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质或地球化学演化中周期性事件屡见不鲜,但只有对周期性事件定量描述后方有可能与已知事件对比,探讨其周期事件发生的原因。描述周期性的数学模式为统计学中的时间序列分析。本文对我国古代陨石和火流星坠落以及黄土地球化学演化的周期性进行了分析,并获得了满意的对比结果和成因解释。  相似文献   

2.
再谈陨砂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以外的宇宙物质坠落地面后,呈砾石形式的称为陨石,呈砂粒级球状矿物形式的称为陨砂,以粉末尘埃形式出现的称为陨尘。前者由于粗大容易被人们发现,所以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尤其是我国对陨石的研究记载比国外早300余年。而后者因为高度的分散及科学技术水平所限,仅个别国家在探索,但很多国家对陨砂的研究确积累了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与地球样品不同,陨石样品的研究难度较大。但随着测试手段的不断改进,近代陨石矿物学研究的进展甚为迅速。在陨石矿物的数量上和成因矿物学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1.陨石矿物数量到1983年为止,陨石矿物总数为140个左右(不包括陨石在大气层坠落时所形成的次生矿物),其中以各种硅酸盐矿物、合金矿物、硫化物和氧化物较为常见。非金属矿物几乎是金属矿物数量的两倍。根据初步统计仅存于陨石样品中而在地球上尚  相似文献   

4.
宁强陨石于1983年6月25日19时许陨落在陕西省宁强县燕子砭乡。这是我国首次收集到的碳质球粒陨石。这种陨石是更原始的陨石,它们含有太阳星云坍缩、凝聚直至形成行星状天体的重要信息,甚至还保存有太阳系原始物质来源的记录。近十多年来,国际上对这类陨石的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对太阳系起源理论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宁强陨石一共落下四块,其中最大的一块陨石落在潘家坝村安家山,陨落点的地理座标为东经105°54’4。北纬32°55’5。其他三块分别陨落在潘家坝村张家合、青岗坪村院子坝和  相似文献   

5.
西藏泽当地区的宇宙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宇宙尘也称微陨石、陨砂、微玻璃陨石,我国海南岛、雷州半岛产的玻璃陨石称为雷公墨,其中也有微玻璃陨石,或称为显微熔融石。 宇宙尘最早是1872—1876年英国“挑战”号考察船在大洋底淤泥中发现的,Murray根据这些宇宙尘球粒表面构造特征与铁质陨  相似文献   

6.
吉林陨石也和其它陨石一样,通常都发育着一层黑色熔壳。这一层熔壳,记录了陨石体陨落过程中经历了熔融、气化、烧蚀、熔浆流动、微粒堆积和熔浆冷却过程中的分异、重结晶等物理化学作用过程,以及这些作用过程在陨石表面不同部位所反映出来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吉林陨石也和其它陨石一样,通常都发育着一层黑色熔壳。这一层熔壳,记录了陨石体陨落过程中经历了熔融、气化、烧蚀、熔浆流动、微粒堆积和熔浆冷却过程中的分异、重结晶等物理化学作用过程,以及这些作用过程在陨石表面不同部位所反映出来的差异性。吉林陨石熔壳从表面和剖面特征可分两  相似文献   

8.
撞击作用发生在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所有阶段,是最基本的地质过程之一.陨石可以从微观尺度记录下这些重要的过程.在所有陨石族群中,L 群普通球粒陨石保留了最完备的冲击变质记录,对撞击发生的时间、冲击过程中的物理条件提供了重要制约.矿物学证据表明,在太阳系形成 100 Ma 内,L 群陨石母体可能发生一次撞击裂解事件,并在随后重组.4. 48 Ga左右,原始小行星带经历大范围的撞击作用,这一事件也记录于L群普通球粒陨石中,可能是由月球大撞击事件溅射的大量碎屑进入到原始主小行星带引起.约800 Ma,包括L群陨石母体在内的内太阳系部分天体经历了同时期撞击事件,可能由这一时期裂解的大质量小行星产生的溅射物引发.L群陨石母体在~465 Ma发生撞击裂解,这一事件在 L 群陨石中保留了丰富的矿物学、年代学记录,并在地球全球奥陶纪地层发现相关信息.综合与该事件相关的所有L群陨石冲击变质特征,本文认为该裂解事件是由一颗大直径(18~22 km)石陨石质小行星,以较低速率(5~6 km/s)撞击导致.同位素年代学数据表明,L 群普通球粒陨石母体很可能未受到晚期大撞击事件的影响,这难以用L群陨石母体过小予以解释.可能的原因有:① L群普通球粒陨石母体在原始主小行星带分布非常有限,导致其受到晚期大撞击事件影响的概率不高;② 晚期大撞击事件对原始主小行星带的影响可能并没有之前估计的那么严重,一个持续时间更长但更加温和的撞击模型更加符合现阶段的观察.  相似文献   

9.
1999年9月27—29日,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陨石学与天体化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化学与空间地质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在广西北海召开“全国第六届陨石学与空间化学学术讨论会”。20多篇学术报告基本上反映了我国陨石学与空间化学领域研究的进展,这些成果渗透着我国从事陨石学与空间化学研究的科技人员勤奋工作、刻苦探索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五千年来山崩滑坡地裂等地质灾害事件存在着多种时间尺度的群发期。最显著的群发期出现在中国黄帝、夏桀、殷代、周代、西汉、东汉、西晋、元代、明清、清末时期。近800起灾害事件时间序列谱分析表明,多尺度群发周期序列为1380,600,288,162,118,72,61,31,24,20,15,11年,具有可公度性和对数螺线性,并且与冰川泥石流、火山爆发、陨石坠落等周期序列相近,与地球运动周期、气候旋  相似文献   

11.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南极陨石收集就成为国际上南极考察项目中的一个重要亮点。在世纪之交之际,我国南极考察队开始了南极陨石收集,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在南极陨石收集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不但收集了一万多块陨石样品,成为拥有南极陨石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新发现了一个陨石富集区——格罗夫山。  相似文献   

12.
宇宙尘也称微陨石、陨砂、微玻璃陨石,我国海南岛、雷州半岛产的玻璃陨石称为雷公墨,其中也有微玻璃陨石,或称为显微熔融石。 宇宙尘最早是1872—1876年英国“挑战”号考察船在大洋底淤泥中发现的,Murray根据这些宇宙尘球粒表面构造特征与铁质陨石相似,认为它们是宇宙物质,称它们为宇宙球(Cosmic spherules)。但当时因技术条件所限,只是推测它们为地球外物质。后  相似文献   

13.
陨石落下后被雪埋盖,就在冰冻的状态下被大陆冰川缓缓流动带往大陆周围的山脉,冰河的流动受阻于山脉就变得缓慢,冰逐渐从表面消失,成了纯白冰带,陨石就滞留在这里面.纯净冰带上冰的消耗程度,根据实测结果,发现与冰面下的地形和陨石富集带都有关系,可知陨石的集积机制并不单纯.关于这一点在第2届南极陨石研究会的报告上有过详细论述(Dreway,1986).重要的是在上述陨石集积机制下,10万年前的陨石现在都可落入人们手中,利用这种特征对于研究是有利的.过去南极陨石如与其它陨石相比,陨石种类虽相同而其化学组成却属于两种陨石的中间  相似文献   

14.
目前,尽管能够对一些外部天体进行直接的探测,陨石仍是关于太阳系演化之资料的重要来源。这是因为陨石保存了在许多行星上已被后来的火成作用大大地破坏了的太阳系演化早期阶段重要的化学及同位素记录。一、矿产资源局(BMR)收藏的Hollmayer陨石矿产资源局最近在布罗肯希尔(Broken Hill)地区得到了58块新陨石,其中有许多是Werner Hollmayer先生发现并捐赠的(称为BMR Holl mayer陨石)。去年,矿产资源局与阿得雷德(Adelaide)大学合作,开始对这些陨石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河北阳原盆地井儿洼钻孔岩心氧化铁变化的古环境记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系统分析了阳原盆地西部井儿洼钻孔剖面的Fe2O3、FeO、TFe(全铁)、Fe3 /Fe2 的变化特点,探讨了阳原古湖氧化铁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所记录的气候变迁规律。结果表明,阳原盆地的沉积环境相对富集铁,气候总体较温和,垂向上的变化记录了气候的变化过程分为7个明显的阶段。0.2Ma以前以还原环境为主,以后以氧化环境为主。井儿洼岩心沉积物中全铁谱分析表明,0.78Ma之后,具有显著的21.7ka岁差周期,证明了天文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而100ka的周期不明显,这与黄土、深海沉积物的记录存在差别。另外还存在390ka、156ka、52ka、33.9ka及14.4ka等周期,表现了湖泊记录的古气候周期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28届国际地质大会陨石专题论文的主要内容是陨石背景知识、南极陨石、陨石矿物学、陨石化学、陨石形成机制和陨石学相关的研究方法。 H.Palme把陨石分为未分离和分离两类。未分离陨石令我们在太阳系星云的作用(如  相似文献   

17.
吴海威 《地质科学》2018,(2):774-780
天长(一天时长)是地球自转速度的直接反映。古生代-中生代化石记录的天长数据表明,古生代-中生代期间的天长随时间呈线性增加。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这意味着同时段地球自转速度呈线性衰减。如果把这个趋势应用于地球历史的全过程,计算结果为4.519~4.495 Ga,与目前公认的地球绝对年龄4.54 Ga一致。这意味着,从这个时间点起,地球有一种自转速度衰减的总趋势。地球自转速度衰减年龄等值于地球年龄说明:1)所测量的陨石样本生成的时间(表征地球年龄)与地球受月球吸引形成自转减速的时间几乎相同。这意味着地-月体系形成之前的地球比该陨石表征的地球年龄更为古老。2)地球、月球、自转速度衰减时长,三者的年龄呈现等值状态,因而此结果与月球起源于大碰撞的假说可以匹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安徽亳县陨石矿物中包裹体的相态、成分和结构构造等研究可大致把它们分为晶质包裹体、熔融包裹体和气相包裹体三类。陨石的形成至少经历了星云凝聚—熔融—固态三个阶段。熔融阶段是陨石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最低温度为1050℃~1200℃。各种类型包裹体成分的差异和分布不均匀性反映了原始熔浆成分的不均一性,也就是说“熔滴”在凝聚时化学成分和物理化学条件上的差异而导致陨石矿物中包裹体成分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陨石矿物中包裹体在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陨石学与天体化学委员会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化学与空间地质学委员会共同主持召开的第三届全国陨石学、空间化学。空间地质学学术会议期间,两个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联合召开了委员会会议,就进一步开展学术活动、搞好学术交流交换了意见,并审议了“《关于中国陨石命名与译名的规定》的建议”会议一致认为有必要制订一个统一的命名原则,在两个委员会联台领导之下,建立一个工作小组来具体执行。上述建议获得通过,并将《关于中国陨石命名与译名的规定》进行了修改,上报两学会。现将该《规定》与中国陨石命名小组成员名单公布如次。中国陨石命名小组即日起开始受理中国陨石命名与译名的申请。  相似文献   

20.
HED(Howardite-Eucrite-Diogenite)族陨石及其可能母体灶神星是国际深空探测与小行星研究的热点。其中,经历了复杂撞击混合成岩作用而形成的Howardite(古铜钙长无球粒陨石),是研究灶神星表土层物质组成与演化这一国际前沿领域的主要对象。21世纪以来,中国在南极格罗夫山回收了大量陨石,这为我国行星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标本。我国目前已分类的南极陨石中发现有3块Eucrite陨石,其为研究灶神星岩浆活动提供了重要机遇。本次工作对2016年收集到的南极格罗夫山陨石GRV 150277进行了系统性岩石学与矿物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GRV 150277具有典型的角砾结构,主要由近乎等比例的Diogenite陨石和Eucrite陨石碎屑组成,是我国在南极发现的第一块Howardite陨石。此外,GRV 150277中还可见少量的铁陨石与CM型陨石碎屑,表明灶神星表土层遭受了多种小行星撞击。GRV 150277陨石的发现及其外源碎屑的详细研究,对确定灶神星表土层物质组成与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