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实验活动的背景 我国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对区域的地貌、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农业、工业、交通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学校所在地区江西省景德镇市,为我国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典型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超过1200毫米,但分配不均;加之长期以来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水土流失严重。高一必修1教材有一实验活动“如何保持土壤不被冲刷”,本文为教师指导学生针对实验目的,自行设计红壤坡面水土流失与水土流失防治的实验活动,探索分析坡形、坡度、地表覆盖物、工程措施等地理要素对红壤丘陵水土流失的差异影响。  相似文献   

2.
宁化县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刘先敏,廖善刚(宁化县淮土中学)(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宁化县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麓,北纬25°55′—26°40′,东经116°22′—117°02′之间。宁化县西部紫色岩地区水土流失很早就闻名全省。目前该片已被列入福建省五...  相似文献   

3.
丘陵红壤区决明属牧草品系的适应性筛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占全国总面积22%的南方红壤区有机质含量低、酸性强、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问题,及福建省当家豆科草种少等问题。引进40个豆科决明属(Chamaecrista spp.)牧草,在福建省不同气候带的红壤山地进行多年适应性筛选和验证试验。通过聚类分析和建立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筛选出适宜荒山荒坡地种植的直立型品种C.nictitans ATF2217、ATF2219,适宜于果园套种的匍匐型品种C.rotundifolia CPI34721、CPI92985和适宜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的C.rotundifolia CPI86134、CPI86178等6个品系进行推广利用。其中Chamaecrista nictitans cv.ATF2217已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定名为“闽引羽叶决明”。  相似文献   

4.
红壤侵蚀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壤是重要的土壤资源,红壤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控制水土流失的环境因子主要为土壤、植被、地形、降雨以及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措施。在总结红壤侵蚀的特征与各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红壤侵蚀研究的趋势,认为红壤侵蚀是各种因子综合作用下的复杂过程,各控制因子相互促进或削减红壤侵蚀的程度,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往往有一个或几个主导因子,多个因子之间的交互影响研究以及主控因子的确定是红壤侵蚀的研究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5.
根据岷江上游开发过程、自然环境与水土流失的演化过程,将岷江上游近5000年划分为3个水土流失期:(1)清代以前无明显水土流失期;(2)清代水土流失明显增长期;(3)民国初期至今,水土流失猛增期。  相似文献   

6.
周月梅 《福建地理》2005,20(2):7-9,18
本文以福建省诏安县草子坝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建立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基础数据,分析不同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现状和距离道路、居民点的远近,特别是道路、建设、陡坡开垦种果等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为相似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云南北部山原红壤成土年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红壤成土过程中的元素迁移模型,本文初步求解了云南北部山原红壤成土过程中的硅迁移强度值(Px),并对不同海拔高程上的山原红壤发育年龄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8.
野外观测试验于1997年在广东省鹤山茶叶科技研究所的赤红壤坡地上进行,试验设计了人工林下地表覆盖(A)、人工林下地表裸露(B)、等高梯田种植茶树(C)和等高梯田裸地对照(CK)4个处理,采用自制的径流收集器分别测定了各处理4场降雨的径流深度、径流系数、水土流失量和侵蚀量等指标,结果表明,CK的平均径流深度高产田3.72mm/10mm,降水流失率为37.2%,平均每10mm降雨的土壤侵蚀量为43.6kg.hm^-2,年土壤侵蚀模数为7.42t.hm^-2;其它3个不同植被覆盖处理的地表径流量比裸地对照降低2.20%-67.08%,平均土壤侵蚀量减少43.81%-90.83%;林下地表覆盖处理的保土效果果好,等高梯田种植茶树处理的保水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丘陵赤红壤开发中的问题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恬  朱照宇 《热带地理》2007,27(5):395-399,404
丘陵赤红壤是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土壤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的人为干扰和不合理利用使土壤性能退化,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丘陵赤红壤的可持续利用。文中总结了丘陵赤红壤的基本特性及利用现状,探讨其生态环境重建及实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认为丘陵赤红壤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水土流失、养分贫瘠、表土砂质化、土壤结构退化、土壤水分性能退化、酸雨和重金属造成的污染等。指出实现其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主要有: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培育土壤肥力,调节土壤水分;增加生物多样性,建立良好的生态结构;防治"三废"污染,使用清洁能源;发展绿色农业与观光农业。  相似文献   

10.
花岗岩崩岗侵蚀劣地的生态恢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先琨  叶惊春 《热带地理》1997,17(4):405-411
花岗岩崩岗侵蚀是红壤区最严重的侵蚀方式,本研究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探索了花岗岩崩岗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恢复的途径,提出了植被重建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作者认为,旱地分带集约经营是改善旱地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以金华市为例,重点分析了旱地分带集约经营的功能:(1)能充分利用当地温、光、水、土等自然资源;(2)充分发挥边际效应;(3)提高总生物量产出能和经济量产出能;(4)有效地提高旱粮产量;(5)加速红壤旱地的培肥;(6)解决了养地与用地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赤红壤丘陵水土流失区马尾松纯林改造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尾松纯林改造是当前植物生态和林业工作的一项迫切、重要的内容。经赤红壤丘陵水土流失区近6 年的马尾松、红锥混交试验研究, 发现松、锥混交林在生长量、林地凋落物现存量、林地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和含水量、小气候环境, 以及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均比纯松林有着明显的改善或提高, 不失为一种适宜南亚热带赤红壤丘陵水土流失区的优良混交形式, 建议在此类地区大力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封禁管理对严重退化群落养分循环与能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是我国南方红壤区典型的严重水土流失区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治理措施。本文对封禁管理和对照(未治理)群落的生物量、生产力、养分循环和能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封禁管理后群落的生产力得到要大的提高,生物量是对照的75.7倍,N、P、K、Ca、Mg的积累量分别是对照的49.4、59.2、55.0、48.4和70.0倍,能量现存量是对照的73倍;封禁管理后乔木层为营养元素和积累量积累的主体,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层的养分与能量的积累量占群落积累量比重不大,但对该类型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封禁管理后群落的养分循环已较为畅通,太阳能转经达到0.81%,而对照的仅为0.023%;因此封禁管理后群落的养分循环功能和能量生产能力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这种生态重建模式值得类似地区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省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绘方法─—以福建省为例吕良寿(福建省地质测绘院)一、目的与要求省级上地利用现状图是省级土地利用现状汇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全省各地(市)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取舍,按科学的方法编绘而成的。其目的是为制定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福建省诏安县草子坝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建立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基础数据,分析不同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现状和距离道路、居民点的远近,特别是道路、建设、陡坡开垦种果等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为相似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南方红壤地区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经济及粮食作物的重要生产基地,开展不同措施红壤坡地土地生产潜力关系的研究,对指导人们合理开发利用该类土壤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基于气候-土壤生产潜力计算模型,以土壤养分作为修正函数,综合考虑气候因子和土壤因子对土地光温生产潜力的影响,以红壤坡地3种生态治理措施和裸露坡地为研究对象,以实测的不同措施坡地土壤化学性质为基础,提出了红壤坡地土地生产潜力计算方法。以柑橘为例,定量分析了不同措施对红壤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前埂后沟梯壁植百喜草的梯田果园(措施Ⅱ)土地生产潜力最大,较裸露地坡地提高了300多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南方红壤地区降水多,水分不是作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而随着水土流失的增加,土壤养分满足作物生长需求的程度下降,其中速效磷对作物生长的限制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17.
综合开发小流域土地资源是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针对小流域的实际合理安排和综合开发,兼顾到农民的远近利益,减轻或根除自然灾害,通过贫困山区小流域的综合开发达到脱贫目的。坡度和海拔高度等对山区小流域不同区(带)物能结构和运动特征有较大影响,影响到坡面径流作用和水土流失状况,据此山区小流域分作了三个区(带):基本无侵蚀的分水岭区(Ⅰ区),严重水土流失的陡坡区(Ⅱ区)和物质运输沉积区(Ⅲ区)。Ⅰ区位于坡缓的分水岭地带,可以借鉴国外的某些集水技术,开展农作物种植,通过某些动植物改良土壤结构,在该区可安排某些农业、林业、牧业生产,以提供粮食、“三料”和林副产品。Ⅱ区是小流域中的陡坡地带,坡陡、岩石裸露,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应该以林为主,采取综合保持性利用措施,以获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和长期效益。Ⅲ区位于沟谷地带,也是山区农业生产的精华地带。应突破“沟谷型”农业发展模式,在Ⅰ区和Ⅱ区多想办法,变沟谷农业为立体农业,促进小流域的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获得更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基于景观格局和水土流失敏感性的大理市生态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大理市为研究对象,在2005年大理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基础上,从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敏感性相结合角度探讨了大理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问题。首先,选择景观分离度(DIVISION)、周长面积比分维数(PAF-RAC)的倒数、斑块密度(PD)3个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景观类型脆弱度;并在此基础上,以1:5万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和DEM数据为基础,以ARC/INF09.2为工具,依据通用水土流失方程,选择降水侵蚀力、土壤质地、地形起伏度和地表覆盖等自然因子作为水土流失评价指标,得出水土流失敏感性指数。通过对景观格局指数和水土流失敏感性修正指数的数值分析和空间分析,得出了大理市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和极度敏感等5个生态脆弱性级别分区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rong基总理针对1998年中国水土流失加剧而致使洪灾造成2251亿元人民币巨大损失的现实,于1999年8月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措施,为根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良化中国的生态环境指明了方向。在上述背分析了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引起水土流失、肥力低下、水源缺乏、灾害频繁的四大问题,根据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以下几条对策:(1)提高思想认识;(2  相似文献   

20.
百喜草治理对退化红壤生态系统碳库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蚀退化红壤植被恢复后生态系统碳库变化的研究对全面认识生态恢复的作用以及碳汇经营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地位于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本文以采用种植百喜草治理侵蚀退化地上典型“小老头”马尾松林(百喜草治理地)为对象,以相邻的未治理地为对照,研究生态系统及其各个分室碳库的变化.结果表明:侵蚀地种植百喜草治理后生态系统、乔木层及土壤层碳库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地,分别是对照的2.32倍、5.23倍和1.81倍.乔木层各器官碳贮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地(P〈0.05),其中树干碳贮量增量最大.与对照地土壤相比,表层0—20em土壤碳贮量增量高达5.84t·hm^-2,同时土壤深层(20~100cm)碳库增量(6.04t·hm^-2)与其相当.对照地的土壤碳库占生态系统碳库的比例为70.88%,而百喜草治理地的土壤碳库所占比例下降至55.28%,表明侵蚀地种植百喜草治理后生态系统碳库分配趋于合理.因此,从森林碳汇与可持续经营角度出发,种植百喜革治理侵蚀退化红壤是一项可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