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辐照强度的UV-B辐射对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 Tseng)生长、光合色素和两种抗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强度辐射处理的绿色巴夫藻在正常培养后生长有所恢复,经辐照强度为2μW/cm2的UV-B处理的藻在培养第10天的吸光度与对照接近,大于6μW/cm2的UV-B处理的藻基本无法恢复生长;(2)处理组叶绿素a(Chla)含量均低于对照,且随辐射强度的增大不断下降,辐照强度为12μW/cm2处理组比对照下降了85.20%;(3)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随辐射强度的增大先升高后下降,最高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8.55%和49.41%;(4)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辐射强度的增大不断升高,辐照强度为12μW/cm2处理组是对照的7.98倍。UV-B辐射对绿色巴夫藻生长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CAR,SOD和POD可能在绿色巴夫藻抵抗UV-B辐射中起着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UV-B辐射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了短期(2d)UV-B辐射对金藻8701、小新月菱形藻和亚心形扁藻3种藻单养的敏感性比较以及长期(21d)UV-B辐射对3种藻混养的种间竞争性平衡的影响。实验表明,(1)UV-B条件下。单养和混养情况下,最敏感的藻是金藻8701,小新月菱形藻次之,亚心形扁藻最不敏感;(2)增强的UV-B为对UV-B具有高耐受力的亚心形扁藻提供了竞争优势,使种间竞争平衡向着有利于亚心形扁藻的方向发展,到第21天,UV-B辐射(2.88J/m^2,5.76J/m^2)的处理组中,亚心形扁藻成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以新月菱形藻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低浓度不同粒径TiO2颗粒(21nm、60nm和400nm)对海洋微藻生长、抗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的影响,并测定了相应的活性氧自由基(ROS)的含量,初步探讨了TiO2颗粒对海洋微藻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mg/L TiO2颗粒对新月菱形藻生长的抑制作用随着粒径的减小而逐渐增强,第48h、72h、96h呈现出显著的纳米效应。TiO2颗粒可以诱导藻细胞内ROS的含量增加,对藻细胞产生氧化胁迫,新月菱形藻的抗氧化酶活性发生应激响应,以清除过量的ROS,但剩余的ROS对藻细胞产生氧化损伤,导致MDA含量升高,并且纳米级TiO2颗粒对新月菱形藻的氧化损伤大于微米级颗粒。在不同粒径TiO2颗粒的胁迫下,藻细胞SOD和CAT活性的响应也存在差异。本研究将为开展人工纳米材料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潜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UV-B辐射对海洋微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UV-B辐射对两种海洋微藻-小新月菱形藻(Ntzschia closterlum)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ng)的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的辐射剂量范围内,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增强,两种藻的抗氧化防御系统的非酶性组分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类胡萝卜素(CAR)的含量随之下降;抗氧化防御系统的酶性组分超氧化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逐渐降低。加入外源性抗氧化剂GSH可减轻UV-B辐射对藻的伤害。分析表明海洋微藻的UV-B伤害是由于抗氧化防御系统遭到破坏而导致活性氧积累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UV-B辐射增强对壶状臂尾轮虫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UV-B辐射条件下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urceus)对6株海洋微藻:小球藻(Chlorellasp.)、绿色巴夫藻(Pavlovauiridis)、扁藻(Tetraselmischuii)、球等鞭金藻8701(IsochrysisgalbanaPark8701)、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muelleri)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lostertum)的室内摄食实验。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对壶状臂尾轮虫的摄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壶状臂尾轮虫对给定饵料单胞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都随UV-B辐射剂量的增大而显著减小(P<0.05)。而且壶状臂尾轮虫对每一种饵料单胞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是不相同的,这说明壶状臂尾轮虫对饵料单胞藻是有选择性的。  相似文献   

6.
UV-B辐射对青岛大扁藻生长及其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验生态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对青岛大扁藻生长及其叶绿素a(Chl-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氢(H2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会抑制青岛大扁藻的生长并对其生理特性产生明显的影响。经过UVB辐射后,Chl-a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初始阶段(0~3d)有所增加,而后却出现极显著的下降;过氧化氢含量、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则呈现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生毒理学方法以及通过分析蒽对 2种海洋微藻的几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初步研究了蒽胁迫对 2种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 :随着蒽浓度的不断增大 ,1 2种海洋微藻的相对增长率逐渐降低 ,叶绿素 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稍有下降 ,蒽对小新月菱形藻生长的 72 h· EC50为 2 51μg· L-1 ,蒽对亚心形扁藻生长的 72 h· EC50 为 387μg· L-1 ;2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含量逐渐降低 ;3加入外源性抗氧化剂 (GSH和甘露醇 )可缓解蒽胁迫所造成的 2种海洋微藻的细胞密度的降低 ,即可缓解蒽胁迫对微藻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了赤潮异弯藻、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抗氧化酶活性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赤潮微藻的抗氧化酶活性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变化是不同的。(2)不同的抗氧化酶活性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变化同样存在明显的差异。(3)与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相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最敏感,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的响应变化最不明显。3种赤潮微藻SOD活性的变化是指示UV-B辐射增强的优选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在调节全球变化中的作用,采用生态毒理学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2种海洋微藻膜的损伤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增加,叉鞭金藻(Dicrateriasp.)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的光合速率降低。同时,膜相对透性增大,细胞内H2O2含量上升,微粒体膜中磷脂减少,游离脂肪酸增加。表明UV-B辐射增强使2种微藻的膜受到了严重伤害,而且膜伤害的加剧与活性氧的积累和由此引发的膜脂脱酯化有关。2种微藻细胞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变化,而微粒体膜的MDA含量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加大显著提高。这表明UV-B辐射增强对2种海洋微藻膜的损伤可能是由膜脂过氧化和脱酯化作用共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的产油脂能力、获得油脂含量高的突变株,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对该藻株进行了化学诱变处理,并对其生物学作用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EMS对小新月菱形藻具有较好的诱变作用,经0.1 mol/L和0.05 mol/L EMS处理后分别得到油脂生产能力较强的突变藻株YA和YB,在同等培养条件下两株突变藻单位体积细胞的内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蛋白质、可溶性糖和油脂相对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30.05%和25.77%、22.15%和19.26%、9.06%和8.27%、48.25%和45.48%、44.06%和12.86%。  相似文献   

11.
4种南极冰藻的生化组成对UV - B辐射增强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实验室人工模拟南极UV—B辐射环境,对南极冰藻的生化组成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70μW/cm^2)后,4种南极冰藻的总蛋白含量显著减少,其中脯氨酸、羟脯氨酸等6种氨基酸增加,谷氨酸、缬氨酸等减少;总脂含量明显增加,绿藻增加30%以上,硅藻增加超过15%;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并且产生了一些新的不饱和脂肪酸;Mg、Na和Al元素的含量显著降低,而Fe、Ca、Zn、Mn等含量却明显增加。总体来说,4种南极冰藻的灰分含量显著下降,有机成分明显增加。表明了南极冰藻对UV—B增强的积极响应.能调整自身对强辐射环境的适应性,这为深入研究冰藻对南极强辐射环境的适应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海带自然病烂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在实验生态条件下,人工促使海带病烂,每隔3d取样,对幼苗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变化进行连续检测。结果表明,在海带幼苗由健康到病烂的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升高后逐渐下降;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SOD)的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延迟投饵对裸项栉鰕虎鱼仔鱼存活、摄食及生长等方面的影响。实验设1个饥饿对照组(设10个平行)和5个延迟投饵组(各设4个平行),分别在孵化后第1、2、3、4和5d开始投喂褶皱臂尾轮虫。实验结果表明裸项栉鰕虎鱼仔鱼初次摄食时间为孵化后第1天,第3~4天时进入PNR期;初次摄食率以孵化后第2天最高,为54.55%,之后随日龄的增大而显著下降;仔鱼的存活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体长增长率的变化趋势与此相似。本研究表明:对裸项栉鰕虎鱼仔鱼进行投饵的最适时间为孵化后第1天。  相似文献   

14.
不同营养状态下3种沉水植物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静态模拟实验,比较研究了不同营养水平(贫营养、中营养、富营养、重富营养)培养的苦草(Vallisneria spirolis)、伊乐藻(Elodea nattalii)和金鱼藻(Ceracophyllurn dernersurn)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变化.研究发现,3种沉水植物的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均随N,P浓度的增加而上升;3种沉水植物的丙二醛含量均随时间延长而上升,POD活性随时间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苦草和伊乐藻的SOD活性及伊乐藻CAT活性随时间延伸呈下降的趋势;金鱼藻的CAT活性随时间延伸呈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分别在27℃和32℃高温条件下培养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 以在22℃培养条件下生长的羊栖菜作为对照, 在培养的第0、1、3、5和7天分别取气囊样品, 采用植物生理学试验方法探讨高温胁迫对羊栖菜细胞膜损伤、渗透调节和抗氧化保护的影响。结果表明: 1) 高温胁迫导致羊栖菜细胞的相对电导率提高和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增加, 膜系统受到了损伤, 造成体内离子外渗、细胞膜脂发生过氧化; 2) 细胞内积累了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并且胁迫组始终高于对照组, 其中可溶性蛋白在胁迫第7天时达到最大值(11.4μg·mg-1), 而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分别在高温培养的第3天和第5天时达到最大值; 3) 受到高温胁迫后, 羊栖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活性增强, 而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比活性在高温胁迫过程中呈现下降的趋势, 说明羊栖菜主要通过抗氧化酶SOD比活性增强来降低胁迫对藻体带来的伤害。总之, 羊栖菜对高温胁迫比较敏感, 温度越高, 培养时间越长, 羊栖菜受到的伤害越大。  相似文献   

16.
盐度和pH对底栖硅藻胞外多聚物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长平  高亚辉  林鹏 《海洋学报》2006,28(5):123-129
研究了盐度和pH值对底栖硅藻新月筒柱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Ehr.)Reimannet Lewin)增殖、蛋白质含量和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月筒柱藻最适生长的盐度和pH值分别是15和8,属半咸水性生活.高盐度(>15)和低pH值(相似文献   

17.
红树叶片衰老过程中活性氧和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红树植物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和秋茄(Kandelia candel)幼叶、成熟叶和老叶间活性氧和三种细胞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叶片衰老过程中,丙二醛和H2O2含量显著提高,超氧化物自由基产生速率加快,表明红树叶片衰老中膜脂过氧化作用增强,并且与H2O2和超氧化物自由基含量的上升相关。在3种细胞保护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逐渐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提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叶片成熟过程中增高,随着衰老而急剧降低,细胞保护酶酶活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叶片衰老过程中活性氧代谢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紫外辐射对南极棕囊藻细胞DMSP合成和DMS释放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不同紫外辐射波段下,南极棕囊藻(Phaeocystis antarctica)细胞的生长率、叶绿素a、细胞内DMSP含量和DMS释放量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UV-B对南极棕囊藻细胞生长率和叶绿素a含量有抑制效应,UV-B还可加快DMSP分解成DMS和丙烯酸的分解速率,而UV-A对该藻细胞的DMSP合成有强烈的抑制效应。鉴于在每年春季极地海洋浮游植物繁殖期间,南极棕囊藻在南极海冰带海洋浮游植物种群结构中占有的优势地位,以及该藻是极地海洋浮游植物中DMS的主要释放者,推测南极“臭氧空洞”所增加的紫外辐射可能会对南极海域的DMS释放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