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小麦产量与叶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精确的手提式红外温度仪的问世,使对田间作物的叶片温度进行每日一次的日常观测成为可能(Jackson,1982)。叶温作为一种植物水分应力(stress)的指标的潜力已广泛深入地讨论过(Jackson等,1977)。人们发  相似文献   

2.
对土壤水分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振国 《气象》1985,11(1):32-33
在研究土壤水分时,人们经常使用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土壤有效水最大存贮量等来表征土壤水分性状。土壤有效水固然是植物根系能吸收的水分,但是当植物蒸腾强烈时,植物对接近凋萎系数的土壤水的吸收速率,远远不能满足叶片蒸腾的需要,植物仍然受到干旱的威胁,因此有必要寻找能表征与作物生长联系得更密切的土壤水分指标。农田实际蒸散量与最大蒸散量之比能反映作物需水与土壤供水的关系,作物层温度与气温差则反映了植物蒸腾强度的变化。晴天白昼,蒸腾是维持叶温较低的重要原因。土壤供水不足,蒸腾速率  相似文献   

3.
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和干热季热带次生林林窗的小气候观测资料,探讨了昼间林窗地表温、气温及下层植物叶温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分析了叶温与气温和地表温的相互关系。指出在林窗区域,由于受雾、太阳高度及林窗边缘树木的影响,各小气候要素最大值随时间、季节的不同,出现在林窗不同的方位,并且存在叶温高值区时空动态位移现象;另外,林窗区域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界面间热量传递方向随时间、季节的不同而发生着改变,甚至在同一时段内,林窗不同区域会存在热量传递方向截然相反的现象,显示出林窗内可能存在热量循环的小环流。其结果对深入探讨林窗区域的热量传输、小气候的形成机制、生物多样性和更新等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禁牧对安西荒漠化草原芨芨草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鸿  王润元  郭铌  刘宏谊  王鹤龄 《干旱气象》2007,25(1):63-66,78
对安西温性荒漠化草原退牧还草围栏建设工程区芨芨草光合生理生态特征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显示,与放牧区相比较,围栏禁牧草场环境中气温和叶温相对较低,空气湿度相对较高,二者环境有显著差异,表明禁牧极大地改善了草原牧草的生长环境。同时,禁牧区草地主要植物类群芨芨草叶片的光合速率较高,有利于其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5.
生物信息多属缓慢变化的模拟量测定这些模拟量的变化,诸如叶湿的变化、叶温的分布、植物茎粗的变化等。这是实砚生物环境控制的首要任务,而准确测定这些生物信息的变化,则有赖于高级精密传感器的研制和应用。测定生物信息对鉴定和判断作物的发育  相似文献   

6.
张佳华  姚凤梅 《气象科学》2007,27(4):419-424
根据C3、C4植物生态生理过程中植物叶水平的光合同化机制过程和植物叶片尺度的光合作用限制函数方程。采用单叶光合作用模式进行C3、C4植物光合模拟试验,模拟不同环境影响因子对C3、C4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叶尺度光合作用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不同环境影响因子下的C3、C4植物光合作用状况。本文依据C3、C4植物光合生理特性进一步分析植物光合作用的三个限制函数方程在C3、C4植物光合的不同作用,揭示吸收光合有效辐射(PAR)、叶内温度(Tc)和CO2浓度(Ci)的敏感性。结果可用于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能量和碳同化过程的物质交换研究。  相似文献   

7.
植物物候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广洲  贾志军 《干旱气象》2010,28(3):250-255
植物物候是指示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在当前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模拟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本文探讨了植物物候研究的意义,分析了影响物候的温度、水分、光周期及其他因子等主要环境因子的作用,综述了植物物候近几十年来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重点介绍了当前动态物候模型的2种基本类型,基于温度(积温)或其它环境变量的物候模型和基于碳平衡的物候模型,尽管后者机理性更强,模拟效果更好,但是仍无法彻底避免要应用与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以及养分含量等的经验关系式。最后根据当前物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未来物候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运用多元统计方法 ,对 2003年内蒙古科尔沁草甸草场的 41种草甸植物与温度、日照、雨量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 :草甸植物繁殖物候期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分别为温度、雨量、日照时数 ;运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将 41种草甸植物的繁殖物候期进行分类 ,各分为 4种气候类型。  相似文献   

9.
科尔沁草甸植物繁殖物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对2003年内蒙古科尔沁草甸草场的41种草甸植物与温度、日照、雨量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草甸植物繁殖物候期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分别为温度、雨量、日照时数;运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将41种草甸植物的繁殖物候期进行分类,各分为4种气候类型。  相似文献   

10.
绿洲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植被和裸地共存的情况下,考虑了植物的某些生态条件,利用热量平衡方程,对于不同气候和生态条件计算了绿洲总的蒸散率以及植被和土壤的温度。研究表明,在某些条件下,蒸散率的解可出现准分岔和多平衡态的形式,它们主要发生在植被覆盖小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植物根系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态系统功能以及碳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需要了解根系的直径大小、生物量、空间分布和三维构造等参数.传统的植物根系的探测方法具有破坏性,费时费力,而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作为一种较新的地球物理方法,以其特有优势广泛应用于植物根系的探测.首先介绍了利用探地雷达探测植物根系的基本原理,然后对植物根系的制图、植物根径大小的估算、根系生物量的估算等几个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从探地雷达系统、根系性质和土壤性质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影响探地雷达在植物根系探测中的主要因素,同时指出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今后的研究工作应侧重于探地雷达探测植物根系的作用机理及提高其在野外真实条件下的探测能力,以期为探地雷达在植物根系探测中应用的深入和推广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孔德胤  张喜林  张富强  刘伟  王敏 《气象》2007,33(S1):41-45
巴彦淖尔市西临乌兰布和沙漠,北与蒙国戈壁接壤,西部和北部都是沙尘暴的源地,因此研究该市植物气候生产力的演变規律,对治理和改善该市生态环境非常重要。采用桑斯维特纪念模型,分别计算了巴彦淖尔市11个气象站及周边5个气象站1971—2000年不同年代的植物气候生产力,建立植物气候生产力与地理因素数学模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Citystar4.0)将lkm2网格植物气候生产力进行可视化处理。此估算结采全面系统地表现了该市不同年代植物气候生产力的空间分布状况。共同点是:在不同年代由东南向西北植物气候生产力呈减少的趋势。不同点是:1991-2000年,降水多、温度高,植物气候生产力水平最好;1971—1980年,降水多、温度低,植物气候生产力水平次之;1981-1990年,降水少,温度适中,植物气候生产力水平最差。此估算结果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论湿积温     
作者在积温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湿积温的新概念,并指出:积温、当量积温只是湿积温的一种特例,从而把积温、当量积温有机地统一于湿积温概念之下。本文论证了湿积温的如下优越性: 1.植物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关系从积温概念下的线性关系变为湿积温概念下的非线性关系; 2.植物生长发育不仅与温度有关,而且还与湿度有关; 3.对同一地区、同一植物而言,湿积温是个相对稳定的常量; 4.T>Tc时,湿积温便得到有效抑制。 因而,它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一)定义及国内外简况植物人工气候室(下简称气候室)是在人工控制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度、光谱、风速、气压、气体浓度等环境条件;研究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环境条件作用规律及因果关系的大型设施。 1949年美国巴萨笛纳建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控制温、湿、光照的植物研究所。该研究所负责人温特教授称之为Phytotron。30年来发展很快,越来越多国家专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相继建造了各种类型气候室、箱:大至几千平方米,小至1m~2及0.3×0.4m~2;控制环境条件由通用型(温度、湿度、光照)至专用型(温、湿、光强、光谱、风速、气压、CO_2浓度、土壤温度等)。控制精度、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首次以我国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密闭箱法对土壤-植物系统与大气间N2O和CH4气体交换进行了原位观测研究,通过结合实验室模拟实验研究表明,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对草原土壤-植物系统温室气体(N2O和CH4)排放通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增加促进草原生态系统N2O排放和CH4吸收作用。温度升高促进草原生态系统N2O排放,但对CH4吸收的影响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大田小麦叶片气孔运动对环境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田间小麦叶片的气孔阻抗和同时的微气象要素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气孔阻抗与光照强度、叶温、大气水汽饱和差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相应的统计关系;分析了气孔阻抗的日变化规律和群体内的垂直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微气象条件下的气孔阻抗日变化的拟合模式。  相似文献   

17.
茶树生念条件研究表明,在水热诸条件中,温度、降水和极端最低温度是几个关键的因子。本文试从陕南地区纬度相近的平利、紫阳、两乡三个茶叶主产地各气象因素作一对比分析。一、温度条件茶树是耐荫喜温润的植物。在适度的漫射光条件下,茶树能良好的生长。在生长过程中,一般日平均温度达10℃时,茶芽开始  相似文献   

18.
C3植物光合作用日变化的模拟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对前人光合作用-气孔导度耦合模型进行了修正,建立了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气孔导度的耦合模型,它概括了叶片上各主要物理过程和生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 用数值方法研究了不同环境因子(太阳辐射、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对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及中午降低(midday depression)的影响。 主要结果是:(1)当边界层导度减小时,光合“午睡”加剧,蒸腾作用减弱,但作为反馈调节,气孔导度增加。 (2)气孔导度的最适温度最低,光合作用次之,蒸腾作用最适温度最高。当光合作用中午受到高温的胁迫时,气孔导度下降的幅度最大,光合作用次之,蒸腾作用的降幅最小。一天中,气孔导度降低的持续时间最长,蒸腾作用降低的持续时间最短。(3)空气绝对湿度越低,气孔导度越低,光合午睡越明显。蒸腾作用则决定于饱和水汽压差(Vpd)和气孔导度两个因素的相反的作用。蒸腾作用随Vpd增加而增大,但Vpd超过一定值后,反而使蒸腾作用下降。 (4)当温度在光合最适温度以上时,太阳辐射的增加使叶温增加,引起光合“午睡”的加剧和气孔导度的降低。(5)ci/cs在中午的降低表明气孔的关闭是光合作用“午睡”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张迎福 《气象学报》1965,37(1):111-113
气象学报33卷第4期上兰鸿第等发表的“长江中下游水稻日照温度农业气候指标的初步研究”一文(以下简称原文),有其成功的一面。这里,不准备作全面评价,仅提出几个问题简单地讨论一下。 1.在日照长度与发育速度之关系的研究中,作者利用了可照时数。这样做,不够妥当。可照时数,很显然,仅属“可能”,并非“实际”。当然,并不是只有“晴天日照”才对植物  相似文献   

20.
1前言植物的生存环境是由许多因子组成的,其中温度是植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每种作物的生长发育必须在一定的积温条件下和一定的持续时间内才能完成,如不能满足,植物的生长发育将受到影响,最终导致产量和质量的降低。吉林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热量资源不算丰富,又因地形复杂,热量分布不均,决定我省农业只能一年一熟制。为合理利用我省热量资源、合理安排品种布局及品种搭配。我们对各界限温度的分布,以及积温的保证情况,霜冻发生时间等进行了分析。2界限温度始、终期的分布2.1稳定通过0℃的初、终日及保证率从全省来看,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