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人口急剧增长,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气候变化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农业和生物多样性的未来,而传统农业的智慧与经验值得借鉴。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旨在通过保护这些具有价值的传统农业系统来促进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旅游被认为是动态保护途径之一,不但能促进遗产地的经济发展,还能为游客提供认知与学习农业文化遗产的机会。然而,不当的旅游发展将会影响当地的文化与生活方式,不但会威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会对这些独特的农业系统带来潜在的破坏。因此,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的适宜模式应当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本文基于农业多功能性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框架,通过对农业多功能性的定量评估和农业和旅游业间关系的定性分析,提出了我国的4个遗产地旅游发展建议。同时,该框架还能为不同利益相关者决策其农业文化遗产的多种功能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农业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类型,存在于特有的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之中。它是一种活态的遗产,因此,需要在发展中对其进行保护。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合理的旅游开发能够兼顾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实现对传统农业生产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本文在对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命名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的农业遗产进行梳理归纳的基础上,辨析此类遗产地旅游的概念范畴,总结了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的主要内容。当前,我国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评价与开发、产品设计与市场营销、旅游感知以及旅游开发影响等方面。今后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研究可以在遗产地旅游利益共享机制、旅游演化机理、旅游的生态环境影响以及研究方法上进一步深入和完善,以启发理论并服务于实践。  相似文献   

3.
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和一些国家农业部认定的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NIAHS)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的遗产类型,通常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多元的传统知识、独特的资源利用技术、杰出的文化景观,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文化关键种作为塑造了一个地区的社会文化特征的重要物种,可以作为研究社会-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力提升的一种独特视角和方法。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文化关键种概念的起源与内涵,分析了它们与生物文化多样性和社会-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农业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和保护需求,尝试对农业文化遗产地文化关键种给出了定义,即"在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内,由生物资源和文化实践紧密结合,对当地社会文化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且能够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目标实现的生物文化复合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识别农业文化遗产文化关键种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意义:一是通过文化关键种的识别与保护有助于遗产地关键要素的识别和保护;二是利用文化关键种社区认同度高的优势可以调动社区参与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三是以文化关键种的识别与保护为切入点,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全球或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目标,即保障食物与生计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传承以及维持景观特征等。  相似文献   

4.
宁夏农业干旱灾害综合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分析是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灾害风险理论为基础,构建宁夏农业干旱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式,该模式综合考虑了干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防灾减灾能力4类风险影响因素,并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完成宁夏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宁夏各地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差异较大,风险较高的区域集中在宁夏中南部山区的同心、海原、固原、西吉、彭阳等地,风险较低的区域集中在北部大部分地区以及南部泾源、隆德等地,这一结果与宁夏各地环境特点、经济投入、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5.
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具有典型的水土利用方式,于2014年4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基于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本文分析了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历史与发展、结构与特征、以及功能与价值。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传统农业技术和文化、以及独特水土利用方式形成的优美景观,并对当地农民的生计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这一宝贵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面临着一系列威胁和挑战。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为其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支持,另外一方面也为我国及世界上的类似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珠三角桑基鱼塘的价值及保护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价值标准的解释,详细分析评估珠三角桑基鱼塘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剖析其现状与问题,认为珠三角桑基鱼塘具有非常突出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具体表现在:具有丰富的生产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社会的协同进化;蕴含着朴素的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思想;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珠三角桑基鱼塘已大面积萎缩和濒危,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实行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及时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积极向现代生态农业升级换代;开发为旅游休闲与科普教育基地;发挥湿地功能,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加速向珠三角以外地区转移和推广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包括韩国、中国、日本在内的东亚地区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不断增加,且未来仍将会呈持续增加态势。因此,对遗产地尤其是韩国境内遗产地的保护工作变得尤为重要。为避免农业文化遗产地粗放式开发、有效协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解决土地利用冲突问题非常关键。本研究旨在确定农业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型土地利用管控措施。结果表明,公私合营、地方性法规及综合性计划对农业文化遗产地开展土地利用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是2002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农业文化遗产地往往被认为比非遗产地更具经济价值,但目前还没有经济学分析来证明这一点,也没有任何针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复杂的经济性能标准来长期监测其经济功能。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经济评价方法,可用于遗产地与非遗产地之间比较。为此,本文选择了成本效益分析(CBA)方法。鉴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经济分析的框架应该包括分析的方向、假设和数据要求,由此指导未来对GIAHS的经济评价。本研究选择中国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作为案例,根据数据可得性并针对不同活动(旅游,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销售产品)以及相似系统间比较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9.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远不仅仅限于对表象意义上的传统要素的保护。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定对象是作为生计方式的传统农业生态系统,而非文物古迹。为了更好的挖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在其生态文化持续进化中,人类智慧所起的作用需要进一步考证。鉴于目前自然与文化保护工作效果的有限性,为这类复杂的农业生态系统重现生机,作者构建了协同发展的理论框架。以此为视角,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才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环境的挑战,作为可持续农业的典型实现其价值,而不是像文物一样陈列起来的传统农业。  相似文献   

10.
流域山洪灾害成因机制分析与防治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从灾害系统的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等3方面分析探讨湘水流域山洪灾害的成因机制,主要结论是:下垫面因素对湘水流域山丘区洪灾的产生频率和强度有极大的影响,承灾体对灾害的形成有放大或缩小的作用。对流域山洪灾害实施防灾减灾首先需从下垫面因素着手采取措施;其次从承灾体本身着手,降低脆弱度,缩小洪水灾害对自身造成的损失。根据流域内地形、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及经济发展状况,湘水流域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有:加快坡地的改造、清扫河道。在河道边培植护岸林、加强承灾体自身的承灾能力。  相似文献   

11.
农业生态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类管理的生态系统。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发展对扭转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巨大损失的局面意义重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的以保护和动态管理传统农业知识系统及其景观为目标的国际性项目。日本农林水产省(MAFF)1992年开始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能登半岛和佐渡市被认定为发达国家中最早的GIAHS试点地,这也显示了日本地方层面保护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决心。本文综述了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的历史过程,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新的机遇。日本现有的环境保全型农业包括: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的做法,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农法,有机农业等等。本文重点介绍了北陆地区的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的情况,尤其是石川县能登地区和新泻县佐渡市的情况以及最新的案例分析。本文使用最新的政府报告等官方文件,统计数据和学术论文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如何进一步发展和扩大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政策建议。本文分析环境保全型农业推广的问题并介绍了环境保全型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的研究成果。认为重视农民的利益,鼓励城市居民,科研人员以及私营企业等多方面的参与,以及地方政府支持环保产品拓宽销路是环境保全型农业能得到切实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社区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丰富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是在当地社区的传统生活中不经意间保留下来的。这些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同时也是很好的旅游资源,通过旅游发展既能维持当地居民的生计,同时也可以有效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本文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贵州从江县稻鱼鸭复合系统为例,讨论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问题。构建了基于社区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发展的概念模型,其核心观点为农业文化遗产在保护和社区适应方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模型中的6个主要因子分别为:农业文化遗产社区、传统农业系统、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可持续旅游发展、社区生计和社区文化身份。几个因子之间的作用是互相影响的,因此支持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3.
Tourism is often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dynamic 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 management approaches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It has been over 15 years since the GIAHS programme was initiated in China, and tourism developed quickly in the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to some extent because many researchers consider tourism as a significant engine of the local economy. However, this is contrary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as it was proposed in the first place. Apparently, there are some overt problems during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which are mainly as follows: Some threats to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are ubiquitous;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is questionable; Community involvement is difficult to implement; And th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are easy to overlook. Under the context of global development, the UNWTO sustainable tourism criteria provide some guidance for agri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Based on the Global Sustainable Tourism Criteria, combined with previous survey experiences and related research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ourism sustainability of all the 15 GIAHS sites in China, and explores the current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On this basis, a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framework was built in an attempt to find the road to sustainability for agri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The framework in the global and local contexts is trying to connect all the important elements related to agri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according to the UNWTO sustainable tourism criteria.  相似文献   

14.
众多研究认为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可在平衡保护环境和开发农业遗产地双方利益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能登里山里海景观作为日本传统农村景观的一个缩影,在2011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在日本最早的试点地之一。本文先通过分析文献总结了二十几年以来日本绿色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结合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目标讨论了在农业遗产地发展绿色乡村旅游的问题和新的机遇。本文以能登半岛一个由农民自发组织运营的农家民宿组织"春兰的故里"作为案例分析。主要的研究问题包括:如何充分利用国际项目来开发日本的绿色乡村旅游;如何在注重经济收入的同时兼顾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开发?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的分析并多次采访了民宿主人。本研究成果亦提供在偏远地区发展绿色乡村旅游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与适应性管理(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世界各地世代居住的农牧民,以多样化的自然资源为基础,通过因地制宜的生产实践活动,创造、形成并保持着许多独具特色的农业系统和景观。这些在本土知识和传统经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农业文化遗产巧夺天工,充分反映了人类及其文化多样性和与自然环境之间深刻关系的演进历程。这些系统不仅维持并适应了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形成了丰富的本土知识体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为人类持续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保障了食物安全和生计安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许多这样的农业生产系统正面临着包括全球化在内的多种影响因素的威胁。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了一个国际合作计划"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与适应性管理"。这一全球性倡议旨在建立这些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生物多样性、食物与生计安全、景观与文化的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实现动态保护和可持续管理。  相似文献   

16.
Approximately ten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was introduced to Japan in 2011, with 11 GIAHS sites designated so far. The Japan Nation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J-NIAHS), which considers resilience, multi-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 and sixth industrialization, was subsequently established in 2016, and has designated 15 J-NIAHS sites. GIAHS sit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major types: Landscape, farming method, and genetic resource conservation types, and most Japanese GIAHS sites are of the landscape type. Since there is almost no national subsidy for GIAHS or J-NIAHS, designated sites are expected to secure funding for conservation from their own efforts. For this reason, a voluntary network of the Japanese GIAHS sites has been active in promoting cooperation on GIAHS conservation. The priorities of the Japanese GIAHS have focused on raising public awareness about GIAHS and J-NIAHS, improving livelihoods, as well as fostering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regarding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especially among Japan, China and Korea.  相似文献   

17.
社区是农业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也是其保护的重要主体,社区参与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的主要方式——旅游为切人点,探讨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社区参与潜力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结构方程模型和“态度一行为”矩阵是科学评价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潜力的新方...  相似文献   

18.
The paper compares the agri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schemes of China, Japan and Korea and, in particular, the national programs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 under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s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This comparison allow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background of developments, designation criteria, application procedures and implementation structures of GIAHS and of the respective domestic programs in terms of the differences in national circumstances of Japan, China and South Korea. The sequence of implementation of GIAHS and the national program differs in each of the three countries. China introduced a national program after GIAHS designation, Japan has GIAHS but no national program, and Korea implemented a national program before its GIAHS designation. Thus GIAHS candidate sites in China and Korea are now selected from among their respective pools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On the other hand, commonalities can be seen in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three countries with regards to agri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through the common emphasis placed on the designation criteria: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cultural value, fostering partnerships,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etc. Thu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Korea and the perspectives they have will contribute to proposals for improvements to the FAO designation criteria for GIAHS. These will be comprehensively applicable to both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