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本文利用功率谱和交叉谱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东北夏季气温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序列的周期振荡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东北夏季气温存在3.5年的显著周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也有3.5年的振动周期;二者在2.3年振动周期附近有很好的关系,并且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变化超前于东北夏季气温0.33年。  相似文献   

2.
利用功率谱、交叉谱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气温民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序列的周期振荡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发现,东北气温存在3.5年的显著周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也有3.5年的振荡周期。二者在2.3年振动周期附近有很好的关系,且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变化超前于东北夏季气温0.33年。  相似文献   

3.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统计诊断和数值试验方法讨论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研究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持续异常,引起南海-菲律宾附近地区对流异常的持续,从而导致东亚大气环流的持续异常;同时指出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和夏季海温异常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并非是线性叠加,海温持续性异常对东亚夏季气环流的影响在季节时间尺度上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NCEP高度场、风场及OLR资料,分析了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春夏季节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年,南海-菲律附近出现异常反气旋,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偏西(副高5月占据南海),南海季风爆发迟;而春季海温偏冷年,南海-菲律宾近出现异常气旋,西太平洋副高偏弱偏东(副高5月东移出南海),南海行风爆发早。数值试验腠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不仅对东亚大气环流春季季节变化有明显影响,而且此影响可持续到夏季。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北南部地区冬季气温异常的海气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51—2005年中国沈阳、通化、营口、丹东气温和北半球500 hPa高度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分析了中国东北南部地区冬季气温的异常变化及其海气背景。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南部地区冬季气温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冬季异常冷暖年份,其同期与前期500 hPa高度和海温距平场分布具有明显不同;前期春季(3—5月)贝加尔湖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变化,西风漂流区海温、赤道东太平洋关键区海温及2个海区海温距平差,对中国东北南部地区冬季气温的异常变化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指示意义。前期夏季(7—9月)赤道东太平洋关键区海温对中国东北南部地区冬季气温异常变化具有指示性。  相似文献   

6.
杨芳林  袁重光 《大气科学》1995,19(5):535-544
本文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设计的两层大气环流模式(IAP-AGCM)研究了夏季赤道东太平洋地区负的海温异常对全球大气及赤道太平洋地区和东亚局地短期气候变化的影响,着重分析了海温异常(SSTA)所造成的降水、高度场、风场以及赤道太平洋地区海表感热和潜热输送等一些物理场的异常,并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影响全球及赤道太平洋和东亚局地短期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利用1951—2008年东北地区夏季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近58 a来东北地区夏季气温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夏季气温存在明显年代际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和总体增暖的趋势。对我国东北夏季气温与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分析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由冷位相转为暖位相后,我国东北夏季气温与同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相关减弱、与黑潮区海温相关增强,我国东北夏季气温与前期各季太平洋海温相关分布差异很大,海温关键区及相关强度都有所改变,这种相关关系的转变可能是造成近几年来利用太平洋海温预测我国东北夏季气温不确定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利用山西省58个台站1960-2009年有观测记录的50年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逐月位势高度场和海温场资料,研究了山西省旱、涝年大气环流特征差异,并进一步讨论了山西省夏季降水异常与赤道东太平洋(Nino区)海温异常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夏季降水异常年从前期春季到同期夏季,欧亚中高纬度500hPa位势高度的大气环流存在异常,尤其是乌拉尔山高压脊、贝加尔湖低槽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大尺度环流系统都有明显的变化;850hPa风场上蒙古气旋南部纬向风的异常,以及我国东部到华北地区经向风(东亚夏季风)的异常,是直接影响山西省夏季降水的重要环流因子;赤道东太平洋秘鲁冷水舌和太平洋东岸暖水舌均是山西省夏季降水的敏感区,其中Nino区域前期春季海温异常对山西省夏季降水的环流系统有显著的影响,即Nino区域前期海温偏低有利于山西省夏季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9.
山东夏季降水与北太平洋SST和大气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计算发现赤道东太平洋和北太平洋流区海温与山东夏季降水相关性好,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山东夏季旱涝年同期,前期SST异常的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相互关系,发现同期SST异常显著,前期赤道东太平洋SST负异常与500hPa,大气环流负WP相关型关系密切,北太平洋流区海温异常很可能受环流异常的调制,利用2-4月高相关区SSTA做当年夏季降水趋势预测的试验和利用赤道东太平洋区3月、北太平洋流区7月海温做长期夏季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夏季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山西省58个台站1960-2009年有观测记录的50a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位势高度场、NOAA逐月海温场资料,研究了山西省旱、涝年大气环流特征差异,并进一步讨论了山西省夏季降水异常与赤道东太平洋(Nino区)海温异常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夏季降水异常年从前期春季到同期夏季,欧亚中高纬度500hPa位势高度的大气环流存在异常,尤其是乌拉尔山高压脊、贝加尔湖低槽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大尺度环流系统都有明显的变化;850hPa风场上蒙古气旋南部纬向风的异常,以及我国东部到华北地区经向风(东亚夏季风)的异常,是直接影响山西省夏季降水的重要环流因子;赤道东太平洋秘鲁冷水舌和太平洋东岸暖水舌均是山西省夏季降水的敏感区,Nino区域前期海温异常对山西省夏季降水有显著的影响,即Nino区域前期海温偏低有利于山西省夏季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1.
Using correlation analyses, composite analyses, an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tmospheric cold source over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atmospheric/ocean circulation is discussed. In winter, the anomaly of the strong (weak) atmospheric cold source over the eastern plateau causes low-level anomalous north (south) winds to appear in eastern China and low-level anomaly zonal west (east) winds to prevail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from spring to autumn. This contributes to the anomalous warm (col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the following autumn and winter. In addition, the anomalous variation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ver the equatorial middle and eastern Pacific in winter can influence the snow depth and intensity of the cold source over the plateau in the following winter due to variation of the summer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相似文献   

12.
张霏燕  徐海明 《气象科学》2012,32(6):629-637
利用1958—2007年全球海温、位势高度月平均资料和中国东北地区64个测站的夏季地面气温等资料,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极端低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近50a来中国东北夏季极端低温事件频数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主要存在两种模态:全区一致变化型和南北反相变化型;(2)东北夏季极端低温频数与乌拉尔山高压,东亚大槽,阿留申低压,东北冷涡密切相关;(3)东北夏季极端低温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存在遥相关关系。在1990s初期以前,在E1 Nino发生年或翌年基本都对应东北夏季极端低温年,但1990s初期开始,El Nino发生年与东北地区夏季极端低温的对应关系遭到破坏;(4)东北夏季极端低温事件频数的年际变化与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表明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会影响东北地区上空的环流,致使东北夏季极端低温异常。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NCEP height, wind and OLR data, the influence of spring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SSTA on the seasonal change from spring to summer of eastern Asian circulation has been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 that related to the warm (cold) spring SSTA in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 (cyclone) circulation emerges around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Philippines, the strong (weak)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locates to the west (east) of its normal position, which induces to the late (early) on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have also shown that the remarkable influence of spring SSTA in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on the spring seasonal change of eastern Asian circulation will last till summer.  相似文献   

14.
张海燕  陶丽  徐川 《大气科学》2022,46(4):859-872
本文利用1958~2018年期间海表面温度(SST)异常和湍流热通量异常变化的关系,探讨了其与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相关的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在不同海域的海气相互作用特征。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黑潮—亲潮延伸区(KOE)表现为显著大气强迫海洋,赤道中东太平洋表现为显著海洋强迫大气;在年代际尺度上,PDO北中心表现为大气强迫海洋,加利福尼亚附近则表现为显著海洋强迫大气。进一步分析表明:加利福尼亚附近区域是北太平洋准12年振荡的关键区域之一,与PDO准十年的周期类似,加利福尼亚附近的冷(暖)海温对应其上有反气旋(气旋)型环流,赤道中太平洋海水上翻和北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区域经向风应力的变化是北太平洋准12年振荡的另外两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赤道西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采用了p-σ五层原始方程模式模拟并研究了赤道西太平洋-印度洋海温距平场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计算了四种不同的海温距平试验方案。试验结果表明赤道西太平洋海温正距平使对流层下层的印度低压明显加强,副高北挺,季风槽加深,同时加强了对流层上层的反气旋环流。赤道西印度洋暖海温的模拟结果与赤道西太平洋暖海温对上述系统的影响相反,而赤道西印度洋冷海温对季风环流的影响与赤道西太平洋暧海温的影响一致。试验进一步表明赤道西太平洋-印度洋海温距平的纬向梯度方向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是主要的,这一结论与实际观测结果一致。本文进一步讨论了赤道海温距平对越赤道气流、印度洋赤道东-西纬向环流和非绝热加热场的影响,结果都表明赤道西太平洋海温正距平和赤道西印度洋海温负距平的模拟特征与反El Nino年亚洲夏季环流特征类似,而赤道西印度洋海员正距平的模拟特征与El Nino年亚洲夏季坏流特征类似。  相似文献   

16.
冬夏东亚季风环流对太平洋热状况的响应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冬夏隔季韵律关系一直是我国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的一个重要依据,然而迄今为止对它们之间的物理过程及成因机理并不十分清楚。利用NCEP/NCAR全球2.5°×2.5°网格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1951~2000年冬夏东亚季风环流异常变化与太平洋海面温度(SST)的关系及对关键海温区响应机理。研究指出:冬夏东亚季风环流隔季韵律关系及其年际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SSTA)变化密切相关,冬季赤道东太平洋出现La Ni~na(El Ni~no)型的SST分布,有利冬、夏东亚季风环流加强(减弱),其影响过程通过赤道Walker环流强(弱)以及东亚地区Hadley环流强(弱)过程完成。冬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是冬、夏东亚环流季节以及年际变化的一个重要外强迫因子。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南方盛夏气温主模态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媛  丁婷  高辉  李维京 《大气科学》2018,42(6):1245-1262
利用NCEP/NCAR大气环流资料、HadISST海温数据以及中国160站气温数据等,通过EOF分解、线性相关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我国南方盛夏气温异常的主导模态及其所对应的关键环流系统和可能的海洋外强迫信号。结果表明:我国南方盛夏气温偏高有两种不同的分布模态,一是以江淮地区为中心的江淮型高温,二是以江南和华南为中心的江南型高温,导致这两种高温型发生的环流影响系统和海温外强迫因子均有显著差异。影响江淮型高温的关键环流系统是高低空正压结构的高度场正距平和偏弱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而影响这两个关键环流系统的海洋外强迫因子包括热带印度洋至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分布型及北大西洋中纬度的暖海温异常。2016年盛夏江淮型高温的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均表现出典型江淮型高温年的特征,更好的证明了统计分析的结论。而江南型高温的关键环流系统主要是加强西伸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其海洋外强迫因子包括前冬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暖海温异常和春季-盛夏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型暖海温异常,其中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影响更为持续和显著。  相似文献   

18.
1986—1987厄尔尼诺事件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荣华 《大气科学》1994,18(Z1):847-855
用高分辨率自由表面热带太平洋环流模式,在观测到的风应力和热量、水汽通量驱动下,对1986—1987厄尔尼诺(E1Nino)事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各种变量场的时空结构及其演变表明,模式成功地模拟出1986—1987厄尔尼诺现象。始于1986年年中,赤道西太平洋的西风异常所推动的向东表层洋流不断向中、东太平洋输送暖水,至11月份,大量暖水在日界线附近堆积,造成海面上升(达32cm)和斜温层(用20℃等温线深度表示)加深。1986年年底的强西风异常激发出赤道Kelvin波,并向赤道东太平洋和南美沿岸传播,使那里的斜温层加深和海面上升,且具有双峰结构;Kelvin波所伴随的垂直冷平流的减弱造成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上升;1987年春季在中、东太平洋和南美沿岸地区存在强的正海表温度异常,并伴随着整个赤道太平洋斜温层东西方向变平、赤道潜流弱而中心位置变浅。厄尔尼诺相伴随的热带太平洋环流异常首先于1987年年中从东太平洋开始消失,而中、西太平洋则一直维持到1988年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