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地震前兆时空非均匀性指标Cv值的实验检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双向加载条件下,对两种构造和介质不同的岩石标本进行变形实验,测量了标本表面不同部位的应变.在此基础上,利用王晓青和陈学忠等提出的描述地震前兆非均匀分布的参量————Cv值,分析了标本变形失稳过程中应变异常的分布,以期从实验角度检验Cv值方法并探讨其物理意义.研究表明,Cv值的变化与岩石变形特征的变化有关,是描述前兆分布非均匀性的一种有效指标;Cv值在失稳发生前先异常上升,然后下降,并在Cv值恢复过程中或恢复后伴随着失稳事件的发生.因此,Cv值是一种有效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2.
马玉虎  王培玲  李永强 《地震》2007,27(1):95-104
一个地震前兆观测异常所提供的地震信息一般由异常地点、异常变化量、异常持续时间以及异常完成后的延续有效时间等诸多因素所决定,因此提出了用于描述地震异常的前兆信息量S值。根据地震前兆异常信息量综合数学表达式为基础,充分结合平滑滤波、消周期及趋势项和从属函数等数据处理方法,对西北地区67个观测资料较为连续的前兆主要台项进行地震综合信息量S值的计算与提取。结果表明,S值综合信息量时序曲线在西北地区1986年5月至2005年3月间的10次MS≥5.0地震震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值异常(S≥0.154)。  相似文献   

3.
地震前兆群体空间非均匀性指标Cv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晓青  李志雄 《中国地震》1999,15(3):199-209
本文描述了排除地台站空间分布不均匀、台站观测项目数量不同等非地震成因因素影响后的前兆群体空间非均匀性研究思路及其指标Cv值,确定了Cv值反映的前兆群体空间分布图象的类型及其判定方法。利用Cv值对华北地区1995年以来的水氡短临前兆异常群体空间非均匀性及其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1995年1月1日至1998年2月1日发生的5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前,前兆群体空间分布出现5次非均匀性增强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区地震短期综合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华北地区114项骨干前兆观测资料进行地震短期异常前兆信息量提取与计算基础上,结合华北地区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地壳厚度,特别是现今动力学环境因子等因素,研究了华北地区地震短期异常前兆信息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给出了华北地区Ms≥5地震短期综合预测的指标和方法。经R值评分检验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地震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5.
顾瑾萍  张晓东  黄辅琼  吴晶 《地震》2004,24(2):59-65
进行了我国大陆80多个震例(1987~1999年)的前兆异常项数统计, 研究了强震前流体、 形变和电磁三大观测类别的前兆异常项的时空变化属性和综合特征。 着重讨论这3类前兆异常从中期向短临过渡的标记、 可能的场、 源兆、 前兆变化的相关性、 分布的不均匀性及与地震活动的一致性。 在此基础上, 提出综合判定指标并用概率增益的方法对我国大陆强震预测作了一定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采用一定时间域前兆观测值的样本分布与其背景分布形式显著性的2 统计检验法识别前兆异常的思路 ,利用云南地区 1 994~ 1 996年的部分台站的水氡观测资料 ,采用上述方法提取了前兆异常 ,并与地震的实际发生情况进行了对比 ,表明强震前震源区附近水氡具有明显的前兆异常。由于分布形式的显著性检验法对异常反映较一般方法敏感 ,并且可以不受具体的分布形式的限制 ,因此本方法在地震前兆异常识别中将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前兆异常识别的X^2统计检验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晓青  石绍先 《地震》1998,18(3):257-264
阐述了采用一定时间域前兆观测值的样本分布与其背景分布形式显性的X^2统计检验法识别前兆异常的思路,利用云南地区1994-1996年的部分台站的水氡观测资料,彩 上述方法提取了前兆异常,并与地震的实际发生情况进行了对比,表明强震前震源区附近水氡具有明显的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8.
采用流动采样、定点观测分析方法,对滇西北地区部分典型活动断裂带上天然出露的温泉,进行水汞背景值(本底值)调查和观测研究,得出各点位温泉中水汞的正常变化范围、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活动构造的关系,用于滇西北地区地震短临跟踪加密观测,以及强震现场周围的前兆异常监视工作。  相似文献   

9.
从前兆观测资料的年变规律着手,选择了江苏前兆观测台网中资料精度较高、年变周期显著的新沂地电阻率和南通短水准两个手段5条测向1990—2002年的观测资料,建立它们的年变周期模型,与实际观测进行对比研究,结合震例,分析其年变畸形的预测效能和映震特征。结果表明:有正常背景年变规律的测向,可以建立年变周期模型,一旦实际观测出现了偏离年变周期模型的变化,就往往是地震前兆异常的一种反映,如果出现与理论值相差60天以上的异常变化时,其预报效能明显提高,可作为一项中短临异常指标进行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0.
地震前兆异常的动态从属函数及其特征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熙铭  冯德益 《地震》1994,(1):36-43
地震前兆涉及到众多物理的和化学的观测方法,且计量单位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各类前兆异常之间无法进行直接的定时量对比,从而给地震综合预报标志体系的建立带来了困难。针对这一技术难题,本文提出了对各类前兆观测项目都适用的一个无量纲值(异常从属函数值μ)来统一归划不同性质,不同计量单位的地震前兆异常,并由此建立起具有重现性的地震前兆短临综合预报指标,还给出了各类地震前兆映震能力的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11.
修正了文献[1]给出的两个公式和计算机程序中的个别错误,并根据文献[1]利用层状介质中的位错理论及其与相应重力变化的关系[2,5],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矩形位错面在不同尺度、倾向、埋深和位错的情况下有不同取向、量值的重力异常变化。此外,还对唐山地震、共和地震的重力资料作了几个测点的计算以探索地震物理前兆场空间和强度分布的复杂性。结果表明,断层错动引起的重力变化在空间、强度上的分布是十分复杂的。它是位错地表形变和地下层界面形变效应共同作用的产物,既可以是正异常,也可以是负异常。位错源的几何条件、埋深条件、位错方向和量值等对重力的空间、强度分布和范围有较强的影响。这就说明对于地震与重力异常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要考虑一次地震特定条件的影响。本研究也为我们理解其它地震前兆物理场的复杂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地震活动时序谱的涨落统计特征与地震活跃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地震活动演化的统计判据,本文采用多项式拟合法展示地震时序谱之涨落谱,以分维函数法判断最小邻间距(NNS)分布的Poisson性,然后采用MKS无参量法判别涨落谱之统计稳定性,确定NNS分布的转变区,具体研讨了四川、云南若干震区地震活动时序谱的涨落统计分布,发现地震活跃期到来时NNS分布表现出非Poisson化的特征。进一步通过改变和调节时序数据样本集之震级下限,并逐段前推进行统计计算的方式进一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客观地确定了这些震区地震活动时序涨落谱统计特征的转变期,使根据该统计法判断地震活跃期的方法论渐趋完善。  相似文献   

13.
新疆中强地震前ECRS方法的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多种地震学参数的地震对应相关谱(ECRS)方法在新疆地区的地震预测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检验该方法的效能,本文根据其定义和识别方法研制了ECRS1.0分析软件,并应用于实际震例中.结果显示,利用该分析软件可以充分提取多种地震学参数的综合前兆异常信息;新疆大部分中强震前半年至一年半震源区及附近区域开始出现高值异常集中区域,并随着地震的临近逐渐向震中集中扩展,在震后半年至两年逐渐消散或弱化.  相似文献   

14.
张素欣  王吉易 《地震》1996,16(2):177-182
通过对水氡体异常月频次序列的周期分析,指出水氡群体异常具有半年和3个月的周期特征,并且在强震前,整个波形发生畸变,各分波的振幅明显增大,随着地震的临近,从次要波至主要波的畸变也是逐步发生的。从而可判断该异常群体含有地震前兆的成分以及地震的临近。对地震的短临报有着积极的意义,对其它有关的研究工作亦可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仔细分析了我国宽带地震仪记录和论文“汶川大地震宽带地震仪短临异常及成因初探”提供的数据,探讨了5.12汶川8.0级强烈地震前后记录的“异常”现象,对该论文观点提出了质疑.有理由推测,该“短临异常”并非地震前兆,它最可能是在此期间在西太平洋的02号强台风“威马逊”激发的脉动异常.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种地震前兆异常的综合异常指数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王海涛  曲延军  和锐 《内陆地震》2002,16(4):302-305
在单项地震前兆异常判据和预报指标分析的基础上 ,构建了单项异常指数计算公式 ,进而定义了综合异常指数 ,用于提取多种地震前兆异常的综合群体特征。作为算例计算了新疆北天山乌苏地区 8种地震学参数的综合异常指数 ,结果表明两组地震前综合异常指数均出现了明显的高值异常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用形变观测项目进行地震分析预报的经验和方法,对观测曲线的形态及异常显示、断层活动性质、地震异常识别、异常与震中的关系、异常与震级的关系、断层位移与地应力变化、预报指标进行了研究,以对今后的地震预报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MaPInfo的中长期地震预测动态系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丁香  王晓青 《中国地震》2002,18(1):86-95
“中长期地震预测动态系统”(MapDEP2000 for Windows)是以强震时-空概率增益综合预测模型与单项地震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评价方法为理论基础,以强大的数据为支持,集成桌面地图信息系统(MapInfo0的主要功能而研制完成的运行于Windows9x或以上环境下的地震综合预测系统。系统具有中长期单项预测方法的计算,异常提取,效能评价,概率增益统计,外推预测和概率增益综合预测等计算与各种输入/输出,图形显示等强大而实用的功能,为运用数据库和GIS实现多手段,多尺度,动态和交互的信息综合,进行地震预测提供了一套实用的系统和完整的解决方案,本文对该系统的科学依据,设计思想和主要功能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The present work integrates ground-based ionosphere measurements using very-low-frequency radio transmissions with satellite measurements of the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o draw common conclusions about the possible impact that the Mw6.1 earthquake that took place in Greece on January 26, 2014, had on the ionosphere.Very-low-frequency radio signals reveal the existence of an ∼4-day anomaly in the wavelet spectra of the signals received inside the earthquake preparation zone an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normalized variance of the signals prior to the earthquake (approximately 1 day before).Through total electron content analysis, it was possible to identify a clear anomaly from 15:00 until 20:00 UT on the day before the earthquake that appears again on the day of the earthquake between 07:00 UT and 08:00 UT. The anomalous values reach TEC1Sigma ∼4.36 and 3.11, respectively. Their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 give grounds to assume a possible link with the earthquake preparation. The geomagnetic, solar and weather conditions during the considered period are presented and taken into account.This work is an initial and original step towards a multi-parameter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the possible earthquake-related effects on the ionosphere joining observations made from both ground stations and satellites. A well-founded knowledge of these phenomena is clearly necessary before dealing with their application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 purposes.  相似文献   

20.
“已知地点信息”指根据华南地区历史地震活动分布特征,将华南地震活动区划分为老震区、水库区和小震活动区。本文分析了华南地区以上3种区域1980年以来22次已知地点信息的ML≥5.0地震事件前的地震活动现象,总结探讨了各区中强地震前的异常特征:水库区表现为震中的地震平静—增强,老震区和小震活动区则为区域的地震增强—活跃—平静。综合以上分析研究,提出了华南已知地点信息的地震预测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