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地文期及其在新生代黄土和古地理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侵蚀循环理论和地文期理论是地貌学的重要的基本理论。中国大陆在古近纪之前构造比较稳定,以低平的准平原地貌为主。白垩纪末至古近纪初,喜马拉雅运动拉开了序幕,中国的古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逐步形成了高原、高山和盆地构成的复杂地貌景现。侵蚀循环和地文期理论是研究上述地质历史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手段。在讨论侵蚀循环问题的一些新认识、新思考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地文期在中国新生代黄土和古地理环境研究中的意义,希望加强研究并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隆起与黄河地文期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隆起与黄河发育历史有密切关系,黄河地文期既反映黄河发育的各个阶段,也与青藏高原隆起的阶段性相对应。根据最近对黄河阶地及地文期的研究,将黄河发育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1)黄河雏形期,时代为上新世,黄河至少已达到河套地区;2)河湖并存期,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黄河已达到共和盆地,沿黄河及大的支流出现若干湖泊;3)大黄河期,晚更新世至今,沿黄河的湖泊消失,现今黄河的基本面貌形成。  相似文献   

3.
中国第四纪冰期、地文期和黄土记录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育受岩石圈运动造成的三大地貌阶梯的严格控制,主要出现在最高阶梯的青藏高原和西北山地,第二阶梯以下分布零星。把冰期、地文期和黄土记录结合起来研究会迅速提高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水平。兰州附近有三次古冰川遗迹,分别可以和T1、T2、T3和T4相应。相当于氧同位素2、4、6和16阶段,即70,000—10,000aB.P.、0.15MaB.P.和0.6MaB.P.。  相似文献   

4.
地文期、构造 气候耦合与地质灾害李长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地文期”一词是1903年维里期在研究华北区域地貌发展历史时提出的,其意思是指区域地貌发育过程中以侵蚀为主和以堆积为主相互交替的历史阶段。大量地质事实表明,地文期的形成与地壳运...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南、西边缘的古岩溶及地文期的划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韩行瑞 《中国岩溶》2001,20(2):125-129
在鄂尔多斯盆地地调项目的基础上,对盆地南缘及西缘不同时期古岩溶发育特征进行了确认和研究,指出该区存在多期古岩溶,除了加里东期外,还存在前寒武纪、中生代、第三纪古岩溶,这些古岩溶面对油、气、水和地热资源储集均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该区地文期与山西高原地文期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6.
太行期岩溶剥蚀面的发现及地文期的划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钱学溥 《中国岩溶》1984,3(2):27-33
<正> 华北地区的山地,在燕山运动以后,没有经历剧烈的造山运动,基本是同步振荡式地上升。区域地形发展的历史表现为剥蚀期与堆积期的交替出现,形成了华北山地十分醒目的多层地形—多级山地剥蚀面与多级河流阶地。由于地质年代久远,在华北地区,古老的剥蚀面很少保留下来。因此,对唐县期以前的地文期论述较少。1980年,笔者在平顺县赵城附近找到了完整的岩溶剥蚀面。既而进行了一些测绘、钻探和孢粉鉴定等工作。我们认为,这项工作的成果,对华北地文期和岩溶发育历史的划分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构造-地貌-气候耦合是现代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大量地质事实表明,构造、地貌、气候与地质灾害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三者的阶段性耦合,即地文期-构造节律-气候旋回耦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质灾害在时间分布上的群发和空间上的群集。从地文期-构造节律-气候旋回的关系及耦合作用的分析入手,通过地文期、构造节律、气候旋回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论述,建立了地文期、构造节律、气候旋回与地质灾害的耦合关系模式。依据现有资料,对三峡地区滑坡的群(高)发与地文期、构造、气候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就如何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贵州高原喀斯特区地文期辨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李兴中 《贵州地质》2001,18(3):182-186
本文根据碳酸盐岩溶速率及地质年代测定等有关新的研究资料,对贵州高原喀斯特区传统地文期提出质疑,其论点主要有三:(1)下第三纪时的喜山构造期不是构造定静期,当时的地面远未达到剥蚀夷平的速度。“大娄山期”剥夷面不太有可能形成;(2)“山盆期”夷颊是由定型于上新世末的喀斯特准平原面,经新构造大幅度抬升发展演化而成,由于遭受长期的喀斯特叠加发育及剥蚀降低,其地质时代与地貌年代 已相关工甚远,两者不能相提并论;(3)贵州高原喀斯特层状地貌发育,至上而下主要有三级:Ⅰ级夷平程度高,称夷平面;Ⅱ、Ⅲ级剥蚀夷平程度低,称剥夷面,其地质时低分属上新世末及下、中更新世;但其以峰林为主体的地貌形态,则主要是中更新世以来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构造—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构造—古地理演化对盆地分析与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古构造恢复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综合分析塔里木盆地构造—古地理演化过程。塔里木盆地经历克拉通基底形成阶段、南华—震旦纪强伸展—挤压阶段、寒武—奥陶纪弱伸展—强挤压阶段、志留—白垩纪振荡升降变迁阶段、新生代弱伸展—强挤压阶段等5大构造演化阶段。塔里木盆地南华—震旦纪发育北东向陆内窄深裂谷系统,不同于显生宙;寒武纪—早奥陶世发育“两台一盆”的“东西分块”的大型克拉通内碳酸盐岩台地,中-晚奥陶世碳酸盐岩台地快速演变为“南北分带”;志留—泥盆纪形成克拉通内坳陷海相碎屑岩沉积体系;石炭—二叠纪发育克拉通内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的浅海—海陆过渡相沉积;中生代发育一系列分隔的快速变迁的陆内坳陷碎屑岩沉积;新生代发育前陆盆地陆相磨拉石沉积,形成复杂的叠合盆地。受控原—新特提斯洋与南天山洋的开启—闭合,以及新生代印度板块挤压的远程效应,塔里木盆地构造—古地理具有多期性、多样性、迁移性与强烈的改造性,不同于典型的克拉通盆地。  相似文献   

10.
“清水侵蚀-马兰堆积”地文旋回的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兰英 《第四纪研究》1998,18(3):284-284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学者对北京西山和黄河中游地区的研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华北地文期。李吉钧等曾把冰期、地文期与黄土一古土壤序列纪录的气候变化联系起来,以探讨我国的环境变化。近年来我们对“清水侵蚀一马兰堆积”地文旋回的命名地——北京西山清水河河谷及斋堂盆地马兰台等地的马兰砾石堆积物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初步成果,也许这些资料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这一地文旋回在新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内涵。在清水河流域许多地点都有类似于马兰台出露的马兰砾石堆积物,典型者见于燕家台、梁家台、青龙涧小台等地。其共同特征是:l)分布在清水河支沟与清水河交汇处嗽叭状的支沟沟槽内52)地貌形态上兼有冲积锥和冲积扇的特点,平面是窄扇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新生代三阶段造山隆升模式:火成岩岩石学约束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赖绍聪 《矿物学报》2000,20(2):182-190
从岩石从地构造学的角度,分析讨论了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作用的特点、差异、成对性及其对高魇隆升深部动力学过程的岩石约束,在此基础上是提出青藏高原是以冈底斯-羌塘造山带为核心,通过三次造山幕事件而形成的高原隆升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located on the southeast boundary of the Tibet Plateau, is the second geomorphologic step in China continent. The large area tilting tectonic deformation occurred in this plateau with the uplift of the Tibet plateau since the Cenozoic. The Beipanjiang River rises in eastern Yunnan Province and southeastward across the slope zone from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to the Guangxi Plain, and goes into the Hongshui River by the Wangmo in Guizhou Province. Due to the southeastward extrusion by the Tibetan Plateau, deep incised-valleys formed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which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ed fault, complicated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rugged terrain. The Cenozoic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and the response to the uplifting of Tibet Plateau are unclear because of the lack of sedimentation records, and also this has long been a bottleneck to geomorphologic evolution research. Based on DEM data and GIS software, we extracted the geomorphic indexes which included hypsometric integral [HI], drainage basin asymmetry [AF], stream-length gradient index [SL], and valley floor width-to-height ratio [VF].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ur geomorphic indexes can reflect the regional tectonic movement and topographical features. The geomorphology of Beipanjiang Basin is controlled by tectonic action mainly, especially the Yadu-Ziyun Fracture has great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valley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system greatly.  相似文献   

13.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夷平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夷平面是指由剥蚀和夷平作用所产生的,以截面形式横切所有在年龄上先于它的地层和构造的一种平缓地形。前人普遍认为,夷平面是在构造相对稳定条件下经过长期外营力作用形成的一个接近基准面的平坦地形,是地貌长期演化的终极产物。 流水侵蚀是夷平面形成的动力学基础。"夷平面"一直是解释新生代以来大的构造格局和地貌演化的重要理论依据,如我国青藏高原隆升的研究。 基于气候地貌学原理,文章提出了寒冻夷平面和干旱夷平面的概念;从坡地演化过程理论模型入手,探讨了寒冻、干旱夷平面和流水夷平面的形成机理;提出有别于传统"构造侵蚀旋迴"理论的"构造隆升和地面剥夷动态平衡"的气候夷平地貌假说;此外,还简要分析了这三类夷平面的全球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金沙江雅砻江河口-金坪子河段贯通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金沙江雅砻江河口-金坪子段的地貌、沉积和年代学的研究, 结合区域地貌和新生代沉积, 初步认为该区域河流发育经历了4个阶段:高原面解体河流发育期(7~4.2Ma)、高原湖泊和盆地形成期(4.2~1.1 Ma)、古雅砻江和古金沙江期(1.1~0.73 Ma)和金沙江贯通东流期(0.73 Ma至今)。7~4.2Ma, 高原面解体发育河流, 攀枝花地区河流形成两级陡坎, 并形成昔格达组下伏的卵石层; 古鲹鱼河开始发育形成, 可能越过现代金沙江的位置进入古掌鸠河, 汇合到昆明盆地。4.2~1.1 Ma, 昔格达组、会理、会东盆地均发育; 古城河可能流入元谋盆地; 攀西地区的湖泊和元谋的湖泊可能不相连; 古鲹鱼河在1.1Ma前改道东流, 并未贯通为金沙江。1.1~0.73 Ma, 古鲹鱼河贯通为金沙江, 不断地向古城河方向溯源侵蚀; 古雅砻江和古城河入元谋盆地; 0.73 Ma, 金沙江袭夺古城河、古雅砻江而贯通, 元谋组堆积结束。0.73 Ma以来, 金沙江快速深切; 中晚更新世开始发育阶地。   相似文献   

15.
燕山中晚期的中国东部高原:埃达克岩的启示   总被引:195,自引:10,他引:195  
中国东部燕山期岩浆岩广泛发育,其中有一类具埃达克岩的特征,并根据埃达克岩的成因提出中国东部在燕山中晚期可能为一个高原。本文就中国东部高原的范围、高原存在的依据、高原隆升和减薄的机制进行了讨论,指出中国东部高原大规模的抬升事件大约发生在中-晚侏罗世期间,在早白垩世之后塌陷。高原的隆升与板块消减作用无关,是陆内事件的产物。高原的塌陷是下地壳拆沉作用的结果。拆沉作用不仅可以解释高原的减薄,而且可以解释新生代玄武岩喷发和中国东部盆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新生代碰撞前缘的多阶段构造变形与隆升过程,对比了我国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东部渤海湾盆地的构造-沉积-岩浆事件,它们在时间上具准同时性,表现在两大陆碰撞构造变形和抬升的高峰时期正好与盆地伸展、拉张,快速构造沉降时期相对应;当构造转入相对稳定(松弛)阶段,表现为高原剥蚀夷平,岩浆活动频繁,盆地构造沉降速率减缓阶段.青藏高原多阶段构造-岩浆事件还与我国季风形成和发展以及全球新生代3次变冷事件具某种对应联系,认为深部地幔脉动上涌的热力效应可能是诱发高原季风,行星西风增强,高纬度降温的驱动力之一.它和高原地形增高引发大气热机效率增大起着互补作用,使青藏高原成为诱发我国大气环流变化的启动区.  相似文献   

17.
CENOZOIC SEDIMENTARY SEQUENCE IN THE KUMUKULI BASIN, XINJIANG AND NEW EVIDENCE ON LATE QUATERNARY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新生代地堑构造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藏高原新生代近南北走向地堑构造是高原现今最为显著的构造现象,对探讨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现今高原研究的热点构造问题之一。针对目前地堑构造研究中存在的分布范围、形成时代和形成机制等关键问题,根据笔者新的研究和对以往研究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地堑构造广泛发育于喜马拉雅地体、冈底斯地体和羌塘地体,地堑构造形成于14~7Ma。地堑构造是高原地壳南北向强烈挤压短缩隆升之后,构造体制发生转变并在深部热动力学机制作用下快速隆升的结果,地堑构造标志着高原隆升作用由早期挤压短缩机制向晚期深部热动力机制的转变,并非高原隆升达到最大高度重力塌陷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在系统梳理扎达盆地、尼泊尔Thakkhola半地堑盆地、吉隆—沃马盆地、乌郁盆地磁性地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古地磁年代所代表的地质事件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认为藏南及邻区各近南北向裂谷盆地自形成以来均发育2次明显的沉积变动事件, 第一次为距今10.6~8.1 Ma期间各盆地分别开始接受沉积, 第二次为距今3.5~2.0 Ma各湖盆的连续消亡; 总结高原的气候变化可以发现, 高原在距今约8 Ma及3 Ma左右也有明显的2次气候变化, 即沉积事件与气候变化事件在时间上具有近同时性。扎达盆地、吉隆—沃马盆地、达涕盆地三趾马化石的时代都处于距今7.0~6.5 Ma之间, 也具有近同时性。结合高原的整体演化, 认为其可能在距今10.6~8.1 Ma、3.5~2.0 Ma发生了2期比较强烈的隆升运动。同时, 分析指出了青藏高原南部及邻区晚新生代盆地磁性地层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并对今后青藏高原南部及邻区地区晚新生代磁性地层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