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前言     
沈其韩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在变质岩石学、变质地质学和前寒武纪地质与矿产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做出了重大贡献。沈先生实事求是、学风严谨、淡泊名利、提携后学,无论学术还是品格都堪称楷模,受人敬仰。值此先生百年华诞和从事地质工作八十周年之际,我们出版本专辑,以表达对先生的敬仰之情和感激之意,祝先生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家庭幸福。本专辑涉及到变质岩石学、变质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及其他方面,可分为综述性和研究性两类论文。现就专辑内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为总结我国变质地质学的历史经验,回顾了我国从变质岩石学到变质地质学近70年的发展历程.依据大量文献,分3个阶段和8个方面总结了变质岩石学和变质地质学取得的进展.我国在超高压变质地质学、早前寒武纪变质地质学、变质作用年代学、变质作用相平衡模拟等领域处于国际先进行列,蓝片岩、变质流体和变质岩化学动力学方面与世界研究基本处于同步水平,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通过历史的回顾,表明变质岩的研究已经从变质岩石学转变为变质地质学,已经从单一的岩石学研究转变为以变质岩为基础,变质矿物、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构造地质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变质岩和变质地质领域我国有一些区位优势,但是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把区位优势转变为学科优势.各种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变质地质学的发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变质地质学会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土资源部变质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由原地质矿产部专项基金资助,成立于1994年。实验室主要依托于长春科技大学,面向国内外地球科学界。实验室的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变质地质学、变质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与实验岩石学等多学科合作研...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质学会新任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学学部委员,地质矿产部总工程师(前副部长)程裕淇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他在变质地质学(包括变质岩石学、变质矿床学等)及前寒武纪地质学(包括前寒武纪变质岩地层学、大地构造学)等方面造诣极深,是中外驰名的权威。他在五十多年的地质工作实践中,驰骋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足迹遍布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他曾亲自参加和主持了广大区域不同比例尺的地质测量与制图,作了十多种重要矿产(尤其是铁矿)的矿床地质研究,主持参与了我国前寒  相似文献   

5.
前寒武纪地质学理论的重要实践─—评《恒山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田永清(山西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李江海、钱样麟合著的《恒山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经《华北地质矿产杂志》编辑部编辑,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以“山西地球科学丛书”出版,这是对山西省前寒武纪及变质地质研...  相似文献   

6.
陆松年 《地质论评》1996,42(4):311-316
前寒武纪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在前寒武纪岩层中蕴藏着丰富的矿藏,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有用资源。前寒武纪还是大陆地壳生长的主要时期,大陆地壳的形成、成因、演化过程及其模式是地球科学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现在出露地表的前寒武纪中、深变质岩已成为研究深部地壳的窗口,为岩石圈研究开辟了新途径,提供了新信息。而生命起源及其早期演化则必须依赖前寒武纪地层中的生命化石记录进行研究。纵观地球科学的发展历史,前寒武纪地质学是地球科学中其它分支学科无法替代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构成世界各大陆基底的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区或称麻粒岩相区,是下部地壳的代表。它的研究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赋存有大量矿产),而且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因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已成为各国地质界的热门。当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前寒武纪麻粒岩相区以及下部地壳的性质及其组成;②麻粒岩相的形成条件和机制,温压条件测定方法的选择;③麻粒岩相区变质流体的性质及其作用;④下部地壳的地球化学研究;⑤麻粒岩相区地质学和岩石学研究及它们的动力学模拟(P-T-t轨迹)。  相似文献   

8.
高凡 《岩矿测试》1985,(4):295-300
变质作用的研究是变质岩石学的主要部分之一。世界各地古老地块中麻粒岩和片麻岩区的变质作用深入研究,又结合其它学科的综合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研究程度。退变质作用属变质作用的一种类型,过去对进变质作用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而对退变质作用则研究较少。近二十年来各国地质学者在世界各地重视和研究了退变质作用,不断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取得了迅速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变质作用的研究是变质岩石学的主要部分之一。世界各地古老地块中麻粒岩和片麻岩区的变质作用深入研究,又结合其它学科的综合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研究程度。退变质作用属变质作用的一种类型,过去对进变质作用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而对退变质作用则研究较少。近二十年来各国地质学者在世界各地重视和研究了退变质作用,不断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取得了迅速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继1996年在中国北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之后,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将于2000年8月6日至17日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市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地学与可持续发展——第三个千年挑战。与上届大会相比,本届大会专题讨论会内容中以“成矿作用”专题替代了上届的“造山带”专题;学科分组讨论会由上届的22个学科增加到27个,新增加的5个学科为:实验岩石学,变质岩石学(上届与前寒武纪地质学列在一个学科内),遥感,大地构造、板块运动及区域地球物理(与上届的勘查地球物理分开),地质年代学及同位素地质学。参加第3…  相似文献   

11.
Summary A brief review is offered of the many problems where knowledge of the ocean floors and of marine processes in shallow water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further advancement of geology. The subject of turbidity currents is treated in greater detail, to demonstrate the interrelation of several aspects of marine geology with sedimentologic and paleogeographic investigations.  相似文献   

12.
13.
构造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基本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及其成生演化的基础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主要是应用地质学理论尤其是构造地质学理论解决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中与构造现象和构造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地质问题的应用地质学。二者的研究目的虽然不同 ,但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相同的 ,即都是地质构造 ,所研究的又都是地球变化过程中的构造变动及其各类效应。文中讨论了构造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之间的基本关系 ,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对工程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 ;深部构造、浅部构造以及表层构造动力学特征与区域地壳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构造结构面、构造应力场与岩土体稳定性的关系 ;活动构造与工程建筑安全性的关系以及地质构造与崩滑流、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Nina Morgan 《Geology Today》2016,32(4):154-159
Cemeteries and graveyards not only serve as a peaceful place to commemorate the dead. For geologists—whether amateur, student or professional—almost any urban cemetery provides a valuable opportunity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field work at leisure, right on the doorstep, and at no cost. Cemeteries offer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to examine and study a wide range of stone types in a small space. They also serve as a useful field area for studying rock weathering.  相似文献   

16.
Radio geology     
BBC Education has produced a series of six radio programmes on geology, to be broadcast in March 1988 on Radio 4 VHF. The programmes are supported by 117 slides (two of which are used - in black-and-white form-to illustrate this article) and three computer programs.  相似文献   

17.
Bottled geology     
  相似文献   

18.
区域工程地质,环境工程地质论文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大会收入本专题论文70篇,约占大会论文1/3,反映了当今工程地质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主题。可将之分为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地质灾害研究(29篇),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地震工程地质(22篇),城市与区域环境地质研究及质量评价(16篇),近海区域工程地质调查和环境地质编图(3篇)。本文对该专题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