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 区域概述 成都平原位四川盆地西北部,海拔五百至七百公尺,面积约五千方公里,人口约五百万,在政治区划上跨有一市二十县。 平原之西邻为藏边山地,与西藏大高原相连,海拔在三千公尺以上。平原之东缘为龙泉山脉,系突峙盆地中之山岭,海拔约一千公尺。两者之间,为一洼地。源自藏边山地诸河,自山区骤入洼地,所挟泥沙,委弃沉积,初为各自独立之冲积扇,日积月累,群扇相连,乃成为今日广大之山麓冲积平原。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及之岷江峡谷,谨其由灌县城至汶川县映秀湾之一段,适当康藏大地块与四川盆地之接触地带,区内主要大道有三,一循岷江北岸经龙溪越娘子岭至映秀湾以通岷江上游,二循岷江南岸径漩口至映秀湾与前道合为通岷江上游之偏道,三沿岷江南岸经漩口转循支流寿河而上以通懋功,除第一道较宽坦可通骡马外,其余二道均为小道,谨供人行。  相似文献   

3.
云南地形,东西迥异。西部山脉纵列,峡谷叢错,形成巨大之天然屏障。东部高原,则地势较缓,多山间盆地,土壤肥沃;宜於耕耘。此类盆地,滇人称为‘坝子’;其间湖泊,则称为‘海子’。滇池乃云南高原上最大之‘海子’,环湖周遭二十余河流,以及流域三千方公里之水流悉汇注其中(注一)。螳螂川为其唯一之尾闾,自海口以下,河床狭窄,坡度至为陡峻,仅中下游流经安宁盆地  相似文献   

4.
云南滇池区域之土地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地形,东西迥异。西部山脉纵列,峡谷叢错,形成巨大之天然屏障。东部高原,则地势较缓,多山间盆地,土壤肥沃;宜於耕耘。此类盆地,滇人称为‘坝子’;其间湖泊,则称为‘海子’。滇池乃云南高原上最大之‘海子’,环湖周遭二十余河流,以及流域三千方公里之水流悉汇注其中(注一)。螳螂川为其唯一之尾闾,自海口以下,河床狭窄,坡度至为陡峻,仅中下游流经安宁盆地  相似文献   

5.
6.
两汉时期黄河水患与中游土地利用之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尚义 《地理学报》2003,58(1):73-82
对史料重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解读,结合现代水文、地貌、土壤侵蚀的观测研究成果,就两汉黄河下游水患和中游土地利用方式的环境后果,提出了新的观点:(1)《后汉书》有关水患的记载简单笼统,但对伊洛河洪灾记载相对详细。当时伊洛河曾多次发生大水,甚至发生淹及洛阳城门和皇家园林的特大洪水,这些洪水涌入黄河干流同样可能导致下游水患;(2)自AD11河决魏郡后,一直到AD69王景治河的58年间,下游既未堵塞决口也未大规模治理,洪水来时任由泛滥。显然《后汉书》中没有具体记载是有意或无意漏记;(3) 对史籍中东汉大水、水出等记载逐年逐次排查,发现东汉水患频率高于西汉,灾情也更为严重。王景新河仅使下游安定了36年而非过去认为的800年或83年;(4) 东汉时期中游农耕人口比西汉减少近3/4,而河口镇至龙门间农耕人口减少九成以上,同时迁入大量游牧民族。原始游牧对天然植被破坏极大,是造成东汉黄河下游水患加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保护耕地资源,作者提出象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一样,建立优质耕地保护区。阐述建立成都平原耕地保护区的依据、有关耕地保护区认识问题、建立耕地保护区的基本原则和措施等。  相似文献   

8.
建立成都平原耕地保护区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现实世界状况的简化表示就是通常所说的模式。在地理学中,模式的建立是一种描述的和凭经验的研究,它以逻辑的和简化的方法去解释空间分布的复杂现象。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需要而变化的,而对土地利用状况的概括,一般来说有助于土地利用的系统描述。  相似文献   

10.
伊犁地区是指新疆境内的伊犁河流域,行政上隶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八县一市,北部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接壤,东北与塔城地区乌苏县相接,东南跟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靖县毗邻,南部和阿克苏地区的拜城、温宿县联接,西部同苏联交界。土地总面积达5.57万平方公里,占全疆土地总面积的3.4%。  相似文献   

11.
《能源与土地利用》是一本包括27篇文章的文集。编者是F.J.布切尔。主要内容是关于能源、规划工作与土地利用的关系问题。全书共601页。分为四部分。  相似文献   

12.
成都平原典型土系分类与其生产性和生态环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国际土壤系统分类的基层单元的划分原理和方法 ,研究建立了成都平原的土系。本文介绍了其中的长丘系、水口村系和界牌系等三个典型土系 ,并分别划分了其所属土族。通过研究土系的生态环境特征和土壤的生产性能 ,使土系划分在农业生产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上更有实用性。同时在土族划分上采用土壤微形态技术 ,使其划分依据更科学。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土壤基层分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澳大利亚州(西澳)大部分为年平均降水量200~500m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这里的农田草场面临土地退化,包括植被衰败、地下水上升和土壤盐渍化等,主要由土地开垦及过牧所致.西澳在解决此问题及草场管理、矿区植被重建方面取得许多成功经验和相关技术.(1)盐渍化控制开垦土地、砍伐林木、种植小麦引起的地下水上升和次生盐渍化.大范围植树可控制地下水上升.适合植树的条件是a)较低的地下水含盐量(<5 ds/m);b)种植汲取地下水能力适当(200mm/a)的树种,否则应对根带10年洗盐1-2次,以防根带积盐;c)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应植树于>5°的缓坡上.当地科学家应用GIS、空间分析和野外监测充分研究树木生长和地下水位、含盐量、土壤质地及地面坡度的关系,最终确定适宜树木生长的土地景观.(2)草场管理草场因过牧、野生动物危害、杂草蔓延、大风、洪水、火灾的破坏而退化,当地通过以下措施促使牧场实现有效恢复和更新a)以草定畜;b)修建多种截水、集水、引水工程,确保墒情;c)在地表营造适于牧草种子着床、萌芽生长的小生境;d)完善的种植技术和良好的种源;e)坚持围栏和定点监测,确定植被覆盖率和复牧的时间强度.(3)矿区植被重建和尘土控制西澳的两大金矿开采一个世纪后,占地400hm2的矿渣堆山丘似地高耸在城镇的东南部,成为该地尘土主要来源.沿矿渣堆等高线筑起阶梯状集水埂,并施加肥料,通过分阶段直播或移苗等种植实验,成功地在矿渣堆上重建起植被,既减少了风、水侵蚀,又遏制了扬尘势头.另外,西澳土地利用过程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还有a)牧场监测利用WARMS监测系统监测并解释土壤、植被的变化及发展趋势,为评价土地系统的载畜潜力、水土保持、牧业管理提供基础信息;b)水的有效利用集、储水工程、脱盐技术和使用管理;c)水土保持修建各种具有集、排、分流地表径流、控制盐渍化、防涝功能的土石工程.工程的建筑形式和技术指标应符合当地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4.
Land use change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socioeconomic, institu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has important impacts on the functioning of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with important tradeoffs for sustainability, food security, biodiversity and the vulnerability of people and ecosystems to global change impact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First Land Use Survey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carried out in the late 1980s, land use map of Lhasa area in 1990 was compiled for the main agricultural area in Lhasa valley using aerial photos obtained in April, May and October 1991 and Landsat imagery in the late 1980s and 1991 as remotely sensed data sources. Using these remotely sensed data, the land use status of Lhasa area in 1991, 1992, 1993, 1995, 1999 and 2000 were mapped through updating annual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artificial forest, grass planting, grassland restoration, and residential area and so on. Land use map for Lhasa area in 2007 was made using ALOS AVNIR-2 composite images acquired on October 24 and December 26, 2007 through updating changes of main land use types. According to land use status of Lhasa area in 1990, 1995, 2000 and 2007,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land use dynamics in Lhasa area from 1990 to 2007 are further analyzed using GIS spatial models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5.
杨霞  付喜明  徐彦 《西部资源》2013,(3):151-153
土地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最基本资料,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东乌珠穆沁旗草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各类用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本文以东乌旗2003年至2008年为研究时段,通过对东乌旗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东乌旗的农用地数量下降幅度较大,主要表现为牧草地数量的减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总面积增加,表现为各类建设用地均有大幅度增加,尤其城乡建设用地;通过测算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可以看出:牧草地、其他土地、其他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变化速度较其他土地变化快。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研究的新途径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该文简介弛土地利用转型这一新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综合研究途径,借鉴国外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在中国开展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局限性,并选取主要由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而导致在同一时段内含有不同土地利用转型阶段的长江沿线样带为研究区,来开展中国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的人地关系透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人地关系的协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土地利用是人地关系的核心问题。文章基于对土地综合体属性的把握,分析了土地在人地系统中的基础作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决定了人地系统的属性特征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从土地开发的历史角度探讨了人类系统的发展及其在人地关系构建中的主导作用,最后得出了人地系统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唐双宁 《中国地名》2009,(12):72-73
作为全国21个示范市之一,葫芦岛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旨在摸索第二次土地调查建库的过程和方法,为又好又快的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建设而奠定基础: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以调查形成的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正射影像图等数据为基础,利用计算机、GIS、数据库和网络等技术,建设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   总被引:135,自引:22,他引:135  
用途转移和集约度变化构成土地利用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土地特性自身的变化、土地使用者个体经济行为分析及社会群体土地管理行为分析 ,构成土地利用变化解释的理论框架。从土地特性考察 ,多宜性和限制性是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基本条件。人类对土地利用的结果 ,总是趋向于使土地的多宜性降低和功能类型减少。竞租曲线、转移边际点以及打破土地利用空间均衡的条件分析 ,是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 ;“土地利用 -环境效应 -体制响应”反馈环的作用机制 ,构成社会群体土地管理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土地利用变化的机理模型 ,目前主要以新古典经济学和地租理论为基础。多视角的探索可能是土地利用变化机理综合分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地理科学进展》2006,25(2):I0002
在实施《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和《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发展纲要》的背景下,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在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指导下,于2000年筹建了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2003年9月,实验室通过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被批准以部重点实验室名义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