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南大地构造及其与日本的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几年来,我和科学院的孙枢先生、李继亮先生、王清晨先生、陈海泓先生以及一些年轻的研究生做了华南大地构造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结论。我们也画出了一些有关华南板块构造的初步图件,还没有最后完成,今天还不能摆出来请大家指正。 我应该加以声明的是,今天我在这里所讲的是研究华南大地构造演化的科学哲学和方法问题,而不是详细地讨论区域地质情况。大家都知道,自1976年以来,我差不多  相似文献   

2.
杨崇辉 《地质通报》2007,26(9):1077-1078
作为年青的一代地质工作者,我曾有幸跟随地质大师程裕淇先生一起工作。先生在我心中永远是高山仰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我于1987年到地质研究所工作,1991年转入程老等开创的变质岩和前寒  相似文献   

3.
正2009年6月,在成都召开的工程地质年会期间,正逢张咸恭先生90大寿。工程地质专委会为先生组织了祝寿庆贺会,会议安排我们原北京地质学院首届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到会的学生致祝贺词。讲话后,肖树芳,杨华琨,周柔嘉和我起立,向张先生和师母深深行了三鞠躬!表示要在先生一百岁大寿之日,去北京为他祝寿。不曾想到先生竟然提前离我们而去!我想通过祝贺会上我们的一些讲话来寄托我们的哀思与怀  相似文献   

4.
童潜明 《地质论评》2016,62(3):6203678-6203681
正1953年7月我小学毕业后为读初中,从湘乡偏远的农村乘木帆船沿涟水而下,时经半月到达长沙市,投奔当时在解放军第22步兵学校理论大队当教官的大哥处,他当时住集体宿舍无法安置我,就将我寄居在当时的上黎家坡33号地质调查所童文蔚先生家,复习功课准备小学升初中考试。文蔚先生是我家的世交,原是一个贫苦农民,聪敏实诚,1926年我祖父带他外出,介绍他到新成立的湖南地质调查所从亊总务工作。我住到文蔚先生家以后,结识了所里也在考初中的  相似文献   

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习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我的导师孙殿卿先生50年来不断对我谆谆教诲的治学之道,使我终生受益,始终不敢懈怠。我是1956年迎着新中国第一次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开始受教于先生的。记得第一次拜见师容,我深感“这是一位十分谦怀,热待后生,深爱祖国,崇敬先哲的老师”。他每每对我讲述一些中国地学创始人的故事和一些同辈学友的特长和治学精神,特别是向我讲述李四光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即培养了治学报国、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全球地貌和构造、中国地质、科古生物、冰川,尤其在创建地质力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方方面…  相似文献   

6.
作为年青的一代地质工作者,我曾有幸跟随地质大师程裕淇先生一起工作.先生在我心中永远是高山仰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我于1987年到地质研究所工作,1991年转入程老等开创的变质岩和前寒武纪研究室工作,但一直到2000年初才有机会亲炙其门下,在太行山地区进行深熔作用和早前寒武纪地质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周治安 《安徽地质》2011,21(2):91-94
国人曰:大爱无言,上善若水。我认为这两句话是对常印佛先生品行的贴切写照。我体验先生的上善,受过他的大爱,大爱无言,感恩不能无言。为了善与爱的传承,谨撰此短文,权作对恩师常印佛院士80华诞的祝贺。回首往事,我与先生相识于51年前。那年我大  相似文献   

8.
黄汲清 《地质论评》1938,3(1):80-81
我在地質調查所供職的十载光陰裏,所裹曾有兩次最不幸的事件發生,一是趙亞曾先生的爲匪殺害,一是吳希曾先生的撞車致死。兩起事件都和我有密切的關係。趙先生和我在秦蜀旅行經年,成了最好的朋友和侣伴,十八年九月我們從宜賓分  相似文献   

9.
《岩土力学》2006,27(12):2098-2098
沈珠江先生是我国著名土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先生是我刊顾问编委,历来对我刊予以大力支持,常把一些重要文章送我刊发表。惊悉沈先生逝世,我刊为失去一位良师益友甚为沉痛,在此,我们对沈先生深表敬意!我们将努力把《岩上力学》杂志办得更好,以慰沈先生在天之灵。  相似文献   

10.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13,24(3):457-458
2010年仲夏,我收到陈家琦先生寄给我一本他的新作《云烟札记》。我一口气读完后在给他的回信中写道:"你所‘札记’的不是团团絮絮的云烟,而是一条绚丽的彩带。沿着这条彩带,我看到你气宇轩昂地从北京拐棒胡同走来,看到你风华正茂的少年和意气奋发的青年时代,钦佩你在战火纷飞年代投身革命的胆识,分享了你多彩的留苏生活,也勾起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们相处的历历回忆。"2012年1月11日,我去北京宣武医院看望陈家琦先生,那时他已久卧病床,靠鼻饲维持生命,可当他见到我时,目光里依然闪烁着他那固有的乐观和幽默,而那时,他还不知道与他相濡以沫50余载的爱妻已在另一家医院先他而去了。我顿时难忍酸楚,背过脸去,然后才默默地和他对视着,许久,许久。2012年6月22日,陈家琦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到了南京。痛哉!人生的最后时刻是多么脆弱和无奈啊!然而这都是因为在漫漫一生中,为事业已付出了全部的生命力,乃至弥留之际再也没有一丁点气力了。  相似文献   

11.
陈椿庭 《水科学进展》1993,4(4):327-327
谢家泽先生是我国著名水利水文学家和水文事业奠基人之一.40多年来,我经常面聆教诲,获益甚多.先生不幸于1993年1月2日逝世,是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重大损失,我个人也痛失一位良师.以下谨对先生重视黄河治理开发、为我国水文事业奠基、倡导宏观决策研究等方面,进行片断追忆,以表对先生的崇敬和深切悼念.  相似文献   

12.
李连捷先生是我国土壤科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土壤科学的教育家,为土壤科学发展的地学理论基础和生产应用做了大量工作。我作为李连捷先生的研究生,有幸在先生身边度过了10年,切身体会到了他对研究生的关心和培养。他不仅教我学业,而且教我做人。他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和幽默的谈吐让我难忘。他注重调查研究,力求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他不墨守成规,注重创新发展;他精益求精,不畏困难,不怕挫折,乐观地面对人生都给我留下了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刘金清 《水文》2008,28(1):96-96
我国著名的水文学家、水文教育家、华东水利学院(现名河海大学)一级教授、九三学社成员刘光文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整整10年了,但先生为人刚正不阿,遇事仗义执言、秉笔直书;先生诲人不倦,凡求教于先生者,总是谆谆教导,条理分明,促人深思;先生对我送审的论文,不仅审核其理论,而且还校核其计算数据,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至今,一直让我深深地怀念着.  相似文献   

14.
任纪舜 《地质通报》2019,38(8):1403-1404
<正>2019年5月25日是马杏垣先生诞辰100周年,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会座谈,传承马先生等老一辈地质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首先,请允许我对主办这次活动的单位邀请我参加这次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我们尊敬的老师马杏垣先生的在天之灵表示最崇高的敬意。马杏垣先生是中国著名大地构造学家,特别对前寒武纪构造地质研究造诣深厚。他和他的学生在五台  相似文献   

15.
讨论文读后     
李铀 《岩土力学》1994,15(2):98-102
讨论文读后李铀(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430071)刘夕才先生就我提出的塑性力学求解新方法寄来了讨论文,我看后由编辑部建议,就其问题作了解释函寄给刘夕才先生。现在刊登的讨论文中所说的"解释"我想就是指的我的解释信。很遗憾,我的解释未能消除...  相似文献   

16.
斯行健 《地质论评》1941,6(Z2):245-256
谢家荣先生最近发表一篇“西湾煤田地质时代”的文章,最后数段,似乎对于我的两篇“西湾植物化石”的文章,含着讽刺批评,我认为我的那两篇东西,并没有很大的错误,可惜两篇东西,是用德文写的,国内地质界同仁,很多不看德文,不免发生误会,以为我真个错了,因此我便不能默尔而息,特加声明如下:  相似文献   

17.
施雅风先生逝世的消息,我是在三亚第二天才知道的.震惊之余,泪如泉涌,心潮澎湃,不能自已.从1958年随施雅风先生考察祁连山冰川时起,我就跟随施先生做科学研究,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他都是我心目中的榜样,耳濡目染,受教良多,他是我真正的导师.但是,正因为如此,我几乎不知道怎么来写这篇悼念文章.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我曾有幸作为攻读地质力学的研究生,几次求教于先生,并聆听过多次先生的学术报告。他拳拳爱国之心、坚贞的民族气节,孜孜不懈于地质科学的探索,致力于中华的崛起,实为我辈之楷模。  相似文献   

19.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11,22(2):294-294
王锦生先生离开我们已经5年了.我虽与王总共事的时间不多,但他对水文测验事业的执着、工作之勤奋与严谨,以及对中国水文测验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一直在我记忆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王锦生先生是山东诸城人,1928年出生于辽宁省锦州.  相似文献   

20.
朱森先生传     
李春昱 《地质论评》1942,7(6):239-246
朱森先生字子元,于民国纪元前十年(一九○二)一月十五日,即光绪辛丑十二月初六日,生於湖南郴县之瑶林,弟兄四人,先生行二。幼年聪慧,惟亦无大异於常人,而坚毅笃行,则为常人所不及。先生学业之成,实基於是,而先生天年不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