、变质、成岩、成矿等地质作用和过程。流体的地质作用具有岩石圈动力学和大陆动力学的意义,是地球科学跨世纪的重大进展之一。文章从三个方面概述欧共体国家在近十年来对地壳流体研究的概况和进展:(1)70年代始意大利托斯卡纳地热田的开发和利用对新生代—现代地热田热水系统近地表的超热地壳流体的研究成果;(2)80年代欧共体国家开展的跨国多学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欧洲地壳剖面综合地质调查”对欧洲中部华力西带结晶基底和中—新生代沉积盖层古地壳流体的研究成果;(3)90年代联邦德国大陆超深钻现代和古地壳流体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赣杭构造带前寒武纪构造格局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邓家瑞  张志平 《铀矿地质》1997,13(6):321-326
对华南前寒武纪构造格架的认识,在长期的研究中不断取得进展。本文通过对前寒武纪建造、构造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华夏古陆是一个被肢解了的早元古代古大陆;中元古代晚期浙西-赣东北地区是华夏古陆的活动大陆边缘;武陵运动是华南一次最重要的造山运动,华夏古陆与扬子地块沿赣东北断裂带发生碰撞,形成了统一的“华南古大陆”。由于区域地质条件不同,各地晚元古代构造演化有明显的差异;加里东期本区为浙西-赣东北坳拉槽。  相似文献   

15.
超大陆旋回的研究是近年来前寒武纪地质学及大地构造学的热点科学问题 ,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古大陆构造演化的对比及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事件及其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成为地球科学领域具有挑战性的前缘领域。其中 ,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的研究成为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 44 0项 (1 999~ 2 0 0 2 )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加强国内同行专家在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 ,由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发起 ,与IGCP440项中国国家工作组、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专业委员会、前寒武纪地质学专业委员会、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中国地质科…  相似文献   

16.
青海都兰地区前泥盆纪古陆块的物质组成和重大地质事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青海都兰地区前泥盆纪地块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将其由北向南划分为欧龙布鲁克微陆块、沙柳河超高压碰撞带和柴达木陆块三个构造单元.基本查明了欧龙布鲁克古陆块主要由德令哈片麻岩、莫河片麻岩、达肯大坂岩群、万洞沟群和全吉群组成,柴达木盆地北缘高压碰撞带主要为中新元古代沙柳河岩群、花岗闪长质片麻岩、英云闪长质片麻岩、钾长花岗片麻岩、榴辉岩、滩间山群和蛇绿岩,柴达木古陆块主要由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和夕线堇青花岗片麻岩组成.详细厘定了本区前泥盆纪重要地质事件,特别是与Rodinia超大陆有关的汇聚与裂解事件.同时,利用先进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手段,确定了本区重要地质事件的地质时代和序列,为研究我国中-新元古代古陆块汇聚与裂解关系,以及它们在整个超大陆中的位置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7.
梵净山区新元古界下部喀斯特不整合的确认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  陈明华  彭成龙  蒋开源  于宁 《贵州地质》2005,22(4):221-223,228
本文描述了梵净山区新元古界下部鸟叶组与甲路组之间的喀斯特不整合的空间分布、地质特征,从而进一步确认了它的存在;指出该不整合是格林威尔碰撞造山之后强烈隆升的产物,代表了Rodinia超大陆在新元古代裂解前地壳经历的隆起并遭受剥蚀侵蚀的历程,从而对研究该时期地层的空间变异、沉积环境,特别是探讨Rodinia超大陆岩相演化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元古超大陆Rodinia的拼合和裂解是目前国际地学研究的热点。古地磁研究的成果对全球各大陆在Rodinia超大陆中的定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劳仓和澳大利亚新元古--寒武纪古地磁极的拟合,证明了劳仓和澳大利亚(东冈瓦纳)大陆的汇聚。西伯利亚、波罗的以及中国华北、华南古陆块上最新获得的古地磁成果,得以进一步讨论新元古超大陆Fodinia的重建。有的否定Rodinian的存在,如J.D.A.Pipe  相似文献   

19.
深断裂不导岩———论含铜镍硫化物镁铁—超镁铁岩成岩地质背景(摘要)李文渊(甘肃省地勘局兰州730000)已知赋存铜镍硫化物矿体的镁铁—超镁铁岩,无一例外形成于地质历史上大陆地壳拉张的构造部位。按构造拉张基底为前寒武纪地层和显生宙地层之别,分别归属于大...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前寒武纪地壳构造演化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业明  张仁杰 《地球科学》1997,22(4):395-400
在系统总结和分析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前寒武纪地质学新理论和同位素代学方法,对海南岛前寒武纪地壳的组成,时代和演化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初步将海南岛前寒武纪基底岩系划分为中新太古宙紫苏花岗岩-片麻岩系,琼西古中元古宙绿岩系和中元古宙花岗岩类以及石绿新元古宙变质沉积-火山岩系等3种地质实体,并将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划分为新太古宙结晶基底形成,古中元古宙陆壳断裂,中元古宙俯冲造山和新元古宙裂陷-冰川事件4大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