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几种环境因子对不同发育阶段彩虹明樱蛤的生存、生长的影响。彩虹明樱蛤为广温、广盐性种类,适温范围为1~33℃;适盐范围为7.37~42.72。在海水酸碱度为7.98左右条件下,存活率最高,生长最好。稚贝的耐干露能力低下。  相似文献   

2.
几种食用贝类淀粉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10种常见食用贝类成体的淀粉酶在不同pH值、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了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其总体消化器官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青蛤(Cyclina sinensis),33℃;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32℃;文蛤(Meretrix meretrix),43℃;等边浅蛤(Gomphina veneriformis),35℃;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34℃;泥螺(Bullacta exarata),40℃;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37℃;微黄镰玉螺(Lunatica gilva),43℃;锈凹螺(Chlorostoma rusticum),43℃;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43℃;淀粉酶的最适pH值范围为4.6-4,9,不同贝类稍有不同;同一种类中肝脏淀粉酶的活性大于肠淀粉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3.
南麂列岛邻近海域贝类生态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南麂列岛邻近海域贝类生态分布的初步研究表明,在该海域共发现贝类42种,广温广布种占52.4%,亚热带种占28.5%,热带种和暖温带种各占11.9%和7.1%。优势种有江户明樱蛤Moerelajedoensis、圆筒原盒螺Eo-cylichnacylindrela、经氏壳蛞蝓Philinekinglipini等。春、秋两季平均生物量为4.40g/m2,平均栖息密度为57.26个/m2,数量分布不均匀,并有明显季节变化。种类和数量变动与海流、温度、盐度、潮流、底质等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4.
舟山朱家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生态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共报道软体动物88种,隶属5纲49科。潮间带软体动物按栖息底质分为三个类型:1.岩礁相:高潮带生物组成为粒屋顶螺群落和短滨螺—粒屋顶螺群落;中潮带为单齿螺—条纹隔贻贝群落、疣荔枝螺—青蚶—单齿螺群落和锈凹螺—疣荔枝螺群落;低潮带为锈凹螺—复瓦小蛇螺群落。2.泥相为珠带拟蟹守螺—婆罗囊螺群落。3.砂相:高潮带与中潮带上层未发现有软体动物分布,中、低潮带的较高潮区为紫藤斧蛤群落,较低潮区为等边浅蛤群落。 潮间带贝类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如下:岩礁相依春、冬、秋、夏递减,泥相依夏、秋、冬、春递减,砂相依冬、秋、夏、春递减。 此外,本文还与中国沿海生物调查作了比较,其生物量与栖息密度的变化规律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5.
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88年以来,我们在实验室内进行了彩虹明樱蛤的人工育苗试验。幼虫适宜生活环境是:pH:6.00—9.11;海水比重1.020—1.030;面盘幼虫期最适培养密度每毫升30—50个;壳顶期幼虫培养每毫升2—5个。附着后稚贝的生存适宜范围更大。本文还就亲贝的育肥、催产技术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蛤蜊岗滩涂贝类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辽东湾蛤蜊岗潮间带滩涂贝类的物种组成、分布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状况,于2011年5月对蛤蜊岗滩涂贝类资源进行了现场调查,采集共获得滩涂贝类16种,其中文蛤、泥螺、四角蛤蜊、托氏琩螺为蛤蜊岗滩涂贝类优势种,青蛤和光滑河蓝蛤为常见种。托氏琩螺的分布密度最高,为83个/m2,四角蛤蜊的平均生物量最大,为178.51 g/m2。蛤蜊岗滩涂贝类的分布呈现从滩涂北部向南部逐渐减少的趋势,滩涂四周的分布密度大于滩涂中间区域。对滩涂贝类分布密度和生物量与底质粒度、有机物含量等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文蛤分布与底质中值粒径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托氏琩螺分布与底质中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而泥螺、四角蛤蜊则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不显著。调查结果表明,蛤蜊岗滩涂贝类资源丰富,但应加强文蛤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同时应加强对托氏琩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生长及孢子释放的生态因子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通过考察浒苔属浒苔藻体生长及孢子释放的生态因子条件,确定其各单因子的适应范围及最适范围.结果表明:浒苔藻体生长对盐度、温度、光照强度和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分别为 16~40、10 ℃~30 ℃、>9 μmol/m2s、6~10,最适范围分别为 24~28、20 ℃~25 ℃、>18 μmol/m2s、8~9,在盐度、温度、光照强度和酸碱度分别为24、25 ℃、72 μmol/m2s、8 的条件下达到最大生长量;浒苔释放孢子对盐度、温度、光照强度和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分别为 12~40、15 ℃~35 ℃、>9 μmol/m2s、6~10,最适范围分别为 28~40、20 ℃~35 ℃、>36 μmol/m2s、8~9,在盐度、温度、光照强度和酸碱度分别为32、35 ℃、144 μmol/m2s、9 的条件下达到最大释放量.浒苔藻体生长及孢子释放的各单因子适应范围基本相同,最适范围区别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查明温度、盐度和密度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稚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响应面法构建了不同环境条件下蛤仔生长存活模型并进行分析。实验设计了3因素(温度、盐度、密度)和3水平(-1、0、1),以稚贝壳长为响应值,探究温度、盐度、密度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对蛤仔稚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研究表明,培育73 d后,温度、盐度、密度的二次效应对蛤仔稚贝的壳长生长影响极显著(P<0.01)。随着温度、盐度、密度的升高,蛤仔壳长生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即表现出抛物线形特征,其中盐度对稚贝的壳长生长影响极显著(P<0.01)。然而,三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蛤仔壳长生长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壳长预测值Y对应自变量温度(T)、盐度(S)和密度(D)的二次多项回归方程:Y=-6.331 05+0.276 5T+0.573S+0.689D-0.005 66T2-0.013 7S2-0.115 9D2。本研究通过二次响应面回归方程构建了不同环境下蛤仔苗种的生长模型,得出稚贝最适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9.
为掌握重要鱼类索饵场仔稚鱼的生态分布,促进海洋渔业的发展,文章基于2011—2012年岱衢洋海域4个航次的定量采样,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该海域仔稚鱼群落与海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岱衢洋海域仔稚鱼的生态位宽度可分为广生态位、中生态位和窄生态位,其中广生态位种对资源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且分布范围较广,而窄生态位种对资源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且分布不均匀;生态位宽度与相对重要性指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仔稚鱼群落生态位重叠指数大于0.6的种对占总种对数的24.24%,生态位重叠程度较低;仔稚鱼分布存在明显的生态分化现象,仔稚鱼的生态位特征和生态习性受温度、盐度、悬浮物和叶绿素a等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采用浮游翼足类物种丰度和同步温、盐度数据,构造相关数学模型,计算其最适温度和最适盐度.同时参考生态特征分析,划分东海浮游翼足类物种生态类型.结果表明,东海浮游翼足类鉴定到种的共有20种.在翼足类优势种中,尖笔帽螺(Creseis acicula)和马蹄螔螺(Limacina trochiformis)是具有广温广盐特征的亚热带外海种;拟海若螺(Paraclione longicaudata)、球电螺(Cavolinia globulosa)和胖螔螺(Limacina inflata)是热带大洋种;强卷螺(Agadina syimpsoni)、厚唇螺(Diacria trispinosa)、龟螺(Cavolinia tridentata)和角长吻龟螺(C.longirostris var.angulata)是适温较低的亚热带外海种;其余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外海种.东海浮游翼足类总体上显示出典型的暖水性生态类型.拟海若螺和胖螔螺具有较小的盐度分布区间,是台湾暖流或黑潮暖流向北扩展的指示种.现代东海浮游翼足类优势种的地理分布,与古代东海底质沉积物分析结论相一致.浮游翼足类种类生态类型的划分在古海洋气象、海洋地质、海洋物理和海洋生物等学科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夏季长江口东北部上升流海域的生态环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2006年7月18—23日对长江口东北部海域的大面调查,重点分析和探讨了长江口东北部海域的上升流现象及生态环境特征。结果显示:(1)大约在122°—123°E,32.3—33.7°N的海域范围内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下层高盐冷水抬升的现象。(2)伴随着冷水的上升运动,对DO、营养盐以及Chl.a的平面和断面分布均存在一定...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虾对日本刺沙蚕的摄食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96年6月在山东莱阳市养殖场采集中国对虾(体长4.5-6.0cm体重1.2-3.7g)和日本刺沙蚕(体长1.0-5.0cm)通过持续20的室内实验,研究中国对虾对日本刺沙蚕的摄食率,实验条件为:水温21-23℃,海水盐度30-31,pH=8.2-8.6,室内自然光照,实验结果表明,中国对虾对日本刺沙蚕的摄食率C(g.g^-1.d^-1)与体重W(g)的关系为C=0.153W^0.7072,在  相似文献   

13.
日中洱海生态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宝汉 《海洋与湖沼》1994,25(5):532-538
于1992年5月中旬,日本琵琶湖研究所与中国大理州环科所联合对洱海进行生态调查,初步摸清了夏季末洱海关理化参数及生物的分布规律。分析表明,尽管湖区处于旱季末,洱海水质仍然保持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14.
运用 3× 3× 2析因试验 ,研究NO3 N质量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三角褐指藻 (Phaeodactylumtricornutum)生长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 :NO3 N以抛物线方式控制藻的生长 ,光照强度主要影响藻的指数生长期 ,对稳定态细胞密度影响减弱 ,温度升高有助于生长。当温度为 2 0℃ ,NO3 N质量浓度分别为 14 .7和 14 .6mg/L ,光照强度分别为5 36 4 .0和 4 0 35 .4lx时 ,藻相对生长率和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 ,分别为 0 .6 5 15d-1和10 10 .7× 10 4/mL。光肥效应、温肥效应和光温效应存在于藻类生长过程 ,并且起协调作用。增产效应随NO3 N含量增加而减少 ,随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厦门海域鱼体稀土元素的生态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95—1996年在厦门海域采集了28种鱼类样品,用ICP—MS法测定了15种稀土元素(REE)的含量,研究了鱼体稀土元素的组成和分布模式及与海水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厦门海域鱼体REE总量介于12.4—596.5ng/g,平均为(77.5l2.8)岭g。鱼体明显官集轻稀土,同时轻、重稀土之间则存在较大的分馏作用,说明轻稀土的生物学效应比重稀土更为显著。鱼类稀土元素分布模式总体上与海水REE分布模式接近,并且鱼类REE含量与近岸陆架海水REE含量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海洋鱼类对稀土元素的利用遵从丰度规律。鱼类对稀土元素的富集系数在103以上。稀土元素沿厦门海域食物链的迁移传递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生物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渤海经济无脊椎动物生态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7.
东海黑潮区硝酸盐含量及其高值区的季节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10年NOAA发布的全球海域营养盐数据, 对东海黑潮区硝酸盐含量及其高值区的季节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 东海黑潮区NO3?-N平均浓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陆架高、外海低, 硝酸盐浓度随深度而增高, 增高趋势秋季最强, 春季最弱。(2) 在东海黑潮区100—300m水层之间存在着硝酸盐跃层和深层水的涌升; 深层水涌升强度越大, 跃层位置深度越浅。(3) 在东海黑潮区, 从表层至深层的NO3?-N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台湾东北海域、黑潮中段海域和九州西南海域, NO3?-N高值区和高值中心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上述区域是今后东海黑潮区需要密切关注的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海域。  相似文献   

18.
几种海洋蓝藻生长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Synechococcus bacillaris,Oscillatoria lud,Schizothrix calcicola,Spirulina platensis等4各海洋蓝藻的生长条件的研究表明,除S.platensis外,其他3种蓝藻在“f/2”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外源生长因子对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S.bacillaris适应较高光强,其温度和pH最适范围较窄,S.calcicola  相似文献   

19.
李加林  张忍顺 《海洋科学》2003,27(10):68-72
以江苏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海滩生态系统为例,探讨了互花米草海滩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并采用能值分析、市场价值和替代价格等多种评价方法对江苏互花米草海滩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江苏互花米草海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平均每年为1.08×109元,其中直接经济价值为6.11× 107元,间接经济价值为1.02×109元,间接经济价值是直接经济价值的16.7倍.  相似文献   

20.
对红树科Rhizophoraceae的海莲(Bruguierasexangula)和木榄(Bruguieragymnorrhiza)次生木质部的组织结构和数量特征进行了研究。海莲和木榄的导管分布频率分别为236.80±53.93个/10mm2、230.50±57.75个/10mm2;导管直径分别为75.0±23.5μm、77.6±14.5μm;海莲和木榄的射线分布频率分别为30.5±5.0条/5mm、32.5±5.5条/5mm;海莲和木榄同属于红树科木榄属的植物,它们次生木质部的组织结构较为一致,而且数量特征也差别不大。一般来说,木材结构比较具有保守性,所以同属的不同种之间,木材结构区别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