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极无冰区古海蚀龛沉积──古环境研究的新材料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在西南极菲尔德斯半岛长城站地区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古海蚀龛沉积物 ,研究表明它是后期冰水湖泊沉积环境下的产物 ,该沉积剖面的形成环境反映了本地区距今 46 0 0年以来地貌演化、冰盖进退与古气候的演化过程。古海蚀龛沉积剖面的发现 ,为目前主要基于湖泊沉积物、海洋沉积物及冰芯等进行的南极无冰区古环境研究领域 ,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载体。  相似文献   

2.
赵烨  李天杰 《极地研究》1995,7(2):21-27
本文在考察菲尔德斯半岛成土环境、土壤理化性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本区代表性土壤的粘土矿物组成,粘粒、粉粒和全土中土壤大量元素的含量。认为亚南极海洋性气候区(无冰区)土壤次生粘土矿物主要是蒙脱石、伊利石和绿泥石;土壤矿物风化过程包括脱盐基、周期性滞水氧化-还原脱铁锰和微弱的脱硅过程  相似文献   

3.
庞小平  李艳红 《极地研究》2012,24(3):291-298
将地学信息图谱的方法引入到南极无冰区生态环境的研究中,以菲尔德斯半岛作为研究区,采用矢-栅混合数据模型确定图谱单元,通过数据挖掘对环境诸要素信息进行分类提取、分级和归纳概括,构建了地形地貌、土壤、植被、人类活动等系列单要素专题信息图谱模型和环境景观综合信息图谱模型,对图谱模型进行了空间三维可视化设计,定量化、定位化、谱系化地揭示了区域生态环境及其要素的空间形态结构和空间相关特征,为南极无冰区生态环境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技术途径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地理学 期 页南极训维Wf特福尔德丘陵与菲尔德斯半岛冰缘地貌的比较研究—…………………………,………………张青松11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周围海岸地貌研究…………………………………·二…‘…………………刘耕年、崔之久3 18西南极乔箔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冷圈的结构特征—…………………………………………,………··朱诚、崔之久41冰川学南极冰盖地表雪冰层的密实化过程(英文)…………………………………………·二……··。………………秦大河 11O南极洛多姆冰盖BHQ钻孔冰岩芯研究(英文)…………………………………黄茂桓、李军、…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极地人类活动的增多,南极及其生态系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化。国际社会对减轻和适应这些变化的持续关注,促使人们不断呼吁采用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来管理南极地区的人类活动。在世界诸多区域,海洋空间规划已成为将这一概念转化为管理实践的重要途径,并被认为是实现极地空间综合管理的新工具。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是南极海域最大的无冰区,该地区具有科考站密度高、人类活动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是研究南极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活动与空间管理的理想区域。结合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系统梳理了菲尔德斯半岛自然环境、生物分布与区域保护等环境特征,简要分析了科学考察站基活动、南极旅游、海上与空中交通、商业捕捞等主要人类活动及其环境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海洋空间规划在菲尔德斯半岛的实践研究,初步建议提出了由3个“一级功能区”与10个“二级功能区”构成的分区体系,以实现对南极脆弱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与人类活动的科学管理,为海洋空间规划在南极地区更大尺度、更广范围的应用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学东 《极地研究》1992,4(3):52-57
198 9年 2月 1— 1 0日 ,对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长城站附近的苔藓小气候进行了初步考察、观测和分析 ,并与长城站相应时间的常规记录进行了比较 ,初步揭示了南极地区苔藓小气候方面值得引起注意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南极淡水生态系统的水化学特征,完成了拉斯曼丘陵地区13个湖泊和菲尔德斯半岛10个湖泊以及雪样的调查分析。西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和东南极拉斯曼丘陵的气候条件不同,前者属于极地海洋性气候、气温不很低、湿润、风小、夏季较长;后者属于极地大陆性气候、气温低,冬天严寒、干燥、风大,夏季较短。因此,两地区的湖泊地貌、成因、发育、水生生物种群结构以及水化学状态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虽然水化学类型均比较单一,但矿化度却相差甚大。本文还对两区饮水水源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古海蚀龛沉积的古环境记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西南极菲尔德斯半岛长城站地区发现有大量古海蚀龛 ,龛内保存有完整沉积剖面 ,通过对其中一个沉积剖面的粒度特征及元素组成的分析 ,确认该剖面是后期的湖相沉积 ,并据此恢复了距今 460 0年以来该地区古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 ,距今 40 0 0— 30 0 0年长城站区地表岩石化学风化作用较强烈 ,处于一个相对温暖的时期 ,这与湖泊沉积物、海洋沉积物等古环境记录载体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证明古海蚀龛沉积可以作为研究南极无冰区和冰缘地区古环境演化历史的一种新的地质载体。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利用南极菲尔德斯半岛长城站附近的西湖沉积物 ,研究该地区的环境变化状况。对 1 993年采集的 9.2 8m长的西湖岩芯 (GA - 7)进行等间距分样 (2cm) ,进行了有机碳、δC1 3org、磁化率和粒度等环境指标分析。利用本研究区湖相沉积物的1 4C测年数据 ,发现距今 1 2 60 0年以来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至少出现过四次气温升高时期 ,即 480 0 - 4 4 0 0aB .P .、360 0 -3350aB .P .、2 1 0 0 - 1 80 0aB .P .和 90 0aB .P .-现在。研究同时发现 ,湖相沉积物的有机碳含量和δC1 3org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可以作为环境温度的替代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李锋  李天杰 《极地研究》1997,9(4):61-65
利用地衣和苔藓化学分析资料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地衣和苔藓中化学元素的分配、相关性及其元素比值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地衣和苔藓促进了土壤与风化壳的发育,但受南极地区恶劣环境条件的限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极其微弱。地衣和苔藓植株体中Fe、Al、Mn等元素丰度主要依赖于土壤与风化壳元素丰度的高背景值。Ca、K、Cr等元素是地衣选择性吸收较强的元素,苔藓对Mg、Na、Zn等元素则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1.
人类活动对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活动对南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全球性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南极局地人类活动的影响两方面。本文在对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环境进行调查和采样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南极环境中存在源于北半球中高纬地区人类核活动产生的人工放射性同位素137Cs:土壤表层(0~5cm)、苔藓活体层、枝状地衣、壳状地衣体中137Cs比活度分别为6.0~14.8、25.1、29.0和58.1Bq/kg;而中国北方地区土壤表层(0~10cm)、壳状地衣体中137Cs比活度分别为6.4~37.3和294.0~312.0Bq/kg,可见这类全球陆地表面广泛分布的壳状地衣是监测人工放射性核素长期扩散影响极为敏感的信息载体。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对局地生态系统和地表冻融过程有一定程度的干扰,南极生物体(特别是地衣体)和水体是对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敏感的环境信息载体,考察站区周围的生物体和水体中Cr、Cu、Ni、Pb、Zn等污染物含量明显偏高。菲尔德斯半岛作为南极科学考察站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其环境与陆地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为明显,故加强本区环境和生物保护工作已成为当前南极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三种苔藓植物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详细观察描述了南极菲尔德斯半岛三种苔藓植物孢子体的形态结构特征,丰富了该地区苔藓学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3.
刘昂  公金文  韩彬  赵军  郑立 《极地研究》2021,33(1):49-57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会在"全球蒸馏"效应(即"蚱蜢跳"效应)的作用下,从低纬度地区转移到高纬度地区,且有科学家在极区检测到PAHs的存在.本研究采用GC-MS技术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20个站点表层土壤中16种PAHs进行了分析,考察了菲尔德斯半岛表层土...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采自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区域16个站位的土壤样品进行了细菌的分离培养。经细菌16S r 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共鉴定得到3个门,13个属的67株细菌。其中优势门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优势属为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对受到不同外界动物因素影响的4个典型站位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初步分析了土壤理化因子对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菲尔德斯半岛人活动对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群落的影响显著区别于企鹅和海豹。研究还对产淀粉酶的菌株进行了筛选,发现8株产淀粉酶的菌株。  相似文献   

15.
利用湿法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植物和表层土壤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其元素含量、相关性、富集系数及污染指数等化学特征。研究发现,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土壤和植物中的Ni、Li、As、Cs变异系数波动较大,且土壤中元素的区域性变化小于植物。植物中的Al、Fe、Mn元素丰度主要依赖于土壤元素丰度的高背景值,而对Ca、K、Cr、Ba元素具有较强的选择吸收能力,对重金属元素Cr、Cu、Zn、Cd、Pb富集能力很强。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表明,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Cu元素存在普遍污染,Cd和As均达到了轻度污染,Cd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16.
沈炎彬 《极地研究》1989,1(3):27-33
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半三角附近的火山沉积岩,首次发现孢粉、叶化石,显示出晚白垩世的组合面貌。它们表明菲尔德斯半岛存在两个时代不同的植物层,即晚白垩世半三角植物层及始新世化石山植物层;菲尔德斯半岛火山活动始自中生代后期,而不是以前认为的侏罗纪,也非第三纪早期。这也是南设得兰群岛首次发现的晚白垩世陆相古生物证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我国在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10年的各项研究成果和南极其它相关地区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菲尔德斯半岛地区陆地、淡水、潮间带及浅海4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物质的流动使得这4个生态系统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在这种物质流动的过程中,动物的作用尤其关键,如海鸟(企鹅、黑背鸥等)以及海豹的繁殖、取食等活动对营养盐的搬运有利地促进和疏通了营养物质在系统间的流动。此外,物理作用(如雨水的冲刷、潮汐作用和径流的带动等)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南析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土壤矿物化学风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烨  李天杰 《南极研究》1995,7(2):18-24
本文在考察菲尔德斯半岛土环境、土壤理化性状的基础上部分析了本区性土壤的粘土矿物组成粘粒和全土中土壤大量元素的含量,认为亚南极海洋性气候区土壤次生粘土矿物主要是蒙中石、伊利石和绿泥石;土壤矿物风化过程包括脱盐基,周期性滞水氧化-还原脱铁锰和微弱的脱硅过程。  相似文献   

19.
陈杰  龚子同 《极地研究》2000,12(2):81-96
对 Si、Al、Fe、Ca、Mg、Mn、K、Na和 P等元素在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三个代表性土壤剖面 (不饱和寒冻雏形土、纤维质寒冻有机土和鸟成土 )中的迁移与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本区土壤中物质移动和元素迁移现象明显 ;几种主要元素在不同类型土壤以及同一土壤不同层次中的移动行为有显著差异 ,土壤自由水状况和地表生物活动在元素迁移与富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 ,在土壤发育和土壤粘粒形成过程中 ,不同元素在不同土壤颗粒之间的再分配现象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地区环境背景值初探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了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地区岩石、原始土壤(风化壳)、沉积物、地表水、大气降水、气溶胶、生物等环境要素的基本化学组成和物理化学分析方法。本研究可为评价区域环境质量、制定环境标准、确定环境中的元素迁移、转化规律以及为南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