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部资源》2010,(1):26-26
<正>东汉时期,内蒙古地区有郡县辖地的汉人,还有匈奴人、乌桓人和鲜卑人。匈奴东汉初年,匈奴大力扶持占据中原北边诸郡的割据势力,并重新进入塞内,占据了今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公元46年前后,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匈奴贵族因争权夺利,发生分裂。原驻牧于漠南地区的八部匈  相似文献   

2.
《西部资源》2008,(3):59-59
匈奴在秦朝建立之初,仍辖战国时期活动范围。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在它的管辖之内。匈奴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单于庭,于现今阴山地区。公元前214年匈奴败于秦后,北退700公里,放弃了鄂尔多斯高原和乌加河河套地区,主要活动在阴山山脉及其以北地区,以秦长城与中原地区为界。  相似文献   

3.
(五)王夫之所说李陵为匈奴"效死以战",是指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时,他与匈奴大将军率三万匈奴骑兵与三万汉朝骑兵在浚稽山的一次作战,对手是初领兵的一位文官,汉御史大夫商丘成。奇怪的是,双方兵力相当,经过长途跋涉  相似文献   

4.
《西部资源》2010,(3):57-57
<正>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渊率兵攻克长安,灭亡西晋。从此,我国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的割据时期。这一时期,统治内蒙古地区的割据势力,主要有代、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和铁弗匈奴等。  相似文献   

5.
高昌故城     
正西域与中央政权发生关系,始于汉朝。当时西域有许多小国与游牧民族,最强的要算匈奴了。汉初,国力与军力尚不能与匈奴抗衡。但到了汉武帝时,汉朝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了,于是汉武帝便谋划着与匈奴开战。汉朝想与匈奴的敌人大月氏联合,夹击匈奴。张骞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出使西域的。他在西域13年,虽没能说服大月氏联合汉朝攻打匈奴,但却将他造就成了"西域通"。前124年,汉武帝派卫青指挥大军向匈奴开战。在张骞的协助下,汉军节节胜利,很快便打通了西域。这样,西域  相似文献   

6.
谢征 《中国地名》2012,(9):76-77
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明妃”。王昭君,以宽厚、博大的胸怀,以国家前途和老百姓的命运为己任,自愿请行前往匈奴和亲,给大汉和匈奴的老百姓带来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为民族团结,国家安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对于她出塞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历史谜团。  相似文献   

7.
文化视点     
战国时期分布在内蒙古地区的北方民族战国时期(公元前475 ̄221),在内蒙古境内分布着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民族。匈奴战国时期见于史书记载的北方游牧民族,是最早统一了大漠南北的全部地区并建立起国家政权—匈奴单于国的民族。它兴起于战国时期,衰落于东汉时期,共活跃了约三百年。匈奴初期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境内的阴山及河套地区。战国中后期,匈奴广泛分布于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东邻内蒙古东部的东胡,西毗河西走廊一带的月氏,南隔长城望燕、赵、秦诸国。战国末年,秦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阴山南北为匈奴所有,成为赵、燕、秦战国…  相似文献   

8.
毛烏素沙地南沿的历史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北辰 《中国沙漠》1983,3(4):11-21
据《史记》周本纪、秦本纪、匈奴列传及《汉书》匈奴传等记载, 西周初年(约当公元前11世纪), 武王乘推翻殷王朝之势, 驱逐严允(即匈奴)于泾渭之北, 可知当时泾、渭以北都是玁狁的活动区。严允是游牧民族, 从而可以想见今之陕北及鄂尔多斯在三千多年前乃是严允族的游牧地区而不是周人的农耕地区。  相似文献   

9.
《西部资源》2010,(1):8-8
<正>约公元前206年,被匈奴击破以后的东胡主要分成乌桓和鲜卑两部分。乌桓乌桓驻牧于乌桓山周围。乌桓山;一般认为在今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西北。乌桓原居地赤山,在额尔古纳河东南。乌桓人大概是战国以前迁徙到西拉木伦河流域的东胡  相似文献   

10.
南阳 《中国地名》2013,(1):72-73
呼延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70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一、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国改为呼延氏。"在史籍《汉书》中也提及"匈奴四族有呼延氏。"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这样记载:"呼衍氏、兰氏,其后有须卜氏,此三姓其贵种也。"在史籍《汉书·匈奴传》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在史籍《后汉书·南匈奴传》中记载:"异姓呼衍氏、须卜氏、丘  相似文献   

11.
秦、汉时期,汉、匈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双方的和平交往,另一方面是双方通过战争争夺包括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在内的土地。最后,以西汉王朝确立对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而告一段落。今天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都被西汉设置的张掖郡、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西河郡、上郡、雁门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所管辖。张掖郡,原属匈奴军邪王辖地,辖境除今甘肃省部分地区外,包括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河流域。朔方郡,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以所夺匈奴“河南地”而置之不理。治所在三封,即今磴口县陶升井麻弥图古城,辖境相当于今天内蒙古河套…  相似文献   

12.
传统认为中国的长城以北地区,自古以来存在着一个与长城以南农耕文明相异的游牧社会。这一观念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到近代王国维的《鬼方昆夷猃狁考》两千年来为国人所深信不疑。《匈奴列传》开篇就谈在所谓的"北蛮"之地从传说中唐尧虞舜时代的山戎、猃狁与荤粥到汉代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历史上“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虽在《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等正史中有所记载,但是,对于她为何出塞匈奴,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14.
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的热播,使苏武这一历史人物重新浮出水面。苏武于西汉天汉元年(前100年)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遭到扣押,威武不屈,被迁至北海边牧羊。坚持19年之久,才被遣回。当时的北海,就是今俄罗斯境内西伯利亚南部的贝加尔湖。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的淡水湖泊,蓄有世界淡水总量的1/5,在世界上有很高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5.
瓜州锁阳城     
正瓜州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浩瀚的戈壁滩上,东邻玉门,西连敦煌,南望祁连,北枕大漠,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夏、商、周时为羌戎地,秦时大月氏居之,汉初被匈奴所占,汉武帝置"河西四郡"时,为敦煌郡三县地:冥安、渊泉、广至,唐初改称瓜州,宋、元相沿。历史上,因生产蜜瓜,春秋时期瓜州即得名。初唐时期,瓜州被作为行政建制的名称正式沿用。到明洪武五年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晋陕北部的戎狄与古代北方的三元人文地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晓峰 《地理研究》2003,22(5):618-624
先秦时期我国北方长期生活着一些与华夏民族相异的人类群体,一般称为戎狄,他们与游牧的匈奴不同。戎狄的社会经济是农牧混合经济。在中国历史上,戎狄对发展北方的畜牧业做出过贡献。汉族农业地带、戎狄混合经济地带、匈奴草原游牧经济地带形成古代中国北方的三元人文地理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七彩坪     
匈奴人发祥哪里?鲜卑族祖居何处?历史考古专家共破民族史难题一系列出土文物考古发现,为攻克中国民族史难关找到了钥匙。作为北方少数民族聚居中心的内蒙古,近些年在开展民族史研究中,各民族专家学者广收史料,钻研文献,同时还注重同文物考古工作者携手协作。据有关专家介绍,内蒙古自治区近20年间运用考古成果破解的民族史学难题主要有:──匈奴人发祥地在哪里?对此中国史书虽有记载,却未见实证。80年代以来在漠南伊克昭盟等地发现许多匈奴墓葬证明,匈奴族的诞生地和成长“摇篮”,就在内蒙古黄河后套和大青山(阴山)一带。──…  相似文献   

18.
仕女图《昭君出塞》是根据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昭君出塞创作的。王昭君,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人,以"良家子"被选入宫,成为西汉元帝时的宫女。她因出塞远嫁至漠北的匈奴,为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珊之阏氏,成为巩固汉朝稳定,通免战争的使者,而名垂史册,留芳千古。为了纪念她,后世画家以她的故事为题材,创作了《昭君出塞》仕女图,成为绘画界的千古绝唱。《昭君出塞》与《西施浣纱》《貂婵拜月》《贵妃醉酒》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图。王昭君以"落雁"之美著称。汉元帝  相似文献   

19.
相传,秦始皇时代,楚地女子孟姜女,哭倒秦长城800余里。后来被秦始皇胁迫来到荣成,还哭过两次,这究竞是怎么回事?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完成统一六国后,每年都遭到来自黄河以北匈奴部落的侵扰,为了肃清守内,稳固江山,不惜征调天下民工去修筑万里长城,孟姜女的丈夫万喜良没有逃脱此难,他也被征调去了。两年后孟姜女仍不见丈夫归来,不远千里为丈夫送寒衣,闻知丈夫被折磨致死,并压在长城底下时,孟姜子悲愤难忍,放声痛哭,竞惊动了天地,哭倒长城800余里。长城乃社稷屏障,秦始皇怎能轻一了得,等到孟姜女被筑城大将解押到他面前…  相似文献   

20.
<正>公元365年和392年,前秦帝国的氐族皇帝苻坚与北魏王朝的开国君主拓跋珪,都曾进入鄂尔多斯地区巡游。他们之所以对这片土地发生兴趣,都与制服这里的铁弗匈奴有关,也都涉及到古河套中一个神秘的地名——木根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