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航空救援是目前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最有效的灾害应急救援手段。在我国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及芦山地震应急救援中,航空救援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地震航空救援能力的强弱对于各国能否最大程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地震航空应急救援能力严重不足,与地震灾害频发的国情不相适应,也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通过研究近年来我国大震巨灾航空救援震例,分析我国地震航空救援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参考国外相关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地震应急救援专业特点,提出了推进我国地震航空救援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了解普通公众对地震灾害感知程度,为减少灾害损失和区域防震减灾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四川汶川8.0级地震陕西南郑灾区公众对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结果表明:(1)在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方面,公众的防震减灾技能最差,地震灾害知识和震后情绪与信息的传播较差,自救互救实况较好,综合水平与能力还很不理想;(2)普通公众掌握的地震知识准确性和理解深度还有待加强;(3)增强区域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公众掌握防震减灾技能的程度及普通公众自救互救知识和能力;(4)当地政府的针对性宣传和权威媒体的报道是震后公众获取地震灾害信息的主要渠道,因而推进政府地震灾害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是减轻灾害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交通系统震害及震后抢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发生的8.0级强烈地震,是我国1976年唐山7.8级地震以来破坏最严重的一次地震。地震造成的遇难人数超过8万。汶川地震造成灾区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严重破坏,包括公路、铁路、航空三大交通系统严重破坏。交通受阻一度成为震后开展应急救援和恢复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地震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综述了汶川地震对交通系统的影响,总结了各交通系统的震后应急抢修情况。  相似文献   

4.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汶川地震属老龄化社会条件下的重大地震灾害。这种类型的地震灾害,老年人具有避难弱者的主要特征-死亡率高,且易发应激反应与震灾关连死。老年人的自理能力、自救能力、互救能力与救援需求是研究老年人应急救援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应急救援措施是有效救援的方法、途径和路向。灾前预防措施与灾后应急救援措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老年人应树立积极抗震减灾观。灾时,配置适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确保老年人的生存条件、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和防疫条件。关爱鳏寡孤独和空巢老人,减少震灾关连死。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了解普通民众对汶川MS8.0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程度,并为政府防震减灾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结构体系设计了普通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调查问卷,主要指标体系包括地震灾害知识、防震减灾技能、自救互救和震后信息传播等4个方面。基于权重和赋分,构建了指标体系各部分评价模型和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总体评价模型,以此来计算普通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综合得分。测评结果表明:1)勉县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综合水平与能力均处于不及格水平;2)在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方面,民众的防震减灾技能最差,对地震灾害知识的了解水平次之,而震时及震后自救互救与震后信息传播2个层面稍好一些;3)普通民众对地震知识和观点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对复杂、抽象的地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地震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和深层次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4)从震后民众获取地震灾害信息的主渠道来看,加大政府关于地震灾害知识和防灾技能的宣传力度以及使地震信息公开透明化是降低地震灾害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全球发生的历次大地震都把震后救援和黄金72小时放在首位,但是地震灾区的通信及网络环境极为复杂,常规的网络接入模式在灾害发生时很难保证现场与后方指挥决策部门的实时数据及通信传输。根据近年来发生的严重破坏性地震,尤其是汶川、玉树等地震的灾后救援情况和带来的破坏情况,针对地震现场的具体通信状况以及地震救援现场的网络通信需求,对如何确保地震现场的通信系统能够畅通,以保证前、后方决策部门之间通信无堵塞的问题,以及地震现场应急通信的几种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针对国内、外震灾后应急通信系统不同的组成方式和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并从救援现场信息流量、应急通信网络架构和指挥中心等方面对系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震后应急救援宏观决策中,地震压埋人员的实时伤亡状态是最重要的定量指标和参考依据。因此,以置信度区间为工具,对影响伤亡状态的参数即初始伤亡指数Co、囤陷环境S和体质综合指数B进行了区间分析,建立了实时伤亡状态模型,并以汶川地震灾区为例,对不同人员的伤亡状态进行了预估,预估值与实际情况的误差为10%左右,表明该模型可供震后应急救援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调查、专家组访谈、实地调查等方式搜集资料,从决策部署和组织指挥、自救互救、医疗救治与卫生防疫、紧急安置等方面对玉树7.1级地震抢险救灾活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对加强地震政府网站地震突发事件信息保障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政府网站是地震行业面向社会宣传防震减灾工作、服务公众的重要窗口.汶川、玉树地震后,地震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地震政府网站已成为社会公众和主流媒体、网站获取地震信息的重要平台,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地震政府网站在汶川、玉树等地震突发事件中信息保障工作的实践,从网站应急制度建设、编制网站应急预...  相似文献   

10.
1975年2月4日在中国辽宁省南部发生的海城7.3级地震,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这次地震作了较成功的预报,并采取了某些预防措施,使地震灾害大大减轻,人员伤亡大大减少。本文在“地震区域背景、地震参数及灾害情况”一节中指出了地震所处的活动构造背景、地震情况、震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密度以及灾害损失。在“震前对策”一节中说明,确定地震危险区后,如何组织监测、预报系统,怎样发布预报和采取防震措施。在“震时应急对策”一节中阐明,如何对待这种突然事件的发生,争取时间自救、互救,减少人员伤亡。最后三节概述了震后早期、震后晚期的抗震救灾对策,以及海城地震预报、预防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趋势预测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纲  刘杰  王博  郭铁栓  张永仙  周龙泉 《地震》2011,31(3):64-76
本文整理了自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至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前, 年度地震趋势预测和日常会商中提出的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及其分析意见。 结果表明, 玉树7.1级地震前存在一些较为明确的有关地震活动水平和危险区域判定的预测依据, 但由于玉树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较弱, 缺乏较为可靠的中短期前兆异常, 因此未将该区划定为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 仅在我国大陆地震形势预测和强震主体活动地区估计上有所涉及。 2010年青藏块体中东部地区强震危险性增强, 但由于玉树地区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以平静为主, 地震前兆数量也较少, 因此未能在玉树7.1级地震前形成短临预测意见。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全局小波能谱法对2008年四川汶川MS8.0地震、 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地电、 地磁场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① 在汶川地震震中周围的台站观测到震前地电、 地磁场全局小波能谱值增大的现象; ②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代乾等3个地电、 地磁台站在玉树地震前均发生显著的小波能谱增大的现象, 震后恢复; ③ 对于上述两次大震周边地区的不同台站的不同测道, 在震前多次出现谱值时间上同步增大或减少的现象; ④ 距玉树地震震中距离相同的山丹和古丰地电场台站, 北南、 北西测向长极距在地震前后能谱值的变化几乎一致. 基于上述分析, 初步研究认为震源孕育激发的电磁辐射是造成震前电磁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和2010年玉树大地震将许多县城夷为平地。为纪念这特定的历史事件,一些受地震破坏的建筑物和文物建筑遗址被定位为地震遗址,需对其进行抢险加固。本文以北川老县城K06商住楼和玉树县格萨尔宾馆为例,介绍了地震遗址的破坏情况,分析了破坏的原因,初步探讨了地震遗址的加固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玉树和汶川地震前后区域水平形变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国华  杨博  占伟  陈欣  华彩虹  王利 《地震》2012,32(2):40-51
以1999—2007年和2009—2010年两个时间段的GNSS观测资料为基础, 借助于多核函数解析、 滤波和应变场的无偏算法以及区域无旋转基准, 在运动场连续变化的条件下获得了玉树MS7.1和汶川MS8.0地震前后青藏高原东南地域运动与形变场, 并得到如下基本认知: ① 玉树和汶川地震前震源区构造活动在空间和较长时间上明显弱化, 最大正应变和最大剪切应变均处在区域构造活动的最低水平。 ② 与地震破裂相应的旋剪形变最大部位既不位于震源区也不远离震源区, 似乎存在某种协调有序活动, 玉树地震发震构造断裂带基本上处在区域右旋活动与左旋活动的过渡区上, 而左旋活动最大条带却为平行于该断裂带且相距约150 km的东北构造活动区内; 汶川地震发震构造断裂虽处在右旋活动的龙门山断裂带上, 但右旋活动最大条带为平行于该断裂带且相距约200 km的西北活动区内。 ③ 玉树地震震时较大水平形变的范围较小, 汶川地震震后水平形变仍较突出。 ④ 理塘—德巫断裂带的北段及周边地区应给予关注, 面应变为象限分布图像, 最大正应变和最大剪切应变均显示闭锁的迹象。  相似文献   

15.
收集和统计了2008年汶川MS8.0地震、2010年玉树MS7.1地震和2013年芦山MS7.0、岷县MS6.6地震引起的中国大陆井水温同震响应现象,分析了其特征。结果显示:这4次地震对中国大陆地下流体影响显著,井水温同震响应特征有很大差异,后三次水温同震响应范围、幅度和持续时间远不及汶川地震,即使震级相差不大的玉树和芦山地震,同震响应的特征也不尽相同。最后探讨了这种现象的成因机理。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液化砂砾土土性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砂土液化问题的研究特别是砂土液化的判别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在国内外现行的规范中充分反映,而砂砾土由于颗粒大、透水性好,普遍认为地震时孔压不至于上升至液化的程度,往往将其划分为非液化土类。通过调查汶川地震砂砾土液化情况以及勘察试验获取其土性资料,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液化砂砾土的地质背景及土性特征。主要认识为:①以往国内外砂砾土液化实例虽然有限,但已经表明松散-稍密的砂砾土在一定的地震强度下仍有可能发生液化,而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大量砂砾土液化的事实,说明笼统地将砂砾土划归为非液化土类的做法有误;②汶川地震液化砂砾土的颗粒级配范围涵盖了国内外其他地震的颗粒级配,研究汶川地震的砂砾土液化问题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以此建立的砂砾土液化评价方法在国际上应具有通用性。  相似文献   

17.
朱鹏宇  程佳  杜龙 《中国地震》2022,38(4):651-661
对地震伤亡人口的预测需要同时考虑地震破裂特征本身、灾区人口及其生活环境等特征,其是一个典型的复杂预测系统。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方法和1976—2020年间78次地震伤亡事件,构建了中国大陆地震伤亡预测模型,综合使用发震年代、发震时刻、发震季节、Ⅵ度及以上区域受灾面积、Ⅵ度及以上区域受灾人口数、震源深度、极震区烈度和震源机制类型等8个参数,对包括2008年汶川8.0级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在内的9次地震事件进行了预测检验。结果显示,该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中小地震的伤亡人口特征,除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外的7次地震伤亡事件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均在一个数量级上,对于2008年汶川8.0级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预测值明显小于实际伤亡人口;其中玉树地震发震断层位于玉树州府结古镇之下,造成了相对较多的人口伤亡数量;汶川地震的伤亡人口数量不仅由地震直接导致,还包括了地震滑坡等次生灾害引起的伤亡数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考虑黏弹性地壳结构和精确震源参数的震后形变模型,计算了玛尼、昆仑山口西、汶川地震所形成的同震和震后形变场的变化过程与特征,结果显示玛尼地震的震后形变场有利于昆仑山口西地震的能量积累,玛尼地震与昆仑山口西地震的震后形变场对汶川地震的作用不明显,而这三次地震总的震后形变场在玉树断裂带附近形成了一个明显带有左旋性质的...  相似文献   

19.
几次大震前的地面和空间电磁场变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非线性谱估计方法(MEM方法)、电/磁场脉冲能量统计方法,处理了四川汶川MS8.0 (2008)、新疆于田MS7.3 (2008)和青海玉树MS7.1 (2010) 地震及强余震附近的地面电/磁场和Demeter卫星电离层磁场观测数据,研究了地震电/磁场变化,得到:在震中附近及周围出现了震前地电/地磁场极低频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