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根据多年来的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对安徽省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分类,利用计算机数据库的查询、统计和绘制图表的功能,对安徽省地质灾害在时空上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重点统计了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对累进性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发育情况进行了概略评述;归纳总结了安徽省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以期为安徽省地质灾害的进一步研究、预测预报以及制定减灾防灾方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黄健敏  吴泊人 《安徽地质》2010,20(4):306-310
通过统计数据详细介绍了2004年至2009年安徽省地质灾害发生概况、地质灾害类型构成、分布特征等,分析了安徽省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气象条件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并对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赵付明  王博  谢超 《安徽地质》2016,26(2):143-145
基于2015年安徽省地质灾害统计数据,对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类型、数量、规模等进行了汇总与分析;总结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时空分布规律,初步探讨了灾害形成的原因;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了安徽省地质灾害隐患点等级;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向与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地质灾害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省地质灾害不仅类型较多,而且动力成因也较复杂,有自然作用形成的,也有人为的和复合型(自然、人为作用兼而有之)的。本文主要反映了安徽省地质灾害的现状,包括灾害类型、分布、发生发展规律。对国土开发和地质灾害勘查评价、减灾防灾工作等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皖南山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皖南山区山高坡陡,是安徽省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多发、频发、易发地区,也是安徽省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地区。研究结果表明,脆弱的地质环境是该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的基础,强降雨是主要诱因,人类工程活动是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每年的六、七月份,在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区,尤其是砂页岩和千枚岩分布地区,地质灾害呈集中、群发态势。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精度、减缓人类工程破坏强度、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将是该地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地质灾害不仅类型较多,而且动力成因也较复杂。有自然作用形成的,也有人为的和复合型(自然,人为作用兼而有之)的。本文较全面地反映了安徽省地质灾害的现状,包括灾害类型、分布、发生发展规律。其成果可为国土开发和地质灾害勘查评价、减灾防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皖南山区是安徽省地质灾害高发区域。本文选取黄山市徽州区为研究区,根据区内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特点,选取了高程、坡度、坡向、断裂构造、水系、土地覆盖类型、工程地质岩组、人类活动强度等8项致灾因子作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结合地质灾害野外实地调查成果,采用信息量模型法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探索建立适合皖南山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8.
朱平  杨林科 《安徽地质》2023,(4):380-384
资质对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的《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对资质的审批管理等做出了调整。本文梳理了新旧地质灾害资质管理办法对比变化情况,分析了安徽省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单位的资质现状,指出了地质灾害资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强化资质日常管理、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大设备投入、做好质量和安全等方面,就加强地质灾害资质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聂发运 《安徽地质》2023,(4):331-335
以“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1∶50 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区域红层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孕灾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红层地区崩、滑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区域红层地区地质灾害有崩塌及滑坡两种类型,以崩塌为主,约占地质灾害总数的77%。红层区崩塌以滑移式及倾倒式为主,成灾模式为滑移或倾倒+毁坏模式;滑坡主要为牵引式,成灾模式为蠕滑+拉裂模式。对红层区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的研究,可为区域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收集有关资料、开展专项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西北部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特征及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等进行调查研究,并对研究区内的典型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点进行了综合分析,进一步查明繁昌区志留纪-泥盆纪地层切坡段的孕灾地质条件,查找出切坡转化地质灾害隐患的发育特征和发育规律,总结成灾模式,制定风险管控措施,为国土空间规划及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川藏公路林芝-八宿段地质灾害特征及形成机制初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川藏公路林芝至八宿段地质灾害尤为发育,严重影响了川藏公路的安全运行。为有效防灾与减灾,本文立足于野外考察和对已有资料的统计分析,对该地区开展了区域性地质灾害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地质灾害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在分布上,灾害发育密集、类型多、分段性显著;成因复杂的松散堆积体是地质灾害的主要物质基础;强烈的水岩作用和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是该地区地质灾害形成、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为该区域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陇南市地质灾害的发育与危害全国闻名,研究程度也较高,本文在总结和分析前人对该区地质灾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1999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开展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分析该区地质灾害的空间与时间上的发育规律,从地质条件、降水条件及人为因素等诸多条件对其成因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陇南市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陇南市地质灾害的发育与危害全国闻名,研究程度也较高,本文在总结和分析前人对该区地质灾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1999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开展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分析该区地质灾害的空间与时间上的发育规律,从地质条件、降水条件及人为因素等诸多条件对其成因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鲁甸县地质灾害特征与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甸县地质灾害类型众多,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等.鲁甸县境内现有地质灾害86处,其中滑坡60处、泥石流13处、崩塌10处、地裂缝3处.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占62.79%,其次为中型和大型,有少量巨型地质灾害.在资料收集与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从地形地貌条件、地层岩性条件、地质构造条件、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地震活动等方面探讨了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找出成灾规律,并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西丰县地质灾害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分布广泛,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西丰县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较为复杂,降水充沛,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较为强烈,它们都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了解其成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有效的防治.对当地居民构成生命财产威胁的地质灾害点,需采取治理措施,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地质灾害危险性是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活动规模、活动频次的综合性反映。从这一认识出发,本文论述了地质灾害危险性构成及其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县(市、区、旗)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元,进行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分析了危险性分布情况与区域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西藏墨脱公路的灾害地质遥感识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藏墨脱县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墨脱地处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缝合带上 ,那里是地质灾害的博物馆。由于喜马拉雅山的阻隔以及交通、气候等条件的限制 ,无法采用常规手段进行公路的灾害地质勘察。为填补西藏墨脱地区地质资料的空白 ,作者采用了LandsatETM +、Ikonos- 2及航空遥感等多源遥感资料 ,并基于多层次地学遥感分析技术研究墨脱地区的地质灾害现象及其区域分布规律 ,准确地确定了路线通过的灾害地质体 ,为墨脱公路最佳路线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安溪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气候的进一步恶化、人类工程活动的日益频繁,地质灾害对人类的肆虐更加明显,防治工作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地质灾害极具不稳定性和难以确定性,给防治工作设置了重重障碍,为了全面贯彻《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精神,确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安溪县经过多年的具体实践,目前已初步摸索出一套基层防治管理经验,得到了国土资源部地环司和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的认同,在此仅供广大读者和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镇江市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镇江市是江苏省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主要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已造成了大量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镇江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成因机理。提出了防治地质灾害的原则和对策,以便有效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