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李儒峰  刘本培 《地球科学》1996,21(3):261-266
结合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分析,首次系统测定了马平组碳,氧同位素值,并对其演化规律与层序地层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马平组内δ^13C,δ^18O值变化范围分别是-2.56‰~+3.89‰和-8.16‰~-6.02‰(PDB)准层序为δ^13C值向上逐渐减小,海进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内δ^13C值分别呈增加和减小的趋,层序界面处δ^13C,δ^18O值均表现为负异常,控制层序  相似文献   

2.
碳氧同位素演化与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儒峰  刘本培 《地球科学》1996,21(3):261-266
结合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分析,首次系统测定了马平组碳、氧同位素值,并对其演化规律与层序地层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马平组内δ13C、δ18O值变化范围分别是-2.56‰~+3.89‰和-8.16‰~-6.02‰(PDB).准层序中δ13C值向上逐渐减小,海进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内δ13C值则分别呈增加和减小的趋势,层序界面处δ13C、δ18O值均表现为负异常.控制层序地层内δ13C值规律性分布和演化的主要机制是冰川型全球海平面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贵州二叠纪海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演化规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贵州罗甸二叠纪剖面为研究对象,详细讨论了海相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特点,及影响碳盐岩的δ^13C和δ^18O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整个二叠纪海相碳酸盐岩的δ^13C和δ^18O的演化与海平面升降的关系,第一次系统建立了二叠纪古海洋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演化曲线。  相似文献   

4.
研究区的碳氧同位素组成表明,矿化灰岩和细晶灰岩的δ^13C为正值,其δ^18O值变化于-6.4‰~-21‰之间;而绝大多数矿石中碳酸盐矿物的δ^13C为负值,只有少数为正值,与其对应的δ^18O值为-12.3‰~-12.5‰。根据δ^13C-δ^18O图解分析,区分出了3种不同类型的碳同位素:(1)三叠纪海洋生物碳;(2)海相碳酸盐的碳与热卤水中碳的过渡类型;(3)深部热卤水中CO2的碳。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5.
长坑金银矿床方解石的δ^13C值为-3.23‰,方解石和石英的δ^18O和8.64‰-18.61‰和9.60‰-13.0‰,其范围与其它卡林型金矿相似。结合大本模式的理论分析,认为成矿热液的部碳同位素组成可大致取为-2‰-17‰,即碳主要来自地层中的沉积碳酸盐,部分来自有机碳。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伊利诺斯盆地顿区新泽西帕里什井的岩芯,认识了上奥陶统马科基塔群的两个沉积旋回,两个旋回内的有机磷(Corg),总硫(TS)有机碳中^13C的含量(δ^13Corg)氢指数(HI)和氧指数(OI)有机质抽提物(EOM)各不相同。每个旋回下部为暗棕色至黑色纹层状页岩,Corg值(1.0-3.0%),HI值(500~1000mg烃/g总有机磷和EOM值(1500-2500ppm)均较高,负δ^1  相似文献   

7.
桂中晚二叠世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的地层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邵龙义  Jones T P 《沉积学报》1999,17(1):84-120
广西合山马滩等地的上二叠统剖面碳酸盐岩碳同位素在吴家坪阶和长兴阶界线处表现出明显的降低现象,吴家坪阶石灰岩样品δ13C值一般都高于3.2‰,而长兴阶的样品其δ13C值多低于3.2‰,因此,碳同位素组成的差异有可能作为吴家坪阶和长兴阶的同位素地层界线。这种同位素降低现象可能与澳洲、南非、印度等地大规模聚煤作用的中止有关。聚煤作用的中止以及以前埋藏的泥炭和煤层在遭受构造抬升和氧化后会向大气中释放出大量富含轻同位素12C的CO,从而使得与大气平衡的海水及在其中沉淀出的碳酸盐岩的δ13C值降低。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地下水中HCO^—3来源的稳定碳同位素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然界中CO2主要来自有机质、大气和碳酸盐岩石,因同位素分馏作用,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在这三种物质中的分配不尽相同。本文根据地下水实测HCO^-3的δ^13C^②值,利用热力学及同位素平衡计算与之相平衡的CO2气体的δ^13C值,确定了CO2气体来源,进而确定了HCO^-3的有机来源。  相似文献   

9.
李红春  陈文寄 《地质论评》1998,44(5):456-463
对采自北京西山石花洞内的石笋进行了δ^18O,δ^13C和Mg/Sr分析,获得分辨率为25a的北京地区3000a认来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以δ^18O和Dmg/Ca作为气候变化信息,证实石笋δ^C反映了古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当石笋δ^13C植增大时,表示C3/C4植物比值降低,气候变干热,当石笋δ^13C值减小时,表示C3/C4植物比值升高,气候变湿冷,同时,笔者也发现了北京元大都建立以来对森林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煤成气与油型气成因类型鉴别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惠宽洋 《矿物岩石》2000,20(2):43-48
本文依据鄂尔多斯盆地不同层位天气气中CH4C2H6和CO2的碳同位互不特征,建立了适合本区地质条件的两种天气气成因类型判别模式,即δ^13~δ^13Cco2判别模式和△δ^131-2~δ^13C2判别模式。  相似文献   

11.
浙江长兴煤山地区吴家坪阶-长兴阶界线地层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浙江长兴煤山的 D剖面经多年研究 ,已成为二叠系长兴阶的单位层型和二叠系 -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 ,并被推荐为吴家坪阶 -长兴阶全球界线层型的候选剖面 ,因该剖面上龙潭组地层出露较少 ,以致国内对长兴组与龙潭组的接触关系存有不同意见 ,给层型剖面的建立带来不利影响。在清理和研究了 D剖面西侧 30 0 m处 C剖面的吴家坪阶 -长兴阶界线层段后 ,证实了煤山地区龙潭组与长兴组为整合接触 ,对相关化石的地层分布也获得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华南二叠系长兴阶灰岩的碳同位素地层对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玉成 《地层学杂志》1998,22(4):278-285
以浙江长兴煤山长兴阶层型剖面、江西上高七宝山剖面、陕西汉中梁山剖面为代表的华南长兴阶碳酸盐岩碳同位素地层,清楚地显示出长兴阶顶、底为碳同位素低值区,其中P-T界线附近的碳同位素出现强烈负异常事件。在长兴阶内部两次碳同位素低值异常区,将长兴阶碳同位素演化曲线由下至上明显分为3个旋回,其中长兴阶顶,也即P-T界线,碳同位素强烈负异常与生物绝灭事件有关,时间短,变化幅度大,是全球界线对比的重要标志。而其它碳同位素负漂移和由此构成的3个旋回,在华南可以追踪对比。上旋回与长兴阶上段煤山段相当;而中、下旋回则与下段葆青段相当,并将其两分。碳同位素地层对比表明江西上高地区长兴组的中、上部可能属长兴阶,而下部厚约90m的含Galowayinela灰岩可能属吴家坪晚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浙江煤山剖面的研究作了综述。文中简介了该剖面的研究历史及地质、地理背景,叙述了该剖面所具的世界上最完整的长兴期——“格里斯巴赫期”牙形石及菊石分带,并对耳菊石的时代作了简短讨论。本文将煤山剖面长兴期——“格里斯巴赫期”地层分为3个3级层序,并叙述了各层序  相似文献   

14.
华南西部晚二叠世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黔桂地区7条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型煤系剖面进行了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测定,发现晚二叠世吴家坪阶与长兴阶碳酸盐岩的δ13C值有明显差异,前者δ13C多大于3.0‰,后者多小于3.0‰,进一步对晚二叠世δ13C的变化原因的分析表明,δ13C的变化可能与晚古生代末期聚煤作用的减弱密切相关,后者造成自然界碳库中的12C的富集,从而使得海水以及在其中沉淀出的碳酸盐岩中的δ13C值降低。此外,植物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CO2的量也随陆地植被减少而减少,结果造成大气中的CO2的大量富集,从而进一步产生温室效应,制约生物界的发展。联系到这一阶段生物界的衰亡灭绝,可以认为温室效应是晚二叠世生物逐渐衰亡及晚二叠世末群体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洱海近代沉积物中碳-氮-硫-磷的地球化学记录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2  
在^210Pbex和^137Cs计年基础上,对采自洱海深水湖区沉积物柱芯进行了C inorg(无机碳)、Corg(有机碳)、N、S含量和P开矿分析。Corg生趣剖面具“沉降-降解-堆积”三阶段分布特征,沉降和堆积通量分别为12.7g/(m^2.a)和7.20g/(m^2.a);降解速率常数为0.017a^-1,寄宿时间为40a。N的生趣分布与Corg相似,沉降和堆积通量分别为2.62g/(m^2.a  相似文献   

16.
扬子地台震旦纪海水碳同位素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测定了湖北宜昌三峡剖面震旦系海相碳酸盐岩样品的碳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震旦纪扬子区海水的δ^13C值显示出大幅度变化,南沱冰期δ^13C为低值(-4‰);陡山沱早期δ^13C值迅速上升,达到5-6‰,陡山沱期δ^13C值一般在0-5‰之间;灯影期δ^13C值较平稳,一般在2.0-3.4%之间,导致震旦经水δ^13C值大幅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疑在和近岸为藻类等光合作用的海洋植物群体为主体的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部地幔CO2流体包裹体的碳同位素初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樊祺诚  储雪蕾 《地球化学》1996,25(3):264-269
采用分步加热爆裂法收集中国东部11个地点的新生代玄武岩中13个富CO2流体包裹体捕捞体(包括12个橄榄岩和1个麻粒岩)的CO2,做了碳同位素测定,800℃的δ^13C主要集中分布于-16.0‰--22.0‰,1100℃的δ^13C主要集中分布于-21.0‰-29.0‰。初步结果表明,地幔演化不同阶段的流体CO2碳同位素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18.
李任伟 《岩石学报》1999,15(4):623-629
在大别山北麓、合肥盆地南缘侏罗系三尖铺组和凤凰台组地层中含有大理岩砾石, 属山麓冲积扇环境沉积。它们的δ13 C数值范围为- 1.7‰~1.3‰, 大多数近于零值, 它们的δ18O数值从6.5‰~23.0‰。大别地块佛子岭群大理岩的δ13C数值为- 2.0‰~- 2.5‰, δ18O数值范围从6.3‰~13.1‰。大别地块高压和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大理岩的δ13 C数值为1‰~6‰,δ18O数值为5‰~23‰。碳同位素组成的明显差别表明现今大别地块佛子岭群和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不是合肥盆地南缘侏罗系大理岩砾石的来源区。由于δ13C的数值不随δ18O值的降低而变化, 且分布在一个狭窄的范围, 合肥盆地南缘侏罗系大理岩砾石的碳同位素组成代表了它的原岩在沉积时海水的同位素记录。  相似文献   

19.
华南二叠系长兴阶层型剖面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地层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华南长兴阶层型剖面40多米厚的地层主要由泥晶灰岩组成,从中系统采集了159个碳酸盐岩样品进行碳氧同位素地层学研究,清楚地识别出同位素的变化规律,划分出8个序列和3个旋回。3个碳氧同位素地层旋回由上至下为:长兴早期的Palaeofusulinaminima旋回,长兴中期的Cru-rithyris-Geinitzina-Clarkinasubcarinata旋回,长兴晚期的Palaeofusulinasinensis旋回。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的异常变化与有机碳的贮藏和氧化相关,而这些变化可能具同时性,记录于整个古华南海水中,从而成为地层对比的良好标志。长兴阶高分辨率碳氧同位素地层的建立,提高了地层的划分精度,为长兴阶进一步的精细地层对比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0.
杨晓勇  陶士振 《岩石学报》2000,16(4):473-481
应用阶段段加热技术,对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的橄榄岩包体和大别造山带超高压榴辉岩进行了裹体CO2的碳同位素组成测定,结果表明,榄岩的δ^13C值变化较大,从-22.8%到+0.7‰到+4.6‰,同样明显不同于前人报道的低δ^13C值(-30‰20~-20‰)特征,大别造山带榴辉岩的δ^13C变化从-18.5‰到+4.6‰,同样明显不同于前人报道的低δ^13C值(-30‰~-20‰)特征。榴辉;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