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寒武纪大爆发前的高家山生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录易  华洪 《现代地质》1999,13(2):238-239
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的发现为探索后生动物起源和寒武纪辐射(爆发)奥秘提供了一个罕见的化石宝库,成为当今地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然而对于“寒武纪大爆发”之前末元古代晚期的古动物学研究却几乎裹足不前。近来有人甚至认为在最年轻的伊迪卡拉动物群与早寒武世小壳动物...  相似文献   

2.
清河镇动物群各类化石的地史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炯飞 《地质论评》1993,39(1):44-51
清河镇动物群分布于华北地台北缘。建立清河镇动物群时,认为清河镇动物群包括管状化石、壳瓣状化石、球状壳化石、针状化石和近骨状类化石五个类型,并认为清河镇动物群的时代与梅树村动物群的时代相当。本文通过对清河镇动物群各类化石的分布规律和对所产化石地层的地质年代学和地层学的研究,认为不宜把针状化石和壳瓣状化石归入清河镇动物群;近骨状化石分布局限,其地史分布难以确定;管状化石出现于中元古代,至震旦纪和寒武纪大量产出,延续到奥陶纪;球状壳化石出现于寒武纪早期,至奥陶纪仍有。  相似文献   

3.
新疆博罗科努山寒武纪地层颇为发育,虽然发现及研究较晚,但通过1977—1983年笔者和王景斌、成守德等对本区地层以及笔者和项礼文对三叶虫动物群的研究,本区寒武纪地层和三叶虫动物群研究已达到相当高的精度,建立了一个三叶虫化石组合和九个三叶虫化石带,这是目前我国中寒武统上部至上寒武统三叶虫化石带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并可进行洲际  相似文献   

4.
浙江西部寒武纪动物群的分带和对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一、前言世界寒武纪动物群的地理区系可划分为东方动物群、西方动物群和混合动物群,其中东方动物群又分为华北动物群区系、东南动物群区系和过渡区系(卢衍豪等,1974)。浙西是东南动物群区系的标准地点,它代表分布在中国南部和中国西北部寒武系的层型,并为亚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的寒武纪生物地层分层、化石分带和洲际间对比提供依据。东南动物群区系不论在动物群的性质,沉积物的特征和古地理与沉积环境等方面。都与华北动  相似文献   

5.
新疆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可分为三个生物地理区:1.天山型动物群——博罗科努山区;2.华北型动物群——柯坪区;3.过渡型(库鲁克塔格型)动物群——库鲁克塔格区.库鲁克塔格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序列自下而上可分出13个化石带:下寒武统西大山组2个带;中寒武统莫合尔山组4个带;上寒武统突尔沙克塔格组7个带.  相似文献   

6.
先伊迪卡拉期的淮南生物群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廿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对于先寒武纪的生物化石发现得很少,除藻类遗迹化石及一些可疑化石外,几乎没有什么可靠的生物化石。与此相反,在古生代地层中,特别是在早寒武世的地层中,却发现了极其丰富的发育较为高级的多门类的生物化石。当时,人们为了解释这种所谓突变现象,就提出了多种假说。但是,在廿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深入,陆续地在晚先寒武纪地层中,发现了许多较大的生物化石、微古植物与微体化石等。由于晚先寒武纪生物化石资料的不断丰富,使得“灾变说”等不攻自破了。  相似文献   

7.
辽南震旦系兴民村组类水母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辽南大连—金州地区棋盘磨、七顶山、杨屯等地,震旦系兴民村组(同位素年龄值650Ma)发现丰富的似水母状软躯体后生动物化石,此外在兴民村组上覆地层葛屯组中首次发现大量的宏观藻类化石。类水母化石计有3属6种(全为新属、新种)。从生物学特征看,这批类水母化石与澳大利亚前寒武纪末期埃迪卡拉动物群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保存特征亦较相近。我们认为这些类水母可能是与埃迪卡拉动物群为同一时期的产物。兴民村组类水母动物群的发现标志了我国前寒武纪生物演化史一次重要事件,并对我国震旦系的研究和我国南北方震旦系地层对比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晚前寒武纪埃迪卡拉动物群在世界各大洲的普遍发现,证明这是动物生命进化的一个独特阶段.这个以软躯体、多门类(至少五个门)、体形大为特点的动物群,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发现于西南非,后在1947年由斯普里格在南澳大利亚州的埃迪卡拉发现较为丰富的内容.产出层位是在元古代晚期冰期沉积之后、寒武纪骨骼化石大量  相似文献   

9.
我国早期后生动物群的特异埋藏机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杨瑞东  赵元龙 《沉积学报》1999,17(1):161-165
通过对早期后生动物群产出层位的沉积特征、沉积层序和化石埋藏特征的研究,认为在海湾和局限海环境,早期后生动物群往往产于海侵体系中,而陆棚环境则保存在低水位体系;同时提出了两种早期后生动物群埋藏保存机理,一种是沉积事件(风暴流或浊流)破坏了生物生态环境,使生活在正常环境中的生物大量死亡,并被快速埋藏保存;另一种是海平面脉动引起环境变化,使早期后生动物死亡,在还原环境下埋藏保存。因此,认为海平面变化与早期后生动物群的埋藏保存有着密切关系。在提出两种早期后生动物群特异埋藏机理的基础上,并认为由前寒武纪至寒武纪,只要沉积环境、沉积序列类似,就有可能发现早期后生动物群,这对寻找新的早期后生动物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和西伯利亚藻群中均有丰富的藻类化石。根据前寒武纪宏观藻类的分布以及凯里生物群和布吉斯页岩生物群中藻类和后生动物的相似性,论述了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生物地理分区的控制因素。对几个生物群中的藻类化石和后生动物化石的对比研究发现,在相近的纬度范围内,动植物化石组合特征非常相似;而纬度有明显差异时,藻类生物群及后生动物群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由于后生生物在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具有低的演化程度和分划能力,因此生物地理分 布的 主要控制因素是古纬度。而Schopf(1976)的生物地理分区模式不适合这一时期的生物地理分区。结合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后生生物化石的分布情况,建立了前寒武纪-中寒武世时期的生物地理分区模式。这个模式较好地解释了分布在北美大陆和华南大陆上的寒武纪生物群相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全球早、中寒武世藻类生物地理分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和西伯利亚藻群中均有丰富的藻类化石。根据前寒武纪宏观藻类的分布以及凯里生物群和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藻类和后生动物的相似性,讨论了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生物地理分区的控制因素。对几个生物群中的藻类化石和后生动物化石的对比研究发现,在相近的纬度范围内, 动植物化石组合特征非常相似; 而纬度明显差异时, 藻类生物群及后生动物群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由于后生生物在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具有低的演化程度和分异能力,因此生物地理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古纬度。而Schopf (1976)的生物地理分区模式不适合这一时期的生物地理分区。结合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后生生物化石的分布情况,建立了前寒武纪-中寒武世时期的生物地理分区模式。这个模式较好地解释了分布在北美大陆和华南大陆上的寒武纪生物群相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寒武纪生命扩张及澄江动物群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在地球上的出现及其演化有较长的历史。地球的物理、化学条件是早期生命出现的外因。早寒武世西南地区地质、气候及富含营养的浅海水域是澄江动物群在后生动物演化的关键时期出现的外因。“寒武纪生物的扩张”应有恰当的翻译,同时对现代生物学的“适应辐射”应有清楚的中文解释。从新近发现看,早、中寒武世的澄江动物群及布吉斯页岩动物群与埃迪卡拉动物群具有一些联系,埃迪卡拉动物群并没有在寒武纪时完全绝灭。  相似文献   

13.
辽东半岛寒武系发育良好,化石丰富,是研究寒武纪地层和三叶虫动物群的理想地区。笔者将下寒武统及中寒武统毛庄阶划分了7个生物带,其中新建立生物带1个,新划分出生物带2个,并与国内外有关地区进行对比。三叶虫动物群包括34个种,分属19个属和3个亚属。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简要描述了带化石,新属、新种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14.
前寒武纪占了地球地质历史的八分之七,其地层中有机质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在于追踪地球早期历史的生物演化,企图为了解地球上生命起源和早期生命的特点提供信息;另外在于对前寒武纪、特别是晚前寒武纪地层中石油的兴趣。六十年代,G. Eglinton和M. Calvin提出了“化学化石”的概念。“化学化石”也叫做分子化石或“地球化学化石”。  相似文献   

15.
<正> 35亿年前,地球上开始有生物存在,主要是兰藻和细菌。距今10亿年左右,开始出现软躯体动物所形成的遗迹化石。9亿年有蠕形动物的实体化石——淮南生物群保存。7亿年软躯体后生动物——埃迪卡拉动物群(西陵峡生物群、高家山生物群)大量繁殖,使晚前寒武纪的生物演化进入一个新阶段。6亿年左右,骨骼化动物——梅树村动物群(或托莫特动物群)的出现,开创了生物发展、演化史上的新纪元。使更多的生物能够以化石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南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微体遗迹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并得到普遍承认的动物化石是澳大利亚南部的伊迪卡拉动物群[15,16]。伊迪卡拉山的晚先寒武纪砂岩中发现有大型的相当进化的水母和蠕虫化石,其中含有直径数十公分的狄更逊虫(Dickinsonin costata)、体长3公分的枝沙蚕(Spriggina floundersi)以及遗迹化石等。其所在地层为寒武纪灰岩之下160米的庞德砂岩[1]。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鄂宜页1井”高产气井的突破,寒武系水井沱组(第2统第3阶)已成为中扬子区页岩气勘查开发新的主力层系。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水井沱组中主要生物类型、古生物组合面貌及其时空分布的简要总结,为鄂西地区的页岩气勘探提供对比借鉴。宜昌地区寒武纪地层发育完整,广泛出露于宜昌、秭归、长阳、兴山等地,古生物化石较为丰富,是开展寒武纪地层及古生物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时期的地质记录中保存了寒武纪大爆发和后生动物多样化事件的化石证据,从寒武系纽芬兰统到第二统,自下而上发现了岩家河生物群、水井沱生物群(包括清江生物群)、石牌生物群和京山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等,它们化石类群多样,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丰富,而在长阳发现的清江生物群更是具有典型布尔吉斯页岩型动物群特异埋藏化石库的特点,出现了大量高保真度的软躯体类群,代表了远离海岸的较深水环境,为寒武纪大爆发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从岩性、生物类型以及构造运动来看,宜昌地区水井沱组发育一套以黑色页岩或钙质页岩夹碳质灰岩为主的黑色岩系,其中海绵化石在黑色岩系中呈现出较高的丰度和多样性,显示当时深水低氧的沉积环境。同时繁盛的微体...  相似文献   

18.
湘西晚震旦世伊迪卡拉新庭园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孝红  汪啸风 《现代地质》1999,13(2):235-236
自Glaessner和Wade1966年发表澳大利亚南部伊迪卡拉动物群的系统研究报告以来,伊迪卡拉型生物化石广泛发现于世界各大陆Varangian冰期后与寒武纪之间的地层中。由于当时尚未出现大型捕食性生物,所以海洋生物世界被认为是一个彼此间互不侵犯的...  相似文献   

19.
浙江西部寒武纪地层出露完整,化石丰富,是东南类型的标准地区,在我国及世界寒武纪地层及三叶虫动物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浙江西部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全书约42万字,基础资料可靠,内容丰富,附精美图版28幅,插图13幅,是一本系统的基础性研究论著。全书详细记载浙江西部地区寒武纪六条剖面,系统描述三叶虫3目、30科或亚科、60属或亚属、104种及29未定种。其中1新亚科、1新亚属和37新科。在此基础上,建立16个化石带,成为东南类型寒武系分层分带的标准,解决了我国及世界各大洲之间寒武系地层对比中长期存在的  相似文献   

20.
云南禄丰地区首次发现晚侏罗世早期轮藻化石组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云南禄丰地区在地层学方面有两项重要的进展:①川街盆地不仅具有“禄丰晰龙动物群”, 在其上部还相继发现了中侏罗世“川街龙动物群”和相当晚侏罗世的恐龙化石;②按照国际地层规范,厘定并新建了一套侏罗纪岩石地层单位。新近又在前人称之为“上禄丰组”下部(川街组)及“酒红层”(麻地山组)中分别鉴定出中侏罗世轮藻组合Aclistochara maanshanensis-Aclistochara abshirira-Aclistochara karierica和晚侏罗世早期轮组合Aclistochara jaisalmerensis-Aclistochara karierica-Mesochara voluta。这一晚株罗世早期轮藻化石组合在中国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