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基于VB6的GPS数据实时通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GPS测量数据的实时处理,更好地为各种自动化形变监测服务,必须首先解决GPS测量数据的实时传输问题。基于此,在研究VB6.0中MSCOMM控件属性及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编制串口通信程序,成功实现了GPS接收机与微机间的实时数据通信。  相似文献   

2.
GPS测量数据与计算机实时通信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GPS接收机与计算机之间实时通信的NMEA-0183数据格式,并以Leica 500系列接收机为例,介绍了如何进行GPS接收机的配置。在VC++平台下,给出了3种实现方式,并讨论了每种方式的优缺点,并指出了编程时的注意事项,对于开发类似的实时通信及监测系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GSP文件的解码及其实时通信实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化将成为21世纪GPS研究和应用的发展趋势。但目前GPS在测绘应用中的实时传输还存在不足。在研究GPS文件结构和解码技术与VC 串行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利用VC 编制了多线程的GPS接收机与计算机的实时通信程序,对于GPS网络系统中GPS数据的实时传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用VC++6.0实现计算机与GPS通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静  许劼  邱国廷 《北京测绘》2004,(3):25-26,29
首先介绍遵循NMEA0183协议的GPS数据,然后通过实例详细地介绍基于VC++6.0的计算机与GPS串口通信应用程序。由于计算机和GPS接收机之间数据传输更加快捷准确,在利用GPS进行导航和定位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GPS快速采集道路信息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介绍了"利用GPS快速采集道路信息系统"的主要模块及其功能,并说明了运用系统进行道路数据更新的工作流程,对GPS接收机与计算机的通信、坐标匹配、图形快速显示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GPS接收机与计算机之间实时通信的NMEA-0183数据格式,并以Leica 500系列接收机为例,介绍了如何进行GPS接收机的配置.在VC 平台下,给出了3种实现方式,并讨论了每种方式的优缺点,并指出了编程时的注意事项,对于开发类似的实时通信及监测系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GPS接收机检定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参照《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推导GPS接收机各项检定内容的精度评定公式,对GPS接收机检定数据自动化处理进行探讨,并编写相应的精度分析软件以实现检定数据自动化处理功能。  相似文献   

8.
VC++6.0环境下GPS接收机串口通信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简单介绍了GPS接收机串口通信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实例详细介绍了计算机与GPS接收机进行数据传输的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Win32 API通信函数的文件读写方式;另一种是通过VC^ 6.0提供的MSComm控件实现。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星载GPS接收机测量数据的仿真,生成了5组不同采样率的GPS接收机测量模拟数据。采用了相应的力学模型和测量模型,对GPS模拟数据进行精密定轨处理后,在不同GPS采样率情况下,得到了飞行器的GPS定轨误差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万斐  姚寿良 《浙江测绘》2010,(1):4-5,38
合理评定GPS接收机测量误差的不确定度是衡量GPS接收机性能的重要环节。本文论述了GPS接收机测量误差结果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对GPS静态测距和GPS天线相位中心偏差检定结果不确定度评定方法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检定过程的测量数据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1.
全国公路网差分GPS数据采集软件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全国公路网差分GPS数据采集软件主要模块中的算法和流程 ,包括差分GPS定位算法、载波相位平滑算法、地物属性纪录、计算机时间与GPS接收机时间的同步、地物匹配及偏心改正算法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精度GPS陆海垂直运动监测网的数据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分离海平面与验潮站所在陆地的垂直运动并获得海平面变化的绝对信息 ,对由沿海 5个验潮站组成的高精度 GPS陆海垂直运动监测网的 1998年一期观测数据 ,采用 GAMIT和 GL OBK软件进行了处理 ,并顾及了影响高程因素中由于方位不对称引起的大气延迟及改进的 Niell模型。最终 GPS监测网达到了毫米级的高程精度。  相似文献   

13.
In recent years, ocean tide loading displacements (OTLD) have been measured using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and 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I). This study assesses the accuracy of GPS measurements of OTLD by comparison with VLBI measurements and estimates derived from numerical ocean tide models. A daily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PPP)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11 years of GPS data for each of 25 sites that have previous OTLD estimates based on data from co-located VLBI sites. Ambiguities were fixed to integer values where possible. The resulting daily estimates of OTLD, at eight principal diurnal and semi-diurnal tidal frequencies, were combined to give GPS measurements of OTLD at each site. The 3D GPS and VLBI measurements of OTLD were compared with estimates computed (by convolution with Green’s functions) from five modern ocean tide models (CSR4.0, FES2004, GOT00.2, NAO99b and TPXO6.2). The GPS/model agreement is shown to be similar to the VLBI/model agreement. In the important radial direction, the GPS/model misfit is shown to be smaller than the VLBI/model misfit for seven of the eight tidal constituents; the exception being the K2 constituent. Fixing of GPS carrier-phase ambiguities to integer values resulted in a marginal improvement to the GPS/model agreement. Statistically, it is shown there is no significance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it of the GPS and VLBI measurements of OTLD to modelled values. Equally, differences in fit of either the complete set of GPS or VLBI estimates to the five sets of model-derived values cannot be identified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t is thus concluded that, overall, we cannot distinguish between GPS and VLBI measurements of OTLD, and that at the global scale, present ocean tide models are accurate to within the current measurement noise of these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4.
测站周围的环境会对GPS观测产生多路径效应影响,利用TEQC软件分析武汉九峰台站的近十年的GPS数据,并对结果进行了频谱分析,发现GPS多路径效应与台站周围植被覆盖情况存在着一致的周年的变化规律。因此,可以利用GPS的多路径效应来研究植被覆盖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GPS高程拟合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TGO1.6V商用软件平台对采集的GPS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就具体工程项目进行GPS高程拟合方法研究、数据处理和精度分析,比较不同拟合方法的可行性,得出了工程项目的最优解,最后对GPS高程拟合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连续GPS观测数据,比较分析了中国大陆234个GPS台站和GRACE得到的地表垂直形变。GPS和GRACE垂直形变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反映了地表质量变化是引起GPS垂直形变非线性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二者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定量分析GPS和GRACE垂直形变的差异,探讨了热膨胀效应对GPS垂直位移的影响及区域地壳结构对GRACE估算地表垂直负荷形变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大陆50%以上的GPS台站热膨胀垂直形变周年振幅不小于1 mm;对GPS进行热膨胀效应改正后,中国大陆GPS与GRACE垂直形变具有更好的一致性;GPS与GRACE垂直形变周年振幅比值由1.07±0.06变为1.01±0.05;热膨胀效应可以解释6.2%的GPS与GRACE垂直形变的差异,热膨胀效应改正可使GPS和GRACE垂直形变的一致性相对增加11.2%。是否顾及区域地壳结构引起的GRACE估算中国大陆垂直负荷形变的相对差异为2.5%。  相似文献   

17.
长距离网络RTK是实现GPS/BDS高精度实时定位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核心是长距离参考站网GPS/BDS整周模糊度的快速准确确定。本文提出了一种长距离GPS/BDS参考站网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解算方法,首先利用GPS双频观测数据计算和确定宽巷整周模糊度,同时利用BDS的B2、B3频率观测值确定超宽巷整周模糊度。然后建立GPS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和大气延迟误差的参数估计模型,附加双差宽巷整周模糊度的约束,解算双差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并建立参考站网大气延迟误差的空间相关模型。根据B2、B3频率的超宽巷整周模糊度建立包含大气误差参数的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解算模型,利用大气延迟误差空间相关模型约束BDS双差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的解算。克服了传统的使用无电离层组合值解算整周模糊度的不利影响。采用实测长距离CORS网GPS、BDS多频观测数据进行算法验证,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可实现长距离参考站网GPS/BDS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的准确固定。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南极洲和南极洲上的IGS跟踪站的概况,处理了其2006年和2007年的GPS观测数据,分析了坐标分量的时间序列及各站的运动趋势。  相似文献   

19.
GPS单点测速的误差分析及精度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先从理论和实测数据模拟两方面分析了SA取消后各类误差源对GPS测速的影响,推导并计算了GPS单点测速可能达到的精度水平。然后用静态数据模拟动态测速试验和实测动态数据测速与同步高精度惯导测速的动态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载波相位导出的多普勒观测值使用静态数据模拟动态测速,其精度可以达到mm/s级;用接收机输出的多普勒观测值进行测速时,其精度为cm/s级。在动态测速试验中,GPS单点测速方法(即多普勒观测值测速与导出多普勒观测值测速)间的符合精度达到cm/s级,与高精度的惯导测速结果的符合精度为dm/s级,而且和运动载体的动态条件(如加速度和加速度变化率的大小)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GPS时间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对GPS时间系统、协调世界时和国际原子时的关联性进行了探讨。进一步阐述了GPS在全球时间比对中的重要作用,给出GPS共视和GPS载波时间比对两种时间比对方法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实际比对数据对二者精度进行分析,表明GPS共视与载波时间比对技术具有良好的频率稳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