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洋人物     
布鲁克斯W.K.(William Keith Brooks,1848.3.25~1908.11.12)美国动物学家。曾在哈佛大学师从L.Agassiz和A.Agassiz研究,1875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历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1876~1908)、该校生物系主任(1894)。1878年创建切萨皮克临海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滨海盐碱地区缺K+渗咸水养殖对虾效果不佳的问题,2002年8月至9月,以人工海水为介质,在(25±0.5)℃条件下,保持盐度为15和Na、K总含量恒定,研究了6个Na+/K+(mmol/mmol)比值R1,R2,R3,R4,5和R6(Na+/K+比值分别是47,62,76,88,98和116)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生长、摄食和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实验虾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但是,随着Na+/K+比值的升高,实验虾的蜕皮频率(Moulting frequency)逐渐加快,并出现显著差异.R1,R2和R3组的养成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SGR)明显优于Na+/K+比值较大的R4,R5和R6组.各组实验虾的相对摄食率(FR)没有显著差异.R5和R6组的食物转化效率(FCE)显著低于对照组.水体的Na+/K+比值对实验虾的摄食能总量以及生长能、粪便能和蜕皮能所占摄食能的比例都产生了显著影响,而各组虾的呼吸能和排泄能的分配比例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实验表明水体Na+/K+比值是通过影响凡纳滨对虾对食物的转化效率(FCE)和生长能占摄食能的分配比例来影响其生长的.而且,在盐度15左右的缺K+咸水环境下养殖凡纳滨对虾,通过添加钾盐,将水体Na+/K+比值至少降低到76的水平,才能达到较好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3.
海洋人物     
皮卡德 ,J.(Jacques Ernest Jean Piccard,192 2 - 0 7- 2 8~  )瑞士海洋工程学家、深海探险家、经济学家、应用物理学家。A.皮卡德之子。192 2年 7月 2 8日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在日内瓦大学研究经济、历史和物理学 ,194 6年获硕士学位。二战期间曾在法国第一陆军服役 ,以后  相似文献   

4.
白细胞介素7受体α链(IL-7Rα,CD127)是一个重要的多效性细胞因子受体.本研究克隆得到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IL-7Rα(LycIL-7Rα),其开放阅读框全长1 242 bp,编码413个氨基酸.通过氨基酸序列分析和多序列比对发现,LycIL-7Rα多肽具有I型细胞因子受体的典型特征,包括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1个信号肽、1个单次跨膜结构域、1个胞外的fibronectin type III(FN IIIlike)结构域、1个Trp-Ser-X-Trp-Ser(WSXWS)基序以及胞内Box1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LycIL-7Rα与其他鱼类的IL-7Rα聚在一起,与鲈鱼(Lates calcarifer)IL-7Rα的亲缘关系最近.Realtime PCR结果表明,LycIL-7Rα在健康大黄鱼中为组成型表达,在脾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心脏中的表达量最低.大黄鱼经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I:C)]或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刺激后,其脾脏中LycIL-7Rα的mRNA转录水平均显著上调.这些结果表明LycIL-7Rα可能在大黄鱼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海洋人物10     
凯尔文 ,A.de( Alfrecl de Quervain,1 879- 0 6 - 1 5~ 1 92 7- 0 1 - 0 6 )瑞士地球物理学家。 1 879年 6月 1 5日生于苏黎世。 1 92 7年 1月 6日逝世于苏黎世。 1 91 5年起任苏黎世大学教授。在高空气象学上 ,1 90 0年提出单经纬仪高空风观测方法。设计了用气球高空观测的经纬仪 ,设计并制造了地震仪。还研究地震学和冰川学。 1 91 2~ 1 91 3年参加瑞士探险队 ,从东向西横越格陵兰。海洋人物10@刘安国  相似文献   

6.
厦门-金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铜铅锌镉的含量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5年 1 0月调查研究了厦门 金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Zn、Cd的含量 ,Cu、Pb、Zn、Cd的平均浓度分别为 1 6 .6、5 2 .6、1 0 4、0 .2 0 5 (× 1 0 -6m/m ,干重 )。根据底质标准 ,Pb、Zn明显超标。从平面分布看 ,厦门岛南部海区(XJ1~XJ4号站 )的重金属含量高于北部海区 (XJ5~XJ7号站 ) ,北部海区又高于东部海区 (XJ9、R1、R2号站 ) ,尤其是南部海区的XJ1、XJ2、XJ3号站其含量明显较高。这一分布特征表明除了九龙江河流对该海域的贡献外 ,西海域的输入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位于东部海区的XJ9、R1、R2号站 ,从XJ9至较靠近金门的R1、R2号站 ,重金属Cu、Pb、Zn、Cd的含量略有回升 ,其来源有待于进一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水镭同位素的分布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2010年12月30日至2011年1月16日),对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海水进行了226Ra和228Ra的分析,结果表明:226Ra和228Ra比活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47—2.43Bq/m3和0.17—0.45Bq/m3,平均值分别为2.13Bq/m3和0.29Bq/m3,228Ra/226Ra)A.R.(228Ra与226Ra的活度比)的变化范围为0.08—0.20,平均值为0.14。根据盐度和226Ra的质量平衡方程,计算出研究海域表层水中冰融水、南极夏季表层水和普里兹湾中深层水的份额。研究海域表层水中温度、盐度、226Ra、228Ra、228Ra/226Ra)A.R.和冰融水份额的空间分布显示,在埃默里冰架前沿海域,西侧海域较东侧海域具有低温、高盐、高226Ra、低228Ra、低228Ra/226Ra)A.R.、低冰融水份额的特征,证实埃默里冰架下水体东进西出的运动规律。根据埃默里冰架前沿东、西侧水体228Ra/226Ra)A.R.的差异,估算出埃默里冰架下表层水体东进西出所经历的时间为1.85a。此外,在普里兹湾湾口中部海域(66.5—67.5°S,72°—74°E),观察到次表层水的上升通风作用,该区域较高的228Ra含量和228Ra/226Ra)A.R.证明这些表层水体并非来自湾外绕极深层水的上涌,而可能来自湾内埃默里冰架输出水体。  相似文献   

8.
发展中国家海岸及港口工程会议每四年举行一次。第一届会曾在1983年3月21日至25日在断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举行。以严恺教授为团长的中国海洋工程学会代表团参加了会议,在会议期间成立了会议的常设机杓:顾问委员会和常设秘书处。会议委员会由下列9人组成:S.R.Amarasinghe(斯里兰卡海岸保护部部长)、R.L.Wiegel(美国加里福尼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海沉积物中钍同位素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奕普  施文远 《台湾海峡》1991,10(4):302-314
本文对采自中国7个近岸海域的沉积物中钍(铀)同位素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表层沉积物中,~(230)Th/~(232)Th)_(A.R.)均小于1.0且呈均匀分布的态势。但~(230)Th/~(232)Th)_(A.R.)的数值及其深度分布特征与深海沉积物截然不同。~(230)Th/~(232)Th)_(A.R.)与水深呈良好的正相关。钍系不平衡普遍存在,其特征是~(228)Th/~(232)Th)_(A.R.)<1.0,据此推测了沉积物中可溶化学物质与上覆海水发生交换的深度。研究了沉积物中~(232)Th的含量、比度和~(232)Th/~(238)U)_(C.R.)的分布特征。从~(234)Th_(ex.)的深度分布求出秀屿站的表层混合系数(0.49×10~(-6)cm~2/s)和沉积柱中~(234)Th_(ex.)的总量。  相似文献   

10.
Dark respiration (non-photorespiratory mitochondrial respiration),which occurs both in the light and in darkness,is vital for growth and survival of algae and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modulating the carbon balance of them.In the present study,we have investigated dark respiration in the light (R L) and in darkness (R D) in three marine macroalgal species,Hizikia fusiformis (phaeophyta),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Rhodophyta) and Ulva lactuca (Chlorophyta),cultured at 20℃ using aeration with two CO 2 conditions:current ambient (CO 2 concentration about 380 μl/L) and elevated CO 2 (approximately 720 μl/L) air.R L was estimated by using the Kok method,whereas R D was determined as the rate of O 2 influx at zero ligh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R L and R D were unchanged for the elevated CO 2-grown algae relative to ambient CO 2 concentration for all the algal species tested.However,R 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R D across all the algal species and growth CO 2 treatments,demonstrating that daytime respiration was partly depressed by the light.The percentage of inhibition of respiration by light was similar between ambient and elevated CO 2 grown algae.The ratio of respiration to photosynthesis,which tended to decrease when estimated using R L instead of R D,was not altered for the elevated relative to ambient CO 2 concentration.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R L,rather than R D,is a more accurate estimate of nonphotorespiratory carbon loss in marine macroalgae during the daytime.It would not be anticipated that elevated atmospheric CO 2 would exert a substantial influence on respiratory flux either in the light or in darkness in these particular marine macroalgal species.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应美国O.R.E(海洋调查设备)公司所请,于1984年7月5—7日在青岛举办了“近岸工程技术讲座”。国内有关的29个科研、生产和教学单位的40余人到会。  相似文献   

12.
海产单胞藻沉淀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94年对运动的和不运动的单胞藻进行了浓缩方法的研究,其目的就是筛选毒副作用小、浓缩沉淀效果好、成本低的海产单胞藻凝絮剂,为单胞藻的开发利用提供一种方法。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藻种 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losteriumfarmaminutissima)。培养用水 取自太平角的自然海水,沉淀、过滤、消毒,盐度为31~32.5,pH:7.91~8.1,在30L的有机玻璃桶中培养,水温20±2℃。所用凝絮剂 氯化铁[FeCl3·6H2O](A.R),明矾[KAl(SO4)212H2O](A.R),聚丙烯酰胺(A.R)[CH2CHCONH2]n,聚合氯化铝(C.P)[Al2(OH…  相似文献   

13.
海洋人物     
克劳德,P.(Preston Cloud,1912.9.26~ )美国生物地质学家、地质学家。1912年9月26日生于马萨诸塞州西厄普顿。1938年毕业于乔治·华盛顿大学,1940年获耶鲁大学硕士学位。曾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1940~1941年在密苏里矿山冶金学校任教;1946~1948年在哈佛大学任教;1961~1965年任明尼苏达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主任,后升为该校地学院院长;1965~1968年在洛杉矶加里福尼亚大学任教;1968~1974年任圣巴巴拉加里福尼亚大学教员;1979~1980年任蒙特霍约克学院宇宙学教授。作为地质  相似文献   

14.
运用半模理论,研制了高1.2 m、直径1.5 m的半圆柱体实验平台,对受到有机污染的珊瑚岛礁淡水透镜体进行原位曝气生物修复研究.研究了溶解氧(DiSSOlvecl 0xygen,DO)在地下水中的.分布规律及脱色和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ol,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1)径向上,在主流区半径R为0.2~0.5 m的范围内,D0的质量浓度随R的增大而增大.R0.5 m,DO的质量浓度随R的增大而降低.垂向上,DO的质量浓度随高度的增大而迅速增大.(2)地下水色度和COD均随曝气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色度为40度、COD为96 mg/L的原水,曝气18 d后,色度均不超过15度,曝气30 d后,色度不超过10度,COD为21~36 mg/L.以色度不超过15度作为修复的标准,修复区半径R达0.7 m,修复区高度H为0.9 m.(3)修复1 m3的上述原水和1.3 m3土壤所需的空气量约为211 m3.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AIMS)成立于1972年,是在工业、科学和技术部直接领导下的国家级科研单位。董事会为该研究所的最高决策机构。现任董事会主席是Dr.R.K.Steedman,董事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另外,该研究所还设有管理委员会(由所长、供应服务部总经理及各计划研究室负责人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滨海盐碱地区缺K+渗咸水养殖对虾效果不佳的问题,2002年8月至9月,以人工海水为介质,在(25±0.5)℃条件下,保持盐度为15和Na、K总含量恒定,研究了6个Na+/K+(mmol/mmol)比值:R1,R2,R3,R4,5和R6(Na+/K+比值分别是47,62,76,88,98和116)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生长、摄食和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实验虾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但是,随着Na+/K+比值的升高,实验虾的蜕皮频率(Moulting frequency)逐渐加快,并出现显著差异。R1,R2和R3组的养成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SGR)明显优于Na+/K+比值较大的R4,R5和R6组。各组实验虾的相对摄食率(FR)没有显著差异。R5和R6组的食物转化效率(FCE)显著低于对照组。水体的Na+/K+比值对实验虾的摄食能总量以及生长能、粪便能和蜕皮能所占摄食能的比例都产生了显著影响,而各组虾的呼吸能和排泄能的分配比例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实验表明水体Na+/K+比值是通过影响凡纳滨对虾对食物的转化效率(FCE)和生长能占摄食能的分配比例来影响其生长的。而且,在盐度15左右的缺K+咸水环境下养殖凡纳滨对虾,通过添加钾盐,将水体Na+/K+比值至少降低到76的水平,才能达到较好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17.
2011年7月21—27日,第十八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International Union for Quaternary Research,INQUA)大会在瑞士伯尔尼举行,来自全球的两千多名科学家参加了学术交流和工作讨论。在27日下午举  相似文献   

18.
采用WKB方法计算在极高温度(非共振情况)下27Al(p,α)24Mg与27Al(p,γ)28Si两反应道分支比.在T9=(0.07~1)温度范围内,R≤1,且在T9=(0.07~0.3)范围内,R≤0.02.计算表明,融合核反应27Al(p,α)24Mg可以忽略,Mg-Al循环是不封闭的.  相似文献   

19.
乳山口西村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4个季度月(冬、春、夏、秋)对位于乳山口西村潮间带的高潮带(R1站)、中潮带(R2站)和低潮带(R3站)所设的3个站进行的生态调查所获得的样品,分析研究了该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特点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乳山口西村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和总种数分别为103.33个/m2,7.056g/m2和41种,在高潮带分别是72个/m2,0.64 g/m2和21种,中潮带分别是115个/m2,8.584 g/m2和29种,低潮带分别是123个/m2,11.943 g/m2和12种.3个潮带的总平均密度(D)大小顺序为:DR3>DR2>DR1>,总平均生物量(B)为:BR3>BR2>BR1,总种数(S)为:SR2>SR1>SR3>.这些生态特征与其他海域潮间带的生态特征有很大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主要是底质、潮汐、季节和人为干扰等.本研究有助于了解乳山口渔港进出渔船和其他船只对周边海洋底栖动物的影响,为以后的底栖动物比较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红壳色文蛤选育子代各壳色的形态分化及养殖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红壳色为目标性状,于2009年进行了文蛤(Meretrix meretrix)的群体选育研究,建立了红壳色选系子一代(Fl),对子一代壳色种类、分布频率及其数量性状进行了统计、测量和分析,并对各壳色的形态、生长速度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文蛤壳色具有多态性,红色、黄色、白双、黄双、波纹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5.58%、8.55%、0.53%、14.83%、0.50%.红壳色亲本的子代中出现红色∶花色=3∶1,符合孟德尔遗传模式.聚类分析与欧氏距离矩阵结果表明,文蛤波纹与黄色遗传距离最近,白双与黄双遗传距离相近,与红壳色的遗传距离最远.主成分分析显示白双文蛤与黄双文蛤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重叠,波纹文蛤与黄色文蛤具有较高的重叠率,而红壳色文蛤相对分散,从而进一步说明5种壳色文蛤的遗传距离关系.经过1a同池养殖,子代壳长多数已达到10~30 mm,红壳色文蛤的日生长率为0.20%,花壳色文蛤的日生长率为0.18%,且红壳色文蛤的相对比较生长速度比花壳色文蛤快10.41%.红壳色文蛤选育子代的壳长与壳宽、壳高、粒重存在一定的回归关系.红壳色文蛤壳长对壳宽、壳高、粒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0.502 4x1-0.556 0(R2=0.992 0)、y3=0.8103x3+0.620 0(R2=0.995 6)、y5=0.000 3x25.9029(R2=0.991 9),花壳色文蛤壳长对壳宽、壳高、粒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2=0.495 3x2-0.419 2(R2=0.990 9)、y4=0.798 5x4+0.793 5(R2=0.995 6)、y6=0.000 4x26.845 8(R2=0.993 4).研究结果为文蛤的红壳色定向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