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7 毫秒
1.
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多维度育人功能是打通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作为地质学及其相关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入门课程,《普通地质学》课程主要教授学生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地质思维等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面对新时代高层次地学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深入挖掘该课程的思政元素,实现教学理念从单纯的传授基础知识、激发专业兴趣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拓展,开启《普通地质学》课程服务地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大门。充分利用“将今论古”思想和动力地质作用这两个课程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跨学科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依托地质过程的复杂性和庞大的地质时空观等课程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大格局观和发展观,提升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普通地质学是地质学类各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引领同学们进入地球科学殿堂的启蒙课。普通地质学内容覆盖面很宽,涵盖了地质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基础知识,又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培养入门者的地质学思维和构建地质学知识结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普通地质学“小班课教学”研讨式授课模式从转变教育理念开始,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达到课堂、讨论、实验、野外四位一体,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动力与探索精神;培养和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考、交流表达和团队合作等能力;达到综合性、高层次、复合型地学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提高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普通地质学》是引领新生进入地学殿堂、了解地球科学知识的一门专业启蒙课,也是新形势下地学通识教育中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其内容涉及地质学全部基础知识中的最必要部分,具有衔接和统领地学各门专业基础知识的特点。根据多年教学体会,笔者认为在精英教育与通才教育并举的新形势下,必须心系学生,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理念,优化集课堂、实验、野外教学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摈弃不适应时代发展与国家需求的教育模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对学生开展基础理论传授、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创新科研培育的系统教育,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目标明确地开展思政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学问与道德的关系,建立德识双馨的价值取向,提高基础地质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五育兼备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4.
《地球科学概论》是高校地质学类专业学生迈入大学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持续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意义重大。课程团队遵循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性,紧扣课程目标,丰富教材资源,拓展教学空间,提升教学质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小班教学、专题研讨、课堂及野外实践充分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课堂实效性,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凝练专业家国情怀和科技成就,构建多维度课程思政,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野外实习是地质学本科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大学三年级的野外教学实习是在学生基本完成了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着眼于创新思维的启发和科研方法的训练,帮助学生从理论学习向科学研究顺利过渡,是培养地质学专业学生成才的关键课程。文章重点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秦岭造山带—鄂尔多斯盆地野外实践》课程之“造山带构造演化”为例,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通过考察研究典型路线剖面上保存的古洋壳残片(蛇绿岩)、俯冲—碰撞过程的岩浆、变质、沉积记录,培养学生重建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地质工程专业中基础地质学的重要性和普地实习野外教学实际,提出在普地实习中融入地质工程专业知识教学内容。从岩石基本地质特征、力学问题和具体工程地质问题3个方面将基础地质学与地质工程专业知识进行融合、交叉。从而拓展学生视野,实现实习模式创新、内容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的发展,提升专业思维。岩石成分与岩石力学性质、风化特征和水软化性关系密切,节理面的粗糙、起伏和充填物成分影响节理面抗剪、透水等特性,具体工程中的“滑坡”问题是典型的岩体剪切破坏问题,其形成的力学机制与剪节理相同。将上述问题两者联系起来的讲解丰富了普地实习的内容。文章认为普地实习中观察到的现象与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中很多知识点紧密联系,在基础地质实习教学中融入上述地质工程的专业知识是完全可行性的,采取增加与地质工程专业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办法,既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初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也为实现毕业后成为专业领域合格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的培养目标迈出重要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7.
彭觥  王成兴 《地质论评》1983,29(4):382-387
自从作者1979年初次提出“矿产补充资源”这一课题以后,引起了人们广泛兴趣和关注。因为这一课题把在许多场合被人忽视的非传统矿产资源的地质和经济评价问题,科学地提到了地质学研究领域中来。它涉及到矿物学、矿床学、矿山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和资源评价等专业,它对于非传统地质学和资源开发都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可以预见,随着非传统地质学和矿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这一门新兴专业必将迅速从理论和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而形成自己的体系。  相似文献   

8.
大类招生和培养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提出的新模式,对原有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带来诸多挑战。文章分析了南京大学地球系统科学与环境大类人才培养体系中《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介绍了笔者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和实践效果。其目标是使学生拓宽学术视野、坚实专业基础、提升职业发展潜力和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桂林理工大学《基础地质学》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深厚的成果积淀。近年,“大地质”观和“大工程”观的专业导向以及新工科建设背景又对地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该课程也逐渐显现出一些短板:课程知识在横向交叉、与工程实践及行业产业的结合,以及对思政内容的传递方面有待加强;当前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足;学生的认知负荷偏大、学习兴趣不足。针对上述问题,课程团队秉承内容更新—模式变革—兴趣引领的理念,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改革实践:以教材编写、实体课堂和线上资源为载体进行教学内容更新;基于多种教学方法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多种教学资源的同步建设。教学实践表明,课程改革在提升学生专业兴趣、助力学生学科竞赛、创新思维培养等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资源共享、课程知识与产业实际结合、提高课堂氛围、知识结构拓展以及综合能力提升等方面获得学生的积极评价,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0.
《水文地质学》一直是处在“迅猛的发展”之中呢,还是从外国移植过来后基本上徘徊不前?这是涉及到如何科学地总结过去三十年、关系到今后如何使逸门学科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发挥最大作用的重大认识问题。 除林彪、“四人帮”直接摧残科学事业及多年来“空头政治”的种种直接干扰不谈,单从学术上来看,我认为水文地质学也并没有迅  相似文献   

11.
“水文地球化学”是一门建立在水文地质学和地球化学基础上的新学科。它已成为水文地质学的一门分支,是研究地下水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形成过程和水的结构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就是研究地下水中的所有元素,离子、分子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增加了“地质环境保护”专业.学制五年.专业的基础课是:物理、化学、数学和地质学.前五个学期与“水文地质”专业一起听课.地质基  相似文献   

13.
《普通地质学》作为地球科学类学生本科教育入门的专业启蒙和引导课程,不仅担负着专业知识体系引导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因此,广度和深度就成为《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两个重要方面,课前准备需要把握知识点的广度,课堂教学需要把握知识点的深度,而广度与深度的相互交融是引导学生兴趣的关键,进而依托“趣味—科学—普适—经典”的教学方式,承担起大类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素质教育职责。课程的改革任重道远,需要从多方面的努力和思考,方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4.
“铁牛”最近成为网上的—个热议话题。起因是1月8日,湖南一个叫柯作楷的地质学博士在红网上发了一条帖子,名字叫《地质学博士赴湘潭“寻牛”,失踪铁牛可能是陨石》。  相似文献   

15.
地质工程教育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地质工程教育中的“通才”与“专才”问题,认为二者是对立统一于人才主体的同一属性的两个方面,我国的现实情况应以培养“通才”为主,适当兼顾对专业人才的需要。继之,讨论了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柔韧性,提出现阶段地质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以“传播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把改革的重点放在课程整合和内容优化上。  相似文献   

16.
解析构造学刍议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提出解析构造学是为了探索地质构造教学的一种新体系。现在地质院校的地质构造学主要是两门课:一是构造地质学(Siructural Gedlogy),另一门叫大地构造学(Geotecto-nics)。一小一大中间缺乏紧密联系。后者讲的基地槽、地台学说或板块构造、新全球构造等。前者以最基本的构造形迹为对象,如褶皱、断层、节理等,这是必要的。但由于各种局限,过去的构造地质学内容有它的弱点,如作者曾指出的(马杏垣等1981,1982):过去的构造地质学讲的主要是浅层次和挤压体制下的构造现象,它们缺乏相互联系、运动、发展和演化的观念。这方面在一些国外构造地质教材中已有所改进,如B.E.霍布斯等(Hobbset al,1976)著的“构造地质学纲要”一书就增加了“构造组合”一章。  相似文献   

17.
浅议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潜明 《中国地质》2000,(12):39-40,28
钱学森院士早在1983年就倡议创立“地球表层学”,认为它是“一门横跨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工农业生产技术、技术经济学和国土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科学”.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地质学的知识理论及掌握的资料完全可以应用于地球表层有关的其他学科,同时在其应用过程中,也使地质学本身得到了发展,拓宽了服务领  相似文献   

18.
1982年11月在湖北省孝感地区召开了“全国环境工程地质学术座谈会”,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的,它是近几年来第一次云集国内工程地质教学、科研,生产单位的专家、教授、学者的一次盛会。主要是共同探讨环境工程地质学的概念、学科范畴、发展方向和当前开展环境工程地质工作的重点和建议。无疑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环境工程地质学已经破土萌芽,而且必将随着“四化”建设的进展茁壮成长。会议涉及的学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矿物学是地质学中一门古老的基础分支学科。它自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以来,已经和正在经历着如下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古代矿物学阶段。在十八世纪上半叶以前,提出了“矿物”的名词,并把矿物与岩石及矿石分开,开始把“矿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专门学科确认下来,所以也称为原始矿物学。研究的水平是矿物晶体整体。第二阶段,近代矿物学阶段。自十八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中叶,在这个期间矿物学发  相似文献   

20.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构造地质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促进学科发展,让构造地质学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研讨会。本文为该研讨会成果的简要总结,内容包括: ① 构造地质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部分问题;② 构造地质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③ 构造地质学未来发展方向;④ 走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供有关部门和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