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金磊 《华南地震》1993,13(1):65-70
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一个综合了社会、心理、地理、工程、功能、生态等学科在内的复杂系统工程,是人双重属性(自然与社会)的一个载体.面对现状及21世纪我国城市建设的挑战,本文认为不仅应研究优美的景观、平衡的生态、高效的功能及无障碍特性,还必须提高一个现代化城市抗御灾害的综合能力。“国际减灾十年”全球统一行动应同环境治理一样,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地震研究》2021,44(2)
基于韧性城市建设的内涵与目标,综合多种灾害类型,构建了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内容体系。以宁波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为例,从4个方面提出了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建议:(1)基于灾害综合风险,通过布设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和提升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台风、地质灾害等重点危险区域防御能力,构建韧性城市防御体系;(2)结合风险空间分布与城市长远发展规划,优化整体安全布局,构建基于安全分区的韧性城乡空间规划;(3)构建多灾兼顾的应急保障设施及海空陆铁一体化的应急救援体系,实施分区性部署,强化城市应急保障设施建设;(4)强化智能化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构建强韧性应急指挥与队伍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20 0 2年 1 0月 1 5~ 1 7日 ,第 5届地方政府应对灾害和紧急事件 (LACDE)国际会议在上海举行 ,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 ,以及国际组织官员近40 0人出席了这一减灾领域的重要会议。会议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减少危险和脆弱点”这一主题 ,从“危险的鉴别、确定和信息传输”、“社区中降低危险损失的有效措施”、“克服障碍 ,创建安全城市战略”和“城市灾害的救援技术”等 4个方面开展学术探讨和经验交流。与会专家们达成共识 :建设一个集中的指挥场所和统一的减灾管理体系是减灾的关键。据悉 ,与国际上很多…  相似文献   

4.
城市地震灾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10年来全球遭受的城市地震破坏实例分析,认为引起城市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直下型地震、地基破坏效应和生命线系统破坏。结合山西的情况,简要讨论了城市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5.
地震灾害的损失预测是进行城市减灾决策的依据,为此发展了许多进行震害预测的方法及相应的程序。主要介绍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主要预测方法以及较为成熟的应用程序,力图对现有的方法进行一个概括和分析。同时针对目前的技术发展方向和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我国发展震害预测软件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多震国家破坏性地震的经济后果的基础上,评述了有关国家领导机构对减灾意识,动力,危险缓解政策,防灾准备,科学减灾及减轻地震灾害经济后的举措的观点,并论述了城市地震经济后果统计计划纲要,主要研究目标和课题内容。  相似文献   

7.
哈辉 《高原地震》2003,15(1):29-35
对防灾减灾涉及的自然灾害的特征、科学研究与技术、减灾化、综合防御措施、灾后应急救援等问题进行了简要总结概括和初步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全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介绍了国内外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讨论了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国内外防灾减灾领域科技支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提出了增强我国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应用能力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几十年发生在城市及邻近地区的破坏性地震造成的震灾损失,占同期震灾损失的85%。因此,城市应是地震防灾的重点地区。针对地震灾害的损失不可避免性;广泛的社会性;“一灾引起多灾”的综合性;复杂的多因子性等主要特点,防御及减轻城市震灾的主要对策应是:做好地震区划和城市地震烈度小区划,开展城市震灾预测与防灾规划,提高短、临地震预报水平,加强城市预报的管理与决策;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减少和控制灾害隐患;提高全民族的防灾意识;震后迅速抢险救灾;充分发挥政府在减灾中的职能等。  相似文献   

10.
关于推进防灾减灾与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了城市化导致灾害加剧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构成的危害,分析了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现状,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科技减灾、加大防灾减灾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强化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盛泽 《华南地震》2010,30(1):82-91
从历史最大地震烈度分布图分析,可知揭阳、汕头、潮州三市位于Ⅶ~Ⅷ度高地震烈度区。该城市群地震灾害有以下特点:市区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潜在危险性大;地震时市区地震烈度高,地震灾害大,损失严重。采用宏观经济易损性的地震损失分析方法,重演该区的历史破坏性地震。分析表明:抓好该区的防震减灾工作是保持社会和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覃子建 《华南地震》1999,19(4):72-76
综合有关资料显示,地震灾害造成城市人员重大伤亡,经济损失惨重,是毁城之首。城市震灾具有许多特点,是防震减灾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城市的综合防震减灾对策,可减轻未来震灾损失,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地震小区划、概率设定地震和广泛收集地震地质、建(构)筑物、生命线工程、地震次生灾害源、社会环境与经济人口数据等的基础上,对东莞市区89.3 km2范围工作区开展震害预测与防御对策研究,得到不同烈度下建(构)筑物、生命线工程的震害分析结果,以及地震次生灾害影响、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评估结果,对工作区及东莞市的抗震能力进行...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震灾害及防御对策浅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全球地震灾害的回顾及主要特点着手分析。阐明了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我国许多城市处在地震易发多发地带,一旦地震发生,对城镇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极为严重,最后,针对防震减灾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地震成灾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与农村相比,城市具有空间的集中性、人口的密集性、经济结构的多样性、聚集性、开放性和社会活动的广泛性及基础结构的完善性,因而地震灾害更为严重,抵御地震的能力更为脆弱,后果更具有全局性。城市地震灾害的成灾要素与城市的特点息息相关。人工环境、天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破坏及对人的伤害,是城市地震灾害成灾的四大要素,其中对人的伤害是第一要素。城市地震灾害的成灾机制是地震造成的直接后果、原生灾害、诱发灾害和次生灾害。了解这些,为我们制定城市综合防震减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夏季城市气候趋势和环境效应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1994~2003年北京市11个气象台站的7、8月夏季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并结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25m高铁塔观测资料,分析了近10年的城市化进程对北京市夏季城市气候造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各气象要素变化都突现了城市化进程的影响:(1)城区相对湿度较郊区明显偏小,呈现一“干岛”特征,且相对湿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降水方面,近10年来,北京市的夏季降水量逐年下降非常明显;(3)平均日蒸发量和日照时数城区大于郊区;(4)虽然城区能见度明显小于郊区,但总体来讲,1999年以后,北京地区的能见度趋好;(5)地温同样存在城市热岛现象;(6)北京地区35℃以上高温天数基本呈增多趋势,且城区高温天数明显多于郊区;(7)边界层强逆温的存在有利于城市夏季强热岛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南京城市化进程对大气边界层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城市化进程对城市边界层结构的影响,通过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资料获得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地表反照率、植被指数等地表参数,以南京为例,运用数值模拟手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这是一种可行的手段.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反照率减小、植被减少、地表湿度减小,蒸发耗热减少,感热通量增加140 W/m2,城市波恩比增加.地表和大气之间热量交换加强,湍流热量通量增大了一倍,湍流交换发展加剧,14:00混合层高度抬高了500 m.地表湍流水汽通量和空气中水汽含量都减小,这也使更多的热量用于加热地表和大气,使地温、气温的日变化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8.
The transport of woody debris from urban surfaces,through local urban waterways,to constriction and blockage risk locations is not well understood.Flume trials have identified debris and watercourse dimensions as influential factors on debris movement,and large woody debris movement has been traced in the natural rural environment using time series photography,active transponders,and field surveys.Using novel passive transponder technology,small woody debris has been traced through an urban case study watercourse to establish key influential factors on urban debris transport.Through incorporating urban debris transport detail into the source and deposition process,a complete picture of urban debris transport can be created,supporting effective culvert and trash screen design,watercourse maintenance and blockage risk assessment.This case study highlights that factors beyond watercourse depth and velocity are influential in debris movement within an urban watercourse.Debris dimension and source location upstream are shown to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potential for debris to reach a downstream constriction,illustrating a possible distance limitation in nuisance flow debris blockage risk.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城市地震灾害脆弱性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城市的地震灾害脆弱性日益加剧,而城市承灾体的脆弱性受复杂因素影响。本文针对评价指标受主观性影响较大的问题,基于人口、工程、经济及社会4个方面,构建了城市震害综合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基于实码加速遗传算法优化投影寻踪(RAGA-PP)的城市震害脆弱性评价模型;最后,对四川省21个市、州进行了震害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巴中、南充等地脆弱性较高,成都、攀枝花等地脆弱性较低;经济因素对城市震害脆弱性影响较大;该评价模型能够克服人为主观性,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20.
基于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是一个涉及因素众多的复杂体系,对它的评估也是涉及到地震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问题。对城市承受地震灾害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并有针对性的加强其薄弱环节是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已有的防震减灾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数据项,提出一个简化的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指标体系,快速评估城市的防震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