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以长岛县南五岛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区内土壤元素的含量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平均含量与烟台市、山东省以及全国土壤平均水平相比,除CaO,Na2O,Hg,S,Se,P,F元素含量差异较明显,其他大部分元素含量相对稳定,元素含量的高低不仅与研究区背景条件有关,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较好,大部分区域属于清洁区和尚清洁区,仅城区局部受到一定程度的Cd,Hg,Zn污染。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桓台县域内表层土壤开展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工作,统计了表层土壤地球化学参数,厘定了桓台县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并与山东省、淄博市元素平均值进行对比,发现土壤元素中Se、有机质、N,Zn,P,Hg,Cd,V,F,I含量明显偏高于山东省土壤均值;土壤元素中Se,I,P,N,Hg,Cd含量明显偏高于淄博市土壤均值;Se元素高于淄博市土壤均值。对表层土壤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根据聚类分析分组结果和各因子得分空间分布特征情况,结合研究区内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综合考虑影响元素含量的各种因素,将研究区表层土壤分为5个地球化学分区,各分区元素组合特征不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元素分布特征主要受控于地质背景,人类活动对土壤元素含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茌平县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地球化学调查,获取了土壤20余项指标含量数据;在此基础上计算了茌平县土壤中背景值和基准值等系列地球化学参数,圈定地球化学异常区,评价了土壤养分和环境地球化学等级、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结果表明,与山东省土壤背景值平均值相比,茌平县土壤中K、Mn、Pb、V、Mo、I等元素偏低,而有机质、As、Cd、Hg、B等元素偏高。调查区7类异常区域均有分布;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以优质等级为主,约占全区面积的73.96%,良好等级约占全区面积的24.67%。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天目山地区土壤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浙江省天目山地区的土壤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农用灌溉水环境,对不同地质背景区土壤元素的本底值、养分水平、主要微量元素平均含量和土壤环境质量情况进行了对比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土地环境质量达Ⅰ级标准,水环境质量达Ⅱ类标准,是浙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绿色产业区带的理想区块之一.  相似文献   

5.
以郯城县某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土壤地球化学数据为基础,利用因子分析法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土壤地球化学分区,10个土壤地球化学亚区。每个土壤地球化学亚区的元素间彼此存在相关性,而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往往决定了该土壤地球化学分区或亚区的污染状况。首次尝试以土壤地球化学分区为评价单元,对郯城县某镇耕地土壤中8项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区耕地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属弱至低等变异程度,均一化程度较高,重金属污染风险低,但个别土壤分区存在Hg,Ni,Cr含量分异程度大,点位高于背景比例偏高的现象;单项污染指数中Ni,Cr的值相对偏高,表明存在单个因子人为污染的现象;内梅罗污染指数指示I-3亚区为该镇最高,存在一定的污染隐患;地累积指数指示了I-3亚区中Ni、II-1亚区中Hg的值均>1,为轻微污染等级。此次评价工作也表明,基于土壤地球化学分区的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与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图件反映的信息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6.
以冠县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地球化学调查,获取了土壤29项指标含量数据;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冠县土壤背景值等地球化学参数,评价了土壤养分和环境地球化学等级、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结果表明,与山东省土壤背景值相比,冠县土壤中OrgC、I、Mo、CaO、MgO、P、S等元素指标偏高,而Al2O3、K2O、Pb等元素指标偏低;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为良好—优质,优质等级约占全区面积的52.32%,良好等级约占全区面积的45.91%。  相似文献   

7.
在日照市开展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取了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地球化学数据,通过对获得的地球化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了日照市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和背景值,认为日照市除部分元素或指标外,大部分元素或指标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和背景值与全省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和背景值接近。研究发现,日照市As,Cd,Cr,Cu,Hg,Ni,Pb,Zn等8种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含量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土壤一级标准限值,日照市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而受工业化生产和城市化建设等后期人为活动影响,日照市表层土壤中Cd,C,Hg,N,P,S,Se,Corg等元素或指标出现明显富集,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以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北部表层土壤中As等8种重金属元素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元统计进行重金属来源分析,采用污染负荷指数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低于济南市土壤背景值,Cd和Hg元素含量为强度变异,在表层土壤产生一定的富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重金属元素含量具有差异性。土壤中Cr,Cu,Ni和Zn来源于土壤母质,Cd和Pb元素来源于人类活动,As元素来源复杂。土壤综合污染以轻度污染为主,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大小为AsNiPbZnCrCuCdHg。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以轻微和中度为主,潜在生态风险强弱程度为HgCdAsCuPbNiCrZn,建议防范Hg和Cd元素污染及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9.
通过系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在山东日照地区共采集了5 323个表层土壤样品,获取了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数据。以表层土壤As、Cd、Cr、Cu、Hg、Ni、Pb、Zn等8种重金属元素为研究对象,按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采用单因子指数和综合评价指数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土壤单因子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As、Cd、Cr、Cu、Hg、Ni、Pb、Zn等8种元素Ⅰ类土壤的面积比例分别为100.00%、98.21%、94.14%、98.10%、99.90%、89.18%、96.61%和98.37%,说明山东日照地区土壤环境质量良好;土壤单因子环境质量平均达到Ⅰ类土壤的占调查区土壤总面积的96.81%,Ⅱ类土壤占3.17%,Ⅲ类土壤仅占0.02%。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环境质量属于Ⅰ类土壤(清洁—较清洁)的占调查区土壤总面积的86.39%,属于Ⅱ类土壤(轻度污染)的占13.55%,属于Ⅲ类土壤(中度污染)的占0.06%,说明山东日照地区表层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很少,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土壤重金属元素综合指标评价结果显示,未富集区面积累计占区域总面积的5.50%,弱富集区占38.63%,中度富集区占53.27%,重度富集区占2.60%,说明区域表层土壤中污染物已有积累趋势,虽未达到有害程度,亦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以Cu、Cd、Zn、As、Hg、Pb、Zn、Sb等8种重金属元素为主要研究对象,采集研究区水样和土壤样品,测定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其污染现状、空间分布和污染来源等特征,对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水体中,Sb超标率为100%,最大超标235.18倍,为主要重金属污染物;部分样品Cd、Pb含量Ⅰ类标准限定值而Ⅱ标准限定值,具有潜在生态风险。土壤中,Sb有91.97%的面积超过10×10-6,As、Hg、Pb、Cu分别有70.43%、61.54%、73.93%、16.67%的面积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反映出这些元素对该区域土壤构成较大的生态风险。重金属元素高背景值区域基本和地质构造位置套合,表明研究区的重金属元素污染主要来源于地质构造活动导致的元素富集区,是区域土壤、水体中高含量重金属元素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择济南市历城区典型土壤中N、P、K3种养分元素进行化学测试分析,对该地区的浅层土壤元素有效态地球化学背景值及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质量较好,元素有效量与全量总体排序一致,不同元素的有效度相差十分悬殊.5种土壤类型的元素有效度具有一定差异性,潮褐土、潮土中N、P、K元素的有效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山东省巨野县土壤元素背景值状况的计算和研究,发现土壤中Ca,Cd,Hg,Mg,F等元素显著高于全省和全国背景值;Mo,Pb,Cu,Co等元素则低于全省和全国背景值;其中土壤Mo含量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土壤质地是决定区内土壤N,K,Mg等元素含量的关键;由黄河冲积物发育的土壤P含量普遍较高,TOC空间分布与N密切相关。城镇及工业区土壤中Hg和Pb的积累趋势明显。元素分级结果显示,区内土壤K和有机质比较丰富;N,P和有机质缺乏区占比分别为23.82%,15.39%和6.47%。微量元素中Ca,Mg,S,Cl等元素较为丰富;而Mo,Si,Se,Co,Zn,Cu,Fe,Mn等元素的缺乏状况最突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分等结果显示,全区大部分土地质量优良,区内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土壤肥力较好,但有害元素含量偏高,西北部地区肥力较差导致土地质量等级偏低。全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加之局部土壤盐分偏高,对粮食作物生长不利。区内土壤环境质量水平总体较好,多数重金属元素分布受地质背景控制,但Hg和Pb污染位置与城镇及工业区分布明显存在一定关系,高值区多呈点状分布于人类活动强烈的地带,说明工业或生活排放对区内土壤中Hg,Pb的积累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3.
CONTENTANDDISTRIBUTIONOFTRACEELEMENTSINSOILSOFTHEDAMRIVERANDTUOTUORIVERBASINS¥ShaoQingchun(邵庆春)DengWei(邓伟)SunGuangyou(孙广友)(Ch...  相似文献   

14.
寿光市土壤中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均有残留。六六六(HCHs)检出率为27.64%,主要残留物为γ-HCH和δ-HCH,平均残留率分别为0.65×10~(-9)和0.50×10~(-9);滴滴涕(DDTs)检出率为59.35%,主要残留物为p,p′-DDE和p,p′-DDT,平均残留率分别为5.21×10~(-9),5.20×10~(-9)。残留量较国内多数其他地区低,仅DDTs稍高于香港土壤和黄淮海地区农田。按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CHs属于一类土壤,DDTs一类土壤占比90.41%,二类土壤占比9.56%。通过对HCHs和DDTs各组分残留量进行比较,寿光市HCHs和DDTs使用时间较久远,多数已降解,但仍有部分地区可能使用过林丹,部分地区有新外源DDTs污染输入。  相似文献   

15.
在威海市开展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取了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地球化学数据,通过对地球化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了威海市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和背景值,对比区内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变化,认为区内大部分元素或指标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继承了土壤母质,后期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较小,但C,Cd,Hg,N,P,Corg等元素或指标在表层土壤中已明显富集,表明表生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已对这些元素或指标的含量变化与分布分配产生明显影响。该成果将为地方政府进行农业区划、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了基础地球化学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