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煤型气烃类组分的稳定碳、氢同位素组成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中的煤型气和油型气烃类气体的稳定碳、氢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表明:煤型气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在未成熟到低成熟阶段(R0<0.7%)与油型气无明显差别。从低成熟开始,煤型气甲烷随热演化程度的增高相对油型气逐渐富集重碳同位素。在热演化程度达到1.0左右时,二者δ13C1的差别最大(达7‰左右)。之后随热演化程度的增加,二者δ13C1的差值逐渐减小,当热演化程度达到过成熟阶段之后,二者又基本相近。煤型气和油型气重烃的碳同位素组成,主要受气短岩母质碳同位素组成的控制。重烃的碳同位素组成是鉴别煤型气和油型气的较有效的指标,通常煤型气的δ13C2>-28‰,而油型气的δ13C2<-28‰。热演化程度对煤型气重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影响不够明显,而对油型气重烃碳同位素组成有一定的影响。煤型气(甲烷及重烃)的氢同位素组成主要与源岩沉积时的水介质有关,由陆相淡水环境沉积的源岩形成的煤型气相对富集氢同位素气。煤型气从甲烷到了烷随着碳数的增加,氢同位素组成依次增重,即δD1<δD2<δD3<δD4.  相似文献   

2.
杨晓勇  陶士振 《岩石学报》2000,16(4):473-481
应用阶段段加热技术,对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的橄榄岩包体和大别造山带超高压榴辉岩进行了裹体CO2的碳同位素组成测定,结果表明,榄岩的δ^13C值变化较大,从-22.8%到+0.7‰到+4.6‰,同样明显不同于前人报道的低δ^13C值(-30‰20~-20‰)特征,大别造山带榴辉岩的δ^13C变化从-18.5‰到+4.6‰,同样明显不同于前人报道的低δ^13C值(-30‰~-20‰)特征。榴辉;岩的  相似文献   

3.
高温高压模拟实验气态产物碳同位素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泥炭、褐煤样品进行了高压(0.1~2GPa)、高温(200~800℃)模拟实验,并用微量气体同位素测定系统(GC-C-MS)测定了气态产物的碳同位素值。在400℃的温度条件下,乙烷、丙烷、正丁烷碳同位素值有随压力升高而变重的趋势,并出现了碳同位素局部反序的特征(δ^13C2〉δ^13C3);在600℃、1GPa和1.5GPa的温压条件下,甲烷和乙烷的δ^13(PDB)值偏重,分别约为-15.0‰  相似文献   

4.
扬子地台震旦纪海水碳同位素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测定了湖北宜昌三峡剖面震旦系海相碳酸盐岩样品的碳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震旦纪扬子区海水的δ^13C值显示出大幅度变化,南沱冰期δ^13C为低值(-4‰);陡山沱早期δ^13C值迅速上升,达到5-6‰,陡山沱期δ^13C值一般在0-5‰之间;灯影期δ^13C值较平稳,一般在2.0-3.4%之间,导致震旦经水δ^13C值大幅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疑在和近岸为藻类等光合作用的海洋植物群体为主体的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部地幔CO2流体包裹体的碳同位素初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樊祺诚  储雪蕾 《地球化学》1996,25(3):264-269
采用分步加热爆裂法收集中国东部11个地点的新生代玄武岩中13个富CO2流体包裹体捕捞体(包括12个橄榄岩和1个麻粒岩)的CO2,做了碳同位素测定,800℃的δ^13C主要集中分布于-16.0‰--22.0‰,1100℃的δ^13C主要集中分布于-21.0‰-29.0‰。初步结果表明,地幔演化不同阶段的流体CO2碳同位素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6.
我国煤的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煤及其煤化作用产物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成果。煤的δ^13C值主要在-22.5‰~-25.5‰之间,中值为-24.4‰。煤化作用及地质年代影响极微,但煤岩显微组分对δ^13C值有明显影响,壳质组含量增加,煤的δ^13C值变轻。煤的热模拟演化产物δ^13C值;甲烷在液态烃产出峰值处有最烃的碳同位素组成,液态烃与煤有相似的δ^13C值,其族组分中烷烃部分随温度增高,δ^13C值有变重的趋势。煤的  相似文献   

7.
李儒峰  刘本培 《地球科学》1996,21(3):261-266
结合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分析,首次系统测定了马平组碳,氧同位素值,并对其演化规律与层序地层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马平组内δ^13C,δ^18O值变化范围分别是-2.56‰~+3.89‰和-8.16‰~-6.02‰(PDB)准层序为δ^13C值向上逐渐减小,海进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内δ^13C值分别呈增加和减小的趋,层序界面处δ^13C,δ^18O值均表现为负异常,控制层序  相似文献   

8.
一个未成熟褐煤抽提物中,高等植物生源化合物的同位素值在全煤碳同位素组成(δ13C值-27.0‰)的±2‰范围内,表明相似成煤植物对这些化合物的贡献,或者其成煤植物经历过相似的生物合成分馏效应。所检测的萜烃类按同位素差异分为两组:二萜类(δ13C值-25.0±1.4‰)和倍半萜类(δ13C值-25.9±1.5‰)平均较全煤样富集1~2%。13C,而奥利烷-乌散烷-羽扇烷型衍生物(δ13C值-29.0±0.8‰)平均比全煤样减少1~2‰13C。C15~C35正烷烃δ13C平均值-32.4±0.6‰,据此表明C17~C22和C22~C33正烷烃的同位素值与上述平均值没有明显差异。与全煤样相比较,该煤样抽提物的藿烷衍生物13C值则减少8~34‰,标志在成煤过程中甲烷的细菌循环起着作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区的碳氧同位素组成表明,矿化灰岩和细晶灰岩的δ^13C为正值,其δ^18O值变化于-6.4‰~-21‰之间;而绝大多数矿石中碳酸盐矿物的δ^13C为负值,只有少数为正值,与其对应的δ^18O值为-12.3‰~-12.5‰。根据δ^13C-δ^18O图解分析,区分出了3种不同类型的碳同位素:(1)三叠纪海洋生物碳;(2)海相碳酸盐的碳与热卤水中碳的过渡类型;(3)深部热卤水中CO2的碳。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0.
李任伟 《岩石学报》1999,15(4):623-629
在大别山北麓、合肥盆地南缘侏罗系三尖铺组和凤凰台组地层中含有大理岩砾石, 属山麓冲积扇环境沉积。它们的δ13 C数值范围为- 1.7‰~1.3‰, 大多数近于零值, 它们的δ18O数值从6.5‰~23.0‰。大别地块佛子岭群大理岩的δ13C数值为- 2.0‰~- 2.5‰, δ18O数值范围从6.3‰~13.1‰。大别地块高压和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大理岩的δ13 C数值为1‰~6‰,δ18O数值为5‰~23‰。碳同位素组成的明显差别表明现今大别地块佛子岭群和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不是合肥盆地南缘侏罗系大理岩砾石的来源区。由于δ13C的数值不随δ18O值的降低而变化, 且分布在一个狭窄的范围, 合肥盆地南缘侏罗系大理岩砾石的碳同位素组成代表了它的原岩在沉积时海水的同位素记录。  相似文献   

11.
林清  彭平安  刘荣谟 《地球化学》2000,29(5):425-430
鄂陵湖浅层学2m的冻结湖相沉积物中埋藏植物屑保存完好,植物屑均来源于同一种沉水植物-龙须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剖面中该植物屑的δ^13C值在-17.67‰ ̄-11.39‰间变化,比该地生长的陆生植物高。根据δ^13C值的变化特征,将湖相沉积分为三个阶段,相应δ^13C平均值分别为-16.68‰、-14.48‰和-12.28‰,由下而上呈降低的  相似文献   

12.
碳氧同位素演化与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儒峰  刘本培 《地球科学》1996,21(3):261-266
结合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分析,首次系统测定了马平组碳、氧同位素值,并对其演化规律与层序地层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马平组内δ13C、δ18O值变化范围分别是-2.56‰~+3.89‰和-8.16‰~-6.02‰(PDB).准层序中δ13C值向上逐渐减小,海进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内δ13C值则分别呈增加和减小的趋势,层序界面处δ13C、δ18O值均表现为负异常.控制层序地层内δ13C值规律性分布和演化的主要机制是冰川型全球海平面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南部花岗岩的碳含量和同位素比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EA-MS连续技术(将元素分析仪(EA)与气体质谱仪(MS)连接起来,进行硅酸盐岩石微量碳的含量和同位素比值测定)首次测定了中国东南部花岗岩及其部分磷灰石的全碳含量和同位素组成,结果发现,这些花岗岩的碳含量和同位素组成分布较宽(碳含量为0.04%~0.79%,δ^13C值为-7.5‰~-37.0‰)。磷灰石与全岩的δ^13C呈正相关关系,指示自花岗岩浆上升到结晶以来未受到同化混染或热液蚀变  相似文献   

14.
黔中沉积磷灰石的硫碳同位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其英  封兰英 《岩石学报》1996,12(4):594-597
本文研究了黔中磷块岩中磷灰石的结构硫同位素组成。磷灰石的δ34S值为34.2‰~42.4‰,它高于同期海水的δ34S(约34.2‰),也高于共生的成岩黄铁矿的δ34S(15.4‰~19.8‰),表明磷灰石形成于富有机质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硫酸盐还原带的最上部,其间同时伴有大量硫酸盐细菌的还原过程。磷灰石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3.63‰~1.0‰),表明它含有微生物有机质分解演化而来的CO2-3,而磷灰石比胶结白云石更富集轻同位素则反映出沉积阶段生物作用的影响比成岩阶段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煤型气碳同位素演化二阶段分馏模式及机理   总被引:59,自引:4,他引:55  
刘文汇  徐永昌 《地球化学》1999,28(4):359-366
天然气中甲烷C同位素组成是判识其母质类型和演化程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国内外学者对煤型气δ^13C1与演化程度(R^0)之间的关系做过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但由于其研究对象的局限性,对其完整的同位素汪化分馏特征洞需进一步完善。由于我国含煤盆地广布,源岩的成烃演化完整而系统,使得系统研究其演化成为可能。本文通过我国不同盆地、不同时代和不同成烃演化的煤型气甲烷C同位素组成和源岩演化程度(R^0)的  相似文献   

16.
大柴达木盐湖硼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俊周  孙大鹏 《地球化学》1996,25(3):277-285
以测定Cs2BO2^+离子的热电离质谱法,用VG-354型质谱计测定了大柴达木盐湖卤水及其外围水系的硼同位素组成。其卤水的δ^11B值为+4.96‰-+9.11‰,外围水系的δ^11B值为-3.85% ̄-42.68‰。同时也测定了其湖底沉积物,外围碳酸盐泉华和硼酸盐的硼同位素组成,它们的δ^11B值分别为-17.78‰ ̄+2.56‰、-31.97‰ ̄+0.17‰和-11.87‰ ̄-9.59‰。这些  相似文献   

17.
深源流体—老王寨金矿床含矿流体来源的一种可能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老王寨金矿床含矿流体是一种富含矿化剂Cl^-、CO2和S^2-的高温高压深源流体。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δ^18OH2O值在+6.91‰ ̄+11.76‰之间,δDH2O值为-68.10‰ ̄-101.10‰之间,辉锑矿的δ^34S值为-0.15‰ ̄-1.03‰,方解石的δ^13C值为-0.34‰ ̄-3.12‰。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流体既不是岩浆热液也不是大气降水,而是一种深源流体。  相似文献   

18.
长坑金银矿床方解石的δ^13C值为-3.23‰,方解石和石英的δ^18O和8.64‰-18.61‰和9.60‰-13.0‰,其范围与其它卡林型金矿相似。结合大本模式的理论分析,认为成矿热液的部碳同位素组成可大致取为-2‰-17‰,即碳主要来自地层中的沉积碳酸盐,部分来自有机碳。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气源对比新探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蒋助生  胡国艺 《沉积学报》1999,17(12):820-824
利用热模拟/在线同位素质谱和热模型/报相色谱分析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气源岩和天然气烃且分组成和苯、甲苯碳同位素比值(&^13C)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下古生界灰岩中的Ⅰ型和Ⅱ型有机质在高演化阶段生成的轻烃产物中同样具有芳烃含量高的特征,轻烃中苯与甲七δ^13C值变化主要有机质类型有关,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气源岩糖烃中苯与甲苯δ^13C值约-27‰,上古生界约-22‰,上、下古生界气源岩中苯与  相似文献   

20.
安徽沙溪斑岩铜矿床成矿流体演化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安徽沙溪斑岩铜矿床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研究,得到气液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为100 ̄500℃,盐度为2.0wt% ̄60wt%NaCl,并且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和温度随时间、空间变化而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对热液脉石英及其流体包裹体中H2O、CO2的氧、氢、碳同位素组成分别进行了测定,得到热液δ^18OSMOW为+3.51‰ ̄+5.52‰,δDSMOW为-60‰ ̄-82‰,δ^13CPDB为-3.61‰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