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部资源》2008,(3):59-59
匈奴在秦朝建立之初,仍辖战国时期活动范围。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在它的管辖之内。匈奴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单于庭,于现今阴山地区。公元前214年匈奴败于秦后,北退700公里,放弃了鄂尔多斯高原和乌加河河套地区,主要活动在阴山山脉及其以北地区,以秦长城与中原地区为界。  相似文献   

2.
<正>公元365年和392年,前秦帝国的氐族皇帝苻坚与北魏王朝的开国君主拓跋珪,都曾进入鄂尔多斯地区巡游。他们之所以对这片土地发生兴趣,都与制服这里的铁弗匈奴有关,也都涉及到古河套中一个神秘的地名——木根山。  相似文献   

3.
传统认为中国的长城以北地区,自古以来存在着一个与长城以南农耕文明相异的游牧社会。这一观念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到近代王国维的《鬼方昆夷猃狁考》两千年来为国人所深信不疑。《匈奴列传》开篇就谈在所谓的"北蛮"之地从传说中唐尧虞舜时代的山戎、猃狁与荤粥到汉代的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晋陕北部的戎狄与古代北方的三元人文地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晓峰 《地理研究》2003,22(5):618-624
先秦时期我国北方长期生活着一些与华夏民族相异的人类群体,一般称为戎狄,他们与游牧的匈奴不同。戎狄的社会经济是农牧混合经济。在中国历史上,戎狄对发展北方的畜牧业做出过贡献。汉族农业地带、戎狄混合经济地带、匈奴草原游牧经济地带形成古代中国北方的三元人文地理结构  相似文献   

5.
《西部资源》2010,(1):58-58
公元8年,王莽篡汉以后,对匈奴实行的分化、歧视政策和准备武力征服的作法,引起匈奴的不满。匈奴连年入塞侵扰,云中、朔方、雁门、代郡等边郡人民及其财产被杀被掠不可胜数。王莽为了北击匈奴,在今天内蒙古地区等边境一带驻军数十万。边民不仅要供应大批军粮和其  相似文献   

6.
《西部资源》2010,(3):57-57
<正>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渊率兵攻克长安,灭亡西晋。从此,我国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的割据时期。这一时期,统治内蒙古地区的割据势力,主要有代、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和铁弗匈奴等。  相似文献   

7.
(五)王夫之所说李陵为匈奴"效死以战",是指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时,他与匈奴大将军率三万匈奴骑兵与三万汉朝骑兵在浚稽山的一次作战,对手是初领兵的一位文官,汉御史大夫商丘成。奇怪的是,双方兵力相当,经过长途跋涉  相似文献   

8.
仕女图《昭君出塞》是根据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昭君出塞创作的。王昭君,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人,以"良家子"被选入宫,成为西汉元帝时的宫女。她因出塞远嫁至漠北的匈奴,为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珊之阏氏,成为巩固汉朝稳定,通免战争的使者,而名垂史册,留芳千古。为了纪念她,后世画家以她的故事为题材,创作了《昭君出塞》仕女图,成为绘画界的千古绝唱。《昭君出塞》与《西施浣纱》《貂婵拜月》《贵妃醉酒》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图。王昭君以"落雁"之美著称。汉元帝  相似文献   

9.
文化视点     
战国时期分布在内蒙古地区的北方民族战国时期(公元前475 ̄221),在内蒙古境内分布着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民族。匈奴战国时期见于史书记载的北方游牧民族,是最早统一了大漠南北的全部地区并建立起国家政权—匈奴单于国的民族。它兴起于战国时期,衰落于东汉时期,共活跃了约三百年。匈奴初期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境内的阴山及河套地区。战国中后期,匈奴广泛分布于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东邻内蒙古东部的东胡,西毗河西走廊一带的月氏,南隔长城望燕、赵、秦诸国。战国末年,秦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阴山南北为匈奴所有,成为赵、燕、秦战国…  相似文献   

10.
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的热播,使苏武这一历史人物重新浮出水面。苏武于西汉天汉元年(前100年)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遭到扣押,威武不屈,被迁至北海边牧羊。坚持19年之久,才被遣回。当时的北海,就是今俄罗斯境内西伯利亚南部的贝加尔湖。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的淡水湖泊,蓄有世界淡水总量的1/5,在世界上有很高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1.
毛烏素沙地南沿的历史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北辰 《中国沙漠》1983,3(4):11-21
据《史记》周本纪、秦本纪、匈奴列传及《汉书》匈奴传等记载, 西周初年(约当公元前11世纪), 武王乘推翻殷王朝之势, 驱逐严允(即匈奴)于泾渭之北, 可知当时泾、渭以北都是玁狁的活动区。严允是游牧民族, 从而可以想见今之陕北及鄂尔多斯在三千多年前乃是严允族的游牧地区而不是周人的农耕地区。  相似文献   

12.
高昌故城     
正西域与中央政权发生关系,始于汉朝。当时西域有许多小国与游牧民族,最强的要算匈奴了。汉初,国力与军力尚不能与匈奴抗衡。但到了汉武帝时,汉朝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了,于是汉武帝便谋划着与匈奴开战。汉朝想与匈奴的敌人大月氏联合,夹击匈奴。张骞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出使西域的。他在西域13年,虽没能说服大月氏联合汉朝攻打匈奴,但却将他造就成了"西域通"。前124年,汉武帝派卫青指挥大军向匈奴开战。在张骞的协助下,汉军节节胜利,很快便打通了西域。这样,西域  相似文献   

13.
王昭君是中国西汉时期的一位伟大的女性,为了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她深入大漠,与匈奴和亲,为汉朝的边关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她那如花似玉之貌令国人为之倾倒,她那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为国人所崇敬。昭君出塞沿途所经过的地方,一串串亮丽的地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凉山地区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圣钟 《地理研究》2012,31(1):23-33
在对四川凉山地区明清时期地方志及四川省志、档案材料、水旱灾害调查材料、今人水旱灾害史料汇编、旱涝分布图集、相关论著等所载水旱灾害史料搜集整理基础上,对四川凉山地区明清时期水灾和旱灾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量化统计分析。研究表明:明清时期四川凉山地区水旱灾害频发,而水灾较旱灾更为频繁;水旱灾害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其他季节分布较少;水灾与旱灾多隔年发生,较少同年爆发;水旱灾害等级以一般性水旱灾害和大水旱灾害为主,特大水旱灾害相对较少;水旱灾害多发地带集中在金沙江下游一带、安宁河流域一带,其他地域相对较少。明清时期四川凉山地区水旱灾害发生规律对当前凉山地区水旱灾害的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代民国时期黄河上游洪水灾害——以兰州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红噪声分析软件Redfit35和Excel软件,整理、计算和分析大量历史资料,对清代民国时期兰州地区洪水灾害做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清代民国时期兰州地区洪水灾害发生频次为2.78年/次.轻度水灾发生频次为6.38年/次,中度水灾8.74年/次,大水灾11.77年/次,特大水灾306年/次;前期洪水灾害较少,中后期有四个集中高发时段,越到后期,严重水灾发生越频繁,灾害危害越大;洪水灾害主要是夏季水灾,其次为秋季水灾;洪水灾害的发生具有周期性,其存在的2~8年周期、准22年周期、70~80年周期说明该地区洪水灾害的发生与低纬海洋大气活动、太阳黑子活动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关联;兰州地区所辖四地中,皋兰是最易发生洪水灾害的地区.兰州发生的洪水灾害主要为大水灾和轻度水灾;皋兰发生的洪水灾害主要为中度水灾和轻度水灾;榆中发生的洪水灾害主要为大水灾;永登共发生3次洪水灾害,全部为大水灾.  相似文献   

16.
《西部资源》2009,(3):28-28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6座汉长城城障遗址,对于研究汉朝与匈奴战争和军事防御具有重要意义。长城城障z是指驻扎在长城周围的军事营地。此次发现的6座汉长城城障遗址位于乌拉特后旗朝格温都尔镇,沿后旗境内的汉长城向西延伸,分别是德格都毛赖古城、呼勒生西城、呼勒生东城、苏亥古城、哈登扎德盖  相似文献   

17.
秦直道旅游开发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直道是古代连接中原地区和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条重要纽带,它是秦帝国传递中央政令和传播中原文化的重要通讯带,也是秦始皇为抵御匈奴、调动兵力和物资的一条战略要道,在历史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秦直道及其现阶段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介绍和在对秦直道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综合评价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秦直道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8.
《西部资源》2010,(2):58-58
<正>曹魏、西晋对内蒙古地区的统治曹魏政权(220—265)建立以后,北方地区虽然得到统一,但内蒙古地区仍多被鲜卑各部占据。内蒙古地区自战国以来设立、秦汉时期完善起来的许多郡县因而废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推动中国区域发展的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新因素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区新因素的推动力是不同的,通过对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新因素推动力方面进行比较,表明在发达地区,新因素对区域发展的推动力远大于欠发达地区,并就欠发达地区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制定适合自身的区域发展战略,使新因素对区域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加强科技、信息与全球化的发展;加快体制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人才资源建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七彩坪     
匈奴人发祥哪里?鲜卑族祖居何处?历史考古专家共破民族史难题一系列出土文物考古发现,为攻克中国民族史难关找到了钥匙。作为北方少数民族聚居中心的内蒙古,近些年在开展民族史研究中,各民族专家学者广收史料,钻研文献,同时还注重同文物考古工作者携手协作。据有关专家介绍,内蒙古自治区近20年间运用考古成果破解的民族史学难题主要有:──匈奴人发祥地在哪里?对此中国史书虽有记载,却未见实证。80年代以来在漠南伊克昭盟等地发现许多匈奴墓葬证明,匈奴族的诞生地和成长“摇篮”,就在内蒙古黄河后套和大青山(阴山)一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