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测绘通报》2005,(10):1-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国家测绘局公布珠穆朗玛峰高程新数据,即日起在行政管理、新闻传播、对外交流、公开出版的地图、教材及社会公众活动中使用。珠穆朗玛峰高程数据为: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参数: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原1975年公布的珠穆朗玛峰高程数据停止使用。特此公告。二○○五年十月九日国家测绘局关于启用珠穆朗玛峰高程新数据的公告  相似文献   

2.
日前,国家测绘局正式公布了2005年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获得的最新数据: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参数: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这一数据与1975年相比,高度降低约3.7米。同时,原1975年公布的珠峰高程数据停止使用。2005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工作经过艰苦的外业实测和周密、精确的内业计算及检验,获得了珠峰峰顶的高程数据。经专家评审认为,这组数据是迄今为止国内乃至国际上历次珠峰高程测量中最为详尽、精确的数据。珠穆朗玛峰最新海拔高程8844.43米…  相似文献   

3.
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地壳运动,地壳厚度,张性冰川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俊勇  刘允诺 《测绘学报》1994,23(3):178-183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基高程一直受到世人关注。同时珠穆朗玛峰及其毗邻地区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边缘的冲撞挤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地形。复杂,三十年来我国对珠穆朗玛峰高程及其毗邻地区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大地测量,现将珠穆朗玛峰高程和该地区的地壳运动研究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4.
陈俊勇  刘允诺 《测绘学报》1994,23(3):178-183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基高程一直受到世人关注。同时珠穆朗玛峰及其毗邻地区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边缘的冲撞挤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地形。复杂,三十年来我国对珠穆朗玛峰高程及其毗邻地区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大地测量,现将珠穆朗玛峰高程和该地区的地壳运动研究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5.
《测绘通报》2005,(10):47-47
为配合2005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数据的发布,测绘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精心策划并出版了科普图书《珠穆朗玛峰到底有多高》,并于10月11日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举行了签名售书活动。《珠穆朗玛峰到底有多高》一书内容分相识珠峰、了解珠峰、攀登珠峰、  相似文献   

6.
《测绘通报》2005,(10):1-1
[本刊讯]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测绘局10月9日受权公布2005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数据: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参数: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根据国家测绘局发布的有关公告,珠峰的新高程数据8844.43米,即日起开始在行政管理、新闻传播、对外交流、公开出版的地图、教材及社会公众活动中使用.原1975年公布的珠峰高程数据8848.13米停止使用.  相似文献   

7.
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分队在中国登山队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在登山队员大力协助下,经过全体同志的努力奋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登山队重攀世界最高峰即将踏上征途的前夕,上级把一项紧急任务交给了国营青云仪器厂,要求在六天之内为我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赶制一种三米高的红色金属测量觇标。这种测量觇标是精确测量珠穆朗玛峰高程不可缺少的观测标志。  相似文献   

9.
徐永清 《中国测绘》2005,(5):154-163
珠峰复测社会影响巨大,宣传工作功不可没经国务院批准,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自2005年2月启动,5月22日登顶成功,标志着这一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决定性胜利。9月,经国务院审批,2005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成果向国内外公布。珠峰测量的宣传与珠峰高程测量同步启动,随着该项目的进展,按经国家测绘局批准的宣传计划顺利开展。珠峰复测项目取得巨大社会影响和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这些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应该说,主要是通过宣传,特别是新闻宣传来实现的。宣传工作功不可没。以新闻宣传为主要标志,珠峰复测通过几个月来全国多种媒体的宣传,特别是对…  相似文献   

10.
自郑州测绘学校毕业来到国测一大队,任秀波先后3次进入西藏无人区执行测量任务,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工作时间累计两年多。2005年珠穆朗玛峰高程复测中,任秀波凭着坚定的意志,把重力测量推进到了海拔7790米,并精确测得该点的三维坐标,刷新了历史,创造了奇迹。  相似文献   

11.
党亚民  杨强  王伟  梁玉可 《测绘学报》2022,51(7):1192-1205
2020珠峰高程测量,获得了丰富的青藏高原及邻区的GNSS监测数据。本文收集了陆态网、尼泊尔CORS网GNSS长期观测数据,计算了该地区20多年GNSS三维速度场,利用GRACE模型精化了垂直速度场,通过活动块体模型,从地壳运动、块体运动与应变、块体相对运动等多个方面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壳运动与构造形变特征。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壳形变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南北向收缩主要表现在拉萨块体,东西向伸展主要表现在巴颜喀拉块体,中部羌塘块体没有明显水平挤压,但地壳隆升速率最大,且水平面积有扩大趋势,本文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青藏高原地壳增厚学说。  相似文献   

12.
揭示与地震孕育过程相关的变形场特征是判别地震孕育阶段及地震危险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收集汶川Ms 8.0地震震中区汶川台自2002年10月至汶川地震前的地倾斜观测数据,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和分段拟合方法,提取了震前地倾斜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利用2001年以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站坐标日解数据,计算了震中附近的泸州GNSS站与周围GNSS站间基线,通过基线变化与区域地震的Benioff蠕变结果的对比,发现了二者的协同性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底汶川台地倾斜速率出现显著下降,西向倾斜速率由230 ms/a减少到130 ms/a;2007年初至发震前减少到60 ms/a;2007年底至发震前未出现指数型加速变化。广州-泸州GNSS基线在2005年初开始的加速缩短异常与Benioff蠕变亏损异常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9;该基线加速缩短持续时间约2.5 a,对应地震的震级估计为7.9级,与汶川地震震级相当,反映了其与汶川地震的应变积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004年苏门答腊Ms 8.9地震的发生对川滇地区应力应变场影响较为显著,对汶川地震的孕育发生起到了加速作用。研究结果对于认识地壳形变观测的意义及创新地震预测思路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利用UPD模糊度固定技术无需顾及基线解算基站地震所带来的影响,可以进行高精度非差PPP解算,"真实"获取地震周边地区GNSS站点高精度同震位移变化。为此,本文利用"国家基准一期工程""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以及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珠峰周边所观测的GNSS观测资料,基于UPD模糊度固定技术高精度非差解算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级地震对我国珠峰地区及周边地震同震位移影响。首先,本文选取全国及周边IGS均匀分布、站点稳定、远离震区的GNSS连续观测网络数据计算卫星端的宽、窄巷UPD,采用PPP网解UPD模糊度固定技术,对解算地震区域内的GNSS测站的载波相位模糊度进行固定,得到无模糊度的精确相位观测值,进行高精度非差PPP解算;通过对平静日IGS测站数据处理与ITRF2008历元坐标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精确性;最后,对2015年4月25日、5月12日地震以及地震前后数据,进行了UPD模糊度固定技术的非差PPP解算,分析了中国珠峰地区及周边GNSS站的同震位移;同时也分析了中国珠峰地区在2005—2015年10年的位移变化情况。UPD模糊度固定技术整网解算的方法也证实了能够为GNSS用于监测地震同震位移等,提供了一种精确、可靠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4.
长期的重力变化和地壳形变观测是研究地下物质运动的重要手段。基于武汉九峰地震台2013—2020年的绝对重力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观测数据,计算了长期的重力与地壳垂直形变的变化趋势,并以1年、2年和3年的时间间隔分段,进行线性趋势拟合,分别获得不同时间段的绝对重力年变化率、地壳垂直形变速率以及对应的比值。研究结果表明,武汉九峰地震台长期的重力年变化率为0.479 9 μGal/a,地壳垂直形变速率为-1.2 mm/a, 两者的比值为-0.399 9 μGal/mm,与理论值存在一定的偏差,可能与该区域的地下水活动有关。将不同时间段的重力变化与地壳垂直形变的数据展布在一张图中,发现数据点离散分布在不同区域,由此可初步判断地下物质运动过程,为区域动力学机制解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系统收集整理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后区域水准和边角网观测资料,在研究发展动态平差程序的基础上,解算得到了唐山地震震前和同震三维形变定量结果与误差分布,并反演得到了断层面同震滑动分布。结果显示,震前阶段丰润-唐山-唐海-昌黎-迁安一带整体隆升,隆升高值区位于唐山附近,震中区的水平形变量不大,唐山菱形地块相对于周围地块逆时针扭转;同震阶段唐山断裂以右旋错动为主,并呈现西升东降的垂向变形特征;反演结果表明多段断层参与了唐山7.8级地震的应变释放,主震发震断层的南段破裂主要发生在深度约6~18 km、长轴约50 km范围,北段破裂主要发生在深度约7~17 km、长轴约30 km范围,滦县地震断层也发生了少量滑动;主震断层最大水平位错为7.82 m、最大垂直位错为2.04 m,等效震级为Mw 7.58。挖掘得到的唐山震前和同震三维形变场定量结果为深入研究该地震的孕育发生机制及地震影响提供了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6.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技术在大坝、桥梁、滑坡等形变监测领域应用广泛。针对传统监测方法需要架设基准站、导致监测成本增加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虚拟参考站的GNSS变形监测方法,利用连续运行参考站(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s,CORS)观测数据,生成虚拟参考站(virtual reference station,VRS)代替实体参考站,实现高精度变形监测。利用中国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约30处滑坡监测点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当CORS基准站间距小于40 km时,双差对流层和电离层延迟模型内插精度优于10 mm,利用观测时长大于8 h的数据,可以实现平面精度优于5 mm、高程精度优于10 mm的形变监测。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北斗三号完成全球组网以及硬件技术发展,地壳形变监测网络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接收机正朝着多系统、超高频(≥50 Hz)更新升级。基于陆态网络和中国青海省连续运行参考站的GNSS观测数据,获取2021年青海玛多Mw 7.4地震的同震位移波,并进行了震前精度统计和功率谱密度分析。结果表明,北斗三号在本次地震中的位移拾取精度比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更优;采样率提高到50 Hz对削弱位移时间序列混叠效应作用不显著,在10 Hz左右达到饱和;对50 Hz同震位移波差分获取到的速度和加速度序列噪声较大,难以利用。综合应用场景和成本考虑,GNSS地震监测的采样率最高设置在5~10 Hz即可。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陕西地区三期国家一等水准网的平差成果、两期二等水准网成果、两期陕西省高程控制网成果、两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大地控制网成果、陆态网络等工程连续运行基准站及流动站成果、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分析陕西地区最新垂直运动趋势。结果表明:GNSS垂直运动与水准垂直运动趋势整体一致;20世纪70年代至2018年,关中平原垂直运动呈下降趋势,关中平原周边山区及高原垂直运动呈上升趋势;陕北地区地壳垂直运动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度约为4 mm/a;关中平原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最大速度为6 mm/a;陕南地区也呈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度约为3 mm/a;陕北、西安局部区域的不均匀地面沉降灾害严重。  相似文献   

19.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地区发生了Mw 7.9级地震,发震断层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边界带,此次地震是一次典型的板块逆冲型事件。利用中国境内加密的GPS同震观测资料,融合ALOS-2卫星L波段的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同震形变数据,基于最小二乘方法获得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垂直位移场。同震垂直位移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造成尼泊尔加德满都地区抬升约0.95 m,珠穆朗玛峰地区受地震的影响有所下降,其主峰的沉降量为2~3 cm,中国境内的希夏邦马主峰沉降约为20 cm。地区利用改进的二维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了发震断层运动参数,本文模型显示此次地震的断层面破裂宽度约为60 km,平均滑动量达到4 m,相当于Mw 7.89级。  相似文献   

20.
高精度同震三维形变场对于研究地震变形模式、震源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设计并实现了一种联合地震位错模型和扩展融合大地测量、卫星形变观测、应变张量估计(extended simultaneous and integrated strain tensor estimation from geodetic and satellite deformation measurements, ESISTEM)方法的新方法,以2021年Ms 6.4漾濞地震为例,利用哨兵1号A、B星(Sentinel-1A/B)升、降轨影像获得该地震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形变场,利用地震位错模型正演得到的南北向形变分量进行约束,成功提取了该地震完整的同震三维形变场及应变场。结果表明,漾濞地震断层西南侧主要向西、向北运动,最大形变分别为4.8 cm、9.5 cm;东北侧主要向东、向南运动,最大形变分别为7.4 cm、4.6 cm;垂直向抬升、沉降的最大值分别为3.6 cm、3.4 cm;发震断层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兼有少量正断分量;发震断层区域受到显著的膨胀、剪切和旋转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