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毛烏素沙地南沿的历史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北辰 《中国沙漠》1983,3(4):11-21
据《史记》周本纪、秦本纪、匈奴列传及《汉书》匈奴传等记载, 西周初年(约当公元前11世纪), 武王乘推翻殷王朝之势, 驱逐严允(即匈奴)于泾渭之北, 可知当时泾、渭以北都是玁狁的活动区。严允是游牧民族, 从而可以想见今之陕北及鄂尔多斯在三千多年前乃是严允族的游牧地区而不是周人的农耕地区。  相似文献   

2.
汪祺 《中国地名》2014,(7):33-34
玄武,是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且法力无边的神兽之一,与白虎、朱雀、玄武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神兽。玄武,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相通。玄,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询问祖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以后,玄冥的含义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3.
死长城     
我觉得是这样:如果还有墙体,哪怕很矮,外行人一看,没错,这是墙,人垒的,这种长城就还是活的。破烂是破烂,只是受了创伤,残了,但没死。如果只是一个土石埂,外行人见了,以为是天然的,这种长城,就是死的。在大青山上,我看到的,都是死长城。这里的长城,大都是战国和秦长城,那么老了,死是自然的。什么东西太老了都得死。  相似文献   

4.
一、加快人才开发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激烈的市场竞争,表面看来是产品质量,价格的角逐,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为只有占据人才优势,才会有高质量的产品,才会有运用自如,灵活多变的价格对策,才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人才缺乏问题。首先,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其次,人才构成不合理。其三,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这就使许多占有较大资源优势的行业,不能形成发展优势,从而造成乡镇企业发展中的畸形状态。  相似文献   

5.
南疆写意     
“八千里路云和月”。飞山越岭 ,载驰载驱 ,总算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新疆巴音郭楞 ,蒙古自治州的首府———库尔勒。这里与沈阳有两个小时的时差 ,八点钟才亮天。可是 ,没有六点 ,我的一枕还乡幽梦就被报晓的鸡鸣唤醒了。看来 ,生物钟是不因地域的远近而变的。因得诗二句 :南疆满目风情异 ,剩有鸡啼似故乡。离开乌鲁木齐时 ,正值漫天飞雪。天山山脉 ,这条大约三至五亿年前从茫茫古海中腾冲出世的巨龙 ,此刻更是银妆素裹 ,鳞甲飞扬 ,器宇轩昂 ,夭矫万仞。天山路上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确是一番壮美的景观。想象中 ,气温…  相似文献   

6.
针对城市环境地质研究现状,做了简单的论述。首先,分析了城市环境地质研究现状。其次,围绕城市环境地质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展开了论述。最后,提出了城市环境地质研究开展建议。现阶段,各地区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城市化建设。地质环境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城市规划和建设。基于此,加强此课题的研究,明确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多的数据信息,有着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特殊的地质环境,孕育了这里神秘的湖光山色。泸沽湖,以它的质朴秀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世外桃源”。泸沽湖,意即“山沟里的湖”,以湖心为界,西部属云南宁蒗县,东部属四川盐源县,海拔约2700米,面积50平方千米,是由断层陷落而形成的高原湖泊。整个湖泊,状若马蹄,平均深度40米,最深处93米。由于泸沽湖地处偏僻,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水质纯净,具有原始的朴素美。“泸沽秋水阔,隐隐浸芙蓉。并峙波问鼎,连排海上峰。倒涵天一碧,横锁树千重。应识仙源近,乘槎访赤松”。泸沽湖,清潋幽深,一日四时,姿色各异。周围山峦起伏,使人流连忘返。湖光山色,…  相似文献   

8.
向长江,入东海,滔滔赤河浪。千年流,万年淌,滚滚不尽望。赤水河,你由千溪万沟汇集,有战士宽广坦荡的胸怀。你在云贵之巅发出,有英雄气冲霄汉的胆量。你是长江的儿子,领略过历史的惊涛骇浪。你是长征的丰碑,谱写过红军四渡的诗章。你是祖国山水的一分脉搏,同华夏儿女的心脏一起跳荡。赤水河,你为什么叫赤水河?相传,远古,云贵高原还是茫茫汪洋,有一条赤色巨龙在这一带弋游戏水。山河巨变,沧海桑田,赤龙就化做了河流,缠绕在滇、黔、川边境,孕育了千万生灵,滋润着莽莽群山……传说虽不可信,但赤水河久远的历史是有据可查的。赤水河汉代称大涉水,…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高原农业开发和生态变迁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农业开发,以汉、唐、清三代最为恢宏。从唐代开始,该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恶化,渐向沙漠生态转变。不合理的农业开发通过直接与间接的作用,诱发、促进了沙化的发生发展。鄂尔多斯高原的现代农业开发,应以史为鉴,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道路,重新分配人口,安排生产。同时,要充分发挥、协调各种科学技术的生态、经济作用。在缺乏灌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径流农业。  相似文献   

10.
正每一个城市大都有属于自己地标式的风景,或建筑,或遗迹,或园林,亦或自然景观。比如北京,有天安门、故宫、长城。比如南京,有中山陵、雨花台、长江大桥不一而足。这些就像城市的名片,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以及它所赋予给城市的厚重和内涵。当然,作为一个异地旅人,乍去一个陌生的城市,首先想到的就是城市的地标。春节期间,我去了一趟澳门。去澳门看看,是我多年的梦想。这个梦想由于多种原因直到今年终于成行。说实在的,这应该感谢在深圳工作的儿子。要不是在深圳欢度春节,期间呆上半个  相似文献   

11.
萨拉乌苏河地区粘土矿物组合分析与古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卢小霞 《中国沙漠》1985,5(2):27-35
萨拉乌苏河嘀哨沟湾剖面中晚更新统下部萨拉乌苏组,晚更新统上部的城川组中部,全新统中下部河湖沉积或黑垆土中的粘土矿物组合以伊利石为主,但伴有少量的高岭石类矿物;而晚更新统上部的城川组上下部,全新统上部嘀哨沟湾组以风成沙为主的粘土矿物组合均以伊利石-绿泥石为主,并有少量的蒙脱石。萨拉乌苏河雷家咀子、马达渠以北西北部梁地的第四纪地层中的粘土矿物组合与萨拉乌苏河嘀哨沟湾剖面的结果基本吻合。这表明本区第四纪风成沙与黄土是在相对干冷气候下沉积的,而河湖相、湖沼相及古土壤是在相对暖湿的气候下形成的。由本区第四纪地层中的粘土矿物组合,反映自晚更新世以来,本区气候曾经历暖湿→干冷→温湿→干冷→暖湿→干冷的多次更替,大体与北半球的玉木——里斯间冰期、前玉木冰期、玉木间冰阶、玉木主冰期、冰后转暖期和新冰期气候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2.
220 ka以来萨拉乌苏河流域地层磁化率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萨拉乌苏河流域滴哨沟湾剖面磁化率变化结果表明:近220 ka来我国北方气候变化极不稳定,存在着不同尺度的频繁变化,特别是寒冷气候阶段变化尤为频繁,其中倒数第二次冰期存在5个气候旋回,末次冰期存在10个气候旋回。这些气候变化与深海氧同位素、极地冰芯反映的全球变化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反映了该区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的一致性。控制本区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全球冰量变化及太阳辐射影响的东亚季风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的评估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根据近20年中国在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主要文献,对中国(特别是中国东部)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进行了综合评估。主要结论有:(1)在中国东部,虽然20世纪暖期的温暖程度非常明显,但至目前为止的研究结果显示,其温暖程度和波动幅度可能尚未超过过去两千年曾经出现过的最高水平。(2)中国东部降水同样存在数百年的趋势变化,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别是华北与江南的低频变化趋势几乎相反。就东部地区的总体变化趋势而言:280′sAD以前,相对湿润;自280′SAD开始,逐渐变干;而至1230′SAD以后,则维持在一个相对较干的水平上。(3)中国西部的温度变化趋势与东部基本一致,但中世纪暖期与小冰期不如东部明显。(4)中世纪暖期,中国东部的华北地区相对干旱,江南则相对湿润;而在小冰期,华北地区则相对湿润,且整个东部地区的降水变率增大。  相似文献   

14.
上海东部地区晚第四纪沉积的孢粉组合及古环境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张玉兰  贾丽 《地理科学》2006,26(2):186-191
通过对上海东部地区南汇鹤鸣孔、东海1井、高桥G2孔3口钻井晚第四纪地层的孢粉研究,划分出了6个孢粉组合带和3个亚带,恢复了本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6个阶段:第1阶段晚更新世晚期,反映气候凉冷稍湿;第2阶段前北方期,反映气候温凉略湿;第3阶段北方期,反映气候温和略干;第4阶段大西洋期,反映气候热暖潮湿;第5阶段亚北方期,反映气候温暖略干; 第6阶段亚大西洋期,反映气候温暖湿润。这为本地区晚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15.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规律   总被引:18,自引:11,他引:7  
以临夏塬堡末次冰期中晚期黄土剖面为基础,选用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末次冰期以来同期异相或同期同相的气候记录与研究剖面进行对比分析后表明:位于西风气流控制的新疆地区全新世气候总体表现为偏干偏冷,晚期较为温暖的特点.其气候波动的幅度和频率较低。而位于季风环流控制的其它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反映了同样的变化规律,即早全新世的升温波动期、中全新世的温暖稳定期和晚全新世的变冷期,其气候波动的幅度和频率较快。而无论是西风气流控制的新疆地区,还是季风环流影响的其它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末次冰期气候变化均表现为早晚期的干冷期和中期的温湿期,尽管其干冷和温湿的程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选用甘青地区达连海、青海湖、苏家湾、大地湾4个典型高分辨率的钻孔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阐明了该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变化规律与主要气候事件,初步探讨了该地区植被纬向时空演化规律。结果显示末次冰消期大致开始于15.2~14.6 ka BP之间,冰消期期间该地区气候表现为冷暖波动频繁,气候不稳定,植被类型由东向西为草原-荒漠化草原。全新世早期阶段10.4~8.2 ka BP气候表现为温干,植被类型由东向西为疏林草原-草原。全新世中期8.2~4.3 ka BP气候温暖湿润,植被发育良好,由东向西出现森林-森林草原植被。4.3 ka BP以后该地区气候总体向凉干方向发展,3.9~3.4 ka BP期间陇中地区气候波动较显著,植被类型草原-森林草原交替出现。晚全新世后期2.3~0 ka BP气候冷干,从东到西发育草原-荒漠化草原植被。  相似文献   

17.
对新疆伊犁河谷可克达拉剖面(TKP)晚全新世沉积粒度参数及其气候意义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为植被较好、输沙势较弱的沉积环境。可以划分为5个气候变化阶段:3.71~3.06 ka B.P.风力由强到弱,气候暖由干到凉湿;3.06~2.78 ka B.P.风力很强、气候暖干;2.78~2.10 ka B.P.风力较弱,气候湿润;2.10~0.5 ka B.P.前期风力振荡频繁,气候较湿润;后期风力减弱、气候冷湿、成壤作用较强;0.50 ka B.P.以来,以相对冷湿为主,最近100 a来风力加强、气候趋于暖干。各阶段起止与全球气候变化基本一致,但受西风环流传递北高纬大西洋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各气候期水热组合呈现典型西风带模式特征。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侵蚀期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2,他引:10  
赵景波  杜娟  黄春长 《中国沙漠》2002,22(3):257-261
黄土高原在沉积的同时也存在着侵蚀,主要是流水、重力等因素造成的。这种侵蚀会受到气候、构造运动以及人类活动控制。资料显示,黄土高原存在3种基本的侵蚀期,一是气候侵蚀期,二是构造侵蚀期,三是人为因素侵蚀期。此外还有气候与构造共同作用产生的侵蚀期和构造与人类共同作用产生的侵蚀期。温湿期风尘堆积少,降水量增多,流水动力增强,是黄土高原理论上的侵蚀期。构造抬升引起侵蚀基准面下降,进而导致黄土高原加快侵蚀,出现构造侵蚀期。人类活动破坏了黄土高原的植被和土层结构,导致黄土高原侵蚀加剧,从而出现了人类因素引起的现代侵蚀加速期。在黄土发育的冷干期,由于植被稀疏,侵蚀量大于温湿期,但堆积量远大于侵蚀量。要改变现代侵蚀状况,就应当加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9.
萨拉乌苏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苏志珠  董光荣 《地理科学》1996,16(3):266-273
从历史回顾、分歧焦点和新进展三个方面,评述和总结了中国北方重要的第四纪地质问题之一--萨拉乌苏地层研究所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冬其剖面的化学元素与粒度分析表明,末次盛冰期以来区域冬夏季风总体上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气候出现多次冷干-暖湿旋回。15.82 ka BP之前冬季风最强,夏季风最弱,为末次盛冰期时的冷干气候,但21 ka BP之前气候可能寒冷偏湿。15.82~9.5 ka BP夏季风明显增强,冬季风衰弱,气候明显转暖,其中老仙女木时期(14.7~13.7 a BP)和新仙女木时期(12.1~9.5 ka BP)气候相对冷干,而B-A时期(13.7~12.1 ka BP)气候相对暖湿。全新世以来冬夏季风出现多次波动,9.5~7.0 ka BP夏季风相对较强,气候相对暖湿;7.0~5.1 ka BP冬夏季风强弱交替频繁,气候出现冷干-暖湿旋回;5.1~2.7 ka BP夏季风总体较强,气候温暖湿润;2.7 ka BP 之后冬季风明显增强,气候趋于冷干。此外,区域冬夏季风演变过程与极地冰芯记录的冷暖事件大体一致,可以认为共和盆地气候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