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刺激(stimulus)-有机体(organism)-反应(response)模型(S-O-R),以珠海长隆海洋王国主题公园为例,探讨主题公园背景下主题型购物环境对游客消费情绪和冲动购买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主题型购物环境对游客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机制中,消费情绪产生部分中介效应。三维度的主题型购物环境要素中,“内外氛围”和“销售服务”通过消费情绪的中介作用影响冲动性购买行为,而“商品陈列与装饰”可以直接对游客的冲动性购买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检验旅游者环境关心与地方依恋对环境责任行为(遵守型和主动型)的直接效应、地方依恋的中介效应及环境知识的调节效应,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和PROCESS模型检验工具,分析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收集的546份调查问卷。结果表明:一般性的环境关心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尤其是遵守型)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地方依恋在该路径(尤其是环境关心→主动型行为)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在环境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中,环境知识对环境关心与地方依恋的关系、地方依恋与遵守型行为的关系均产生了负向调节作用。据此,可通过提升旅游者的环境关心和地方依恋水平、根据其环境知识的高低采取差异化的环境教育策略来有效促进其环境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3.
云南石林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以云南石林为审美对象,探讨了石林的景观结构和形象美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石林景观美感度评价。如何评价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美感度)长期受到人们的关注,关键是对于评价要素的提取难以达成一致。文章提出的景观的科学成因、科学价值与形式美原则相结合,“专家评估法”与“系统调查分析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研究,必将推动自然景观美学价值(美感度)评价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旅游话语中,景观是旅游行为与旅游地相互作用结果的客观呈现,链接着客观存在与主观感知、过去与未来、地方与全球,可以成为管理乡村旅游人地关系问题的有力工具。论文从阐释景观概念与景观管理体系出发,对乡村旅游景观管理的本质与脉络、景观管理在乡村旅游人地关系上的嵌入做了系统梳理,主要结论包括:① 乡村旅游地景观管理的价值逻辑包括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制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以及“景观”与“可持续发展”悖论的消解;② 乡村旅游地景观管理在人文地理学角度主要以地方、空间、景观的理论范式为体系,三者是从不同角度来阐释人地关系的辩证关系概念;③ 乡村旅游景观管理的技术路线包括景观规划和景观保护2个主要阶段,在定量研究方面可以使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在定性研究方面则可以借鉴景观符号学方法;④ 乡村旅游地景观管理的研究框架是以生态性问题为核心,以主体性问题、时间性问题、空间性问题为基底。  相似文献   

5.
庐山森林景观美学质量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森林景观美学价值和生态可持续价值是森林景观系统中两种主要的价值。采集一系列典型森林景观照片,将这些景观照片对公众进行审美评价,并判别他们的景观生态特征,最后进行景观美学质量与景观格局指数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美景度值(SBE值)与景观组分指数中的水域所占面积比存在很强的正相关(r=0.472,P<0.01),与自然性指数也有较强的正相关(r=0.368,P<0.05);而与建筑所占面积比存在很强的负相关(r=-0.422,P<0.01)。(2)SBE值与景观格局指数中的斑块密度(r=-0.489,P<0.01)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与边界密度(r=0.481,P<0.01)、多样性指数(r=0.602,P<0.01)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SBE值与开放性指数、最大斑块面积比和形状指数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城镇滨水区游憩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水区是服务于人们游憩活动的综合性空间环境,其生态要素是滨水区游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强化水体服务于滨水区的生态功能,提升城镇滨水区的景观生态价值,以丹东市城乡滨水区为例,提出了滨水区生态利益游憩管理模式(EBBM),指导城镇滨水区景观生态的规划建设.采用结构方程验证了该模型中生态要素与活动、背景、体验及利益等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在模型验证过程中,运用SPSS13.0及AMOS6.0软件测试了模型;拟合度检验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以山岳型旅游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例,估算了风景区景观生态服务价值,分析1986年、1997年、2009年风景区景观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生态服务价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揭示风景区景观生态服务价值与环境因子间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1.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最高为水体(9 3707元/(hm2.a)),最低为裸地(354元/(hm2.a)),建设用地价值(12 000元/(hm2.a))仅高于裸地、农田、灌草等景观类型,杉木林、马尾松林、竹林、阔叶林等森林景观服务价值相差不大;2.风景区内景观生态服务价值在1986—1997年间服务价值有较大损失,在1997—2009年间得到一定程度弥补,但1986-2009年间景观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呈亏损趋势,植被景观类型向建设用地的转变导致景观生态服务价值的降低;3.风景区内景观类型生态服务价值与环境因子(坡向除外)间呈现中等相关性,其中,郁闭度与生态服务价值相关系数最高(0.7**),环境因子中蓄积量与郁闭度相关系数最高(0.86**);4.植被景观生态服务价拟合结果(R2=0.7524,p<0.0001)值优于非植被景观(R2=0.5370,p<0.0001),拟合效果能较好地揭示景观类型生态服务价值与环境因子间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化不仅改变着景观,而且通过景观来体现。景观生态学包含着这种动态的两个方面,但是,这两个方面在景观生态学领域内从来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因而没有形成文化理论。本文阐述了景观生态学的四个主要的文化原理,在这些主要原理之下还可得出更确切的一些原理。一个根本的中心前提就是文化与景观在一个反馈环中相互影响:文化建造各种景观,同时景观影响文化。本文提出如下四个主要原理:(1)人的景观感知(Perception)、认识(congnition)和准则(Values)直接影响着景观,同时也受景观的影响。(2)不仅在居住景观中,而且很明显地在自然景观中,文化习俗强烈地影响着景观格局。(3)自然的文化概念不同于生态功能的科学概念。(4)景观外貌与文化准则互通。 作为获得更确切的文化原理的方法,这里建议在人类尺度上研究景观,以及进行可能景观(Possible landscape)的试验。  相似文献   

9.
干热河谷是横断山区的一类典型生态退化区域,逐年分季节降水量(SP)的变化对其景观格局及农业生产活动具有重要影响.运用年际增量方法把南方涛动指数(SOⅠ)与降水量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预测局地降水的新方法:把1958~2002年分季节南方涛动指数年际增量(SOⅢ)作为预测因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一个干热河谷分季节降水年际增量的预测模型,模型通过了F检验、R检验、T检验和DW检验等显著性检验,在1958~2002年的模拟及2003~2008年的后报中显示了很高的预测能力.因此,此方法能显著地提高局地降水预测水平,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与社区相关的开发或保护活动中,社区居民主观态度直接影响着规划项目可行性。探索适用的社区态度表达方法,成为社区有效参与规划决策的关键。利用参与式制图和半结构访谈的方法,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9个村落的243位居民景观感知价值进行调查,采用热点分析、对应分析和相容度指标分析,揭示居民感知的景观价值空间构成,景观价值与土地利用的对应关系及其与现有搬迁保护方案的相容度,在此基础上识别出4种社区态度类型区域。研究表明:1基于相容度反映的汉长安城遗址社区态度具有地点依赖性,这种态度的空间差异为社区规划管理、矛盾冲突管控提供了更细致的社会数据支持;2案例社区居民景观感知价值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规律性,并与一定的物质景观基础(土地利用)相关联,这种关联性的认识,有利于解释景观变化可能产生的社会现象;3参与式制图结合景观价值的调查为感知景观的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通过制图可视化,统计分析和指标模型构建,能够揭示景观感知价值的空间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泥石流灾害的经济评估体系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评估泥石流造成经济损失的体系 ,该体系将泥石流破坏的各种实物的价值分为五类 ,并介绍了各类价值的含义、特点及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罗培  秦子晗 《地理研究》2013,32(5):952-964
以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为例,应用问卷调查和登门访谈的方法,对地质公园内居民的社区参与现状和意愿进行调查,分析他们对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认知态度,明确他们在资源开发中的利益诉求。调查表明,在资源保护和开发中社区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居民参与度低,参与机会有限,有强烈的参与决策、规划、商业经营的愿望,并希望在参与中分享资源开发的利益,参与过程得到政府、企业的保障。本文在现有的经营体制下,从资源保护(含环境保护)、规划决策、商业经营、利益分配、社会参与保障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居民在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和利用中的社区参与模型体系,为我国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和开发中的社区参与问题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陈述彭  黄翀 《地理研究》2005,24(4):489-498
经济建设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到处存在。既不能以牺牲珍贵文物为代价,换取旅游业的发展,也不能因为保护而拒游客于门外。为此重申“中国原则”,即以“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准则。对石窟文化的保护,初步解决了游客拥挤对壁画、彩塑的潜在威胁,加强了对风沙侵蚀危害的防范,但仍然面临许多社会和自然环境问题。古城遗址的发现,涉及对古环境反演的科学问题。利用考古发掘的丰富信息,联系古自然环境变化和人文影响、物质传播的大背景,可能有助于开豁诠释、论证古代文明和古文化的新思路。破解中原许多古城遗址之谜,也需要从重建、虚拟古环境着手。古建筑的修复或重建,既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也要考虑适应现代环境与生态功能,适度采用现代新工艺和新材料。考古发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运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不乏成功先例。作者建议,进一步推广田间考古格网的经验,构建多层次的格网管理信息系统,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能力建设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潘丽丽  王晓宇 《地理科学》2018,38(8):1337-1345
以公众环境行为 “价值-信念-规范”理论(VBN)以及计划行为论(TPB)为基本借鉴理论,融合旅游活动特性,构建游客环境行为意愿影响因素模型,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案例地,以结构方程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验证理论模型。研究发现:游客环境行为意愿受到特定环境态度、感知行为控制以及旅游地意象3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其中特定环境态度的影响最突出,感知行为控制次之,旅游地意象略弱;主观规范作为中介变量在受到环境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作用于游客特定的环境态度与感知行为控制;旅游地意象要素直接影响特定环境态度与游客环境行为意愿。  相似文献   

15.
Private land conservation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address problems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and biodiversity loss caused by an increas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arcelization of private land. Conservation easements (CEs) are used to protect significant natural qualities of private land.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 landowner attitudes toward CE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mixed-mode survey to private landowners in the Whychus Creek Watershed (Deschutes County, Oregon). The results of a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suggest there are two dimensions to landowner attitudes toward CEs, an internal dimension and an external dimension. We found that positive external attitudes are primarily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al beliefs, whereas positive internal attitudes are influenced by a suite of factors, including financial beliefs and perceived risk to private ownership. Awareness of CEs may also play a role in attitude development. Through this research, we argue that CEs may be beneficial in reintegrating the public good into private property.  相似文献   

16.
赵勇  张捷  李娜  梁莉 《地理科学》2006,26(4):497-505
历史文化村镇是我国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遴选了15项指标构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在对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状况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首批名镇(村)的保护状况进行分析评价,证明了环境风貌、建筑古迹、民俗文化、街巷空间和价值影响是决定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状况的主要因素。最后,运用聚类分析法按照保护状况将首批名镇(村)划分为4种类型并做出相应评价。  相似文献   

17.
韩国农业和渔业遗产系统的保护与管理(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和渔业社区,除食物生产这一基本功能之外,其生物多样性及历史、文化功能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一直以来,农业遗产系统及韩国重要农业遗产系统的发展都是大韩国民国中央政府的关键目标。在农业遗产系统发展的大前提下,一旦遗产受到损坏,假定其恢复及技术转让变得不可能,则需要开展针对其保护管理的详细研究。作者分析了几个由地方政府上报的韩国重要农业遗产系统实践案例,主要目标是确认每个案例的独特性,同时考量遗产性质、遗产面临的威胁,以及当前保护措施。作者发现,最常见的威胁是,由于农业环境的变化,维护遗产的种群在减少。相应地,每处遗产地都把大力发展当地旅游活动作为解决措施,但当前围绕旅游业制定的管理计划可能导致遗产地受到进一步的损害。作者根据分析,提出未来规划三大重要方面:加深对遗产的理解和认识;要有足够的空间来维护遗产的特性;要有新的产业计划以维持生产活动。这些建议将确保遗产保护和自然环境保护,以及通过生物多样性来确保农业和渔业社区获得有益养护。  相似文献   

18.
湖南东江湖湿地公园的资源(产)服务功能与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拟建的湖南东江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资源(产)与服务功能体系,主要包括物质生产、生态、旅游休闲功能和科研文化功能4个方面,并对其价值进行了定量估算,得出东江湖湿地公园总价值不完全估计可达1057070.74万元/a。定量化价值估算能更好地为东江湖湿地公园的规划和建设服务,以确保东江湖这一具有人类资源文化遗产价值的森林—湿地复合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国家公园公益化管理国外相关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公园通过公益化管理体现其公益性。相关主体行为是相应管理的主要对象,以使之产生正外部性,减少或消除其负外部性。国外国家公园已有100多年的公益化管理实践,产生了大量研究。论文分析、归纳国外学者在相关方面所关注的主要内容,并系统梳理针对这些内容的研究,总结出其对国内国家公园公益化管理中应对现实问题、达成“理顺权属关系、扩大社会参与、实现公益服务、保障社区利益”等目标的启示:非国有土地管理合约化、管理权限系统化、保护责任制度化、社会募捐常态化、生态保护科学化;以及通过构建渠道、科学组织实现公众参与保护及管理;以体现公益、优化体验、环境教育为目标提供游憩服务;以正外部性最大、负外部性最小为原则对企业及访客进行管理;以激励相融、利益保障为原则实现社区共管共享等。  相似文献   

20.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has a very long history. Programme on “The 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 management of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initiative launched by FAO in 2002, aimed at not only preserving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but also applying the principle of dynamic conservation to promote rural development to benefit local community, to assure food security and maintaining the ecosystem. Since then, many more scientists have been enrolled in the new field focusing on the function and value, application and management,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s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ystems which facilitate an emerging cross-discipline.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IAHS and China Nation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China-NIAHS), the author specifies that Agri-cultural Heritage is a compound heritage that integ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cultural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a typical 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lex ecosystem composed of economic, biological, technological, cultural and landscape components. For their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joint efforts of scientists from economics, ecology, geography, history, management sciences, culturology, ethnology, sociology and other subjects are needed. Based on progresses studies and perspectives of the field, the author felt that although a good start of the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made, 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development which show a steady growth trend and suggested 32 priority areas in research; a new subject of Agroheritology could emerge in the near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