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臭氧空洞新解南极臭氧层空洞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人们熟知的工业产生的化学物质氟利昂的作用之外,还与南极的地磁活动和极地大气的涡旋现象密切有关.这是阿根廷学者们最近提出的看法。阿根廷南极研究所与国家气象局和一些外国研究机构合作,多年来对南极臭氧层进...  相似文献   

2.
美国科学家向国会提议说,应当采取措施减少释放那些被认为可能正在破坏平流层中的臭氧层的化学物质,因为臭氧层有阻挡地球受到致癌紫外辐射的作用。加州大学教授舍伍德·罗兰说,释放氟氯烃类化合物(通常写作 CFCs)时产生的氯是破坏臭氧层的元凶。曾参加极地研究探险的一位美国国家海  相似文献   

3.
NOx在雪-气之间的交换能够影响到极地大气边界层的大气成分和大气化学过程,增强极地大气边界层的氧化性,并可能影响对冰雪大气成分记录的解释。近年来,人们认识到冰雪在光照下释放NOx是极地大气边界层NOx的一个重要来源。从以下几方面对大气边界层NOx的冰雪来源进行综述:NOx冰雪来源的观测和实验证据、冰雪释放NOx的机制和影响参数、极地NOx浓度和通量以及极地冰雪NOx化学过程对环境的影响。近年来,笔者已在处于北半球中纬度的青藏高原观测到冰雪表面光照下释放出比极地高1个量级浓度水平的NOx,因此需更深入的科学研究揭示其对青藏高原大气氧化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大气中的臭氧大部分集中在 1 0~ 5 0 km的大气层中 ,其中 2 0~ 3 0 km臭氧含量最高 ,也称为臭氧层。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由于臭氧能把大部分太阳紫外线辐射吸收掉 ,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所以人们把臭氧看作是地球的“保护伞”。自 2 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来 ,在南极的大气观测中发现 ,其上空 1 0~ 1 0 km处的平流层中下层 ,春季的臭氧含量在逐年减少。 1 985年英国科学家在南极考察时发现 ,臭氧含量降低了 5 0 %左右 ,面积足有美国领土大的“臭氧洞”。伴随着全球臭氧层厚度的下降 ,南极臭氧洞的面积有逐年扩大…  相似文献   

5.
在南极地区的水域航行,船员们常常能看到一座座巨大的冰山在水面上漂浮而过。如果幸运的话,他们还可以在这冰山群峰之中偶尔发现非同寻常的“绿色冰山”,这种冰山远望一片翠绿,仿佛万木葱茏,充满生机,在这银装素裹的极地世界中,即使是一小块绿色也会给人们带来无限惊喜和诧异。  相似文献   

6.
地球"三极"出现臭氧洞 从静止气象卫星发回的大气观测资料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环绕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它是由水汽、氮、氧、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多种物质组成.在离地面10~50km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大气中氧分子被太阳辐射光化分解后,所产生的氧原子与周围氧分子结合,生成臭氧.从10km高度起臭氧含量逐渐增加,至20~50km高度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再往上其含量逐渐减少,到50km高度其含量就很微少了.臭氧在整个大气中只占极小的一部分,如果将大气中所有的臭氧集中到地表,它只是2~3 mm厚的薄薄一层.你别小看这薄薄的一层气体,却承担着保护人类生存安全的重任.科学家指出,臭氧层能吸收99%以上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人类和其他生物,不致被强烈的太阳紫外线辐射所伤害,透过来的少量紫外线具有杀菌治病作用,故人们把臭氧层称之为地球的"保护伞".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中国极地大气科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的 3大气候敏感地区 ,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考察研究 ,分别始于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 ,起步较晚 ,但近 2 0余年来有较大的进展。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讫今为止 ,中国已组织了 2 0次南极考察和 3次北极考察 ,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等 3个常年科学考察站 ;进行了常规地面气象、Brewer大气臭氧、近地面物理、高层大气物理、冰雪和大气化学等观测 ,获得了较为系统的极地大气科学第一手资料 ;开展了有关极地与全球变化的研究 ,取得了新的进展。南极地区大气温度、臭氧和海冰的气候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多样的。南极地区的增暖主要发生在南极半岛地区 ,在南极大陆主体并不明显 ,近 10余年来还有降温趋势。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观测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此外 ,还揭示了南极半岛西侧和罗斯海外围的海冰变化具有“翘翘板”特征 ,由此定义的南极涛动指数可用来讨论南极海冰状况和海冰关键区的活动 ;用实地考察资料研究了极地不同下垫面的近地面物理和海 -冰 -气相互作用特征 ,给出了边界层特征参数 ;讨论了极地天气气候和大气环境特征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利用  相似文献   

8.
北极对我国气候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多年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气科院”)坚持参与北极黄河站考察及北冰洋考察,布设气象和大气化学观测仪器,实地采集相关样品,并进行了大量有关研究。2018年是国际极地预报年(YOPP)的集中观测特别年,气科院专门设立了基本科研业务项目“极地预报年中国北极大气探测行动计划”专项,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实施YOPP特别观测期的北极大气探空计划。  相似文献   

9.
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 也是多个国际科学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25年来有较大进展。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参加了我国组织的23次南极考察、2次北冰洋考察和3次北极考察; 承担了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北极黄河站气象业务建设和维持, 以及中-澳合作南极冰盖3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工作; 进行了常规地面气象、Brewer大气臭氧、近地面物理、冰雪和大气化学等观测, 获得了较为系统的极地大气环境资料。开展了有关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的研究, 在极地天气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时空多样性、极地海冰变化和南极海冰涛动、极地近地面物理特征和海-冰-气相互作用、中山站臭氧变化特征及南极臭氧洞和大气化学、气候代用资料获取和古气候环境以及极地大气环境变化对东亚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中国极地大气科学正积极通过多学科交叉、走国际合作道路, 努力提高对极地在全球变化中作用的认识水平, 并积极探索极地变化对我国气候、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极地海冰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气候环境变化的指示器和放大器。极地海冰复杂的多尺度物理过程和极地观测资料的匮乏,给海冰模式的研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大气-海冰-海洋的复杂相互作用和冰内物理过程在海冰模式中的数学描述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海冰模式对一些重要物理过程的描述仍很不完善,尤其是近年来极地海冰的快速变化及其物理特性的变化,极大地增加了海冰模式物理参数化方案和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因此,迫切需要具备完善物理过程、适应海冰多尺度快速变化的高分辨率海冰模式,并应用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和预测以及极地的开发利用。本文从海冰模式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极地海冰快速变化给海冰模式带来的挑战以及适应极地快速变化海冰模式的改进和发展研究方向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也是一种观测工具,分为静止卫星和极地轨道卫星两种。在赤道上空均匀地安放五个静止卫星,就可以固定地监视50°S~50°N间的气象变化。极轨卫星通过极地附近上空的轨道绕地飞行。一个卫星每天经过同一地点上空两次,一对卫星每日经过同一地上空四次。  相似文献   

12.
保护臭氧层     
保护臭氧层七十年代中期到后期南极上空的臭氧层逐渐变薄并出现空洞,之后这臭氧洞于每年春季重新出现,并逐渐扩大。到1985年,美国“云雨7号”气象卫星探测到南极上空臭氧洞的面积达到相当于美国大陆的大小;1986年在北极上空附近也发现了臭氧洞,其范围和格陵...  相似文献   

13.
据WMO的公报,2008年南极臭氧空洞面积将比2007年大。观测到的平流层臭氧变化有可能推迟臭氧层恢复到正常的预期时间。因此,参与平流层观测计划的所有成员国继续支持并加强这些观测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极地气象与全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全球变化加快,极地地区变化尤为突出,这对区域或全球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都将产生显著的影响。最明显的证据是极区的冰川和冰雪范围持续减少,永久冻土在消融和消失,北冰洋海冰范围和厚度减小。极地环境的变化跟地球其它区域的变化息息相关,如臭氧洞的形成与来自低纬度的污染物积聚有关。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非常重要,不断地给我们提出新的科学挑战。极地冰盖下和大面积海冰下存在着大量的未知领域,许多极地研究的前沿问题实际上存在于传统学科的交叉领域。因此,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科联(ICSU)共同发起并于2007年3月1日启动实施2007-2008年国际极地年(IPY),旨在为极地气象学、海洋学、冰川和水文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观测做出贡献,有助于发展更精确的海一冰一大气环流模式,进一步提高对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的预测和预估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如果有人问20世纪最重要的大气探测发现是什么?很多人会提及南极臭氧洞的发现。如果再问20世纪科学界和国际社会最完美的合作有哪些?更多的人会列举出南极臭氧洞的发现、研究和1995年人类保护臭氧层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出台。而这一切,都与2013年5月11日不幸去  相似文献   

16.
飞碟出没之谜南极洲是地球上飞碟出现最频繁的地区,世界各国设置在南极洲的科学考察基地均有多项飞碟目击报告记录。●淡水湖泊之谜科学家宣布:在南极洲发现一个大小与安大略湖相仿、已有100万年的淡水湖泊。他们说,如此大面积的淡水湖泊在滴水成冰的南极存在,实在令人费解。●臭氧空洞之谜80年代末,科学家们发现:在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了一个大洞,人们一直认为臭氧层的减少,是工业污染和人类不注意环境保护的结果。然而,在南极洲,50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人迹罕至,何来污染?●动物冰雕之谜在南极洲的对岸,有许多巨型冰雕…  相似文献   

17.
从静止气象卫星发回的大气观测资料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环绕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它是由水汽、氨、氧、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多种物质所组成。在离地面10~50公里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大气中氧分子被太阳辐射光化分解后,所产生的氧原子与周围氧分子结合,生成臭氧。从10公里高度起臭氧含量逐渐增加,至20~50公里高度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伍,再往上其含量逐渐减少,到50公里高度其含量就很微小了。臭氧在整个大气中只占极小的一部分,如果将大气中所有的臭氧集中到地表,它只有2~3毫米厚的薄薄一层。别小看这薄薄的一层气体…  相似文献   

18.
Bojk.  RD 张永萍 《气象科技》1994,(3):64-64,F003,42
臭氧层的最新情况RumenD.Bojkov以往的国际臭氧评价──WMO臭氧报告第16号(1998)、第20号(1990)和第25号(1991)──以及收编在1994年评价中的最新研究已表明:从70年代初期开始,两半球中纬度和极地地区的臭氧总量都有显著...  相似文献   

19.
谢倩  黄土松 《气象科学》1990,10(4):325-338
本文从观测分析和数值试验两方面研究了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和北极海冰覆盖面积的异常对太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道热源和极地冷源的变异是影响大气环流异常的两个重要方面因子,极地海冰变异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据南极昭和站和哈利湾等测站的观测报告,从1980年前后起,南极地区10月的臭氧总量一直在减少。人们把这种臭氧的减少叫作臭氧洞,这一现象的发现,不仅在科研人员中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