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及其河口区铬的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河下游及河口区铬的测定结果表明,丰水期不同形态铬的含量均比枯水期高,铬含量的分布与河流径流量、排污量有关。形态研究表明,河水中以颗粒铬[Cr(P)]为主,三价铬[Cr(Ⅲ)]次之,六价铬[Cr(Ⅵ)]最次。近河口区域与河水相似,但在远离河口区域,丰水期Cr(Ⅲ)成为主要形态,Cr(Ⅵ)仍为最次要形态。Cr(Ⅲ)与COD,Cr(P)与COD,及Cr(P)与悬浮体(TSM)均有较好的相关性。Cr(Ⅵ)在河口条件下,可被有机物还原,并被悬浮物吸附而转入沉积物。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铬的行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者于1985年8月,11月,1986年3月及1987年4月进行长江口海域铬的形态调查,表明该海域铬的分布趋势是江口高、外海低,并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递减。枯水期,在3l°30′N附近出现外海低铬水舌向岸方向延伸。颗粒铬Cr(P)是铬的主要存在形态,但在夏季则是总溶解铬Cr(S)和三价铬Cr(Ⅲ)为主要存在形态。六价铬Cr(VI)占Cr(T)比率很低,所以是最次要形态,而Cr(Ⅲ)在溶解态中则是主要形态。黄浦江水中Cr(VI)含量要高于长江水,说明黄浦江存在着明显的铬污染。夏、秋季长江口物理、化学条件剧变时发生颗粒铬的迁移。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海水中铬的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华瑞  庞学忠 《海洋学报》1985,7(4):442-452
本研究测定了渤海湾海水中总溶解铬、Cr(Ⅳ)、Cr(Ⅲ)、颗粒铬和气溶胶中铬,分析了渤海湾海水中Cr(Ⅳ)、总溶解铬、总铬和颗粒铬的分布趋势,以及Cr(Ⅲ)的分布情况。研究表明,河流排污控制着渤海湾铬的分布,渤海湾河流排出有机物主要是与Cr(Ⅲ)产生吸附、络合作用,这是固-液界面交换的机制之一,形态研究表明,颗粒铬是渤海湾铬的主要存在形式,而Cr(Ⅲ)又是价态铬的主要形态,渤海湾Cr(Ⅳ)含量很低,说明海水中铬处在热力学不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4.
海洋细菌作用下海水中铬化学形态的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外加Cr(Ⅳ)和Cr(Ⅲ)的天然海水中接种海洋细菌,充氧条件下培养。在细菌对数生长期,大部分Cr(Ⅳ)被还原为Cr(Ⅲ)继而转化为有机铬。在稳定期,有机铬为溶解铬的主要形态,在无菌控制实验中,Cr(Ⅳ)和Cr(Ⅲ)浓度基本不随培养时间变化。说明在没有海洋细菌活动参与下,水中铬形态转化难以进行。实验结果为天然海水中溶解态铬的热力学不平衡状态提供部分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南极洲赖特谷万达盐湖中铬的垂直迁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极洲万达湖湖水上部为氧化环境,铬浓度较低,Cr~(6+)占主导地位,主要以CrO_4~(2-)形式存在;下部为还原环境,铬浓度高,Cr~(3+)为主,以Cr(OH)_2~+和Cr(OH)~(2+)形式存在。湖水中锰、铁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颗粒对铬离子的吸附和释放过程,控制了湖水铬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利用异化铁还原细菌处理Cr(Ⅵ)是重金属污染修复领域的一个新兴研究方向。本文以海洋沉积物中异化铁还原混合菌群为研究对象,分析铁还原细菌异化铁还原性质对重金属Cr(Ⅵ)还原效率的影响。菌群异化铁还原性质的实验结果表明,以柠檬酸铁和氢氧化铁为不同电子受体时,菌群异化铁还原的效率存在差异,培养体系累积Fe(II)浓度分别为85.08±5.85 mg/L和32.55±4.78 mg/L。电子受体对混合菌群组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柠檬酸铁和氢氧化铁为电子受体时,混合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分别是4.615和4.158,较对照组高(Shannon指数3.735)。异化还原Fe(Ⅲ)培养体系中,细菌种群的优势菌属是Clostridium,属于梭菌目Clostridiales,表明梭菌是参与Fe(Ⅲ)还原的主要优势菌。菌群异化铁还原性质对Cr(Ⅵ)还原效率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柠檬酸铁为电子受体,细菌在Fe(Ⅲ)浓度为1 120 mg/L时异化铁还原效率高,并且还原Cr(Ⅵ)达100%。氢氧化铁为电子受体, Fe(Ⅲ)浓度1 680 mg/L时,异化铁还原Cr(Ⅵ)效率高(72%),是对照组4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应用微生物治理重金属Cr(Ⅵ)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本论题的研究Ⅰ中,我们直接用实验验证了海水中铀、铬、镁和钙在水合氧化钛上离子交换的互不相干作用。但是,既然铬(Ⅲ)的K1此铀(Ⅵ)要大10倍左右,铬(Ⅲ)的浓度又比天然海水条件下的大6000倍(也远比海水中铀(Ⅵ)的浓度要大),不发生离子竞争交换而表现为“互不相干作用”似乎是使人费解的,  相似文献   

8.
在本论题的研究Ⅰ中,我们直接用实验验证了海水中铀、铬、镁和钙在水合氧化钛上离子交换的互不相干作用。但是,既然铬(Ⅲ)的K_1此铀(Ⅵ)要大10倍左右,铬(Ⅲ)的浓度又比天然海水条件下的大6000倍(也远比海水中铀(Ⅵ)的浓度要大),不发生离子竞争交换而表现为“互不相干作用”似乎是使人费解的,这就急需对离子交换的互不相干作用建立定量理论,对研究工作进一步作理论解释。此外,本文还报导若干新的实验验证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海域总溶解铬的含量低于黄河口的含量,未发现有明显的污染。总铬和颗粒铬的分布趋势相似。颗粒铬占总铬的比率在90%以上,因此,颗粒铬为本海域海水中最主要形态,三价铬次之,六价铬则为最次要形态;而三价铬在总溶解铬中则是主要形态。三价铬对总铬的比率、六价铬对总铬的比率与颗粒铬对总铬的比率之间均存在着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海洋生物中硒的催化动力学光度测定与形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卉  贺萍 《海洋科学》2004,28(2):36-39
建立了一种测定海洋生物中不同形态硒的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在pH=3的Clark—Lubs缓冲介质中,硒(Ⅳ)能催化溴酸钾氧化甲基紫的褪色反应,硒(Ⅳ)含量在0.14~8μg/L范围内与褪色反应速率成正比,生物样品经HNO3-HClO4消化后直接测定硒(Ⅳ)和有机硒含量,再经盐酸还原后测定总硒含量,两者差减得硒(Ⅵ)含量。结合MIBK(甲基异丁基酮)萃取分离干扰组分,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准确度,用于海洋生物材料中不同形态硒的测定,操作简便快速,结果令人满意。对几种海藻和双壳贝类样品中硒的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在海洋生物中,硒主要以有机硒和硒(Ⅳ)的形式存在于难溶性的大分子蛋白质中,硒(Ⅵ)的含量普遍较低,且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