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04年阳江4.9级地震破裂方位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维有限移动震源模式下,根据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多普勒效应利用S波或P波拐角频率的方向性来确定地震破裂面的方法,计算了2003年11月~2005年10月阳江地区13次ML≥2.5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结果显示:利用S波、P波拐角频率得到的2004年9月阳江4.9级地震破裂方位角分别为167°和166°,地震序列以NNW为主要破裂方向。  相似文献   

2.
从台湾海峡与台湾浅滩的地貌特征、区域构造格局、海峡盆地形成历史、深部构造与断裂构造、震源机制解以及地震活动等方面论述了台湾浅滩7.3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认为北东东向澎湖—北港隆起南侧断裂(义竹断裂)是该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3.
甘宁青地区现今构造形变异常与地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甘宁青地区大地垂直形变,断层形变和GPS水平形变测量资料的处理分析。结合地质构造和有形变资料积累以来本区域多次中,强地震活动,对本区现今构造形变异常与中强以上地震蕴育的一些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1)甘宁青监测区主要断裂附近构造形变相对强烈;垂直差异运动强度和变形态势随时间演变,水平运动变形呈明显的挤压走滑特征。(2)本区构造形变与地震蕴育的主控应力来自青藏块体持续NE向挤压运动;构造形变和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演化与块体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动态演化密切相关。(3)区域构造块体边界地带出现的异常隆起与高梯度形变带及显著的断层形变异常,是蕴育中,强震的标志,但地震并不一定发生在幅度最大的部位,而往往发生在断层形变异常呈现“趋势积累-加速-转折”变化特征的地段及附近,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强震危险性进行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4.
三峡重庆库区深部地球物理特征与断裂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研究三峡重庆库区岩石圈动力学特征及其对断裂构造活动的控制和影响.并为之提供基础资料,为三峡重庆库区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提供基础依据,在已有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从综合地球物理研究角度出发,通过实测地震测线资料的再解释.采用新的处理技术方法,对本区的东西向主剖面和南北向支测线的地震测深资料进行二维射线追踪处理、Pg波成像;选用场分离技术、位移数字成像技术重新处理了重力和航磁资料,通过联合反演来建立深部二维构造剖面,对剖面所揭示的基底构造特征和地壳结构特征、主要断裂构造特征以及莫霍面的起伏特征进行了精细分析和细致研究.从地球物理平面场特征出发建立了岩石圈构造三维框架。研究结果表明,这样的研究思路准确、方法得当.结论可靠;沿该剖面,把可解译的断裂分为Ⅲ级:Ⅰ级为超岩石圈断裂;Ⅱ级为壳断裂;Ⅲ级为盖层断裂。依据地球物理特征,准确揭示了库区的断裂构造特征,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1604年泉州海外8级地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福建历史地震资料,对1604年泉州海外8级大震的震害分布特点及地震活动时、空、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震中区的地震地质、深部构造资料对发震构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分析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带、尼泊尔Ms8.1地震震中区地震构造及地震发震构造,讨论主震对余震触发及余震的时空强特征和地震对周边地区地震活动趋势的影响。初步分析认为,主边界断裂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属于低角度逆冲断层地震;余震分布范围与震源破裂面积和方式基本一致,具有向东迁移的时空特征;西藏定日Ms5.9、聂拉木Ms5.3地震不属于尼泊尔地震余震,是应力扰动的结果;沿俯冲带向东至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是大震发生的危险地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地震地质、地球物理、第四纪地质和构造地貌等资料,参照目前可以接受的应力-荷载模型、热扩散模型和非对称扩张模型,较详细地论述了江汉洞庭盆地(JDB)的构造演化历史、主要活动断裂的新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的相关特征,尝试性地预测未来强震危险程度,并提出若干抗震防灾的对策,目的在于为JDB的长远开发规划、生命线和重要城市的抗震减灾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17世纪初泉州-琼山大震组群发生的相关性与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研究了17世纪初泉州-琼山大震组群,获得了对强震发生的相关性与地震构造特征的认识:大地震具有发生成因上的相关性;我国东南滨海强震具有圆环状地震构造特征;圆环段与我国主体地区强震活动呈互补性;特别是与我国东北地区地震常呈现出交替活动的负相关特征。  相似文献   

9.
从地形地貌特征、重磁地球物理场、深部构造与断裂构造以及地震活动、震源机制等多方面论述北东东向构造是南海北缘的主要活动构造。对于长期以来认为新华夏系北东向构造是该区主要活动构造的观点来说,这是一种新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青藏块体北部构造形变与玉门5.9级地震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依据GPS观测的青藏块体内部的水平运动以及跨断层形变观测结果的总体异常特征,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引起的近期地壳运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西部的受力环境,讨论了青藏块体内部不同断裂带力学上的相互关联。认为2002年12月14日玉门5.9级地震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之间存在着构造和力学上的内在联系,它可能是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影响下,青藏块体北缘地区相关构造局部应力场适应性调整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化观测资料计算2017-08-09精河6.6级地震序列的视应力值,讨论主震视应力与震源机制解类型及余震视应力、拐角频率和震级的关系。结果表明:1)精河6.6级地震主震视应力大小与震源机制解无相关性,主震视应力值高于余震视应力值,余震视应力和震级存在对数正相关关系,拐角频率与震级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2)主震后7 h内视应力处于整个序列的高值阶段,且发生了多次强余震,这可能是受到震后应力调整的影响;3)天山中段6级地震序列中均存在强余震前视应力值高值现象,强余震发生后视应力值恢复到低值水平。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地震会商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结合安徽省现有分析预报手段和数学模型,以Visual Studio2005.net作为开发语言,利用GIS技术对地震地质和基础地理等数据进行管理、分析,通过快速访问前兆数据库,对前兆数据进行查询和曲线调用出图,最终研制实现了一套满足日常及紧急会商需要,集"基础数据查询""前兆数据管理""前兆数据注释""应急会商报告...  相似文献   

13.
在小震调制比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探测中强震发生前震源附近调整区位置的一种动态检测法(又称抽时段检测法)。利用已发生的较强地震作为动力源,研究震时和震后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小震调制比的时空响应,响应明显的区(即调制比异常区)可判定为未来震源的调整区。应用组合模式原理,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动态异常区得到的交汇区可进行中强震的地点预报。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根据前兆观测估计地震危险性概率的问题,给出了单学科观测异常区和多学科观测异常区地震的危险性概率的评估方法。利用3 个先验概率值,即地震背景概率—P(B)、孕震条件下某学科观测发生异常的概率—P(Ai/B)、非孕震条件下某学科观测发生异常的概率—P(Ai/B),就可计算:①异常区有震概率(也称有震报准概率)P(B/A) 或P(B/ ∩ni= 1Ai) 和异常区无震概率(也称虚报概率)P(B/A) 或P(B/ ∩ni= 1Ai);②非异常区有震概率(也称漏报概率)P(B/A)或P(B/ ∩ni= 1Ai)和无异常无震概率(也称无震报准概率)P(B/A) 或P(B/ ∩ni= 1Ai)。通过几组模拟数据的计算,可初步得出结论:①对于单学科观测,降低非孕震异常概率,即减小干扰,可提高报准概率;②多学科观测同时出现异常,将提高报准概率,但漏报概率也将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5.
采用1923年仁达MS7.3地震和1973年炉霍MS7.4地震地质考察的同震破裂数据,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和最小二乘方法反演历史地震破裂模型。以仁达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为扰动源,采用PSGRN/PSCMP程序计算其在断层面上产生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仁达地震最大滑动量约为3.3 m,矩震级为MW7.0;炉霍地震最大滑动量约为3.7 m,矩震级为MW7.3。2次地震的最大滑动量均位于浅部0~5 km,且震源机制相似,以左旋走滑为主。仁达地震同震及震后效应引起炉霍地震震中区域的库仑应力增强约29.79 kPa,达到地震触发阈值10 kPa。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前的地壳形变异常特征,研究了跨断层形变异常及其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地震发生在隆起区边缘的形变高梯度带上,有明显的地形变前兆,说明大面积地形变与断层形变观测相结合对一些较大地震作出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模型及2017年九寨沟地震接收断层参数和断层面有效摩擦系数等不同模型参数,计算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在考虑不同模型参数条件下,2017年九寨沟地震震源处的库仑应力增量(同震及震后)约为3~7 kPa,尚未达到地震触发阈值10 kPa。综合分析认为,2008年汶川地震对2017年九寨沟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但作用十分有限,九寨沟地震的发生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及地壳流变结构。分析不同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发现,不同破裂模型的选取对2018年汶川地震计算结果的影响最大,这可能是导致前人研究结论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On Jan.31 of 2010,the Suining earthquake occurred at Suining City whch is located the center of Sichuan Basin.It is unusual for the strong earthquake to occur at the center of Sichuan Basin with a stable geotectonic environment and a low-level historical seismicity.The macro-epicenter of the earthquake is located at Moxi town of Suining city,Sichuan province,China.The earthquake intensity of the epicenter area is degree VII,and the long axis of the isoseismal line trends in NE orientation.The Suining earthquake caused the collapse or destruction of 460 family houses.The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and records of the near-field seismographic stations showed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at the reverse fault at a depth 34 km.Based on the waveform and focal mechanism,we consider the Suning earthquake is triggered by the reverse fault and not by the gravitational collapse or man-made explosive sources.Basing on seismic refraction profile and borehole,we consider that the earthquake is triggered by the backthrust fault of Moxi anticline rooted in detachments at a depth 3-4 km.Furthermore,we infer that tectonic mechanism of the Suining(Ms5.0) Earthquake is driven by the horizontal crustal shortening and stress adjustment on a shallow detachment after the Wenchuan(Ms 8.0)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9.
According to earthquake data of Fushun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the seismic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are utilized in order to analyze earthquake frequency,"b"-value timing and energy creep trends in Laohutai coal mine. By using least squares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the relational expression between frequency and magnitude of mine earthquake in Laohutai coal mine is given. And the possible largest magnitude mine earthquake inferred has also been calculated. And this paper also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of mine earthquake activity.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西部地区震后形变有效松弛时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及脆性转换带上的断层蠕动及其深部黏滞流对震后地表位移的影响,对5次大地震的震后垂直位移进行了最小二乘反演,并估计了有效松弛时间。反演结果表明,中国东、西部地震的有效松弛时间差异很大,其中唐山地震的有效松弛时间最长(10.3年),邢台地震次之(4.4年),而西部通海、炉霍、共和等3次地震的有效松弛时间则仅为2年多。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由于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上地壳厚度不同以及下地壳、上地幔黏滞系数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