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位移关系对断层发育机制研究与致密储层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露头研究一般认为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位移呈幂律关系,但往往难以获得地下走滑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位移数据。在走滑断裂精细解析基础上,结合断层破碎带的井—震响应分析,通过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地区10条走滑断裂带三维地震资料测量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高差,研究断层破碎带宽度与高差的分布及其相关关系,探讨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发育,破碎带宽度达3000 m,一般在100~700 m,不同地区与不同岩性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具有相似的宽度分布范围;② 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高差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断层破碎带宽度/高差比值高达70,一般在3~16,回归分析同一条断层的破碎带宽度是高差的4~12倍;③ 大多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位移以幂律关系继承性发育,但其中部分快速生长,而另一部分减速生长,并造成数据的分散性。结果揭示:① 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高差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可以用来预测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的分布;② 即便在相同的构造背景与岩性条件下,同一条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位移也可能不是简单的线性或幂律关系,而是呈现多趋势或多阶段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
袁敬一  邬光辉  万效国  邓卫  刘瑞东 《地质论评》2021,67(4):67050016-67050016
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位移关系对断层发育机制研究与致密储层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露头研究一般认为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位移呈幂律关系,但往往难以获得地下走滑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位移数据。在走滑断裂精细解析基础上,结合断层破碎带的井—震响应分析,通过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地区10条走滑断裂带三维地震资料测量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高差,研究断层破碎带宽度与高差的分布及其相关关系,探讨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发育,破碎带宽度达3000 m,一般在100~700 m,不同地区与不同岩性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具有相似的宽度分布范围;② 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高差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断层破碎带宽度/高差比值高达70,一般在3~16,回归分析同一条断层的破碎带宽度是高差的4~12倍;③ 大多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位移以幂律关系继承性发育,但其中部分快速生长,而另一部分减速生长,并造成数据的分散性。结果揭示:① 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高差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可以用来预测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的分布;② 即便在相同的构造背景与岩性条件下,同一条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位移也可能不是简单的线性或幂律关系,而是呈现多趋势或多阶段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西班牙的英安质岩石分布于各种地质环境中,年龄从古生代至第三纪。许多火山岩都含有变质岩包体(包体中含有刚玉、尖晶石、矽线石)和孤立的晶体,主要为石榴石。本文中,把英安质岩石及其中变质岩包体的成因归咎于深熔作用及一定围岩的转化,这次作用出现在高T-P条件与高的化学活动性,它们与断层作用剪切摩擦带处硅铝壳加厚现象有关。地壳加厚现象则与幔源硅铝质的成因有关。这种硅铝壳加厚现象以及“年轻花岗岩体”的形成包括了巨大能量的产生,后者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深断层释放的。这些断层主要形成于加厚带的构造破裂带(穹窿边缘)。在这种断层带中,随着由上地幔物质间硅铝壳物质的转化而释放出的“初始”能,也有“次生”能的产生。这种能具有机械能特点,是由硅铝质地块的相对位移产生的,因而转化成热能。__ 在这些穹状断层带中,在适合的构造条件下也可以达到高压,比如当这些活动断层被“不穿透(impermeable)”沉积盖层“化石化”(终结)时。在这种断层带中有许多活动的与活性的化学元素从围岩或深源释放出来。在西班牙,与英安质岩石有关的穹状断层带中的物质为泥屑岩、杂砂岩、页岩和片  相似文献   

4.
基于剪切梁层间失效模型的断层冲击地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扬锋  潘一山  于海军 《岩土力学》2007,28(8):1571-1576
将剪切梁层间失效模型用于分析断层冲击地压的发生,在不考虑断层的弹性时对断层冲击地压进行了解析分析,得到了剪切梁的位移和应力分布规律和断层冲击地压发生时撕开裂纹长度和临界载荷。分析了撕开裂纹长度和临界载荷与各种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采深越大,剪切梁的剪切弹性模量越小,剪切梁厚度越厚,断层带剪切软化模量越大;断层带厚度、滑动摩擦系数、剪应力峰值强度越小时,断层冲击地压容易发生。采深、剪切梁的剪切弹性模量、断层带剪切软化模量、剪应力峰值强度、断层带厚度这些参数对断层冲击地压的发生影响较大。其结果为预测、防治断层冲击地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点论述了甘孜-理塘断裂带北段嘎拉金矿床含金剪切带围岩蚀变类型、阶段,讨论了构造-蚀变岩的岩石化学及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阐明了构造-蚀变作用与金矿化的关系,即金矿化在空间上与围岩蚀变类型及强度关系密切,在时间上大致同期形成。这种由剪切构造变形作用引起的蚀变作用,对金矿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二维有限元方法模拟煤系中4种不同岩石组合类型在区域拉张力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特点,成功地解释了山西霍州矿区断层在横向上,纵向上发育的差异性,从而指出了地质条件相似的矿区,利用煤田勘探资料预测小断层密集区(带)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深水型条带状灰岩的特征和形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寒武纪时,在我国东南部,一种常见的岩石类型-条带状灰岩普遍地发育在扬子台地南北边缘的深水斜坡相中。这种灰岩因风化外貌呈黑白条带相间而得名,笔者通过对条带状灰岩中条带的颜色、成分、厚度、横向变化以及各种层理构造的讨论,指出这种外貌单调而简单的灰岩形成机理非常复杂,至少有下述5种作用参与:高密度-低密度浊流沉积、等深流沉积、颗粒流沉积、碎屑流沉积和半远洋-远洋沉积。各种作用所形成的条带状灰岩内在特征各  相似文献   

8.
断裂带通常包括狭窄的断层核与宽阔的破碎带,并对岩石物理及其水力学、流体与渗透性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断裂破碎带结构的差异,将碳酸盐岩断层核划分为颗粒支撑、基质支撑与胶结支撑等3种类型,将碳酸盐岩破碎带划分碎裂带与裂缝带。不同类型碳酸盐岩断层核与破碎带形成多种类型组合,并造成断裂破碎带多种复杂的渗流结构。通过井—震资料的结合,可以判识沉积盆地内部较宽的碳酸盐岩断裂破碎带,其宽度—位移关系可以指示断裂破碎带的不同生长方式与机制。复杂内部结构、多期构造成岩作用与non-Andersonian破裂机制可能导致碳酸盐岩断裂破碎带的异常生长,也是碳酸盐岩断裂破碎带机理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断层弯曲褶皱作用、断层增生作用和拆离(或滑脱)褶皱作用,是在逆冲地体中褶皱一冲断层相互作用的三种不同的类型。用简单的膝状枢纽模式可以确定每一种褶皱所固有的几何关系。在这类模式中,除褶皱前翼可以无限制的变厚或变薄外,其他部分地层厚度保持不变,这类模式只表达各个褶皱,以及计算出的褶皱几何特征满足平衡构造。褶皱一冲断层相互作用的每一种模式,都具有一组特殊的几何关系。最终褶皱的几何特征,足以鉴别许多断层弯曲褶皱。对于断层增生褶皱和拆离褶皱情况不是这样。后两种褶皱形式具有十分相似的几何学关系。为了区分它们,通常需要一些有关下伏冲断层或滑脱带性质的认识。褶皱的几何特征,往往通过上部断坡枢纽的位移和平行断层的剪切作用,来预测所发生的变化。剪切作用产生一种较紧闭褶皱,而通过断坡枢纽的位移产生一种较开阔的褶皱。这种几何分析方法的良好效果是把它应用到加拿大科迪勒拉山脉的一对拆离褶皱的分析,而得到了验证.这种几何分析也被用来判断地下构造的横断面。在Turner谷油田中,这种分析说明如何解释才能使横断面平衡.这种分析揭示了一些被人们忽视的假说和暴露了一些构造解释上的特殊矛盾。  相似文献   

10.
滑脱断层带内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的构造样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美科迪勘拉地区变质核部杂岩体和相关的滑脱断层表现为缓倾斜、正向位移型剪切带(滑脱断层带),热的深层地壳沿着滑脱断层带从脆性扩张的上盘岩板下面上和向外运移。滑脱断层带由韧性向脆性演化期间形成的构造,可以用来恢复剪切带内不同层次的流体压力和差应力的相对大小。发生在脆韧性过渡带以下滑脱断层更深地段的糜棱岩化作用,局部地伴随有指示低的偏应力和商的流体压力的张性破裂。这种状态说明最早期是脆性变形,然后由于流体压力的降低和偏应力的升高而形成了剪性破裂。在低的流体压力条件下,上盘岩扳岩石广泛发育脆性变形。构造和地球化学资料说明,滑脱断层带上的正向位移导致了两套流体系统的形式:(1)以近静水压力下大气的和同生的流体占优势,并通过热对流驱动的上盘岩板系统,(2)剪切带更深层次内的系统,此处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源,而流体迁移服从扩容泵机制。滑脱断层带上正向位移的晚期,在构造上使受两套流体系统影响的岩石同时存在,并局部地使剪切带岩石经受与上盘岩扳流体系统相关的矿化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丛金山 Knott  SD 《世界地质》1994,13(4):117-124
多数北海构造圈闭至少需要一条断层来充当封闭性断层。在北海进行区域研究时,从101个勘探目标和25个油气田中选择了400多个断层加以分析,这些断层切穿了来自多种沉积环境(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碎屑岩沉积层序。本次研究的重点是地质历史时期中可以起到压力或运移遮挡的断层封闭性。通过绘制多种参数,如断层走向、断距、储层厚度、深度、有效厚度与总厚度比值、孔隙度、砂岩有效连通性等与断层封闭性能的关系图,确定各种参数间的分布趋势和相关关系。以预测断层封闭特点、断层分布方向与封闭性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断距经过校正到占储层厚度一定比例之后,与断层封闭性之间存在着比例关系,大多数断距大于储层厚度的断层都是封闭性断层。在断层封闭性预测中最有用的参数是断距,有效厚度与总厚度的比伍(净/总)和砂岩有效连通性。本次研究的结论对在北海盆地碎屑岩沉积层序中进行油气勘探和开发时的断层封闭性预测有广泛的适用性,或许也可以应用于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12.
根据地震资料和断层的位移-距离曲线,对辽东湾坳陷中部金县构造变换带的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金县构造是一个发育在走滑断层叠置段内的大型含油气构造,属于郯庐走滑断裂带组成部分的辽中1号断裂带的两条分段断裂在金县地区发生相互作用和叠置,形成了在平面上呈菱形展布的走滑双重构造。菱形断块体同时也传递了分段断层的位移量,使其在空间上保持守恒,从而形成了金县斜向背斜型构造变换带。金县构造变换带的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孤立断层发育、变换带初始形成、变换带复杂化和变换带破裂4个阶段。针对渤海地区不同类型构造变换带进行深入分析,对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走滑断层走滑前,断层两侧的地层处于同一沉积体系下,走滑后断层两侧地层沉积厚度、沉积相类型、岩性组合同样具有关联性。研究走滑断层位移量的方法有许多种,地质对比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对走滑断层两侧已有钻井地层对比,绘制地层对比图件,从而确定走滑断层位移量。以松辽盆地梨树断陷皮家走滑断层为例,利用断层两侧苏家屯油田和皮家气田营城组地层一致性的特点,通过精细对比,绘制地层厚度、砂层厚度等图件,可确定梨树断陷皮家走滑断层位移量。  相似文献   

14.
鲍振襄 《黄金地质》1995,1(2):21-25
岩坝桥岩体外接触带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是近年来在湘西钨-锑-砷-金矿带发现的新类型金矿,具有矿化厚度较大,品位较低。矿化较均匀的地质特点,它的发现进一步展示了新本区元古宇及其中发育的剪切带的成矿潜力,具有一定的找矿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应用光学显微分析、阴极发光显微分析和TEM亚微分析.对于取自阿尔卑斯逆冲断层系底部的变形白云岩开展了详细的显微构造与岩石流动机制分析.光学显微构造和阴极发光分析表明岩石具有典型的类碎裂结构.微角砾常常是白云石颗粒的集合体组成,常常呈浑圆的形态和不规则的边界。基质颗粒中以新生结晶颗粒集合体为主.部分具有溶蚀特点的残余微角砾.而且它们经常具有新生结晶边。对于碎裂岩中变形残斑的透射电镜分析揭示出岩石的脆性特点.主要表现为各种不规则和缠结位错亚微构造特点的出现.而变形基质颗粒却很少具有或仅有微弱发育的位错亚结构。阴极发光显微结构分析进一步证实基质颗粒与微角砾之间在微量元素成分及形成时代上的差异。提出破裂(碎裂)及随后发生的溶解-迁移-结晶过程是断层带岩石细粒化与岩石应变的重要机制.认为破裂与溶解-结晶的耦合以及由此所致的岩石弱化为阿尔卑斯逆冲断层带巨大位移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构造转换带在逆冲断裂带中具有调节主干逆冲断层之间位移的作用。根据相邻主干逆冲断层在剖面上的组合关系并结合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的研究成果,将挤压区构造转换带分为相向倾斜、背向倾斜和同向倾斜型3类。相向倾斜型在转换带部位发育背冲断块样式,背向倾斜型通过逆冲三角带实现逆冲断层的倾向转换,同向倾斜型通过叠瓦构造实现断层位移的转换。分析了影响构造转换带形成的因素,认为基底构造、滑脱层、沉积相与岩性差异以及应力作用方式等对转换带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构造转换带是构造变形相对复杂的区带,不仅控制着富有机质沉积物的分布,形成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而且密集的断裂系也为烃类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并且有利于发育与断层、背斜有关的各种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分析,运用断层的位移-距离分析方法,探讨了玉东3断裂带的转换带特征,并分析了转换带形成的三个阶段。玉北地区断裂发育,主要为北西走向。由北向南,玉东3断裂带从北东段到南西段断层倾向由SE向逐渐变为NW向,根据这种变化及其剖面组合关系,采用Morley对转换带的分类方案,确定在转换段内形成了聚敛叠覆型转换带。转换段的转换带传递了北东段断层和南西段断层的位移量,使玉东3断裂带的总位移量保持一致。该转换带的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孤立逆断层、转换带形成和转换带复杂化等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基岩同震断层泥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Ms8.0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带主要沿松散沉积层分布,但在北川-映秀地表破裂带中,发现5处同震地表破裂带穿过基岩.通过详细介绍其中的4处基岩同震断层剖面,给出基岩同震断层泥的特点和识别标志.断层剖面位置从北向南:平武平溪、北川擂鼓、安县肖家桥和虹口八角庙.同震断层主要出露在相对较软的基岩中,断层长期活动形成了分带性特征显著的断层变形带,主要包括构造角砾岩、断层角砾、老断层泥和最新断层泥.其中,同震滑动产生的最新断层泥最为松软,厚度最薄,颜色最深,内部几乎不含角砾并与其他部分接触边界清晰平直.基岩同震断层泥的结构特征与断层围岩性质密切相关,当同震断层上下盘围岩由多种岩石组成,而且上下盘围岩强度差别较大时,断层变形带结构相对复杂,发育有厚层断层泥,局部存在多个滑动面;当上下盘围岩岩石组成相对单一时,断层变形带结构相对简单,断层泥厚度较薄.在野外断层变形带结构划分基础上,对部分断层剖面中的同震断层泥和断层岩进行了初步的显微结构分析,给出断层蠕滑和粘滑的显微结构特征,对同震断层泥中的流体活动方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断层错动不仅可以引起地震灾害,而且带来的地层永久性变形,对结构物特别是线性构造物,如地下管线,隧道等,造成很大影响,因此,研究断层破坏在上覆土层中传播规律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依据正断层砂箱模型试验,对断层在砂土中传播模式,断层在地表的露头位置,断层垂直位移与土体厚度关系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并认为:(1)砂土中正断层破裂面不唯一,出现分叉; (2)传至地表所需的断层垂直位移与倾角无关; (3)正断层传播形成三角剪切带,其宽度随断层倾角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20.
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的权函数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小岩石覆盖厚度是海底隧道垂直线路设计的重要参数,影响海底隧道的造价和安全。总结了确定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常用的方法,包括工程类比法、数值分析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基于大量数值分析,提出了通过最小位移确定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的方法。根据专家经验,分析了最小岩石覆盖厚度各种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建立确定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的权函数法,并应用于青岛胶州湾隧道工程,其研究成果对海底隧道的设计与施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