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張有正 《地质论评》1957,17(3):310-323
一.區域地質簡述水口山所處在的大地構造單位,是位於江南古陸東南及華夏古陸西北側之間,大義山複式背斜鹽湖向斜之北端。約當於志留紀末期,本區地層受到加里東造山運動的影響,前泥盆紀地層發生褶曲與斷裂,隨後泥盆紀海開始由西南侵入,遂沉積了泥盆紀  相似文献   

2.
一中國中生代海陸分佈之情形 統覽中國地質史,古生代之海相地層,遍佈中國,迨至古生代之末葉,石炭紀及二叠紀,海相與陸相地層,二者兼而有之,約而計之,海陸參半。迄至中生代,陸地特別增加,海水逐渐撤退,此後陸相地層,與海相地層,二者較而論之,不啻倍蓰焉。  相似文献   

3.
自翁文灏先生唱燕山運動之說,一時言中國地質構造者莫不宗之。顧以其時調查未遍,立論往往有所出入。卽翁先生亦復前後稍異其辭,始謂燕山運動在侏羅紀末,白堊紀前,繼乃分爲甲乙二期,而以其間爲火山活動期。甲期在侏羅紀末白堊紀初,謂之緒動。乙期在下白堊紀火山岩系之後,以盛大褶曲及逆掩斷層  相似文献   

4.
閻廉泉 《地质论评》1957,17(3):295-309
一.序言桃林礦區地質在勘探過程中曾作了研究,各方面已取得了些具體資料及初步結論,現在勘探工作尚未結束,更全面及詳細的資料還待今後進一步的研究補充。二.區域地質簡述 (一) 礦產所在地區域地質特點 本礦區位於湖南北部舆湖北、江西交界處,在大地構造單元上位於黄汲清氏所劃分的江南古陸中部北側,揚子江海槽以南。構造綫走向東北東-西南西,本區礦化帶即沿  相似文献   

5.
陸台區 (一) 一般特徵全世界有好些古陸台共中研究得最澈底的要算俄羅斯陸台自以来,经等不斷研究,對於陸台的一般特性,各種構造變動的情形都有了明確的了解。但至今蘇聯學者仍不斷對俄羅斯陸台進行研究,以期对经济建设能提供更多的  相似文献   

6.
章鴻釗 《地质论评》1936,1(3):245-254
近余檢討中國地質故實,發見所謂震旦運動自後侏羅紀至後始新統,每於同一之法则下反復進行,其顯而易見者爲期有五,前已綜述而詳論之矣。(1)顧未将丁文江先生於雲南所見後三叠紀之地殼運動(2)歸併討論者,非忘之也,蓋丁先生所假定爲燕山運動首幕者,僅從緬甸印度支那等處借鑒而得,正待他日有以  相似文献   

7.
吳淑華 《地质论评》1957,17(2):272-273
中國古生物学会第八屆学術年会繼科学院第四紀学術論文会後于二月十七日至十八日在科学院地質研究所召開。大会共出席会員及非会員共二百餘人。開幕時,因楊鍾健理事長病假由王鸿楨秘書長致開幕詞,繼為中國科学院古生物学訪苏代表团的報告,并傳達了苏联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羅近道爾夫教授的“關于楊鍾健教授、中國古生物学会的活動”的發言和蓋格爾教授对中國古生物学家的四點希望,請会  相似文献   

8.
自民國十三年孫雲鑄教授發表「中國北部寒武紀動物化石」之後,國人從事於古生物學的逐漸增多,研究結果多在「中國古生物誌」中發表。該叢書已出版的著作已達九十餘巨冊,洋文八千  相似文献   

9.
研究我國大地構造的方法問題 我國地质工作者研究大地構造是从兩方面進行的,一方面是純地質学的方法,这個方法是由國外大地構造学說而來的,根據各地質時代的古地理海陸分佈,沉積物的厚薄和相變、岩漿活動,以及褶皺斷裂程度,來劃分地殼為活動地帶(地槽)与穩定地帶(地台),將我國大地構造單位劃分為地台(前寒武紀)、加里东褶皺帶、華力西褶皺帶、燕山褶皺帶等等。按照这個方法,首先分析古老岩系以確定地台(前寒武紀),然後再分析較新岩系以確定以後的褶皺带(也就是新地台):另一方面是地质力学的方  相似文献   

10.
古生物研究所于最近所收到各地寄來的寒武紀化石標本中,以內蒙古陰山(大青山)的標本特别具有地層分佈上的意義。陰山山脈从來部下知道有寒武紀的存在,地質学家都認為該區在塞武紀時期是一塊古陸。最近黄汲清教授在地質学報34卷3期發表的「中國區域地質的特徵」一文裏所指的「內蒙地軸」,主要是大青山,包括狼山和烏拉山等區域。在这篇文章裏,他指出这個所謂『地軸』:「主要是前震且紀結晶片岩所成的地塊,成約东西走向的條帶狀。自震旦纪以來它是長期在侵蝕中,所以也是一個  相似文献   

11.
周茂成 《地质论评》1957,17(3):347-351
在南京山地李四光首先指出前樂平統的不整合,命名為東吳運動。其後在中國東南部湘、贛、閩、粤諸省也均有報導,但由於對鳴山層層位意見不一,因此對東吳運動時代了解也有差別。高平、徐克勤認為江西西部鳴山層層位在茅口灰岩和樂平煤系乏  相似文献   

12.
葉連俊 《地质论评》1957,17(1):132-132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在1956年開始了中國磷礦床的研究工作,主要目的是尋求解決中國磷礦床形成與分布規律的途徑,在1956年,計先後調查了安徽鳳台及貴州遵義兩個地點,現鳳台隊的資料已開始初步整理,該隊所得的主要成果有以下各點:  相似文献   

13.
鎢礦大别有兩大類,一为黑鎢,一为白鎢。中國鎢礦生產,直至目前为止,90%以上是採自黑钨,歐美及其他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後,白鎢生產已逐年上升,隨着生產技術的進步,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白鎢產量,已大大超過了黑钨產量。中国在解放後幾年来,也陸續發現了不少白鎢礦區,在這些礦區中以矽卡岩型礦床,規模最大,因此這種類型的礦床可能成为工業上最主要的礦床類型,從而使白鎢礦床成為最主要的勘探對象。现僅根據我隊年来的工作經驗,對矽卡岩型白鎢礦床的地質條件及找矿勘探方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戚錚 《地质论评》1957,17(1):84-90
一.問題的提出自從1940年左右,日本地質學家齋藤林次把鞍山附近前震旦紀地層分為鞍山統,及對面山花崗岩,今井善鄉提出首山層以後,他們所提出來的,對本區前震旦紀地層的劃分,一直為中國地質學家所採用。  相似文献   

15.
孔亮志 《地质论评》1957,17(3):375-377
蘇聯專家A.C.霍敏多夫斯基所著的“中國東部地質構造基本特徵”一文,於1953年以中文形式發表於地質學報32卷第4期上。這篇論文的譯者是金則雍同志。全文共分九部分,敘述了中國東半部廣大地區——北起黑龍江,南至海南島,西迄黄河上游,東至東海之地質構造,並對其大地構造單位進行了劃分。自從這篇論文發表後,引起中國地質界的極大重視。許多地質學家在編寫論文或進行教  相似文献   

16.
張咸恭  吳淑华 《地质论评》1957,17(3):380-380
根據中國地質學會本年二月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决議,經常務理事會討論,成立了學術委員會,負責組織並推動地質學術活動的工作。學術委員會由王鸿禎、程裕洪、孫雲鑄、宋叔和、金耀華、李春昱、岳希新、張文佑、任績、谷德振、翁文波、邊兆祥、關士聰、彭淇瑞等十四人組成。最近學術委員會進行了座談,初步討論了學術活動的計劃,並將學術委員劃分為四個小  相似文献   

17.
一、問題的提出 1956年我和常隆慶先生編寫的中等地質学校試用教材:“中國地質学”一書出版后,曾接到很多学校和野外工作同志的來信,提出了許多宝貴意見和問題。其中涉及大地構造術語的問題較多,綜合起來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一)为什么各个書上使用的大地構造術語不一致?譬如陸台,地台,古陸,地盾等  相似文献   

18.
尹贊勳 《地质论评》1937,2(4):321-338
自地殼形成之後,火山活動即繼續不斷。其年代攸久者,形態早已消滅,所可考者只火山岩流及其他噴發物耳然亦偶有例外,散見各處,蘇格蘭石炭纪地層中保存完美之火山,即其最著  相似文献   

19.
俞建章  郭鸿俊 《地质学报》1951,(Z1):63-78,113,115
在中奧纪,中國北部舆南部各有標準的頭足類動物,在華北的叫做珠角石,性質與北美相近,在華南的叫做直角石,頗近歐洲種類,我國地質工作者在近三十年中多沿用此說。李四光教授首稱華北舆華南在同時各有特殊的頭足類動物而不相混合,是因為在懷遠運動後,有東西向的陸地穹起,横阻在中國中部,即今秦嶺及其東延之淮陽山脈。李氏並謂該山脈遺有缺口,所以華北珠角石得有流向華南的機會。近由珠角石之先後發現於華南,知其分佈地點漸多,且直角石亦復散見於華北各地,這些事實,都是證明李氏所謂南北兩式標準頭足動物交流之說,是最正確的。翻閱本國地形图,伏牛桐柏兩山間約當襄陽南陽一帶,地勢忽趨低窪,這大概就是李氏所稱横亘中國中部山脈的缺口,南北兩式頭足動物互相交流的孔道。珠角石的名稱,在現時已覺過於籠統。賽瑪爾和施樂克謂真正珠角石的壁襟較長,算珠式體管亦較扁平。至於壁襟最短而算珠式體管發育較差者,已另名之為阿摩角石。近得賈汪林子馬家溝灰岩上部所產珠角石標本,舆葛利普氏算盤形珠角石相比,並無不同的地方,細窥之,方知其壁襟特短,應歸入阿摩角石一屬中。由此想到葛氏華北奧陶纪化石—书所載珠角石各種,似須重新研究,以謀訂正。 華南標準頭足類化石是直角石,普通又稱為寶塔石,商人喜琢磨之,推銷国外,作陳列品。清水三郎与小幡忠宏二氏更創立新屬名震旦角石,選俞建章著中国中部頭足類化石书中第六版第二图(原名中国直角石)為該新屬的基形標 本。據稱這新屬的特點,在壁襟甚長,和殻外飾有横紋。現因二氐所述有舆事实不盡相符的地方,特改訂之。本文附有腹足類化石環螺等類的描寫,詳英文稿中。  相似文献   

20.
飛機经過短促的滑行之後,離開了飛机場的綠野,開始迅速地升高。兜了個圈子後,就正式踏上了航程。不久,它便消失在萬里無雲的碧空中。共青團員飛行員瓦西里·西佐夫坐在操縱盤後,注視着地平線、陸地上的觀测點和儀表的指針。 這些日子,西佐夫正在從空中給國營農場和集體农莊的田地撒化學肥料。他連續不斷地回到机場,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