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罗霞  屠周益  牛萍  田德宝 《气象科技》2016,44(2):344-346
建筑物内低压电源系统电涌保护器(SPD)设计和安装等依据的技术规范为GB 50057-2010和GB 50343-2012。由于两个规范对SPD的相关规定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防雷工作中SPD设计、安装等标准无法统一。从SPD术语、安装位置、放电电流、级别设置相关条款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SPD术语仅翻译不同。2GB 50343对SPD安装位置要求较准确;GB 50057关于SPD放电电流的规定更合理。3SPD级别设置的计算方法不同。  相似文献   

2.
为预防雷电过电压脉冲从电源线路进入建筑物,对建筑物内设备或系统造成危害,需要在进入建筑物的电源线上安装多级过电压保护器(SPD)。对SPD的选择,安装原则及保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通过电涌保护器(SPD)在某住宅小区经受雷击考验的案例,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要求,总结了住宅小区浪涌保护器的设置依据与方法.对于独立低压电源埋地电缆进入住宅楼的配电方式,只需在住宅楼房总配电箱安装一级SPD,不必要在每个单元或总电源处低压侧再安装SPD;对于架空低压线路配电方式,需要加大选定SPD的标称放电电流或冲击通流容量即可.从住宅人身安全考虑,住宅楼还应设置等电位接地端子,特别是洗浴卫生间必须设置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  相似文献   

4.
建筑物内低压配电柜上SPD的选择和安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内和国际IEC有关标准,分析并阐述了建筑物内低压配电柜上SPD的选择标准和在不同配电系统中的具体安装。  相似文献   

5.
根据智能大厦建筑体、内部设备和该地区年平均雷电日数,分别计算出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可接受的最大年平均雷击次数、防雷装置拦截效率,计算出该智能大厦的雷电防护等级,并以此为依据对电源、信号系统设置SPD保护和接地等电位连接,为智能办公大厦综合防雷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雷击建筑物所造成建筑物及其内部系统损害原因的分析,结合《雷电防护》GB/T21714系列标准,分析得知GB/T21714.2中损害概率PB和PSPD与雷电流的概率分布和LPL(Lighfning Pretection Level,雷电防护水平)对应的雷电流极值有关。PB的数值等于雷电流大于LPL对应雷电流最大值的概率,与其小于雷电流最小值的概率之和;PSPD的数值等于雷电流大于LPL对应雷电流最大值的概率。同时指出,《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中各个LPL的损害概率PB和PSPD不应直接采用GB/T21714.2中的规定值,应根据GB50057给出的雷电流参数进行计算,或利用雷电监测网的资料,获取建筑物附近一定范围内的云地闪数据,统计得到雷电流概率分布函数,依据该雷电流概率分布函数来计算PB和PSPD。  相似文献   

7.
SPD是用以防护电子设备遭受雷电闪击及其它干扰造成的传导电涌过电压的有效手段。进入机房建筑物的电源线和通讯线应在LPZO与LPZ1、LPZ1与LPZ2区交界处,以及终端设备的前端根据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标准,安装上不同类别的电源类SPD以及通讯网络类SPD。[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建筑物内电子设备特点提出了建筑内电子设备应从屏蔽、SPD保护、等电位连接、合理布线四方面采取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关于间隔距离、过渡电阻及跨接、电缆埋地敷设时装设SPD及SPD冲击电流值等方面的规定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规范》的规定及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间隔距离公式中所引用的击穿电压值并非定值,而是与其它参数有关的变量,按实际情况考虑计算出的间隔距离与利用规范公式计算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规范》关于跨接的规定没有考虑到螺栓大小对过渡电阻的影响;在审查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闪电电涌侵入措施时,以单体为考虑对象,容易忽略审查全线埋地电缆的另一端配电箱内是否安装SPD;安装有独立接闪器的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接闪器直接安装在建筑物上两种情况下,《规范》中SPD每一保护模式的冲击电流值因引用了不同规范的规定而略有差异,且采用公式计算得出的Iimp会因不同防雷分类所致雷电流取值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当无法计算时均规定Iimp取12.5kA,这不符合《规范》的分类原则及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0.
杨足明  汪旭东  张艳 《湖北气象》2009,28(2):186-191
利用金沙大气本底站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雷电观测资料及2006-2007年闪电定位资料、咸宁市1960-2004年的雷电观测资料.通过实地考查、气象资料论证和分析,对金沙站雷电特性、雷电活动规律和雷击风险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金沙大气本底站雷暴日数接近于咸宁市,雷电流强度最大幅值和雷击密度郜高于周边地区,建筑物、电气线路和活动人员处于易落雷区,发生直接雷击的风险较大.运用防雷的理论技术结合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提出了金沙站的防雷应从直击雷保护、电涌保护、地网设置、等电位措施、屏蔽措施、综合布线等方面综合考虑,要遵循有关规范并适当提高标准进行防护,建筑物应按二类防雷标准进行设计,站区内的建筑物、设备、线路及活动人员均应处于LPZOB区,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等级确定为A级,SPD设计不少于3级,第一级SPD的通流量50~80 kA(10/350μS波形)为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94(2000版)标准中电涌保护器设计图的分析,比较了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RCD)装在SPD的电源侧和装在SPD的负载侧的不同,得出当采用"3+NPE"模式进行保护时,由于NPE模块是一种放电间隙型模块,不会在线路中导致接地故障,因此可解决电涌保护器(SPD)安装位置受限制及高接地电阻地区电涌保护器(SPD)因串联断路器无法脱扣导致的烧毁等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在山东省的防雷施工图设计说明和防雷装置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说明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引用规范不全面、防雷类别标注不准确、避雷带材料标注不明确、SPD参数不明等.防雷装置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未充分考虑建筑物屋面特点,造成安全隐患; (2)未设计SPD的各种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3.
以检测工作中遇到的某类光伏直流SPD为例,简要分析了其接地端口的设置和参数标识等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测试该类型光伏直流SPD的启动电压和漏电流时的注意事项,并给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4.
随着防雷技术的推广,电涌保护器(SPD)在防雷工程的应用不断增加,为保证工程质量,对这部分的防雷产品需要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结合地市级资金、场地和电源等客观条件,合理设置相应的测试设备及性能参数,提供一套基于地级市的SPD质量监督技术解决方案,以弥补技术手段的不足,为推进SPD日常质量监管工作提供实用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正确选择和使用电涌保护器(SPD)是保护电子设备的关键,SPD的选择及安装是防雷工程最重要的环节,如不能正确选择和安装电涌保护器就不可能起到保护设备的功能,甚至还会出现损坏设备的事故。从对电子设备进行雷击电磁脉冲防护的角度,重点阐述了安装多级SPD的依据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6.
王学良  颜海 《湖北气象》2004,23(4):23-25
根据武汉市所辖汉口、江夏、新洲、黄陂、蔡甸等5个气象站近40年(1961-2000年)平均年雷电日数资料。采用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雷击风险评估计算方法,对武汉市一幢通信大楼电子信息系统的雷击风险进行了评估。其结论是.该通信大楼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为A级,对其电源系统应采用4级浪涌保护器(SPD)加以保护,对其信号系统应采用3级SPD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SPD的基本功能后,阐述SPD的电压保护水平、通流容量、最大持续运行电压三个主要参数的重要性、基本概念、术语、相关标准和选择方法。可作为电气、电子设备电源侧电涌保护设计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对电源防雷器(SPD)的类型以及设备的使用情况和电源的制式、电源的线径与电源防雷保护器安装的距离和接地方面进行阐述,只有正确地选择、配置、安装才能使SPD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周龙海 《山东气象》2005,25(2):46-47
阐述了感应雷电的危害及成灾方式,针对建筑物感应雷电防护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利用电涌保护器(SPD)实施四级保护的具体设计方法和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系统中浪涌保护器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楠  闫景东  汪鲁刚 《气象科技》2008,36(3):360-363
针对雷击可能造成的雷击电磁脉冲对计算机、通信设备等微电子设备的危害情况,对雷电的分类、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雷电入侵途径进行阐述和分析.介绍了雷电浪涌保护器(SPD)的类型、组成元器件及主要技术指标;重点介绍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中SPD的选用原则和选型计算,通过对SPD最大持续运行电压、最大放电电流的详细计算,提出参照连接器类型,按照工作电压、工作频率的要求选择正确合理SPD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