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现代大洋裂谷带内发现的成矿系统在洋底形成铁和有色金属的硫化矿藏,属20世纪下半段地质学领域,继红海发现深海底热液系统、太平洋格拉帕格斯脊和东太平洋海岭发现现代黄铁矿类矿藏之后的巨大成果。由于在太平洋快速扩张带内活跃的调查曾找到相当多数量的活动热液场。人们以此为据做出如下结论:在慢扩张带内不可能出现热液活动性。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南极海岭的新鲜玄武岩延伸到太平洋地球化学区域EllsaM.Ferguson等在最近对一部分太平洋—南极海岭(PAR)的地球物理调查期间,S.Cande、W.Haxby、C.Raymond和合作人员在大约64°S、171°W的破碎带Ⅶ两边海岭区...  相似文献   

3.
根据海台、无震海岭.活动洋中脊以及几条破碎带,可把阿拉伯海划分成几个深海盆地.这些盆地的进化历史已从地球物理的研究中推演出来.东阿拉伯海盆(EAB)位于Laxmi-Laceadive海岭及印度的西部大陆坡之间,被认为其下伏是由裂谷和相关过程形成的过渡地壳,  相似文献   

4.
中太平洋海山区富钴锰结壳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近年来,西德和美国等国对中太平洋海山区富钴锰结壳的兴趣愈来愈增大,西德和美国从1981年开始有计划的在夏威夷海岭,莱恩群岛海岭、中太平洋海山群,马绍尔群岛周围等海域进行了锰结壳调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下萨克森州科学艺术部《关于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间地质科技合作的共同意向书》,我有机会参加了西德《太阳》号1984年中太平洋海山区锰结壳调查(MIDPAC-84)活动.  相似文献   

5.
打开《最新世界地图集》第86页北冰洋图幅,你就会找到罗蒙诺索夫海岭、门捷列夫海岭和马卡罗夫海盆这三个海底地形名称。前两条海岭是以两位驰名全球的俄国自然科学家、化学家的姓氏命名的,而另一海盆则是以在日俄战争中曾任俄国太平洋舰队司令的海军中将马卡  相似文献   

6.
中-晚第四纪东太平洋隆起区(南纬21°)古海洋条件E.B.等本文根据微古和氧同位素资料对东太平洋海隆21°区中-上第四系含金属碳酸盐沉积物进行了详细的气候地层划分,计算了平均沉积速率,恢复了表层水温的变化;并根据最敏感的指示剂——有孔虫碎屑含量计算了...  相似文献   

7.
《海洋世界》2008,(9):5-5
8月27日,从远在东太平洋上执行第20航次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传来好消息,科考船于8月23日、24日在东太平洋海隆赤道附近发现两处海底热液活动区,这是我国继2007年在西南印度洋首次发现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之后,第二次自主发现新的海底热液区,也是世界上首次在东太平洋海隆赤道附近发现海底热液活动区。  相似文献   

8.
石强  蒲书箴  苏洁  尹杰 《海洋学报》1999,21(3):40-50
将两层约化重力原始流体动力方程耦合气候月平均风场,数值计算流场基本能够正确反映热带太平洋上层主流系和温跃层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在气候平均条件下,东太平洋125°W附近经向风应力可激发出高阶混合Rossby重力波.海洋高阶赤道Kelvin波流速模态可从西太平洋边界传播到东太平洋边界,而高阶赤道Kelvin波温跃层模态从西太平洋边界东传后,在中太平洋受到高阶混合Rossby重力波诱发的西传温跃层扰动的阻挡.  相似文献   

9.
200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美榕 《海洋预报》2005,22(2):77-82
本文综述了2003年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并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量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常年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从而找出200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夏威夷群岛的向外幅射海岭沿该岛火山的主断裂带演化。希洛海岭与冒纳凯阿火山呈经向由夏威夷向东伸延 ,被认为是夏威夷火山的一部分。冒纳凯阿火山超覆于较古老的科哈拉火山 ,以致于科哈拉的重力高接近于冒纳凯阿边缘 ,表明科哈拉火山筑积物远离冒纳凯阿的侧翼下方伸延。据推测 ,希洛海岭起源于科哈拉在南部断裂带 ,其后 ,冒纳凯阿演化使其增大。笔者乘“ThomasG.Thompson”号调查船调查古老的科哈拉火山筑积物残余 ,此处可能是冒纳凯阿年轻熔岩未覆盖部分。将希洛海岭视为科哈拉的一部分能够说明约1100m的阶地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1952~1987年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气温资料,在划分冷夏年的基础上,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夏季温度变化同北太平洋SSTA和热带OLR异常的关系.进而分析了在埃尔尼诺事件当年和次年长江中下游夏季温度距平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埃尔尼诺事件当年,长江中下游夏季温度明显偏低,它同赤道东太平洋正SSTA、赤道中太平洋OLR负异常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海域负SSTA、印尼附近OLR正异常相联系,即同热带太平洋Walker环流异常减弱相对应.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1年10—11月在赤道北太平洋海域(含赤道东太平洋东、西部海区和西太平洋暖池区)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水体中二氧化碳体系各组分的含量及其分布状况,并对其与营养盐及碳酸钙饱和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表层海水总二氧化碳(∑CO2)含量为1.07—2.01mmol.L^-1,自赤道北太平洋东部向西呈逐渐降低趋势;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Pco2)高于大气二氧化碳分压平均值,表明赤道北太平洋可能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海水源区;海水二氧化碳体系的垂直分布主要受生物生命过程和碳酸钙沉淀与溶解过程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旨在分析太平洋地区的月均海平面的变化,探讨其物理过程。文中共分析了54个长期站的海平面资料,对54个站分别建立了随机动态非线性模型,求得了太平洋地区的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0.16cm/a。并对太平洋东西岸各站及海洋中观测站海平面资料相对于TA-LARA站海平面资料进行了交叉谱分析,结论是,太平洋月均海平面45个月的低频振动存在着以下的规律:由东太平洋(15°~25°N)开始,向西传播至太平洋西岸后,转向南,在5°N~25°S之间,转向东到达太平洋东岸后北上形成逆时针循环。在埃尔尼诺事件的低纬典型区,月平均海面振动中年周期振动的主导作用下降,甚至失去主导作用,而与埃尔尼诺事件的准周期相近的周期振动的作用增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埃尔-尼诺持续年的1992年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北半球极涡、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征量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场与常年进行了比较,找出了1992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正>路易斯维尔(Louisville)海岭是一个长达4300km的火山链,作为太平洋板块运动之上一个持续地幔熔体异常或热点推断已有8百万年的历史。由于它的线状地貌形态以及长期活跃的火山活动,路易斯维尔海岭成为已有深入研究的南太平洋夏威夷-皇帝海山行迹的参照体。IODP330航次将实施系列钻探(图1),主要科学研究目标为:  相似文献   

16.
年轻的洋脊     
1999年 ,法国发展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学家在太平洋富通岛沿岸通过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发现了以前未知的海底山脉———富通洋脊 ,其地理坐标为19°32′S ,170°12′E。它高出洋底1390m ,而山顶位于水面以下600m处。科学家们发现 ,海岛本身位于年轻海岭的脊部 ,该地的扩张速度相当快 ,为每年3~6cm。有时 ,地幔物质的上升导致地震。科学家们还获得了海岭上大量转换断层的资料。据推测 ,它们的出现是该海区强烈地震活动的结果。年轻的洋脊@朱佛宏  相似文献   

17.
ENSO十年际尺度变率的机制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太平洋次表层海温、热含量和洋表风应力等资料探讨了ENSO十年际尺度变率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热带西南太平洋不仅是年代际信号的显著区,同时也有可能是影响ENSO循环十年际变化的关键区。热带西南太平洋的海温暖异常经热带中太平洋东传到热带东太平洋,导致热带东太平洋产生暖的海温异常,这种海温异常进而激发了澳大利亚东部沿岸的大气,产生反气旋性风应力异常。在这种风场的作用下,其下方海水向四周辐散,使热带西南太平洋的温跃层变浅,产生负的温度异常,此后发生反位相的循环。整个循环过程所需的时间约为13a。  相似文献   

18.
对COADS资料中1950-1992听太平洋4×8°方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及海面气温、气压、风速序列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海表气温和水温年上升率分别为0.0063℃.a^-1和0.0026℃.a^-1。两者的变化趋势在赤道太平洋都有一个年上升率高值区:而在东海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广大海区,都有一个年下降率的低值区。西太平洋海面气压呈上升趋势,东太平洋则相反。气温和水温和升降区域分丰  相似文献   

19.
《海洋世界》2007,(9):5-5
科学家们发现,在美国纽约和葡萄牙之间低于海平面1.6千米的地方,海水从海岭问急速流过,并产生了500万瓦特的巨大能量,此现象以前只存在于海底。自此,科学家第一次记录到大西洋中脊的紊流现象,也首次证明了海岭中形成的旋涡能使大西洋暖流和冷流混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火山沉积作用的差异:矿物学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的沸石粘土沉积岩心(CP30和CCA121)的矿物学特征揭示了早中新世以来两个洋区火山沉积作用的差异。首先,中太平洋火山组分来自偏碱性的火山母岩,而且从早中新世到第四纪,母岩碱性增加;而东太平洋火山组分的母岩主要呈基性,从早中新世到现代,母岩具有由碱性向基性变化的趋势,表明洋壳或上地幔在时空上具有不均匀性。其次,两个洋区火山沉积物中都含有陆源物质,但东太平洋受到了较中太平洋强的陆源作用影响。同时伴随着火山沉积作用,东太平洋一直存在热液沉积作用,为结核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成矿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