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利用相关分析对哈尔滨市建设用地需求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相关系数计算,筛选出主导因子,然后利用主导因子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预测2010年和2020年哈尔滨市建设用地需求量,并通过GM(1,1)模型对多元回归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分析,得出更精确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2.
人地挂钩是统筹城乡发展中土地利用方面所采用的新政策,是一种新的土地管理模式,新的城乡互动发展模式。采用ArcgGIS开发平台,ASP.net,c#等技术建立的河南省人地挂钩动态监测监管系统,能够对全省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人地挂钩指标交易实现在线监管和实时监控,加大了人地挂钩工作中的透明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中原经济区"三化"进程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Nich指数分析了河南省2005—2019年县域经济发展速率的差异,并采用冷热点分析法分析了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化,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的主导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基本吻合;县域经济差异呈现两极分化态势,经济发达的城市对周边县域具有辐射带动作用;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冷热点格局相对稳定,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以郑州市、济源市为核心的西北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经济基础、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是影响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的主导因素,因子交互作用均为双因子增强。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宁夏城乡关系进行定量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该文基于2013年宁夏19个县区城乡发展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关联度模型、协调度模型、统筹发展度模型和ESDA-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宁夏城乡关系发展水平和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城乡关联度、协调度和统筹发展度整体水平较低,城乡发展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分异明显,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与经济社会发展呈明显的相关性;南部山区是城乡发展的"塌陷区",北部地区是宁夏城乡发展的"核心区";原州区空间极化效应显著,县域尺度的城乡关系空间格局研究较为合理地反映了宁夏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5.
利用覆盖全国陆地范围的权威、准确、高质量的地理国情信息,为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提供重要决策依据。研究地理国情信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选取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和空间交通四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因子的权重。以鹰潭市为例,探析了基于地理国情信息的城乡一体化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MaxEnt模型的油松潜在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可能影响油松地理分布的10个环境因子及油松地理分布数据,采用最大熵(MaxEnt)物种分布模型筛选出影响油松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得到其潜在适宜分布区及主导环境因子的阈值。结果表明,我国油松中高度适宜区域主要是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等地,与80年代潜在分布相比,有向西向北迁移的趋势。我国油松潜在地理分布区内主导环境因子特征为:22℃≤最暖月最冷月温度差(DTY)≤39℃;-19℃≤最冷月平均温度(Tmaxspr)≤4℃;2000℃≤大于等于5℃积温(GDD5)≤6000℃;;0.25≤湿润指数(Wet)≤1.7。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0~2010年时间序列遥感影像,利用土地变化的变化率、变化贡献率和转移矩阵,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单因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显示,30年来深圳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用地扩张剧烈,增加了55 077.24 hm2,增长率为265.19%;耕地、林地、水域面积迅速减少,耕地减少33 949.17 hm2,减少率为73.93%。研究时段内,人类活动增强以及影响范围扩大是引起深圳市城乡用地急速增长和耕地下降的主因,且土地利用变化受社会经济驱动力的影响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8.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在中国大都市郊区长期城乡二元政策和以城市为增长极的发展战略使得乡村发展日渐式微,乡村更新迫在眉睫.本研究以上海市为例,阐述了乡村更新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同时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团镇为案例研究区域,构建了乡村生产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乡村转型发展和空间重构的标准依据.根据大团镇16个行政村乡村生产功能的空间差异,将行政村划分为农业主导发展型、工业主导发展型、综合发展型和长期引导型四种乡村发展类型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研究尺度创新性地由镇级推向村级,研究结果为土地整治规划和乡村更新规划提供了理论参考,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建设用地现状序列,利用相关分析法对天津市建设用地需求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相关系数计算,筛选出主导因子;然后利用主导因子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预测“十二五”期间天津市建设用地需求量,并运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曲线预测模型对天津市各类用地总量进行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0.
针对经济发展类型面临转型的山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预测问题,该文以清江中下游为例,提出了采用CA-Markov模型的研究方法。结合2000、2008和2015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考虑地形、交通、行政中心和当前土地利用约束等影响因子,模拟出2015年预测情况与解译结果相比,Kappa系数达0.810 9,表明模型可信度较高。在此基础上预测2022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结果表明,2022年延续了当前发展模式,即由农业经济主导转变为旅游生态经济主导,耕地的重要性降低,城镇化率增加,但耕地的面积仍占据着总面积的23.23%,建设用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2.62%,说明该区域的城镇化水平依然较低。该结果揭示了清江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闫明涛  乔家君  瞿萌  朱乾坤  韩冬 《测绘通报》2022,(4):101-105+116
基于黄河流域2008、2010、2012、2014年136个区县面板数据,本文运用熵权TOPSIS分析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耦合协调水平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呈“U”形曲线,总体处于高度耦合低级协调阶段。区域间差异变化趋势呈倒“U”形曲线。从相对发展度模型来看,2010—2014年乡村生态环境质量相对滞后。②空间格局上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耦合协调度呈“上游>中游>下游”的分布格局。③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其次是社会经济因素。其中,乡村人口密度、PM2.5年均浓度、人均耕地面积、地形起伏度、高程和年均气温是主要因子,并且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明显大于单一因子的影响。基于此,建议黄河流域以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引,重点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采用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策略,以期早日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地质灾害一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焦点议题。北川羌族自治县作为2008年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之一,地质灾害严重影响该地区的生产生活。本文以影响北川县居民点的地质灾害普查数据为基础,从地质地貌、气候等方面,应用地理探测器针对北川县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定量归因。研究结果表明:1)单因子方面年降水量(23.22%)影响力最大,地震烈度(3.70%)最小。2)交互作用大于单因子作用,其中,海拔高度与年降水量交互作用后的解释力达到33.37%。该研究成果可为制定北川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选择移民搬迁场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Arc GIS平台并结合统计分析,研究了甘肃省人口分布、GDP及其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甘肃省人口分布呈现东南高、西北低、人口密度向主要地级市倾斜的特点;甘肃省人均GDP分布表现为西高东低、甘肃省地均GDP呈向省会及地区主要城市聚集的状态;甘肃省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差异逐年增大,经济发展潜力未被完全释放。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切入点,结合甘肃省国土资源工作实际,就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大力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与大家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15.
基于3S技术的甘肃省农田水利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量大面广、小型分散,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制约着农田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为进一步规范农田水利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实现"建管并重"的双重目标,本文结合2016年颁布的《农田水利条例》,立足甘肃省水利水务建设实际,以需求为导向,密切联系业务应用,构建了基于3S技术的甘肃省农田水利信息管理平台整体框架和体系组成,详细阐述了系统建设的特点及功能,以期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管护水平,让工程设施真正建得起、管得好、长受益。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住房空置率对地理空间因素的依赖性,本文首先以50 m×50 m格网为基本单位,通过建模等方式计算格网尺度的住房空置率、自然因子、社会因子,然后对研究区进行不同级别的划分和相关性分析,最后采用地理探测器法对自然因子的影响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住房空置率与所选地理空间因子均呈显著性相关,植被占比对住房空置率的影响程度最大,其他自然因子的影响程度普遍偏小;②由于非建成区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非建成区对于社会因子和自然因子的依赖程度均大于建成区;③各街道的住房空置率受坡度的影响程度普遍小于其他自然因子,各因子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住房空置率的解释力具有显著增强的效果。本文为小区域住房空置率的影响因素剖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状态空间法构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区2001、2007和2013年3期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其时空分异特征和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2001~2013年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市生态承载现状均超过了生态承载力,但生态承载压力总体趋向减轻;2)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生态承载状况空间分异明显,襄荆宜城市带最优,环长株潭城市群次之,武汉城市圈和环鄱阳湖城市群较差。武汉、长沙等区域中心生态承载状况相对良好,周边地区生态承载压力较大,尤其天门等市,整体呈现出"中心轻、边缘重"的区域生态承载格局;3)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市压力因子水平较为均衡,变化趋势一致,但承压和潜力因子水平极不均衡,是影响"中心轻、边缘重"格局和次区域生态承载差异的主要因素;4)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既存在经济持续增长、人口增加、资源环境条件约束趋紧等造成的生态超载问题,同时,也激发了环境投入、科技研发、区际交流等因素,缓解了生态压力,区域生态超载状况趋于改善。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甘肃省区域经济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世杰  赵军 《测绘科学》2010,35(2):170-172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一直是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一直受到各国学术界和政府决策部门的普遍关注。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省内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突出。深入分析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规律及其原因对于探索落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定量测度指标,运用GIS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2000-2006年间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演变规律。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在GIS软件和GeoDA空间统计软件的支持下,利用甘肃省2000-2006年各市、州和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甘肃省县域经济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结合广州地区第二次土地调查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数据成果,对城乡一体化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数据现状、数据库设计、关键技术路线等进行了探讨。对如何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最大程度地应用于目前的地籍管理工作,推进国土资源"一套图"建设,实现"数字国土"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e scale factor of a superconducting gravimeter (SG) at the Esashi Earth Tides Station, Japan, was revised by repeating co-located absolute gravity measurements with an FG5 gravimeter. Although the calibration results from the absolute gravimeter (AG) show an apparent secular change in the scale factor of the SG (0.4% for the period 1993–2002), the relative scale factors, which are determined by tidal analysis with the response method, indicate that it has changed by no more than 0.01% during the above period. If the mean scale factor over the 10 years is adopted, a value of –56.082±0.029 Gal/V (1 Gal =10–8 m s–2) is obtained, which is about 0.4% smaller than that used in the global geodynamics project (GGP) database. Based on this newly determined scale factor, the tidal gravity factors at Esashi have been re-estimated. The observed tidal factors, corrected for the ocean tide effects with recent models, indicate that the theoretical gravity factors for an inelastic Earth model are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ations than are those for an elastic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