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塔斯社报道,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们认为,国际地震资料交换系统能促使监督核武器试验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天,他们与美国、澳大利亚和瑞典的地震学家一起,已开始检验国际地震资料交换系统各组成部分作用的国际试验。此项国际试验的技术负责人拉图什内向塔斯社记者说,“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已在奥布宁斯克建立了国际资料中心,该中心通过瑞典地震中心与华盛顿(美国)、斯德哥尔摩(瑞典)和堪培拉(澳大利亚)的此类地震中心保持联系。今天,此类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检验计算机的工作状态,这些计算机  相似文献   

2.
这座地处北高加索的城市的很多居民几天来不断向报社和电台的编辑部提出一个惊恐的问题:市内要发生地震的流言是否有根据?引起居民不安的原因是有家报纸报道了本市发现地面隆起的消息。这则消息和一些地震学家们的各种不同意见登载在一起,这些科学家中,有些曾对不久前的亚美尼亚地震作过评论。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索波列夫教授在接受塔斯社记者采访时对斯塔夫罗波尔震情作了评论。他指出:发布地震危险区内任何地球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在苏联进修期间,参观和访问了苏联部分地震科研机构及一些著名的地震学家,并与他们进行了座谈和交流。本文主要介绍了苏联科学院施米特大地物理研究所和格鲁吉亚加盟共和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两个科研机构的体制和设置、主要科研方向及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4.
麦德维捷夫1910——1977年)是苏联工程地震学家、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危险研究室主任、技术科学博士、俄罗斯联邦功勋科技活动家和国家奖金获得者。  相似文献   

5.
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尼古拉耶夫教授对记者谈明天的地震学.现有的地震学和地震勘探法是建立在独特的三个台柱上.首失,建立在关于介质的线性弹性假设上;地球内的地震波相互不影响,它们的行为不取决于强度.其次,地球被看作是被动的——它只从振动波取得能量,而本身不放射能量.最后,假定地球是不随时间而变的.  相似文献   

6.
苏联《地球与宇宙》杂志1979年第4期刊载一篇介绍苏中央地震观象台的报道,摘译如下:奥勃宁斯克(Обнииск)中央地震观象台是由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观象台于1969年改名而成的。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和系统地观测地震和重力场、地倾斜及地形变。尽  相似文献   

7.
为纪念苏联地震站80周年和“普尔科沃”、“斯维尔德罗夫斯克”地震台75周年,苏联地震抗震建筑联合会和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于1981年11月10—13日在列宁格勒科学家之家联合举办了第一次纪念加里津报告会。加里津(1862—1916年)院士既是苏联地震学的奠基者,又是世界地震学奠基者之一。他的一生精力倾注在两个方面——建立经过周密规划的苏联地震台系统,研制能给出既有定性特性,又有定量特性的地震记录的地震仪器,从而最终解决地震学面临的一切问  相似文献   

8.
苏联科学院国际地震预报理论与数学地球物理研究所于1990年1月2日在莫斯科正式成立,所址在莫斯科华沙大道79号二号楼。这个新研究所的前身是苏联科学院施密特地球物理研究所计算地球物理部。研究所所长是国际著名的地震学家、国际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协会(IUGG)主席、苏联科学院院士凯利斯、博罗克博士。主管科学研究的副所长是技术科学副博士库兹涅佐夫,学术秘书是物理数学科学副博士普罗佐罗夫。这个研究所现约有110名科技工作者,其中包括2名苏联科学院院士,10名科学博士和  相似文献   

9.
据报道,在地球上地震仪每年可记录到约30万次地震,其中绝大多数是弱震,只有非常敏感的仪器才能记录下来。但是,为数不太多的强烈地震平均每年要夺去一万五千人的生命。近年来在意大利、中国、土耳其、日本以及其他国家发生的地震,再次引起人们关注这种来自自然界的威胁,探索对付灾难袭击的有效办法。以苏联国家奖金获得者索波列夫为首的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地震的新方法。专家们为了验证自己的预测和结论,需要在实验室里模拟地震。不久前他们在苏联科学院高压物  相似文献   

10.
苏联地球物理研究所苏联于1928年建立了第一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其间几经分所和合并成为现在的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目前该所已成为苏联最大的地球物理研究中心。该所的研究项目有地球物理、地磁、地球重力场、高温高压、电磁场、电磁测深、计算地球物理学等方面。该所与位于高加索、中亚、远东地震活动区的各研究所加强地球物理学、尤其是加强地震预报工作的联系和配合。各加盟共和国的地  相似文献   

11.
据塔斯社莫斯科1980年7月4日电,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发言人对塔斯社记者说,苏联国土上有近300个观测站日夜监视着地球的活动。地震预报服务对苏联有重大意义:苏联有1/5的领土是地震活动带。莫斯科的地球物理学家到设在地震活动带的观测站去试验地震预报的新仪器。观测站有最新式的仪器记录周围环境的变化。借助苏联发明的方法与仪器,专家们可以以相当高的准  相似文献   

12.
科里达林(1901—1978)是苏联地震学家,数理学博士,教授。担任过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地震、抗震建筑委员会副主席。1926年科里达林就在科学院数学物理研究所地震室工作。自1928年以来,先后在地震研究所,大地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担任过助研、高研、学术秘书、实验室主任和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1943—1956年期间,一直兼任苏联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的学术秘书。  相似文献   

13.
地震学家们正期待着苏联政府批准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警报系统,以减少象去年12月袭击了亚美尼亚那样的地震所造成的破坏。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震预报研究项目负责人索博列夫(Gennady Sobolev)说:“我们知道如何建立一个预报、警报系统。”但是,他在会见政府日报——苏维埃俄罗斯报记者时说:“由于我们没有足够的仪器设备进行充分的地震监测,因此,我们的短期预测网很不完善。”索博列夫估计,在易震区建立监测台网需要花费3亿卢布(3亿英镑)。苏联有1/4以上的地区处于高地震危险之中。索博列夫说,受影响的地区主要在远东和  相似文献   

14.
一、苏联科学院远东科学中心火山研究所在以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费多托夫所长领导下,火山研究所在研究堪察加的火山、远东地区的地球物理、地质、地球化学、海啸及地震预报方面作出了很大成绩。目前,该所已成为远东地区地震预报区域中心。该所的主要科学研究方向是针对远东地区频繁发生的火山活动和岩浆活动等问题,根据地震资料研究岩浆活动机制、火山活动机制、地震的震源过程、地震区划、抗震工程、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报。最近,为加强海洋地震学  相似文献   

15.
苏联地震学家、数理学博士科甘在自己创造力鼎盛时期于1983年11月10日逝世。她的毕生劳动和科学活动都是与苏联科学院施米特地球物理研究所联系在一起的。科甘于1924年生于莫斯科,1947年毕业于国立莫斯科大学物理系。在大学读书时,她选择地震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并毕生忠于此业。她  相似文献   

16.
苏联著名地震学家、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数理学博士萨瓦林斯基教授是苏联地震研究工作的组织者和国际地球物理组织的积极活动家,生于1911年7月 18日,卒于1980年1月22日。萨瓦林斯基出生于吐尔市一个工程地质学家的家庭,1932年毕业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1931年当他还是学生时就开始在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工作,1940年获硕士学位,1949年获数理学博士学位,以后成为该研究所地震研究室主任,1950年任莫斯科大学教授。他发展了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新方法;根  相似文献   

17.
里兹尼钦科生于1911年,卒于1981年。他是苏联著名的地震学家,在地震领域里有重大贡献的学者,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数理学博士,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震模拟实验室主任,《苏联科学院汇报、地球物理丛刊》杂志主编。里兹尼钦科出生于地质学者之家。1935年基辅矿山地质学院毕业。1938年起开始在理论地球物理所工作,在甘布尔采夫院士的指导下通过研究部的学习,取得了副博士和科学博士的学位。在不同时期领导过地震现象模拟研究室、地震勘探研究室、地震物理研究室、地震  相似文献   

18.
1984年11月6日是萨多夫斯基院士的八十寿辰。他是苏联卓越的地球物理学家和爆破物理学专家。他领导苏联科学院施米特地球物理研究所近25载。萨多夫斯基1930年到苏联科学院地震研究所任职,并开始研究爆破的力学作用。不久,他领导了苏联的爆破工程,把科学研究与苏联爆破工业等机构的工作结合起来。他在爆破力学作用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基础性成果,制定了爆破工程的地震安全区规范。可以毫不夸  相似文献   

19.
1980年l0月2日至11日在苏兹达尔市举行了“数值方法解释地震资料”的国际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讨论会由苏联科学院部国际地球物理委员会、西伯利亚科学分院计算中心、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按КАПТ计划组织的。讨论会日程分两个部分:一是听取解地震学中正演和反演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的报告,二是对数值方法用于人工地震测深和地震学的成果及其今后发展远景进行了讨论。会议共听取了60篇讲演、报告和报导,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地震能否成为有益的东西?”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数理学博士索博列夫同笔者一见面便提出了这样一个出乎意料的问题。笔者惊奇地问:“破坏性的自然灾害怎么会有益处呢?”索博列夫说:“地震也并非只有破坏性。不久前,我们研究所的学者们发现了一个费解的现象。在矿井建设中进行地下爆破之后的某一瞬间,灵敏的仪器有时测到无线电长波,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有几百个无线电信号灯在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