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叶鑫欣  张宏升  霍庆  康凌 《气象科学》2011,31(4):534-541
本文利用2010年夏季福建省三明市开展的大气扩散实验资料,研究了大气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在福建丘陵地区的适用性,并探讨了风廓线雷达探测的误差特征和修正方法。结果表明:大气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水平风场的探测结果在300~2 000 m高度范围的偏差与高度和风速具有一定统计关系;通过与100 m气象铁塔水平风场资料对比,说明风廓线雷达对丘陵地区低层大气风场的探测具有一定局限性。经过修正的风廓线雷达探测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实验区域大气边界层水平风场的垂直结构。  相似文献   

2.
乌鲁木齐风廓线雷达探测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乌鲁木齐市2011年12月—2013年3月CFL-03风廓线雷达的风探测数据与同期的常规探空数据,对风廓线雷达探测数据的可靠性和探测能力给予了评估。结果表明,受乌鲁木齐四季不同的气候背景影响,风廓线雷达的数据获取率在夏季最高,在冬季最低,80%的数据获取率等值线在夏季、冬季各自达到的高度分别为4500 m和1980 m;240 m以下风廓线雷达探测的风速误差较大,240 m以上风廓线雷达四季探测的风速普遍小于实况,误差在-1~0 m/s之间的出现频率最高,介于28.8%~31.8%,且最大频率在四季出现的高度有所差异,总体来看夏季风速误差相对较小;风向误差总体在-22.5°~0°之间的出现频率最高,且随着高度增加频率增加;风廓线雷达对风速的探测能力优于风向,二者与实况的相关系数各自为0.9左右和0.6~0.8;通过对长时间序列的风速、风向资料的比较,说明风廓线雷达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冬季天气过程的演变,且能够较为精细地刻画夏季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中高低空气流的变化特点。在综合考虑低空地物回波、探测盲区因素以及高空气球探空飘移等多种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可见风廓线雷达对乌鲁木齐大气环境和天气过程拥有较可靠的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3.
上海组网风廓线雷达数据质量评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刘梦娟  刘舜 《气象》2016,42(8):962-970
利用2014年6月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全球模式分析资料,对上海及周边地区组网的七部边界层风廓线雷达的水平测风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比较。由于NCEP全球模式分析资料并未使用上海13:15加密观测探空秒间隔数据,首先用该数据对NCEP分析资料的准确性和代表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两者平均偏差与均方根误差均较小,故认为NCEP分析资料可用于客观检验上海及周边地区组网的七部边界层风廓线雷达的水平测风数据。对比分析风廓线雷达与NCEP分析资料表明总体上,风廓线雷达与NCEP分析资料的平均风场风速偏差为-0.14 m·s~(-1),均方根误差为2.72 m·s~(-1),风向偏差为-4.28°。上海组网风廓线雷达测风资料质量与探空观测水平接近,有较高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6~2017年科尔沁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每6min的风场资料评估雷达探测性能,主要针对风廓线雷达数据获取率、风廓线雷达与常规探空探测风的相关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风廓线雷达平均数据获取率随高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3000米以下平均数据获取率都在60%以上。雷达探测数据存在日出后数据缺测率高,午后缺测率低的变化趋势。各层数据获取率与气温和比湿的相关系数分别在0.45和0.35左右。对比风廓线与常规高空探测数据发现:二者v分量的相关系数大于u分量;各高度层中400米到1900米的u分量的相关系数在0.4以上,500米到3400米的v分量的相关系数都在0.6以上;风廓线雷达与常规探空数据u分量相关系数随风速的增大时而减小,从春季到冬季u、v分量相关系数都呈减小趋势。各个季节中风廓线雷达与常规探空数据风速平均偏差春季最小、冬季最大。  相似文献   

5.
上海TWP3型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探测性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述上海TWP3型风廓线雷达系统的基础上,从雷达运行情况、风数据获取率和产品资料分析3方面对该型号雷达探测性能进行评估。通过统计分析不同高度层上平均测风数据全年和逐月的数据获取率,发现TWP3风廓线雷达在3km以下具有较高的数据获取率,对于边界层的探测能力要远高于高层,且夏季的数据获取率明显高于冬季。利用风廓线雷达提供的信号噪声比SNR、垂直速度和折射率结构常数C2N等资料分析了一次弱降水探测过程,二次产品可以清晰地反映降水的始末时间,且降水期间探测高度增高2km左右。评估结果表明TWP3型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具有较低的故障率和较好的探测性能,产品资料具有可靠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1年12月~2013年3月CFL-03型风廓线雷达在乌鲁木齐市的风探测数据与同期的常规探空数据开展了比对分析,从而对风廓线雷达探测数据的可靠性和探测能力给予了评估。结果表明,受乌鲁木齐四季不同的气候背景影响,CFL-03型风廓线雷达的数据获取率在夏季最高,在冬季最低,80%的数据获取率等值线夏季、冬季各自达到的高度分别为4500m和1980m;受低空地物回波、探测盲区等因素影响,240m以下风廓线雷达探测的风速误差较大,240m以上风廓线雷达四季探测的风速普遍小于实况,误差在-1~0m/s之间的出现频率最高,介于28.8%~31.8%,且在四季最大频率出现的高度有所差异,总体来看夏季风速误差相对较小;风向误差总体在-22.5°~0°之间的出现频率最高,且随着高度增加频率增加;风廓线雷达风速的探测能力优于风向,二者与实况的相关系数各自为0.9左右和0.6~0.8;通过长时间序列的风速、风向资料的比较,说明CFL-03型风廓线雷达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冬季天气过程的演变,且能够较为精细地刻画夏季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中高低空气流的变化特点。在综合考虑低空地物回波、探测盲区因素以及高空气球探空飘移等多种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可见CFL-03型风廓线雷达对乌鲁木齐大气环境和天气过程拥有较可靠的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7.
《气象》2021,(5)
面向中国第一代全球大气/陆面再分析产品(CRA)的应用需求,针对中国风廓线雷达小时产品资料特点,在美国NCEP风廓线综合质量控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套适用于中国风廓线雷达逐小时水平风产品的质量控制方法。通过对比质量控制前后风廓线雷达资料与探空资料的相关系数、平均偏差及均方根误差,证明了质量控制方案的有效性。以ERA-Interim资料作为间接参考场,通过比较探空资料与不同型号、不同探测高度范围、不同观测时段、不同垂直层次风廓线雷达资料相对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偏差,分析了质量控制前后中国风廓线雷达资料的整体质量。结果表明,经该算法质量控制后,风廓线雷达与探空风场表现出了更好的一致性。不同雷达型号、不同探测高度资料的相关系数从0.17~0.82上升至0.79~0.98。在相对ERA-Interim与探空资料的偏差方面,质量控制后,除边界层风廓线雷达的u风分量在300 hPa以上仍有5 m·s~(-1)左右的偏差外,其他型号雷达的u、v风分量在各垂直层的平均偏差均在3m·s~(-1)以内,证明质量控制算法具有识别高层粗大误差数据的能力,能够使最大探测高度以上的数据得到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8.
高原地区风廓线雷达资料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保举  张晔  徐安伦 《气象科技》2009,37(5):580-583
在简述风廓线雷达原理的基础上,将风廓线雷达探测资料与探空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风速风向一致性较好,温度一致性较差。对风廓线资料总的数据获取率及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数据获取率进行了统计,大理风廓线雷达边界层高度的数据获取率大于80%,在对流层低层以及边界层的探测能力要远远大于高层,高空雨季后的探测高度大于雨季前的探测高度。不同天气条件下低空的数据获取率差别不大,高空阴雨天的数据获取率大于晴天的数据获取率,阴雨天的探测高度大于晴天的探测高度。  相似文献   

9.
风廓线雷达包括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对流层风廓线雷达、可移动风廓线雷达等系列产品 ,在气象、军事、航空、航天及全球变化研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其中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在大气边界层空气质量、中尺度天气预报、垂直风切变、湍流、尾涡流研究等方面发挥着很好的作用 ,特别是在对飞行有严重影响的低空风切变、下击暴流的研究方面 ,目前还没有其它可替代的探测产品。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是多普勒雷达的一个分支 ,它能可靠地提供从近地面到高空约 3公里高度处连续的实时水平风分量、垂直风分量、水平风分量垂直剖面图以及从近地面到高空约 1 5公…  相似文献   

10.
《干旱气象》2021,39(3)
应用常规气象资料、机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L波段探空风场资料以及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14—2016年乌鲁木齐机场持续浓雾天气的垂直风场结构及其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机场持续浓雾时高空天气形势主要有脊前型、脊区型、西风波动型和横槽型4类;(2)垂直风场结构主要有两种形态:Ⅰ型风场自上而下由西西北风层和边界层风场组成,Ⅱ型风场自上而下由西西北风层、空中东南风层和边界层风场组成;(3)西西北风层的下界高度在横槽型时最低、西风波动型时最高,空中东南风层在西风波动型和脊区型时厚度厚、风速大;(4)垂直风场演变在持续浓雾生消过程中有一定的规律,且中低空风场变化具有1~2 h的时间提前量,可在短临预报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低空颠簸(3000 m以下)由于可供飞行员判断和处置的时间短,一旦发生容易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气象条件是引发低空颠簸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本文采用北京地区8部风廓线雷达测得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结合华北空管局气象中心记录的2016年北京地区20个低空颠簸个例,分析了低空颠簸的统计特征和影响低空颠簸的气象条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低空颠簸在冬季发生频次高,其中2月颠簸发生频次最高,在夏季发生频次低。影响低空颠簸的气象指标包括水平风速、水平风的垂直切变,水平风的水平切变、水平风的时间切变和垂直风速。通过计算各气象指标的数值,尝试给出了造成低空颠簸的气象指标阈值,即水平风速大于18 m·s-1,水平风的垂直切变大于10 m·s-1·km-1,水平风的水平切变大于0.1 m·s-1·km-1,水平风的时间切变大于10 m·s-1·h-1以及垂直风速大于2 m·s-1,以上气象指标任意一个达到阈值,即满足造成低空颠簸的气象条件。此项工作对低空颠簸的预报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4—2018年辽宁省探空资料分析了水平风速的垂直风廓线分布特征。用2座代表性测风塔逐时梯度风观测分析了采用不同高度组合方案计算出风切变指数的月、日变化特征, 分别用月、小时、年风切变指数推算高层风速和风功率密度, 并与实测对比。结果表明: 沈阳相较于大连地区风速随高度增加较快, 180 m高度以上风速基本保持不变, 而大连因其纬度低且靠近海洋, 300 m以下风速均匀上升。在非复杂地形情况下, 距地面10 m高度以上间隔一定高度设立4层风观测, 基本可以满足近地层风资源评估需求。受太阳辐射、下垫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等影响, 辽宁省风切变指数日变化特征比月变化更显著。利用小时风切变指数推算高层风速和风功率密度的方案优于采用月、年风切变指数方案。风切变指数日变化越显著, 采用逐时风切变指数推算方案越优于其他计算方案。  相似文献   

13.
By analyzing observational data, previous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the tropical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MJO) is active during the boreal winter but relatively weak during the boreal summer. However, the factors that control seasonal MJO variation are not clear. To quantitatively understand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enhanced MJO events and their averaged strength and lifespan to seasonal MJO amplitude, we defined the MJO events of 1979–2014 and analyzed their features in different seasons by using the Real-time Multivariate MJO (RMM) index and the newly proposed RMM-r index.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JO events show a higher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a stronger intensity and a longer duration during the boreal winter (Dec.–Feb.) and spring (Mar.–May). However, the frequency, strength and lifespan of MJO events are all reduced during the boreal summer (Jun.–Aug.) and autumn (Sep.–Nov.). The enhanced MJO events in winter–spring also show a large ratio of variance for eastward to westward components. To elucidate how large-scale background fields affect seasonal MJO variation, a series of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was conducted by using a 2.5-layer model that can simulate MJO-like features. It is found that the variation in low-level moisture (vertical wind shear) is the key large-scale factor affecting the seasonal variation in MJO strength (in propagation).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ummer–autumn seasons when the MJO is relatively weakened, the relatively abundant low-level moisture near the equator during boreal winter–spring may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MJO convection and circulation, whereas the relatively weak easterly shear (or the westerly shear anomaly) is conducive to the enhancement of an eastward-propagating MJO component.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日最大边界层高度的气候统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北京气象站探空观测数据和地面气温观测数据,以干绝热曲线法估算1984~2013年逐日最大边界层高度,同时计算对应的边界层平均风速和通风量。统计分析这3个边界层参量的平均特征,并利用2001~2012年的空气污染指数(API),探讨大气污染与边界层参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日最大边界层高度的30年月均值以春季和夏初(3~6月)最高,约1600 m;夏季和秋初(7~10月)次之,约1300 m;冬季(11月、12月和1月)最低,约1000~1200 m。(2)夏季,日最大边界层高度不同数值的频率大致为对称分布,峰值处于1000~1600 m范围;秋、冬季,频率分布系统性地向低值一方偏斜,600~800 m的出现频率大大增加;春季边界层高度的变化极大。(3)各季边界层平均风速以夏季为最小。(4)一年中春季通风量最大,秋季次之,冬季较低,夏季最小。(5)秋、冬季,北京中度和重污染个例(API200)集中分布于弱风、低边界层和小通风量条件,反映污染物局地累积的作用;春季污染个例半数以上以高风速、高通风量为特征,反映沙尘类外部输入性污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2003—2013年以来南京国家基准气候站的逐日酸雨资料以及地面气象资料和高空探测资料,分析了近11 a来南京地区的酸雨变化特征以及相应的气象和气溶胶影响因子变化。所得结果表明:近11 a来南京地区的酸雨变化总体呈明显恶化态势,表现为酸雨的发生率明显提高,相应的酸度(pH值)显著下降;从影响酸雨变化的气象条件看,酸雨的pH值随着降水量增大而降低;垂直不稳定条件是影响酸雨的另一重要方面,酸雨事件出现时通常伴随出现高空逆温,在冬季有99%的事件出现逆温;分析850 hPa的风速和风向情况发现,冬、夏季分别有47%和52%的酸雨事件出现东风或东北风,这可能说明外部的输入性污染物对酸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风廓线仪系统探测试验与应用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简述大气风廓线仪和电声探测系统结构及探测原理的基础上, 对廓线仪探测资料与同步探空仪资料进行了对比, 验证了风廓线仪资料的可信度, 并应用风廓线资料分析了梅雨锋期间中尺度降水的对流特征和相关问题。结果表明:大气风廓线仪对水平风的垂直结构有较强的探测能力, 能实时监测中尺度降水期间风的垂直切变和对流特征, 有助于提高临近天气预报的精度, 准确预报降水。  相似文献   

17.
2017年南京酸雨特征及连续发生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京市1992—2017年逐日酸雨监测数据、2017年大气污染物浓度和探空资料,研究了2017年连续酸雨出现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2017年南京酸雨发生频率38%,为近5 a来最低;年降水pH值为4.92,大于2014年,小于2015年和2016年;秋季酸雨发生频率最高、酸度最强,春季次之,夏季酸雨污染最轻;全年共出现了4次连续酸雨过程,高空多短波槽活动和低空切变的长时间维持为连续酸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背景,局地污染源、受低层风引导的外来污染物以及“假日效应”的叠加影响共同造成南京强酸雨的出现;此外,由于大气中水汽和能量的季节差异,也造成每次过程在降水强度、降水pH值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王栋成  邱粲  曹洁  董旭光  王静 《气象科学》2018,38(3):416-422
采用统计、相关分析等方法,对2014年济南站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和L波段雷达探空资料进行了长期时空变化规律的对比,进而研究了地面无降雨、有降雨时段两者的风向、风速数据的相关关系及差值。结果得出全年有降雨、无降雨时段两者的风向、风速总体一致性较好,相关性较高,并具有较好可比性和互补性的结论,对了解固定式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探测的准确性,改进观测资料质量控制方法等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