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回顾了红外天文学的发展史,论述了天体红外探测在天文学中的重要性,较详细地介绍了包括红外天文卫星(IRAS)在内的现代红外天文观测技术的新进展,对我国红外天文研究的现状也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2.
天文用近红外焦平面阵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天文用红外焦平面阵列(IRFPA)的发展历程,阐述了IRFPA的结构,重点介绍了InSb、HgCdTe和Ptsi三种近红外探测器阵列,结合目前正在筹建的红外太阳塔计划,对其各项性能指标作了详细比较.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天文用近红外焦平面阵列(IRFPA)的发展历程,阐述了IRFPA的结构,重点介绍了InSb,HgCdTe和PtSi三种近红外探测器阵列,结合目前在筹建的红外太阳塔计划,对其各项性能指标作了详细比较。]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天文用近红外焦平面阵列(IRFPA)的发展历程,阐述了IRFPA的结构,重点介绍了InSb、HgCdTe和PtSi三种近红外探测器阵列,结合目前正在筹建的红外太阳塔计划,对其各项性能指标作了详细比较  相似文献   

5.
红外天文是天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从红外辐射被发现以来,科学家一直在努力用红外技术探索浩渺遥远的宇宙,并取得一系列卓越的成果。回顾了红外天文发展的历程,综合介绍了美国、欧空局成员国、日本等国典型的红外天文望远镜及其重要成果,以及不久即将发射的红外天文空间望远镜。最后总结了红外天文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并且对我国红外天文的发展路径做出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回顾天文用红外探测器的发展过程,然后依次叙述它们的分类、主要特点,以及天文应用时的主要参数。目前天文上常用的红外探测器以及当前的发展趋势亦将作简单介绍,最后将介绍一些与红外探测器用于天文观测有关的内容以及国内这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红外天文学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目前红外天文所取得的一些初步成果。总结了我国红外天文工作的现状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月基低频天线是近年来射电天文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地球电离层的屏蔽,频率在30 MHz以下的电波在地面上难以有效观测。月球表面尤其是月球背面被证实是进行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的绝佳地点。通过对国内外月基低频天线研究现状的调研,阐述了月基低频天线相较地基低频天线在低频射电观测上的优势,介绍了月基低频天线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详细论述了国家天文台月球与深空探测重点实验室的交叉偶极子阵列天线设计方案。利用电磁仿真软件HFSS对该阵列天线进行了建模和仿真,给出了仿真结果。仿真结果表明,交叉偶极子阵列天线具有较高的增益,方向性较好,具有分辨来波方向的能力。最后介绍了月基低频天线的关键技术,为了满足航天器有效载荷小型化、轻量化、可折叠的设计要求,给出了交叉偶极子阵列天线单元的一种卷尺型设计方式。  相似文献   

9.
地基甚高能(very high energy, VHE)γ射线天文观测成果的取得,很大程度上与成像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技术发展密不可分。大气切伦科夫技术概念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20世纪80年代末和20世纪90年代初取得重要突破,21世纪初逐步发展成熟。立体成像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以其良好的角度分辨率、能量分辨能力和优异的γ/p鉴别能力成为地基VHEγ射线天文观测关键探测技术,在现有和计划中的γ射线地基探测中被广泛使用。对成像大气切伦科夫技术发展历史和现状作了概述,包括地基VHEγ射线探测现状、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探测原理、技术演进、目前典型的成像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未来发展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本篇介绍人造地球卫星P78—1上运载的太阳风日冕仪发现的三颗撞日彗星;红外天文卫星发现的六颗新彗星,按科学研究价值及航天技术限制选出哈雷彗星作为80年代最佳航天探测对象。最后列举可作为航天交会跟踪或取样的候选彗星13颗,有中Giacobini-Zinner彗星被选定为第一颗航天近距探测彗星。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大气光学湍流探测技术的最新进展,对近年来光学湍流探测设备进行简要总结。通过对光学湍流特征参数的介绍,分析了大气光学湍流探测在天文观测中日趋重要的作用。重点介绍了微温脉动仪、DIMM、MASS、SCIDAR等技术的原理与观测。总结国内大气光学湍流探测技术的现状,展望其在天文领域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人类利用雷达波进行天文研究距今已有40多年历史了.它是一种发射雷达波到目标天体,通过分析其回波特性来进行天文探测的技术.该文从地基雷达在太阳系天体探测中的应用出发,分析了地基雷达相比其他探测手段的优点;介绍了地基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给出了近年来地基雷达的发展情况和探测成果;最后从现有条件出发,探讨了我国开展地基雷达探测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地基光学天文望远镜是人类探索与研究宇宙的重要手段, 对已有地基光学台址的光学观测环境进行监测分析, 可以为后期设备针对性改造以及观测者调整观测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对提升地基光学设备的观测效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吉林天文观测基地(简称``基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大绥河镇小绥河村南沟约5 km处(东经126.3\circ, 北纬43.8\circ, 海拔高度313m). 基地大气视宁度均值范围约为1.3$''$--1.4$''$、天顶附近V波段的天光背景亮度为20.64magcdotarcsec-2、年晴夜数最高可达270余天, 具有良好的天文观测条件. 吉林天文观测基地于2016年投入运行, 现有1.2m光电望远镜、迷你光电阵列望远镜、大视场光电望远镜阵列、新型多功能阵列结构光电探测平台等多台(套)光电望远镜设备. 利用上述设备, 主要围绕空间目标探测与识别、精密轨道确定、光电探测新方法以及变源天体的多色测光等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与多家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1900年以来LAU采用天文常数系统的简况,以及一些天文常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并描述了以前每次改变天文常数系统的主要因为.介绍了1991年以来IAU在天文常数方面的工作:包括IAU天文常数工作组和天文常数最佳估计值的情况.叙述了IAU 2009年天文常数系统替代IAU 1976天文常数系统的因为:随着人类对太阳系的探测,获得新的天文常数测定值;1991年以来在相对论框架下BCRS和GCRS的使用;P03岁差模型和MHB2000章动模型的采用.比较了IAU2009和1976天文常数系统的差异.最后介绍中国在天文常数方面工作的情况和今后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自主导航技术在提高深空探测器自主生存能力、减轻地面测控负担、完成探测任务特殊阶段导航等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我国火星探测工程已经启动,将来还有其他小行星、彗星和行星及其卫星的探测计划。详细阐述了发展天文自主导航技术的必要性,阐述天文导航技术的基本原理及优势,并对国内外深空天文自主导航技术以及应用情况进行概述,总结了发展天文自主导航的关键技术。根据分析提出我国发展深空探测自主导航技术的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上一期我们讲了红外天文卫星(IRAS)和它巨大的科学成就。这一期我们将要介绍的是IRAS之后另一个重要的红外空间项目——欧洲空间局(ESA)的红外空间天文台(Infrared Space Observatory,简称ISO).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为调研报告,试图综述红外天文学的发展概况及其研究的意义;简要讨论红外天文学的观测方法,并对在地面光学望远镜上进行红外光度测量所用技术和仪器作详尽评述;并论述红外光度计的信号处理,最后扼要介绍红外天文观测技术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介绍了欧洲空间局通过阿利亚那火箭发射的依巴谷天文卫星,也概述了为依巴谷卫星探测计划服务,并积累和编辑其观测资料的输入星表数据库。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评述了近年来太阳电流片的射电天文探测和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理论研究方面的S-K体系和Zh-Z体系的成就,以及它们对耀斑物理和耀斑预报的可能应用。  相似文献   

20.
之前的本系列文章中,主要介绍了紫外一光学一红外波段的空间望远镜,从本期开始将把目光转移到高能电磁波段,首先介绍的是X射线波段的天文卫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