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塔里木显生宙盆地演化主要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良杰 《地学前缘》1997,4(4):318-324
塔里木显生宙盆地演化经历了震旦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中-新生代3个一级构造旋回。这种旋回性主要与板缘的拉张裂解,俯冲消减和碰撞闭等构块构造运动体制有关。每个一级构造旋回一般是以拉张体制下的盆地形成开始,尔后转化为挤压体制下的盆地,最终以构造反转结束。塔里木显生宙盆地演化可进一步分为6个二级演化阶段,即震旦一奥陶纪克拉通内裂隙盆地发展阶段,志留-泥留纪克拉通内挤压盆地演化阶段,石炭-二叠纪弧后  相似文献   

2.
北祁连山俯冲杂岩带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76,自引:2,他引:76  
北祁连位位于华北克拉西部阿拉善地块与中祁连-柴达木泛地块之间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大陆造山带之一。带内发育有震旦纪-中寒武世的裂谷火山岩,晚寒武世-奥陶纪蛇绿岩,中晚奥陶世岛弧火山岩,晚奥陶世弧后拉张盆地火山-沉积岩,志留纪残余海盆相复理石和泥盆纪山间磨粒石等,中间夹两条变质和变形特征不同的加里东期俯冲杂岩带;南带为深层俯冲,北带为浅层俯冲杂岩;这两条杂岩石可能形成于同一俯冲带的不同深度,俯冲杂岩带中岩  相似文献   

3.
中国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综合分析中生代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白垩纪3个时段中国沉积盆地分布、充填序列、岩相古地理和构造古地理的基础上, 建立了中国中生代沉积盆地的时空演化, 并探讨了中国中生代沉积盆地的时空演化与中生代构造运动的响应关系, 认为: (1)随着亚洲洋俯冲消亡及天山-兴蒙造山系形成, 中国北方地区总体处于古亚洲洋消亡以后, 陆块汇聚碰撞背景, 西北地区盆山格局基本定型, 南部古特提斯洋的双向俯冲消减, 在北羌塘-三江多岛弧盆系中的一系列弧后洋盆相继俯冲消亡; (2)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使古亚洲陆最终固结并向外增生, 中国己经基本形成了南海北陆的分布格局, 绝大部分地区进入陆内演化阶段.印支期以后, 华南中部上隆, 隔开了西部的古地中海域和东部的古太平洋海域; (3)中侏罗世以来, 在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影响下, 整个中国东部卷入滨太平洋构造域, 西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形成.中国东北大部分地区为弧内裂陷(火山沉积)盆地; 华北-阿拉善陆块东西分化, 中西部主要发育压陷盆地或断陷盆地或坳陷盆地, 东部则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陆缘岩浆弧弧内裂陷盆地; 华南则以雪峰山为界, 东部广泛发育与陆缘岩浆弧演化相关的弧内裂陷盆地, 西侧则发育陆内大型压陷盆地、断陷盆地或断坳盆地.中国西南则仍然为多岛洋弧盆系格局.   相似文献   

4.
北秦岭小寨变质沉积岩系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亚林  王根宝 《沉积学报》1999,17(4):596-600
原岩恢复、沉积建造及变形变质综合研究表明,北秦岭小寨变质沉积岩系属活动陆缘性质沉积建造,形成于二郎坪弧后盆地消减俯冲带的海沟盆地-海沟斜坡环境,是古俯冲带的重要证据之一,其变形序列反映了弧后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并与构造混杂岩、俯冲型花岗岩及高压变质带一起构成相对完整的古俯冲带标志,为探讨秦岭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显生宙盆地演化主要阶段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塔里木显生宙盆地演化经历了震旦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中—新生代3个一级构造旋回。这种旋回性主要与板缘的拉张裂解、俯冲消减和碰撞闭合等板块构造运动体制有关。每个一级构造旋回一般是以拉张体制下的盆地形成开始,尔后转化为挤压体制下的盆地,最终以构造反转结束。塔里木显生宙盆地演化可进一步分为6个二级演化阶段,即震旦—奥陶纪克拉通内裂陷盆地发展阶段、志留—泥盆纪克拉通内挤压盆地演化阶段、石炭—二叠纪弧后裂陷盆地形成阶段、三叠纪弧后前陆盆地发展阶段、侏罗纪—老第三纪碰撞复活前陆盆地形成阶段和新第三纪—第四纪碰撞后继盆地演化阶段,其划分标志是以盆地性质及其构造格局的重大转变为依据的。  相似文献   

6.
南海南部海域主要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南海南部海域主要沉积盆地沿南沙块体南部、西部两条不同的边界分布,其成盆时代、盆地类型、盆地演化历史以及油气资源效应都有较大的差异,它们的发生发展均与南海的两次海底扩张有关;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早期均与区域拉张作用有关,都经历了中中新世末期的变形、改造和随后的区域沉降过程,并受到礼乐运动、西卫运动和南沙运动的影响。万安、曾母和北康盆地是南海南部海域具有代表性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分属于不同的盆地类型。万安盆地是叠置在较薄地壳和高热流值背景之上的一个新生代走滑拉张盆地,经历了三个构造演化阶段。曾母盆地是南沙块体向南俯冲与婆罗洲块体发生软碰撞而形成的一个周缘前陆盆地,经历了四个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北康盆地是在南沙块体上于白垩纪末一第三纪早期由于地壳拉伸、裂陷而形成的一个陆缘张裂盆地,经历了三个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7.
印尼东爪哇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爪哇盆地是印尼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其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可以概括为:两期裂谷和两期挤压.始新世裂谷是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近南北向俯冲形成的弧后裂谷性盆地.渐新世期间,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俯冲方向发生变化,在东爪哇地区形成了第二期东西向裂谷.15 Ma以来,东爪哇南面的Roo Rise洋底高原与巽他大陆发生碰撞,导致盆地内...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白垩纪─早第三纪沉积构造演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永  傅德荣 《地球学报》1996,17(1):32-40
塔里木西南部白垩纪-早第三纪沉积特征表现为5次海进-海退旋回。由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及随后对塔里木盆地的持续性挤压,造成塔里木周缘的挠曲下沉,同时古特提斯海水从西部侵入盆地,形成相应的沉积旋回。白垩纪-早第三纪塔西南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可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早白垩世为继承性走滑-断陷盆地;晚白垩世-早第三纪为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将武夷-云开地层大区分为5个地层区,通过综合分析前人对该地区中生代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同位素年代学及构造等研究,对研究区中生代沉积盆地类型进行划分,并探讨该区沉积盆地-大地构造演化史.研究区中生代共经历了3个重要演化阶段:早-中三叠世,该区地壳抬升,海平面总体下降,海水向西-西南方向逐渐退出,形成混积陆表海;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该区发生海侵,形成海陆交互陆表海;中侏罗世-白垩纪,由于受古太平洋板块西北低俯冲的影响,台湾地区形成了一系列俯冲增生杂岩带,内陆地区以政和-大浦断裂为界,西部发育(火山)断陷盆地;东部发育弧内裂陷盆地,晚期形成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10.
东海陆架盆地处于欧亚板块东南缘,其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转换同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远程推挤效应有关。中生代以来,该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多期俯冲及多构造体系的叠加改造,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复杂,盆地演化及动力学过程等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利用最新调查资料,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构造解析和平衡地质复原剖面等方法,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系统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演化过程,探讨了其构造动力学转换过程。研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晚三叠世前的被动大陆边缘和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活动大陆边缘挤压坳陷型盆地阶段,挤压应力来源于伊泽奈崎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低角度俯冲;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活动陆缘伸展断陷型盆地阶段,应力来源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后撤导致的岩石圈减薄作用;古近纪为弧后伸展断陷型盆地阶段。同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时间应该发生在中三叠世末期,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俯冲和俯冲后撤代表华南中生代深部地质过程。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与构造样式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汤良杰 《地球科学》1994,19(6):742-745
塔里木盆地的发展演化受不同时期板块构造背景的控制,形成了陆内裂谷、裂陷槽、克拉通内拉张盆地、克拉通内挤压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后拉张盆地、弧后前陆和周缘前陆盆地等多种原型盆地并相互叠加和改造。盆地中存在挤压、引张、扭动和叠加构造样式,可以形成良好的圈闭构造,盆地中的大型隆起带是主要的油气聚集带,前陆盆地褶皱-冲断带具有较好的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东部晚中生代盆地群构造层划分及构造沉积演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黑龙江东部盆地群包括现今残留的三江盆地、勃利盆地、鸡西盆地、虎林盆地和宁安盆地等。根据地层间的不整合关系可将晚中生代盆地群划分为4个构造层, 盆地演化经历了3次不同背景下的伸展阶段和3次构造反转。构造层Ⅰ (绥滨组和东荣组) 发育于SN向断陷槽内; 构造层Ⅱ (滴道组、城子河组和穆棱组) 发育于NE-NNE向的弧后伸展走滑环境; 构造层Ⅲ (东山组) 沉积时期, 本区又发生一次伸展减薄裂解作用; 而构造层Ⅳ (猴石沟组、海浪组、七星河组和雁窝组) 则发育于NW-NNW向挤压环境, 充填一套粗碎屑沉积。黑龙江东部盆地群的形成和演化受蒙古-鄂霍茨克海碰撞闭合的影响和东部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及若干外来地体的拼贴作用控制, 其中太平洋板块向大陆俯冲引起的局部地幔对流和岩石圈显著减薄的拆沉事件是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中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带处于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具有复杂的构造特征。长期以来,不同学者对北段构造特征和属性、构造演化和形成机制等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观点不尽相同。本文在系统研究西缘北段构造带几何学的基础上,通过沉降史分析与岩石类型分析等方法,对其运动学进行解释。研究认为西缘构造带的冲断活动以及盆地的沉降与青藏高原地体增生事件以及伊泽奈琦板块的俯冲关系非常密切。盆地西缘南北向逆冲推覆带在晚三叠世——白垩纪时期内构造基本定型,相应的西缘发育陆内前陆盆地,并发育多套同构造的粗碎屑的沉积。  相似文献   

14.
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半坪-思茅盆地位于澜沧江缝合线为金沙江缝合线之间,它是在澜沧江和金沙江洋消亡后发展起来的一个中新生代陆内盆地。在中生代,该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带的控制。对盆地地层格架和区内碎屑岩的骨架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微量元素以及火山岩化学万分的分析表明,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是由两个没类型的盆地叠置而成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其早期为一后造山裂谷盆地,晚期为坳陷盆地。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可反馈滇西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震旦纪—三叠纪盆地演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汤良杰  张兵山 《地质科学》1999,34(3):289-300
柴达木盆地震旦纪-三叠纪构造演化经历了2 个一级构造旋回,即震旦纪-中泥盆世开合旋回和晚泥盆世-三叠纪开合旋回,它们与祁连洋、赛什腾-锡铁山洋、昆仑洋和阿尔金洋在不同阶段伸展张裂、俯冲消减和闭合作用有关,其分划性时间界面分别为800Ma、377 Ma 和208 Ma,时间跨度分别为423 Ma 和169 Ma.第一个旋回自震旦纪开始张裂,柴达木形成大陆裂谷盆地;寒武纪-中奥陶世伸展为被动大陆边缘,柴达木表现为克拉通内(伸展)盆地;晚奥陶世开始俯冲消减,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柴达木形成克拉通内(挤压)盆地。第二个旋回表现为海西-印支期与南昆仑洋有关的弧后拉张-弧后造山事件,柴达木在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形成弧后裂陷盆地,晚二叠世-三叠纪形成弧后前陆盆地。在两个开合旋回的末期,均发生大规模盆地反转作用,导致柴达木及邻区构造格局、海陆分布和沉积特征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6.
略论塔里木古生代盆地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浪良杰 《现代地质》1997,11(1):14-20
依据所处板块构造位置和地球动力学环境,提出塔里木古生代盆地演化经历了震旦—泥盆纪和石炭—二叠纪两个完整的开合旋回。第一旋回自震旦纪开始张裂形成大陆裂谷,寒武—奥陶纪伸展为被动大陆边缘,志留—泥盆纪俯冲消减,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时间跨度达400Ma以上。第二旋回表现为石炭—二叠纪弧后拉张—弧后造山事件,延续仅约100Ma。  相似文献   

17.
利用岩石化学成分判断二连盆地形成的沉积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窦立荣  方杰 《矿物岩石》1997,17(1):50-57
二连盆地是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为早白垩世断陷群。本文通过井下下白垩统巴花群4块砂岩、3块泥岩及12块火山岩样品的镜下鉴定和化学成分测试及对比分析表明,早白垩世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受Izanagi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而形成的陆内裂谷,不同于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直接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而产生的主动大陆裂谷。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北部,兴安地块东缘,是北东向展布的宽广断陷盆地。综合最新区域地质资料、钻井资料和重磁资料,对松辽盆地上古生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重磁资料和地震-地质联合剖面解释,确定了盆地内12条骨架断裂位置和活动期次,并认为盆地上古生界具有"两坳夹一隆"的构造特征。结合东北地区构造演化规律,认为盆地构造运动主要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大致沿黑河—嫩江—扎兰屯一带在早石炭世末发生碰撞拼接,造成本区NWW—SEE方向的挤压变形作用,形成"两坳夹一隆"的总体构造格局。第二阶段:沿西拉木伦河断裂,佳—蒙地块和华北板块于二叠纪末碰撞拼接,由NS向挤压形成EW向宽缓褶皱。第三阶段:中生代(侏罗纪)由于西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NE向压扭作用形成NE—NNE向褶皱和左行走滑断裂。第四阶段:中生代(110 Ma)形成NW向脆性断裂构造变形。  相似文献   

19.
缅甸Sagaing走滑断裂及对睡宝盆地构造演化的控制和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研究Sagaing走滑断裂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将其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古新世—早始新世洋陆俯冲造成了缅甸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分离,使缅甸板块加速向北漂移,Sagaing断裂开始形成;第二阶段始新世以来发生陆陆俯冲,印度板块的北东部首次开始碰撞缅甸板块。这次A型俯冲使得缅甸板块沿Sagaing走滑断裂向北继续漂移,最大的右行走滑位移达450 km。在Sagaing走滑断裂的控制下,睡宝盆地亦呈现2期构造特征:中新世,缅甸盆地内经历拉张和断裂,安德曼海(Andaman)打开,并且弧后扩张中心向南迁移,睡宝盆地即呈现拉张的构造环境;上新世—更新世,由于缅甸板块向北运动碰撞到亚洲板块的喜马拉雅断裂,受到阻挡,构造反转。睡宝盆地受挤压和扭压导致一系列的逆断层、花状构造,最终形成以南北向右行走滑为主、叠加东西向扭压的应力背景。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西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夹持在天山与昆仑山褶皱带和阿尔金山之间,是一个长期发展形成的大型叠合盆地.在综合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塔里木地区岩石地层、沉积建造的对比分析,划分出塔里木新元古代-古生代的被动陆缘、夭折裂谷、碳酸盐岩台地、碎屑岩陆表海、残余海盆、混积陆表海、陆内裂陷盆地、前陆盆地共8种沉积盆地类型,并分析盆地形成演化的大地构造环境:新元古代早期,塔里木进入稳定的盖层发展阶段;青白口纪发育裂谷和被动陆缘,南华纪-早震旦世发育夭折裂谷和大陆冰川;古生代主要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碎屑岩陆表海和混积陆表海;受北侧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碰撞的影响,南天山石炭纪洋盆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末俯冲消减;中二叠世始,塔里木大部分演变为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