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主要斑岩钨矿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主要斑岩型钨矿床地质地球化学资料,斑岩钨矿床产布在特定板块构造位置,受中生代区域深(大)断裂的控制,其成矿与燕山中晚期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和二长花岗斑岩体有关,总结综合了我国斑岩钨矿床成矿特征和成矿模式。 斑岩钨矿床常与斑岩型和其他型钼、铜、锡矿床产于同一成矿区带;成矿具有深源岩浆热液成矿和深源岩浆热液一表生改造成矿系列;斑岩钨矿床成矿于斑岩体内外接触带,而以内带为主;矿体形态有板状、脉状、似层状和岩钟状,矿化类型常见为钨型和钨钼型,矿物简单;矿化-蚀变具有分带特征。  相似文献   

2.
英德白水寨钨矿床位于粤北钨多金属成矿带雪山嶂矿田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石英脉型钨矿床,初步探明储量已达中型规模。矿区浅部发育白钨矿线脉-细网脉密集带,往深部演化成黑钨矿细脉带,并在钙质地层发育地段形成了白钨矿体。与典型的石英脉型钨矿相比,该矿床具有浅部线细网-细脉带钨矿物"上白钨矿下黑钨矿"、发育细网脉与矽卡岩共存的白钨矿(化)体、矿石矿物组合中出现大量黄铁矿的特征,但总体属于石英脉型钨矿床,深部含矿岩浆热液是成矿的重要条件。详细的野外勘探资料显示,该矿床已具有"五层楼"成矿规律的雏形,物探成果指示深部岩体埋深0.5~1.2 km,而地表-浅部矿化带处于"五层楼"模式的细网脉标志带-细脉带的空间位置,矿区深部勘查脉带型钨矿有很大空间。  相似文献   

3.
黄沙坪多金属矿床是湖南最大的铅锌生产基地,并且在与矿床内花岗斑岩接触的矽卡岩带产有隐伏的大型矽卡岩型白钨矿和中型规模的辉钼矿。钨-钼矿化的时代为晚侏罗世,与矿床内花岗斑岩侵入时代一致。然而,已有研究认为,由于该花岗斑岩规模很小,矽卡岩型白钨矿的成矿热液应来自深部岩浆房而非此花岗斑岩。为此,我们对花岗斑岩进行了仔细的镜下观测,并且对其中的副矿物和黑云母以及矽卡岩中的白钨矿进行了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应用原位LA-ICP-MS方法测定了矽卡岩中白钨矿的稀土元素含量,试图对白钨矿矿化的物质和流体来源提供确切的证据。通过研究,首次在矿床内花岗斑岩中发现了与未蚀变黑云母伴生的黑钨矿和铌铁矿,表明花岗斑岩至少在岩浆结晶作用晚期或岩浆-热液过渡阶段早期就已发生钨的矿物富集,为确定花岗斑岩是控制钨矿化的成矿岩体提供了依据。此外,发现花岗斑岩中的黑云母(属铁叶云母)含有极高的氟含量(3%),指示其应形成于富含氟的高分异岩浆。研究进一步揭示,矽卡岩中白钨矿的轻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花岗斑岩十分一致,而重稀土元素则显著亏损,而且Eu的含量较花岗斑岩更为富集。这暗示形成白钨矿的成矿流体应直接来自花岗斑岩,即:在早期无水矽卡岩阶段,石榴子石的沉淀导致流体中的重稀土亏损而Eu相对富集;白钨矿随后再从这种流体中沉淀。此外,白钨矿的Eu含量与Sm、Gd含量具有负相关关系,表明Eu的分配是相对独立的行为,主要以Eu2+存在,从而指示沉淀白钨矿的流体具有还原的性质。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本文所提供的新证据,我们认为,形成矽卡岩型白钨矿的钨和成矿热液应来自高分异且富F的花岗斑岩,而所需的钙则可能来自于碳酸盐围岩,即矿床内花岗斑岩应是形成钨钼矿床的物质来源,驱动热液活动的能量来源,和寻找隐伏钨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4.
江西钨矿床主要成因类型及找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晶  吕鑫  晏俊灵  徐平 《华东地质》2017,(4):288-295
在江西省钨矿资源潜力评价工作的基础上,总结江西钨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主要有岩浆热液石英脉型、岩体型、斑岩型、矽卡岩型和云英岩型等钨矿床,分别论述各类型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各类型钨矿床找矿方向并预测其资源潜力。共圈定钨成矿远景区13处,运用含矿地质体体积法预测全省各类型钨矿资源潜力,分别为:岩浆热液石英脉型500万吨、岩体型200万吨、斑岩型约16万吨、矽卡岩型350万吨、云英岩型约50万吨。指出江西钨矿的找矿重点,一是赣北地区钨矿成矿规律研究,提出找矿模型;二是加强深部找矿理论研究,寻找隐伏矿床;三是深入其它类型钨矿(除石英脉型)研究,特别是最具找矿潜力的大湖塘式岩体——石英脉复合型钨矿和朱溪式矽卡岩型钨铜矿,可作为该区下一步找矿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5.
为了查明鄂东矿集区内铜山口矽卡岩-斑岩型铜(钼)矿床中钨矿化作用的地质特征.对该矿床中的钨矿(化)体开展了系统的矿床地质特征、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并探讨基底对区内钨矿在空间上分布的影响.钨矿体主要产出于花岗闪长斑岩与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部位及其附近,其产状受接触面形态的控制;钨既可形成独立的钨矿体,也可作为铜和钼矿体的伴生组分;钨矿物主要为含Mo的白钨矿.铜山口矿床中的钨矿化与矽卡岩化有着密切的时间、空间和成因联系,具有典型的氧化性矽卡岩型钨矿特征,钨和铜矿化是同一岩浆-热液事件不同阶段的产物,但钨矿体的产出位置比铜矿化相对更深;鄂东矿集区南部的钨矿化岩体具有很多相似性,他们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富含铜和钨的江南式基底控制,江南式和董岭式基底在鄂东矿集区的结合部位可能位于阳新岩体附近.  相似文献   

6.
高任  谢桂青  冯道水  纪云昊  钟浩  张磊 《矿床地质》2023,42(6):1139-1158
钨和铜有明显不同的地球化学性质,但钨、铜在矿床中可以共伴生,原因还不清楚。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发育典型的斑岩-矽卡岩-层状铜(钨)多金属成矿系统,其中层状铜(钨)矿体成矿时代数据相对较少。作者以该带九瑞矿集区武山铜矿区新发现的钨矿(化)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矿相学、白钨矿原位U-Pb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研究发现,武山矿床具有层状、矽卡岩型、斑岩型3类铜矿体均有白钨矿矿化,矿床整体由浅至深存在Cu→Cu-W的分带规律。3类矿石中的白钨矿产状类似,充填在粗粒黄铁矿晶体间隙,或呈浸染状分布,被黄铜矿、闪锌矿等交代,产于退化蚀变阶段;其中斑岩中还存在少量晚世代白钨矿,与石英、黄铁矿共生,形成细脉并穿切花岗闪长斑岩,为石英-硫化物阶段产物。通过对退化蚀变阶段白钨矿进行测年和地球化学研究,作者获得了层状矿体含钨黄铜矿矿石中的白钨矿原位LA-ICP-MS U-Pb同位素年龄为(140.6±1.5)Ma,代表层状铜钨矿体成矿时代,在误差范围内与前人获得的斑岩、矽卡岩型矿体的成矿时代基本一致。层状矿体中白钨矿的稀土元素特征和Sr/Mo值符合岩浆热液矿床特征,相比矽卡岩型、花岗岩型白钨矿,层状矿体中白钨矿具有明显较低Mo含量,反映了形成于相对低氧逸度条件;另外,层状矿体中白钨矿具有正Eu异常和与围岩相近的高Y/Ho值的特征,推测其是流体充分交代了含碳围岩地层导致流体性质的明显改变,并且有利于白钨矿和黄铁矿的沉淀,可从深部黄龙组层间部位形成钨品位更富的黄铁矿矿石得到佐证。文章从白钨矿角度证实层状矿体是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在九瑞矿集区已知铜矿床的深部,尤其是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与含碳质碳酸盐岩的接触带及黄龙组层位,是寻找富钨矿体的新找矿方向。白钨矿的U-Pb同位素定年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层状矿体的成矿时代提供了新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魏家钨矿床位于湘南西部铜山岭地区,是近年来在南岭成矿带西端新发现的一超大型矽卡岩型钨矿床。矿体主要产于祥林铺花岗岩与其围岩的接触带内,其形成与祥林铺花岗岩密切相关。为厘清其成岩成矿时代,本文对魏家钨矿区的花岗斑岩和石英斑岩进行了锆石LA-MC-ICP-MS U-Pb测年。结果显示,矿区花岗斑岩侵位时间为(157.8±0.9)Ma(MSWD=1.06),石英斑岩侵位时间为(158.3±1.4)Ma(MSWD=0.2)。矿区内花岗斑岩与石英斑岩侵位时间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两者可能是同一岩浆演化至不同阶段的产物,矿区内花岗质岩浆活动与钨多金属成矿作用时限约为158 Ma,为南岭地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160~150 Ma)的组成部分。另外,花岗斑岩中捕获有少量加里东期的岩浆锆石(435 Ma),指示该区曾发生加里东期岩浆活动,这与华南地区广泛存在的加里东期构造岩浆活动事件吻合。魏家钨矿成岩成矿时代的厘定对于在南岭成矿带西端寻找晚侏罗世钨矿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石英脉型钨矿床是南岭钨矿成矿带的主要矿床类型,含钨石英脉产于成矿花岗岩顶部的接触带附近,其中"带外脉式"的石英脉几乎全部产于接触带外侧。湖南白云仙钨矿田头天门钨矿床发育较完整的"带外脉式"钨矿矿化组合和空间分带,主要矿化类型包括花岗岩型和石英脉型,前者分布于岩墙上部,后者发育于上方外侧的砂岩中。笔者研究了头天门钨矿床中花岗岩和各类矿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岩浆演化与钨的富集成矿过程。提出头天门钨矿床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碱长花岗岩岩株→岩墙→云英岩化花岗岩→云英岩→石英脉的岩浆-热液演化-成矿全过程,成矿流体表现出"上液下浆"的分带特点。在岩墙形成前的演化过程中,成矿元素的富集主要受岩浆晚期分异作用的制约,岩墙之后的演化则主要受热液作用的影响。成矿地质体为细粒碱长花岗岩岩株以及上部的岩墙。建立了带外脉式型钨矿床成矿模型,形成机制主要为:在岩浆固结之前,岩浆中的挥发分和H2O在岩体顶部聚集引起围岩破裂,岩浆充填形成岩墙,挥发分和成矿物质在岩墙上部聚集形成花岗岩型(云英岩型)钨矿,并在外侧形成石英脉型钨矿。  相似文献   

9.
杜荒岭金矿床是中国东北部吉林省延吉地区典型的浅成热液高硫化型金矿床之一,矿区内发育大量早白垩世火成岩。为了更深入地认识杜荒岭金矿床的岩浆作用、岩浆起源及成矿条件,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矿区内含矿的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中的锆石进行了微量元素测试。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锆石Th/U值>0.1,锆石的球粒陨石标准化REE配分曲线呈左倾配分型式,强烈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轻稀土元素,并存在不同程度的Ce正异常与Eu负异常;研究对象为典型岩浆锆石,结晶温度主要介于700~900℃之间。研究认为含矿岩石起源于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于板块俯冲的弧构造环境。此外,成矿岩体花岗闪长斑岩锆石相比成矿前岩石具有较高的Ce4+/Ce3+值和较低的结晶温度,指示花岗闪长斑岩岩浆具有高氧逸度和含水量,即高成矿潜力。而岩浆氧逸度和含水量的差异可能是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未成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西藏革吉县尕尔穷铜金矿矽卡岩特征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矽卡岩岩石学特征、矿物学特征研究,发现矽卡岩主要产于大理岩和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接触带上,垂向上多有大理岩-硅化角岩-矽卡岩化大理岩-硅灰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石榴子石矽卡岩-石英闪长岩的分带特征。矽卡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矽卡岩主要为钙矽卡岩,具有弱Eu负异常和轻稀土富集等特征;同时具有富集Rb、Th、Cs、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Hf、Ti、Y等高场强元素特征。矽卡岩地球化学特征受大理岩和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的控制和影响,显示其与大理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斑岩成因上有密切关系。通过对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成矿背景和时空关系的讨论,指示了尕尔穷矿床成因是与岩浆热液有关的接触交代型矿床。  相似文献   

11.
广西博白油麻坡钨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拓 《矿产与地质》2013,(5):381-387
广西博白县油麻坡钨钼矿区位于博白-岑溪铅锌钨锑金银多金属成矿带内,矿体产于泥盆系下统与花岗闪长斑岩接触的矽卡岩带中或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花岗压碎岩、绢云石英片岩中。根据以往勘查成果及综合研究,结合区域矿床对比,认为博白县油麻坡钨钼矿床属中-高温热液-矽卡岩型钨钼矿床和花岗闪长斑岩石英脉型辉钼矿床。该区具有良好的钨钼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南秦岭镇安西部地区发现了棋盘沟、核桃坪、东阳等大中型钨多金属矿床。其中棋盘沟大型钨矿床以石英脉型为主,深部可见矽卡岩型矿化,前人仅对其中的石英脉型钨矿进行了年龄测试,深部的矽卡岩型钨矿尚未开展年代学研究工作。本文以棋盘沟钨矿床为研究对象,选取两类矿石中与白钨矿、辉钼矿密切共生的金云母进行39Ar-40Ar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矽卡岩型矿石中金云母坪年龄为190.1±0.6Ma(MSWD=1.28),石英脉型矿石中金云母坪年龄为188.6±0.6 Ma(MSWD=1.42),均为早侏罗世成矿,且石英脉型钨矿成矿时间略晚于矽卡岩型钨矿。该成矿期处于南秦岭成矿带陆内碰撞造山向伸展转变的转折期,代表着一期重要的、尚未被广泛关注的印支末期的岩浆热液钨钼成矿事件,应在今后的找矿工作中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朱溪矿床是江南钨矿带中产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与晚古生代碳酸盐岩接触带附近以矽卡岩矿体为主的钨铜矿床,发育“上铜下钨”的空间分带。浅部发育矽卡岩型和脉型铜矿体,深部发育矽卡岩型钨铜矿体、云英细脉-网脉型钨矿体及蚀变花岗岩型钨矿体。浅部矽卡岩型铜矿体中石榴子石U-Pb年龄为152.6±2.6 Ma、深部云英脉型钨矿体中白钨矿U-Pb年龄为153.4±2.2 Ma、深部矽卡岩型钨铜矿体中白钨矿U-Pb年龄为153.9±2.7 Ma,三者时代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钨、铜矿化均形成于同一热液体系,结合云英脉型钨矿体和矽卡岩型钨铜矿体中两类白钨矿的微量元素特征分析,流体起源于富WO42-、低Sr的高分异岩浆热液,白钨矿是以Ca2+空位的方式置换REE3+,稀土元素的分配行为记录了不同类型矿化流体性质。云英脉型钨矿化形成于还原环境,且氧逸度的显著降低以及围岩提供大量Ca2+促进了白钨矿的沉淀,而矽卡岩型钨铜矿化为相对开放的热液体系,后期经历了氧逸度升高,增强了流体富集金属Cu的能力,从而萃取...  相似文献   

14.
吴锟言  刘飚 《地质学报》2023,97(10):3314-3325
白钨矿是钨矿床中主要的载钨矿物,其独特的晶体结构使其富含微量元素,被广泛用于示踪钨成矿过程与流体源区。本文对南岭地区氧化型矽卡岩、还原型矽卡岩、黑钨矿-石英脉型、白钨矿-石英脉型、(矽卡岩-)云英岩型、(石英脉-)云英岩型钨矿床中白钨矿开展矿物组合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实验结果显示:(1)白钨矿晶体结构存在一定差异,矽卡岩型钨矿中白钨矿Ca-O键长变化较大(0.0043 nm),石英脉型钨矿中白钨矿次之(0.0035 nm),云英岩型钨矿中白钨矿最小(0.0034 nm);(2) Ca-O键长的差异对最优替代稀土元素影响较大,氧化型矽卡岩钨矿中白钨矿从成矿早期到晚期,最优替代稀土元素从Pr-Nd(进变质阶段)、Pr-Sm(退变质阶段)转变为Nd-Sm(石英-方解石-萤石阶段),而(石英脉-)云英岩型钨矿中白钨矿呈现以Sm3+为中心(Nd-Gd)的最优替代元素;(3)矽卡岩型和云英岩型钨矿中白钨矿,稀土元素主要通过Nb5+耦合替代和空位替代进入白钨矿晶格,石英脉型钨矿的白钨矿中,稀土元素主要通过空位替代和Na+耦合替代进...  相似文献   

15.
董想平 《地质与勘探》2017,53(4):657-666
青海江里沟钨多金属矿床目前是青海境内规模最大的钨矿床,其规模达中-大型,大地构造位置属秦祁昆复合造山系秦岭造山带西段。本文从江里沟钨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等方面入手,总结矿床控矿因素及矿化富集规律。矿体受岗察复式花岗岩体与围岩接触带控制,矿化围绕岩体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自岩体向外形成了斑岩型钼矿化-云英岩型钨矿-矽卡岩型钨铜钼矿-角岩型钨矿-脉状铅锌矿的矿化系列,以矽卡岩型为主要类型。其矿床成因为与晚三叠世江里沟复式花岗岩体晚阶段花岗斑岩和细粒花岗岩的侵入及岩浆后期热液有关的多位一体矿床,为下一步的找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广西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贺清 《矿产与地质》2012,26(3):205-209
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成矿主要受层位、岩浆岩和构造控制,矿床类型划分为层控型、斑岩型、石英脉型,成矿元素具有深部Mo、中部W、上部Cu、Pb、Zn的分带特征,是一个沉积富集(层控型)-岩浆热液(斑岩型)-构造充填(石英脉型)三位一体复合型成矿,他们既相对独立产出,又有密切联系的在同一成矿环境下形成的复合型矿床.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为晚白垩世伸展构造环境下的产物.在大明山矿田深边部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那仁乌拉石英脉型钨多金属矿床是我国大兴安岭西南段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以钨为主,伴生有铋、银、锌、铜的大型矿床。然而,该区经历过多期次复杂的构造-岩浆活动,目前该矿床与区内不同期次岩浆活动的关系还不清楚,这不仅制约了对该矿床成因的认识,也阻碍了该地区钨矿找矿勘查工作的部署。本文选择区内粗粒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独居石以及石英脉型矿体中的黑钨矿、锡石开展精细的原位LA-HR-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进而构筑精细成岩成矿年代学框架。结果显示,花岗岩的锆石和独居石U-Pb年龄分别为146.2±2.2Ma和144.2±0.8Ma,二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含矿花岗岩形成于晚侏罗世;主成矿期石英脉型矿石中的黑钨矿和锡石的U-Pb年龄分别为136.7±1.0Ma和137.8±1.9Ma,二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该区钨锡矿化主要发生于早白垩世。由于含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与成矿年龄之间存在超过10Myr的时差,考虑到同一岩浆-热液演化过程难以长达10Myr,表明含矿花岗岩仅仅为赋矿围岩,而与钨锡矿体无成因上的联系,并暗示区内存在与钨锡成矿有关的早白垩世隐伏的高分异花岗岩小岩体,深部具有钨锡矿找矿潜力。结合区域已有资料,本文提出那仁乌拉钨矿的形成主要受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伸展过程控制,并可能受到古太平洋俯冲作用远程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戴盼  吴胜华  丁成武 《岩石学报》2018,34(9):2598-2614
王坞斑岩型Mo-Cu矿床位于北武夷地区,地处钦杭构造岩浆成矿带北段。目前钻孔信息显示,该矿床的矿体主要由网脉状石英-辉钼矿-黄铜矿矿石组成,也含少量的浸染状和细脉浸染状Cu-Mo矿化,主要的蚀变作用包括硅化、绢英岩化和绿泥石化。矿区内隐伏燕山期的花岗斑岩脉及石英闪长玢岩脉。本文对该矿床的花岗斑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对主要矿石类型(网脉状石英-辉钼矿矿石)中的辉钼矿进行了Re-Os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花岗斑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36. 7±2. 2Ma,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32. 6±1. 8Ma~134. 5±2. 0Ma,加权平均值为133. 7±0. 94Ma,对应的Re-Os等时线年龄为134. 8±2. 1Ma。花岗斑岩的锆石U-Pb年龄和辉钼矿的Re-Os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且花岗斑岩和矿体之间具有密切的空间关系,指示王坞Mo-Cu矿床的Mo矿化可能与矿区内的花岗斑岩存在密切的成因联系。北武夷地区主要的斑岩-矽卡岩和岩浆热液脉型Cu-Mo多金属矿床的成岩成矿年龄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北武夷地区的Cu-Mo-Pb-ZnAg成矿作用主要集中在燕山期,可被划分为150~165Ma和140~125Ma两个阶段。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资料,王坞Mo-Cu矿床形成于早白垩纪伸展的构造背景下。  相似文献   

19.
上金山钨钼矿位于安徽省绩溪县与旌德县交界地带,是扬子准地台南缘新发现的一处大型层控型矿床。南华系休宁组上段上部地层及燕山早期的花岗闪长岩是本矿床主要控矿因素,赋矿地层岩性为锰钙质砂岩—粉砂岩,该赋矿层位是皖南地区找矿新发现。该矿床已达大型规模,地质、物化探综合信息显示,上金山地区具进一步找矿前景,且在已控制的层控型矿床深部及外围,存在寻找斑岩型钨钼矿及石英脉型钨矿的良好条件,经进一步勘查,矿床资源量将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0.
<正>江西大湖塘钨矿床是近年发现的多类型矿化紧密共生的超大型岩浆热液型钨矿床。本团队在大湖塘平苗矿段地表考察花岗斑岩脉时,首次发现多条岩脉中发育黑钨矿-石英细脉,见大量细粒针状黑钨矿。矿脉仅局限在岩体中,未进入围岩中。LA-ICP-MS对该花岗斑岩锆石U-Pb定年,一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49.1±1.1 Ma,为花岗斑岩年龄;另一组为890 Ma左右,为同化混染晋宁期围岩导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