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新生代辽河盆地区域应力场变化及其成因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新生代辽河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受控于多期区域应力场变化。对构造现象、火山活动、层序充填型式等多种实际资料的分析表明:辽河盆地经历了侏罗纪末-白垩纪早期、古新世中后期、始新世中后期、中新世等右旋张扭应力场作用阶段,以及白垩纪晚期-古新世初期、始新世早中期、渐新世、上新世以来等左旋压扭应力场作用阶段。区域应力场变化可以用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引起的岩石圈板块活动及触发的深部过程来解释,亦与先期构造形迹和盆地边界条件有关。不同区域应力场的转化不仅导致了盆地演化的旋回性,也为辽河盆地及其邻区中新生代多套含油气层系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大民屯凹陷古潜山裂缝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垂直缝和高角度斜交缝是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太古宇和元古宇古潜山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裂缝的形成和演化受燕山期的挤压构造应力场以及喜马拉雅早期的右旋张扭应力场和晚期的右行走滑构造应力场控制.对应于构造期次,可将裂缝体系分为早、中、晚3个形成期.早期裂缝体系以压性裂缝为主,中期以张性裂缝为主,晚期以张-剪性裂缝为标志.裂缝的性质和发育程度受构造应力场和岩性控制,超压流体有利于裂缝的开启.  相似文献   

3.
中国沉积盆地演化与旋回动力学环境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刘和甫 《地球科学》1996,21(4):345-356
中国沉积盆地可以划分为克拉通盆地,裂陷盆地,压陷盆地和走滑盆地4大类,这些盆地的上受联合大陆形成和裂解两大构造阶段所影响,在空间上受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造域两大构造体系所制约,中生代和新生代盆地形成与古生代克拉通盆地和克拉通边缘盆地之间存在反转性,再生性和新生性。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盆地覆盖区古构造应力场分析一直是盆地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难题。本文在对库车坳陷不同层位地层进行系统取样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用岩石磁组构恢复古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测试结果与构造变形分析相一致;用岩石声发射测量系统筛分不同构造运动期次,并确定各期次有效最大主压应力大小,研究结果表明,测试构造期次与研究区构造地质分析期次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应变椭球体理论,对东海陆架盆地地质应力场进行了分析,在东海陆架盆地中北西西向断裂自中新生代以来,表现了张性的特征,对油气的储盖均起着破坏作用。除北西西以外的其它方向的断裂,在长期压应力作用的情况下,最终均转变成压性、压扭性的断裂,其中反转构造对油气的储集和保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地应力是地壳岩石介质内部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和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变化,构成地应力场。按照应力场的形成和活动年代划分为古构造应力场和现代构造应力场,存在于当前地壳内的地应力场,叫做现代构造应力场;古构造应力场是指相对较老地质时期的构造应力场,可按其具体地质时期进一步详细划分,诸如燕山期构造应力场等。含油气盆地内的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以及破坏再聚集的过程与盆地所处环境  相似文献   

7.
孙自明 《西北地质》2015,(2):150-158
和什托洛盖盆地位于新疆西北部,是在西准噶尔晚古生代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之上发育的一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关于盆地演化和盆地性质的认识分歧较大。为了恢复盆地形成与演化历史,分析盆地性质,采用改造型盆地的研究思路,开展了地震剖面构造解析和区域地质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三叠纪以来该区至少经历了3个成盆与改造期:印支期为挤压坳陷盆地,形成了和什托洛盖盆地的雏形;燕山期为伸展坳陷盆地,晚期遭受走滑-冲断改造,盆地现今南北对冲的构造格局基本形成;喜山期主要表现为先存断裂复活,盆地隆升并遭受强烈改造,最终形成现今的构造地貌形态。尽管不同成盆期的区域应力场和盆地性质各具特点,但各成盆期后期改造阶段的区域应力场特征基本一致,主要受盆地北缘谢米斯台山山前断裂向南冲断和达尔布特断裂左行压扭走滑所形成的压扭应力场控制。因此,和什托洛盖盆地总体是一个由区域应力场性质在中新生代发生多次改变所形成的走滑-冲断改造盆地。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众多,为断陷盆地类型,断层发育也往往表现为正断层形式。对这些盆地性质、形成机制以及正断层的力学性质的认识众说纷纭,但以张、张扭性盆地和张、张扭性断层之说占主导。本文从大地构造体系环境、构造型式特点、区域与局部应力场分析、定向岩心破裂面观察、地震反射信息,晚近时期构造形迹(如天然地震裂隙、断裂)组合规律的地质分析以及正断层控油特点等方面,对盆地及控盆断层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中国东部某些断陷盆地、NE向控盆正断层和盆内主干NE向正断层为扭性或压扭性,其形成缘于构造应力与重力联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沉积盆地演化与联合古陆的形成和裂解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刘一甫 《现代地质》1992,6(4):480-493
中国沉积盆地演化与全球动力学体系有关,可以划分为裂陷盆地序列、压陷盆地序列和走滑盆地序列。在空间上受东特提斯构造体系域与西太平洋构造体系域的制约,在时间上受联合古陆形成和裂解两个构造阶段的影响。因此,在各类原型盆地基础上可以产生反转盆地和复合盆地。中、新生代盆地与古生代盆地之间存在着新生性、再生性和反转性等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李平恩  廖力  刘盼 《地球科学》2017,42(9):1623-1636
近年来,太原盆地内尽管没有强震发生,小震却异常活跃,而研究太原盆地构造应力场的分布和演化规律的工作比较少.采用有限元数值方法,综合考虑区域地质构造差异、主要活动断裂带、地形起伏和岩石圈分层结构,引入深部速度结构,建立包含太原盆地在内的山西地区三维粘弹性模型.以GPS观测值和最大主压应力方向测量值为约束条件,重建研究区现今构造背景应力场.在此基础上,依次模拟了自公元512年以来太原盆地6级以上和山西地震带7级以上历史强震序列.计算结果显示,太原盆地内的3次6级以上历史地震均落在应力场增加值大于0.01 MPa的区域,盆地近年来小震空间分布与现今应力增加值大于0.01 MPa的区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山西地震带内历史强震序列和长期构造加载对太原盆地内3次历史强震均有促进作用,太原盆地的地震活动性明显受区域当前应力水平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大兴安岭呼中火山岩区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场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大兴安岭火山岩带北段呼中火山岩区,在中-晚侏罗世时期,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为NW266°~316°,早白垩世最大主压应力轴为NE12°~50°,显示侏罗纪与白垩纪应力场的应力状态是截然不同的,但都处于拉张环境下。中-晚侏罗世由于NNE-SSW向的拉伸应力场的作用,在本区北部发生构造岩浆活动,形成了上黑龙江断陷盆地如NWW向展布的劲涛-蒙克山中基性火山喷发带,派生的NEE向张扭性应力使前中生代基底构造重新活动,形成大面积火山喷发。而早白垩世在NE-SW向拉伸应力场作用下,"额尔古纳地块"东部形成拗陷带,火山基底构造为NE-NNE向。   相似文献   

12.
早白垩世合肥盆地性质及含油气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地震、电法、盆地模拟等新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对早白垩世合肥盆地的复杂构造及盆地性质、演化进行了深入讨论,认为合肥盆地在早白垩世时属于一个处于由压性应力场向张性应力场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复杂复合盆地,即早白垩世早中期属主要受控于其南侧大别造山带的滑覆冲断类前陆盆地、早白垩世中晚期属主要受控于其东侧郯庐断裂活动的走滑拉分盆地。进而探讨了其拉分盆地内潜在的下白垩统油气系统及其勘探前景。从盆地研究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郯庐断裂的活动及对合肥盆地的油气勘探均具有借鉴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兰州-民和盆地第三纪反"S"形压扭构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兰州 _民和盆地一级构造单元“永登拗陷”内第三纪反“S”形压扭构造 ,并从构造形迹组合、基底断块构造、沉积充填序列、时空变化及构造应力场分析等方面入手 ,论述了其形成机制及对沉积盆地发展演化的影响 ,提出青藏高原隆升效应是本区压扭构造形成的动力来源 ,基底断块构造的潜在影响和区域性左行走滑断裂是其发生演变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相山火山盆地西部SN向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山火山盆地西部已探明多个铀矿床,其中产于NE、NW向构造交接而成的菱形断块内的10个矿床均揭见南北向矿带。文章在阐述相山火山盆地铀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研究了火山盆地西部SN向构造特征及其含矿性,结合区域应力场分析,认为白垩纪、尤其是早白垩世的NNE向区域主压应力作用,导致NE向构造左旋走滑、NW向构造右旋位移明显,由此形成西部菱形断块构造格局。与此同时,NE、NW向构造的共同走滑作用,使得SN向基底构造复活并贯通至盖层或形成新的SN向构造线。构造表现形式为破碎带或裂隙密集带,其构成了导矿构造的配套构造,成为相山火山盆地西部重要的含矿构造。  相似文献   

15.
王建民  张三 《地学前缘》2018,(2):246-253
以志丹油田烟雾峁区块为例,依据大量钻井资料,采用密井网、大比例尺三维建模、宏观对比与局部解剖相结合以及多因素叠合分析的方法,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上的低幅度构造特征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上的低幅度构造广泛发育;稀井网小比例尺条件能较好地反映低幅度构造简单及规则的宏观特性;密井网大比例尺条件则能够精细刻画低幅度构造复杂多样的微观特征。每一支宏观低幅度构造都是由一系列局部具闭合圈闭的微观低幅度构造组合而成;构造轴向基本呈近EW方向,与区域沉积相带展布方向近乎垂直相交,不符合差异压实构造的成因条件;构造应力场作用是区内低幅度构造拥有定向性延伸、排列式褶合、规模化发育、区域性展布、继承性演化等基本特征的源动力。印支、燕山、喜山三期应力场对伊陕斜坡主体的综合作用体现为一种近SN向的挤压及压扭性应力效应,导致沉积盖层产生一系列近EW向伸展且规则排列的鼻状褶曲;同时,由于后两期应力场的调整和影响,使宏观尺度上较为简单明了的印支期低幅度构造在微观尺度上继承性演化,进一步分化为一系列形式更为多样的低幅度构造及其组合,造就了现今伊陕斜坡上"简单又复杂"的特殊低幅度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6.
阜新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众所周知,断陷盆地是地壳形变的产物。地堑式断陷盆地的双侧盆缘断裂一旦形成,被围限的地块便成为一个独立的变形体。区域构造应力场通过地块的力学边界——盆地断裂而发生作用,在盆地内部形成一个从属于区域应力场的局部应力场,即盆地古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野外节理、断层等构造形变的观测分析,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自中生代以来,研究区南、北段古构造应力场在不同时期均有所不同:印支期,北段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向,南段为NE—SW向;燕山期,北段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W-SEE向,南段为NEE-SWW向;喜马拉雅期,北段主要受拉张应力,方向为NNW-SSE向;南段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NE-SSW向。据研究区所处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以及地球动力学背景,分析了研究区构造应力场演化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8.
陕甘宁盆地储层裂缝特征及形成的构造应力场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根据陕甘宁盆地延河剖面、延长川口油田以及长庆安塞油田的裂缝研究资料,分析了盆地内裂缝的走向、成因类型,提出陕甘宁盆地为稳定盆地,盆地内褶皱和断层相对不发育,但裂缝广泛存在;盆地内的E—W向区域裂缝最发育,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其次为NE向裂缝,为喜山期构造运动的产物;野外露头上的裂缝方位和实际注水动态反映的裂缝方位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主要与由裂缝形成期的古构造应力场、现今构造应力场和盆地内砂体的展布方向有关;控制裂缝发育的主要地质因素是沉积相。  相似文献   

19.
NEE向阿尔金主断裂带的新构造运动以左旋压扭性活动为特征,仅西端发育张性构造,并可划分出两期变形,新构造运动强度在时间上自上新世晚期开始至第四纪断裂活动强度增大,在空间上自SWW向NEE方向断裂活动强度逐渐减弱;柴达木北缘的新构造运动可划分为两期,其主要构造特征表现为向柴达木盆地逆冲的前进式叠瓦道冲带,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时的北界相对于第三纪时的北界向南迁移了数十公里;河西走廊盆地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盆地边缘断裂的逆冲兼走滑,盆地接受新生代沉积、盆地内第三系的轴面南倾的褶皱;NEE向阿尔金主断裂带与其南侧的NWW向断裂带是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相互协调、同时活动的两组关系紧密的构造带,两者的共同活动构成了断块运动。  相似文献   

20.
沉积盆地构造应力场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述了构造应力场在盆地演化分析、油气的生成和运聚、裂缝形成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向,指出在盆地演化分析中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应以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原始沉积特征为依据,构造应力与流体(油、气、水)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应力场、温度场、渗流场的相互耦合,定量研究它们的耦合关系及时空变化规律是认识构造应力和流体作用的主要途径。比较客观地探讨了构造应力场模拟、构造应力大小和方向、起源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