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外烈度表“人的感觉”和“器物的反应”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震害经验的积累以及人们对地震认识的深化,不断修改烈度标准,使烈度评定更加客观与科学是地震工程界一直所追求的.人的感觉和器物的反应都是评定一次地震时相应烈度的宏观标志,是烈度表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历代地震烈度表(《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中国地震烈度表( 1999...  相似文献   

2.
GB/T 17742-2020《中国地震烈度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2020)(以下简称“2020版烈度表”)自2021年2月1起施行, 5月21日云南省漾濞6.4级地震首次采用2020版烈度表进行烈度评定。本文通过计算地震平均震害指数,对比GB/T 17742-2008《地震烈度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2009)(以下简称“2008版烈度表”)和2020版烈度表的烈度评定指标,分析2020版烈度表的变化改进,讨论2020版烈度表在地震烈度评定中的应用实效。结果表明,2020版烈度表房屋结构分类更精细,在此次漾濞地震中更好满足实际需求,评定结果更加科学反映真实破坏。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近年来多次现场地震的考察资料,提出了一种评定Ⅴ—Ⅹ度地震烈度的方法——“民房受害程度百分比”。采用“民房受害程度”作为评定标志,由类比统计方法直接得到烈度值。实际结果表明,用“民房受害程度百分比”估算的烈度值与用《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评定的烈度值有较好的一致性,与“震害指数”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烈度快速评估的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包括地震烈度评定标准、烈度衰减规律、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之间定量关系、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及仪器烈度等.讨论了在强震观测台网密集、比较稀疏以及无法实时和近实时获取震后强震资料等情形下,进行烈度快速评估的方法以及尚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强震观测台网较为稀疏的情况下,采用基于地震学的地震动合成方法估计地震烈度分布是进行烈度快速评估较为合适的方法,进行相关研究对震后救灾部署和震灾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历史地震烈度统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中国地震烈度评定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中国大陆1966年以来464个地震的烈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长期以来不同震级的震中烈度及灾区面积评定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并对比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对于震级相同的地震,震中烈度和灾区范围的评定均存在波动,且在不同震级区间和不同时间阶段,波动的显著程度也有所不同。此外,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地震烈度评定虽然存在差异,但随着震级增大,差异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地震烈度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比较分析以往烈度表的基础上,着重增加了社会反响标志;对Ⅹ-Ⅻ度的房屋建筑物和地表现象标志进行了调整与补充,完善了作为12阶烈度表相应的《中国历史地震烈度表》.文中对烈度表的各项标志作了简要说明,并列举了国内外10次历史地震事件的评定实例.本文提出的历史地震烈度表,保持了以往烈度表的适用性与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乌统昱  庄亚娜 《地震学报》1990,12(2):194-203
本文介绍了用灰色聚类法对最具有工程意义的Ⅵ-ⅩⅠ度烈度进行评定的方法.一般说来,在Ⅵ-ⅩⅠ度的烈度范围内,房屋的破坏现象是评定烈度的主要标志.因此,笔者把Ⅵ-ⅩⅠ度烈度分成六类,把房屋破坏现象分成轻损、损坏、破坏和倾倒四种,以此为聚类指标.为了使指标定量化,对每一指标进行了评分,同时把欲调查的地区作为聚类对象.再根据实际样本进行灰色聚类后,便可判断震后某地的地震烈度属于几度.从房屋破坏现象评定烈度这一点出发,本文还提出了考虑其它因素的一般的评定烈度的方法.此外,还对几个实际震例作了具体的计算.结果表明,用灰色聚类法评定地震烈度是简单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现行中国地震烈度表中,给出了Ⅴ度以上烈度区水平向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PGA)和峰值速度(PGV)两个物理参数与地震烈度的参考关系。当分别用PGA和PGV计算仪器烈度时,计算结果与现场调查烈度相符率很低。文中提出了基于相符率的加权方案,利用PGA和PGV综合评定烈度。评定结果表明,相符率有较大提高,说明该方法能有效地使仪器烈度更加接近宏观烈度。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发展与演变,并对每一个时期的烈度表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无论哪一个时期的烈度表在被评定者使用时,均会受到评定者经验的多寡、认知的不同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即使是同一调查点不同调查人员得出的烈度结果也可能相差甚远。对新《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2008)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地震烈度这一概念在地震学和地震工程上一直广泛使用。在我国一直以烈度作为地震活动性强弱的标志来进行地震区划;工程上又以一定的烈度作为抗震设防的标准。但是烈度是依据宏观地震烈度表的规定来评定,而宏观地震烈度表并不是一个很准确的尺度,现今世界各地使用的烈度表有多种,其中的一些规定也存在差异。烈度表的尺度是否合理,对国家的防震减灾事业和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世界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把地震烈度作为震害(以震害指数为基础变量)论域中的模糊子集,确定了烈度模糊集Ⅵ一Ⅹ的隶属函数;用模式识别的直接方法和α-截集的概念得到了烈度和震害指数的两种对应关系,在Ⅷ、Ⅸ、Ⅹ度,这些关系和《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完全一致,而在Ⅵ和Ⅶ度则有所不同。这些结果可直接应用于烈度评定工作中。  相似文献   

12.
2020年修订的国家标准《中国地震烈度表》引入仪器测定的地震烈度,即仪器地震烈度作为评定地震烈度的指标之一,在震后烈度评定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仪器地震烈度根据实测地震动记录计算得到,国际上现行地震烈度标度和计算方法并不一致,对于深入应用不同国家和地区仪器地震烈度造成不便。应用大量中国和日本4级以上地震的强震动观测记录,计算了中国、美国和日本的仪器地震烈度及相关地震动参数,对比分析了仪器地震烈度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关地震动参数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和统计关系,并给出了3种仪器地震烈度之间的经验换算关系。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姚安6.0级地震烈度评定的过程,对各评估区的房屋的破坏比进行了调查,计算出各类房屋的震害指数,进而确定了各评估区的震害指数,并按照<中国地震烈度表>新规定,对各个评估区的烈度作了评定.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震烈度衰减的概率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考虑地震烈度评定和预测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烈度衰减概率模型的方法。根据我国东部和西部(大致以东经104为界)地区已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等震线图,提供了两个地区地震烈度衰减的概率模型。最后,简要讨论了如何将这一模型应用于地震危险度评定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5.
文献〔1〕、〔2〕首先提出了模糊烈度的概念,并给出了以震害指数的模糊集所定义的模糊烈度。本文对于文献〔2〕中提出的两种模糊烈度评定计算方法,即α-截集和区间数运算方法和求模糊数语言概率均值方法,作了详细具体的介绍。目的在于使评定人员可以很简单地使用上述方法评定历史的和近期的地震烈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震烈度评定值的统计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我国地震烈度的评定是否存在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本文从统计的角度,选取合适的烈度衰减关系模型作标准,基于残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对1900年到2013年间392个地震的烈度评定值随年份变化的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提出一种改进的衡量拟合优劣的算法,量化数据的整体偏差并直观地展现数据的离散程度.统计检验结果表明,烈度评定值无论按区域划分、按震级划分或是按烈度划分均与整体存在一致且显著的时间分布趋势:1960年之前烈度评定值较为离散,1960年到1980年左右烈度评定值逐年减小,1980年开始烈度评定值逐渐增大,2000年以后绝大多数烈度评定值高于平均水平,且该时段烈度评定值偏高程度尤为明显,平均总体偏高约0.4度,且有继续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地震烈度表》(2008)对地震烈度的评定,依靠人的感觉、房屋震害、其他震害现象及水平地震动参数等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命线地震工程研究的深入,在震后依据现行地震烈度表判定某地区的烈度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这种背景条件下,考虑在地震烈度表中引入一些典型的生命线工程指标,用于辅助地震区地震烈度的评定,有一定的社会需求。本文以生命线工程地震烈度评定为研究的切入点,选择系统中典型结构物或设备进行地震烈度的评定,主要工作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我国破坏性地震中典型桥梁震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按照桥梁的结构形式、地震烈度、破坏部位、破坏部位的数量、桥梁的破坏等级、是否发生间接震害等分类整理汇总。根据现有桥梁的占有量,选择两类主要的桥梁类型——梁式桥和拱桥作为研究对象,以地震烈度为基本分类依据,寻找梁式桥和拱桥宏观震害与地震烈度间的关系。经统计分析,得到各烈度下梁式桥和拱桥出现各种震害的概率;得到各烈度下梁式桥和拱桥在完好、轻微、中等、严重和毁坏等5种破坏等级下出现的概率;得到各破坏等级下桥梁不同部位出现震害的概率;得到在各烈度下桥梁出现破坏部位种类的概率。将统计得到的概率简化,采用"个别、少数、多数、绝大多数"等不定量数词对各种震害或破坏等级进行限定,依据桥梁的破坏等级和破坏部位两种震害方式评价地震烈度,给出基于桥梁震害评定地震烈度的建议指标。该建议指标与现行地震烈度表模式相近,不定量数词范围定义一致,为地震烈度表中引入生命线工程的评价指标提供参考。(2)对我国破坏性地震中的变电站内的电力设备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震害分析,总结电力设备的自身结构形状及材料构成特点,通过比较和综合归纳、统计分析,对变电站中变压器本体位移、变压器套管、断路器、隔离开关、CT、PT和避雷器等设备宏观震害进行研究,按照不同烈度进行分类统计。得到各烈度下各类设备震害出现的概率;判断各变电站的破坏等级,并得到各烈度下变电站出现完好、轻微、中等、严重和毁坏等5种破坏等级的概率;得到变电站各破坏等级下各设备出现震害的概率;得到各烈度下变电站内出现破坏设备种类的概率。将统计得到的概率简化,采用"个别、少数、多数、绝大多数"等不定量数词对电力设备各种震害或变电站的破坏等级进行限定,依据变电站的破坏等级和电力设备震害两种方式评价地震烈度,给出依据电力设备震害评定地震烈度的建议指标。该指标与现行地震烈度表模式相近,不定量数词范围定义一致,为地震烈度表中引入生命线工程的评价指标提供参考。(3)对我国破坏性地震中的供水管道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震害分析,对国内外供水管道震害进行分析,总结其震害特点和震害规律。由于供水管道在地震中的易损程度较高,在VI度区庭院管道就可能发生破坏,且随地震烈度的增大,管道破坏也相应加重。此外,供水管道的震害受地震动参数、场地条件、管材特征、管材的设计、使用年限和施工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统计时很难给出精准的关系。本文从供水管道的区域平均破坏率和系统功能状态为切入点,对国内供水管道震害进行分析和统计,总结震害规律。选择单位长度内管道的破坏处数进行统计,得到各烈度下的供水管道破坏等级;总结各烈度下供水管线的震后水压、漏损率和功能失效时间一级系统功能恢复的难易程度,大范围内衡量了管道震害破坏程度。参考日本和前苏联地震烈度表中对管道的描述,结合震后供水管道的破坏等级和功能失效模式给出基于供水管道震害评定地震烈度的建议指标。(4)应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找出各级地震烈度下,桥梁各电力设备中选定的震害之间的因果联系,确定各破坏同时出现的概率,相较于传统统计方法得到的"和/或"结论更为合理。这是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在地震工程学领域的初次使用,为今后该方法在地震工程领域的应用奠定了一些基础。本文研究给出的建议指标与现行地震烈度表模式相近,不定量数词范围定义一致,可为地震烈度表中引入生命线工程的评定指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根据9.21台湾集集大地震过后南投县、台中县、台北县和苗栗县这四个主要受害地区的建筑物震害,参考不同的评定烈度标准综合确定出这四个地区的地震烈度,然后又计算出四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谱加速度、峰值谱速度以及峰值谱位移的平均值。将这些均值分别与地震烈度进行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线性回归,发现这些地震动参数均值除峰值谱位移外都和烈度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这说明研究评定的这四个地区的地震烈度是正确合理的,可以加以推广并应用于其它地震研究工作中。同时由于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破坏后果的物理概念,地震动参数和烈度间的良好相关性也说明地震动参数和建筑物震害有很大的关联性,能够体现对结构的潜在破坏势。  相似文献   

19.
一、基本概况我省的地震烈度工作是从一九六○年南水北调及一九六五年参加渡口、牛郎坝的烈度评定时开始的。嗣后,又陆续进行了一九六七年朱倭地震和一九七○年二月大邑地震的宏观烈度考察,一九七○年六月提交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综合1952年西藏当雄7.5级地震烈度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各烈度调查点的烈度值进行了重新评定.结果表明:等震线的形状为走向北东的不对称椭圆形,极震区从当雄县果青乡卓嘎若村向北东延至那曲县桑雄区,烈度达X度;等震线的几何中心在那曲县谷露区玛日布格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