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塔巴庙地区下石盒子组盒1段发育了辫状河道相沉积,砂体厚度10~60 m,横向上连片,分布较稳定。勘探证实,盒1段砂岩非均质性较强、含气性呈局部分布、不连片,圈闭类型为岩性圈闭气藏。根据薄片、铸体薄片、X衍射、扫描电镜及压汞分析等资料对盒1段砂岩进行微观分析,了解其自生矿物类型、成岩作用及成岩序列、孔隙演化特征和孔隙发育的影响因素,进而分析胶结物组合类型及其对储集性能影响关系。认为以胶结物主要组合类型进行盒1段砂岩成岩相划分,结合录井油气显示、试气和测井等资料分析各成岩相储集性能、含气性和测井曲线上反映特征,找出有利的成岩相,以此在平面上预测盒1段砂岩天然气富集有利区,为勘探寻找天然气富集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油藏解剖及油气成藏条件空间匹配关系,研究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油气藏类型及特征、油气成藏模式和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油气藏类型主要有反向断层遮挡、不整合面遮挡、小型背斜、岩性上倾尖灭、砂岩透镜体和古潜山等6种.油气成藏具有反向断裂翘倾隆起复合圈闭、洼中隆复合圈闭、洼槽岩性圈闭、古隆起基岩潜山圈闭、反转构造...  相似文献   

3.
杭锦旗地区独贵加汗区带是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对象,区带内下石盒子组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含气饱和度差异大,前人对致密储层发育特征及其孔隙演化历史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基于钻井岩心、岩石薄片及相关测试等资料,在统计、对比分析独贵加汗区带下石盒子组砂岩储层岩石学与物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成岩作用分析,厘定控制储层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进而重建主要储层段的孔隙演化历史。研究表明,杭锦旗地区独贵加汗区带下石盒子组砂岩多属超低渗透储层,局部存在裂缝发育的高渗透率段;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研究区储层孔隙演化起破坏性作用,减孔率分别为84.8%和7.1%,而溶蚀作用为建设性成岩作用,增孔率9.5%;盒一段储层现今孔隙度基本继承了早白垩世末期的特征,孔隙演化历经早成岩阶段A期压实与胶结作用快速减孔,B期持续压实减孔,中成岩A期溶蚀增孔作用与压实-胶结减孔作用并存及B期变化微弱等过程。   相似文献   

4.
受后期多阶段构造活动的影响,原生致密砂岩气藏或后期储层致密化的常规天然气藏经多期改造调整可形成“改造型”
致密砂岩气藏。根据烃源岩排烃天然气充注期同砂岩致密化期的先后顺序和后期构造活动影响两个因素,“改造型”致密砂岩气
藏可划分为A、B两种类型;A类的储层先致密,后成藏,再改造,B类则是先成藏、后致密、再改造。受北部博格达山多阶段造山运
动的影响,吐哈盆地巴喀气田发育A类“改造型”致密砂岩气藏;甜点分布受局部构造高部位的控制明显,物性甜点和裂缝型甜点
是主要的甜点类型。“改造型”致密砂岩气藏的形成可划分为物性圈闭的形成和初期充注阶段、差异聚集阶段、初始改造阶段、强
烈改造及残存阶段共4个阶段。由于经受多期构造活动的改造,最终形成复杂多期叠合的“改造型”致密砂岩气藏,总体表现出受
构造高部位主导的甜点型富集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对神木地区山2段和太原组天然气聚集条件的分析发现,神木地区气源条件相对较好,生气强度整体大于16×108 m3/
km2;同时泥岩盖层封盖能力较好,山1段和山2段内的泥岩作为直接盖层,对其下伏地层中的砂岩气藏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山
2段和太原组内储层整体较为致密,按其成岩作用与孔隙组合特征划分出4种类型的成岩相。在成岩相划分的基础上,考虑储层
宏观、微观非均质性和构造等多种因素的差异,确定了致密背景下优势聚集区的特征及其分布。在良好的气源基础上,不同优势
聚集区和泥岩的三维配套组合控制其内天然气的聚集程度,从而造成气藏呈现在三维空间内相邻或叠置的“准连续型”特征。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是天然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其中广安地区须六段储层属于低孔低渗型砂岩储层,其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储层预测和含气性检测难度大。通过模型正演技术分析低孔低渗型砂岩储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利用测井数据进行交会图分析,得出纵波阻抗与横波阻抗联合应用是预测低孔低渗型砂岩储层的有效方法,LamdaRho弹性参数是进行储层含气性检测的敏感参数。在四川盆地广安地区利用叠前同时反演技术对低孔低渗型砂岩储层及其含气性进行了预测,确定了四川盆地广安地区须家河组须六下亚段气藏是上倾方向为断层遮挡、受储层发育控制的构造-岩性复合气藏。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下石盒子组盒8段物源特征与沉积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天然气主力产层。根据研究区盒8段砂岩组分、岩屑和重矿物分布等物源分析特征,结合粒度分析、岩石薄片和岩心沉积等资料,研究下石盒子组盒8段物源体系及沉积相展布规律。结果表明:盒8段物源主要来自北北东、北北西及南部方向,岩屑等组分的变化趋势指示物源在中心区域形成交汇区;砂岩组分以石英为主,岩屑次之,长石极少,岩屑以变质岩岩屑为主;沉积相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相,可进一步划分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其中三角洲平原亚相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要微相,三角洲前缘亚相以河口坝为主要微相;砂体形态以厚层宽浅型为主,粒度概率曲线主要为两段式、三段式、两段夹过渡式及多段式。该研究结果为研究区天然气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南堡凹陷天然气成藏分布规律,在天然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天然气分布与成藏条件之间空间匹配关系,研究南堡凹陷天然气成藏模式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南堡凹陷天然气存在4种成藏模式:源内断裂输导中—浅层断层圈闭天然气成藏模式,天然气聚集层位受输导断裂与馆陶组三段火山岩盖层配置和储层发育共同控制;源内断裂输导中—深层断层圈闭天然气成藏模式,天然气聚集层位受输导断裂与东营组二段泥岩盖层配置控制;源内断裂输导深—浅层断层圈闭天然气成藏模式,天然气聚集层位受储层发育和源岩供给程度共同控制;源外边部断裂输导深层断层圈闭天然气成藏模式,天然气聚集层位受储层发育和源岩供给程度共同控制.该结论对指导南堡凹陷天然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北部须家河组须四段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极其发育,而因须四段整体埋深大、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储层"甜点"识别和综合评价成为制约该区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勘探开发的关键。基于大量薄片观察鉴定,结合测井、录井资料,分析了控制特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的关键地质因素,提出因子分析法定性识别致密砂岩储层"甜点"模型和定量评价标准,并对四川盆地北部目标区块须四段储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证实:①致密砂岩储层局部存在物性较好的"甜点"区;②因子分析法提取的3个参数因子能定性解释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准确识别"甜点"段;③因子分析法定量评价结果与四川盆地北部须四段实际勘探开发效果吻合,相对于常规评价方法准确率大幅提高;④川北地区须四段储层可划分为三类,目标区块主要发育Ⅱ类储层,该区块东南部北东向为天然气富集区,是气藏开发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长6~长8段致密油是中国典型的致密油分布区。源储紧密接触是致密油的典型特征与成藏条件。致密油层非均质性强,石油运移多以垂向短距离为主。已有研究表明,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对合水地区储层含油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少。通过分析合水地区长6~长8段源储结构及其与含油性的关系,研究其对储层含油性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合水地区长6~长8段源储结构复杂,长7段为源储一体型岩性组合,可细分为源夹储型、源储互层型与储夹源型3种类型,长6与长8段为研究区主要储层,与烃源岩形成邻源型岩性组合,细分为源储接触型、源储过渡型与源储间隔型3种类型;长7段源夹储型岩性组合的含油性最好,长6与长8段源储接触型岩性组合的含油性最好,最有利于致密油聚集;长6~长8段形成干酪根网络→孔隙+微裂缝型、干酪根网络+构造裂缝→孔隙+微裂缝型两种石油运移通道组合,为致密油充注提供有利的通道网络。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东南缘西丁家地区营城组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东南缘深层沉积相研究程度较浅,以西丁家地区营城组为例,利用岩心观察描述结果,结合测井、地震资料,以及区域构造演化和沉积相分析结果,研究松辽盆地东南缘深层地层沉积相.结果表明:营城组(K1y)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4种相类型,其中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最为发育;西丁家地区营城组主要表现为"广盆浅水"沉积特征,西南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北部斜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垂向上地层叠加样式表现为由进积向加积演变.该研究结论对西丁家地区深层地层下一步勘探开发及资源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多个大型油气发现使得毛塞几比盆地成为国际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基于地震资料和钻测井资料系统开展了沉积相以及沉积模式研究、储层物性分析、烃源岩评价以及成藏体系分析工作。研究结果表明:①盆地中南部外陆架广泛发育多期强制海退三角洲沉积体系,受基准面旋回控制,强制海退三角洲顶积层遭受剥蚀,砂体被搬运到三角洲前部,形成强制海退砂,砂体在陆架边缘附近广泛分布;陆坡类型控制了深水扇差异分布模式,南部断控型陆坡控制了深水扇的分布,深水扇主体发育在陆坡坡脚,距离陆架边缘较近,北部平缓型陆坡下重力流搬运较远,深水扇主体远离陆架边缘,据此建立了南部断控型陆坡控砂模式和北部缓坡型陆坡富砂模式。②外陆架强制海退三角洲和北部缓坡型深水扇储层条件好,测试产能高,受胶结作用和滑塌碎屑影响,南部陡坡型深水扇储层物性差。③油源对比表明,油气主要来自下白垩统阿普第阶-阿尔比阶与上白垩统赛诺曼阶-土伦阶海相烃源岩,阿普第阶-阿尔比阶烃源岩以Ⅱ2型干酪根为主,主要生气;赛诺曼阶-土伦阶海相烃源岩以Ⅰ型干酪根为主,主要生油。④研究区发育3套有利成藏体系,分别为阿尔比阶陆架边缘成藏体系、阿尔比阶-土伦阶陆坡坡脚成藏体系以及赛诺曼阶陆坡远端成藏体系,其中陆架边缘成藏体系与陆坡远端成藏体系勘探潜力更大,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前雅布赖盆地小湖次凹中侏罗统新河组下段是玉门油田的主力勘探层位,其中YT6井已取得工业油流,显示出良好的勘探前景,而在层序格架下明确同期次砂体展布,将有利于油气的进一步勘探开发。基于岩心、测井、录井及地震资料的分析,依据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小湖次凹中侏罗统新河组下段的层序特征、沉积相类型、沉积演化规律及平面展布进行了系统研究,进而讨论了有利沉积相带的展布。研究表明,新河组下段具有完整的三级层序;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相、湖泊相3种沉积相类型;次凹沉积相带发育具有南北分异、隆凹成带的特征,其中小湖次凹南部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北部及西北部缓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次凹中心则主要发育湖泊相;从低位期到高位期,不同时期的沉积相展布各异,总体表现出水体由浅变深,再变浅,沉积范围逐渐扩大,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先进积、后退积、再进积的特点;经分析认为分布于YT6井西北部新河组下段的高位域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最有利的储油相带。   相似文献   

14.
断层平面组合样式对盆地砂体沉积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三维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研究渤中凹陷石南断层和沉积体系展布,探讨断层平面组合样式对砂体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石南断层按走向不同可划分为6条分支断层,相邻分支断层在平面上相交构成"凹"型与"凸"型2种组合样式.研究区沙一+二段沉积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滩坝和湖泊等沉积相类型.在石臼坨凸起上发育多个物源供应方向,断层西端多个规模较小的物源可汇聚在一起,形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向湖盆中央延伸较远,规模较大;断层中部为主体物源供应方向,形成单个规模较大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在断层的"凹"型组合部位,容易形成主物源的进积方向,靠近盆地位置容易聚集砂体,在隆起区沿断层发育的古沟谷是碎屑物质进积的主要通道;在紧邻"凸"型组合样式的盆地区,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的砂体沉积.该规律对寻找处于勘探初期含油气盆地砂砾岩储集层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渤中凹陷东营组层序地层及其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分析地震、钻/测井等资料,将渤中凹陷东营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和5个体系域.东三段和东二下亚段构成层序SQ1,东二上亚段和东一段构成层序SQ2.层序SQ1中东三段为湖扩体系域,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及扇三角洲围绕凸起分布;东二下亚段为高位体系域,大型曲流河三角洲开始向湖盆中央进积,三角洲沉积范围明显增加,在凹陷长轴方向最为发育,超覆到石臼坨凸起及渤南低凸起上,三角洲前方滑塌浊积扇及湖底扇发育.层序SQ2的东二上亚段发育低位体系域和湖扩体系域:低位体系域是在东二下亚段沉积的基础上发育的,湖盆范围缩小,三角洲继续向凹陷中央进积;湖扩体系域的湖泊范围迅速扩大,曲流河三角洲主要分布于长轴方向,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分布在凸起周围;东一段为高位域,湖盆面积再次迅速缩减,曲流河三角洲在凸起之间及石臼坨凸起边缘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普遍发育在凸起边缘.各层序凸起边缘及斜坡带三角洲前缘砂体、前方滑塌浊积扇及湖底扇是形成隐蔽油气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6.
焉耆盆地宝浪油田含油气层段位于中生界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为典型的浅水缓坡型粗粒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储层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粒度概率曲线以牵引和悬浮二段式为主,C—M图以PQ段和QR段为主,宝浪油田侏罗系三工河组划分出12种有成因意义的岩石相,采用Coleman的方案将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划分为:上三角洲平原(洪水线之上)、下三角洲平原(枯水线-洪水线之间)和水下三角洲平原(枯水线之下)3个亚相带。研究区主要发育了(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水下分流河道间微相、决口水道(扇)微相、溢流沉积微相、滨湖沼泽沉积微相,河口坝微相不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占研究区储层的90%以上,根据砂体的岩石相组合、冲刷程度、水流能量大小的变化规律,其又可分为:充填河道、废弃河道、进积河道3种基本类型。储层物性以废弃河道为最好,单井油气产能亦最高,充填河道次之,进积河道和决口水道(扇)则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7.
歧口凹陷发育多类型斜坡构造,为地层岩性油气藏主要富集区。板桥斜坡为歧口凹陷西缘受边界断裂控制的旋转掀斜型斜坡,斜坡内断裂特征复杂。在钻井及高分辨地震三维解释基础上,对板桥斜坡区内断裂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板桥斜坡内部发育3组不同类型的断裂系,其组合类型、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具有显著差异。西侧的大张坨平行断裂系受控于差异伸展作用,缓岸带一侧发育一组平行排列的张性断裂,断裂走向与斜坡倾向垂直,形成断鼻背景上的单一斜坡构造;东侧的长芦羽状断裂系及高沙岭帚状断裂系形成受伸展走滑作用共同控制,断裂走向与地层倾向平行,形成顺向复杂断裂斜坡构造。斜坡区演化经历了初始裂陷期-旋转掀斜期-坳陷沉降期3个阶段,控制了斜坡区古地貌特征、沉积体系类型及砂体展布。断裂活动特征的差异则控制了油气运聚特征的不同,早衰型断裂易于油气短距离运移在中深部富集成藏,继承型断裂两侧具多目的层立体含油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基于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运用岩芯、测井及地震资料,采用井震对比综合分析方法,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凸起西斜坡白垩系层序地层格架,针对主要含油气体系域展开了高频层序划分,综合研究了含油气准层序的构造特征和成藏模式,并总结成藏特点,为白垩系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指明方向。结果表明:北三台凸起西斜坡白垩系可以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6个体系域,油气显示主要分布在SQ2的低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中,可将其划分为4个准层序组和14个准层序,并通过油气显示归位确定其中3个准层序为白垩系的含油气高频层序地层单元;白垩系底部3个含油气地层单元均为超覆尖灭,其构造形态可划分为沙南鼻突、西泉鼻突和北38鼻突;典型出油点主要形成了西泉鼻突成藏模式和北38鼻突成藏模式,前者为斜坡背景下岩性尖灭控藏,后者为构造与地层沉积尖灭复合控藏;白垩系成藏具有受鼻突构造、局部断裂、地层超覆尖灭线以及岩性突变带控制的特点。总之,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凸起西斜坡白垩系下一步勘探应以西泉鼻突与北38鼻突的地层超覆尖灭线附近发育的地层圈闭为主。  相似文献   

19.
以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基础理论为指导,通过对东濮凹陷中大量的复杂断块油气田的油藏解剖分析,建立了岩性配置封堵、时间配置封堵、主应力封堵、泥岩塑性流动和涂抹封堵、排替压差封堵等五种主要的断层对油气的封堵模式。对提高断层油气勘探开发成功率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e Gan-Hang Belt in Southeast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several igneous and siliciclastic basins associated with crustal extension during Late Mesozoic.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red basins is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In this study, sedimentary facies analysis and pebble counting were performed on outcrop sections of the Late Cretaceous Guifeng Group in the Yongfeng-Chongren Basin in central Jiangxi Province. Thirty-five conglomerate outcrops were chosen to measure pebble lithology, size, roundness, weathering degree and preferred orientation. Results show that gravels are mostly fine to coarse pebbles and comprise dominantly quartzites, metamorphic rocks, granitoids and sandstones. Rose diagrams based on imbricated pebbles indicate variable paleocurrent directions. Combining with typical sedimentary structures and vertical successions, we suggest that the Guifeng Group were deposited in alluvial fan, river and playa lake depositional systems. The proposed depositional model indicates that the Hekou Formation represents the start-up stage of the faulted basin, accompanied by sedimentation in alluvial fan and braided river environments. Then this basin turned into a stable expansion stage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Tangbian Formation. Except for minor coarse sediments at the basin margin, the other area is covered with fine-grained sediments of lake and river environments. The Lianhe Formation, however, is once again featured by conglomerates, suggesting a probable tectonic event. Therefore, the study region possibly suffered two tectonic events represented by the conglomerates of the Hekou and Lianhe form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rustal extension in Southeast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