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干旱区荒漠绿洲农田土壤肥力质量的研究是绿洲功能和生产力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1982年和2008年临泽绿洲农田287个样点耕层土壤(0~20 cm)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分析手段,研究了26 a来土壤肥力质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为13.8 g·kg-1、0.81 g·kg-1、64.4 mg·kg-1、32.3 mg·kg-1、199 mg·kg-1,较1982年分别提高了13.5%、7.8%、9.3%、225.6%和26.8%;土壤肥力指标的变异性较大,变异系数均大于25%;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适合研究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土壤肥力质量综合值由1982年的强度空间变异发展为中等空间变异;根据全国农业地力等级划分标准,研究区土壤属于4、5、6、7级,较1982年的土壤肥力呈上升趋势。土壤肥力综合值分布图可以为该区域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永瑞 《自然资源》1995,19(2):46-51
湿地松纯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木荷阔叶林下土壤中的有机质、速效氮、全氮、速效磷、全磷、速效钾和腐殖质酸(胡敏酸、富里酸)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年生的湿地松纯林、由于凋落物较少,且分解能力较慢,土壤肥力呈下降趋势。而湿地松林荷混交林和木荷阔叶林为的凋落物分解能力较好,能有效地改善林地土壤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3.
采用专家系统建立了土壤肥力综合评判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不同土体的肥力进行了综合评判。评判结果表明,不同质地层次的土体均为可级,不同培肥土体均为优级。以综合评价总分,比较了不同土体肥力的优劣。简要分析了不同土体肥力差异的原因。由此为紫色土改良、防治其退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河南襄城植烟田土壤肥力空间变异性与适宜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结合GIS技术,对河南省襄城县植烟田耕层(0~20 cm) 159个土壤样本进行了数据处理,分析了土壤有机质、pH、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pH的变异系数最小,而有效磷由于不同的耕作措施和不均衡施肥,其变异系数最大.半方差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pH和有效磷符合球状模型,最大相关间距分别为21 020、19 150和8460 m,而有效氮和速效钾符合指数模型.最大相关间距分别为7 484和25 320 m,土壤pH的C0/sill为0.193 5,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而其他四种土壤肥力因子的C0/sill为0.352 8 ~0.526 0,为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并采用Kriging方法进行最优内插,绘制了襄城植烟田各土壤肥力因子含量的空间分布图.建立了烤烟土壤肥力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对土壤肥力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级.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GIS绘制襄城县烤烟种植区土壤肥力状况图.结果表明,烟草种植区土壤肥力适宜性水平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差异,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土壤肥力适宜性最高的地区位于研究区的东南部,占研究区总面积5.02%;适宜性为适宜的位于研究区的北部和中南部,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15%;而次适宜的植烟田横穿于研究区的中部,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4.28%.  相似文献   

5.
作为元阳水稻梯田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的一部分,本文调查了箐口流域梯地的自然生物环境,评价了农业土壤的土壤肥力,采用地质—地貌—土壤信息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土壤—景观之间的组合模式。研究确定了人为、气候、地形因素为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评价了土壤潜在生产力以及相关的限制因子,并根据FAO体系,确定并划分了主要的土壤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肥力的空间分布相当均一;土壤属酸性,阳离子代换量和养分储量总体较低;农业生态系统在较大程度上受哈尼群众人为活动的影响,成功维持了相对活跃的养分循环系统。目前的研究集中在:(1) 本研究区域在整个哈尼梯田系统中的代表性评价;(2) 田间水平上的养分循环研究;(3) 土壤特性对作物产量的影响;(4) 将田间水平的研究结果应用于更大的空间单元。  相似文献   

6.
以祁连山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海拔梯度上土壤肥力因子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青海云杉林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呈碱性,pH值均大于8.0;高海拔地区(3 300 m)含水量达到过饱和状态,各土层含水量均大于100%;随海拔升高,全氮含量呈增大趋势,全钾含量呈减小趋势,而全磷含量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不同海拔梯度速效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海拔3 300 m处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海拔段(P<0.05)。(2) 不同海拔梯度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都有明显的“表聚效应”,其中3 300 m处0~1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高达325.93 g·kg-1,是本海拔段其他土层的1.6~1.8倍,是同土层其他海拔段的1.3~2.0倍。(3) 土壤肥力因子间关系密切,土壤含水量与有机质、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pH和全钾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关系。(4) 不同海拔梯度土壤肥力质量为:3 300 m>3 200 m>3 100 m>3 000 m>2 900 m。  相似文献   

7.
甘肃灌漠土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性典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结合传统统计与地统计学方法对甘肃省河西地区武威灌漠土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分析。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该地土壤肥力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土壤NH4^ -N的变异系数最高,为62.656%,速效磷的变异系数次之,为47.369%,pH的变异系数最小,仅为1.284%,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3.208%和38.075%。地统计学分析表明该区域土壤特性的块金方差/基台值比值[C0/(C0 C)]在0.0413%~13.7801%之间,说明该土壤性质的各项指标均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其中NH 一N和pH值的空间相关性相对最强,[C。/(G C)]分别为0.0413%和0.0978%;速效磷相对最弱,[C0/(C0 C)]为13.7801%;有机质与速效钾居中。土壤肥力性质的相关距变化范围为176~294m。该土壤性质的克立格插值结果显示出一定的空间相似性,显示地统计学方法可用于分析土壤肥力在空间上的变异。  相似文献   

8.
红壤丘陵区农业土地利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评价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秦明周 《山地学报》1999,17(1):71-75
为了解红壤丘陵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分析了1980年与1994年的土壤养分肥力变化特征,揭示了土地利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提出应针对红壤区的特点和具体条件,调整和改善当前土地利用方式,发展高效持续土地利用技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PI指数模型的南方典型红壤丘陵区稻田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采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南方典型红壤丘陵区稻田土壤44个样品进行检测分析,以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为评判指标,运用PI指数模型法对水稻土的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探讨该区域的土壤养分肥力水平以及水稻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 本实验区水稻土有机质含量丰富,供氮能力较高,土壤为弱酸性与中性土壤,较适合水稻生长,但其供磷与供钾水平相对较低。(2) 各样品肥力指数与实际产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36**,即水稻产量对土壤肥力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渍害土壤肥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渍害土壤的10项肥力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由主成分分析划分的3个主成分可全面概括10项土壤肥力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且第一主成分与作物的产量呈显著相关,r=0.5573,依此3个主成分对各样点进行聚类分析,可划分为4个不同肥力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土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部地区耕地土壤肥力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57,自引:5,他引:57  
随着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中国耕地土壤肥力及其变化日益为世人所关注。本文利用最近20年东北地区的吉林和黑龙江省,华北地区的北京市和河北省以及长江下游地区的江苏和浙江省的15个县市180个样本点的土壤数据资料,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地区农业土壤肥力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除土壤速效钾下降和酸碱性有所退化外,农业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平均含量都增加了。在空间分布上,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长江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平均肥力提高,东北地区下降。另外,除华北地区的土壤酸碱性有改善外,长江下游和东北地区土壤都存在酸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石灰土中秸秆还田降解率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灰土具有高的有机碳的积累,但营养成分的供给速率偏低,导致土壤贫瘠。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相同来源玉米秸秆在岩溶土与非岩溶土中的降解情况,对秸秆降解率、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等进行动态检测,结果表明:(1)总体上岩溶土秸秆降解速率比非岩溶土快。秸秆降解速度最快主要集中在最初60天,之后呈缓慢上升趋势,到98天基本达到平衡。非岩溶土降解峰值出现时间为第42天,岩溶土为第28天,峰值出现时间前者比后者滞后14天。总降解时间持续160天,岩溶土降解率为77%,非岩溶土为75%。(2)秸秆降解期间,土壤pH值前期有下降的趋势,后期慢慢回升,这与秸秆降解过程中不同时期降解产物变化规律相吻合。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其中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增加非常明显。(3)与岩溶土相比,全量检测结果显示各肥力指标在非岩溶土含量低,但升幅百分比高;有效态检测结果显示非岩溶土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高。说明秸秆还田一些营养元素有效态在非岩溶土中更易于释放,而岩溶土由于其土壤质地的特殊性,许多养分被土壤粘土矿物牢固结合,营养元素供给速率慢,但因此也易于养分全量的累积。  相似文献   

13.
外源稀土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土壤旱作和淹水两种培养方式,研究了外源混合稀土积累对黄褐土肥力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旱培条件下稀土处理浓度与土壤有效氮含量之间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淹水条件下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两种培养条件下,稀土处理降低土壤有效磷含量,对交换态盐基离子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增加电导率和水溶态离子,尤其是Ca2+离子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种植苜蓿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通过对4年生苜蓿地和传统耕地(棉花)表层土壤分层(0~10,10-20,20-30cm)取样分析,从定量的角度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对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地相比,4年生苜蓿地在从未施用任何肥料的情况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均比每年都施肥的传统耕地高,且差异显著。与种植棉花相比,种植苜蓿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显著降低土壤中总盐含量以及氯离子含量,充分表明苜蓿具有改良土壤的特性。但是苜蓿地土壤pH值比棉花地的高,具体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同时分析了种植苜蓿与传统作物(棉花)对耕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是否存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各指标表现不一。  相似文献   

15.
西藏高原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分形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西藏高原干旱半干旱区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全样和层样采集与测定,运用土壤粒径的质量分布原理,计算出它们的分形维数。并分析其与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的关系。同时还探讨了土壤分形维数在剖面不同深度的纵向变化。结果表明:i.土壤分形维数不仅可以反映土壤质地的均一程度,而且可以间接反映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ii.土壤肥力与土壤分形维数有显著的相关性。当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Dp<2.65和微团聚体组成分形维数Da<2.44时,土壤肥力最佳。iii.Dp值和Da值随深度呈波状变化,峰值出现的深度与土地利用方式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土壤质量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近20年来土壤质量演变趋势分析得出:研究区土壤肥力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先降后升;全N、速效N含量分别呈S型、直线上升趋势,局部地区有积累趋势;速效K和土壤pH值下降明显;土壤盐基交换量(CEC)有增高趋势。土壤环境负荷呈增大趋势,表现为土壤氮、磷出现季节性盈余,对水体富营养化贡献率大;土壤重金属有明显积累特征;土壤有机磷、有机氯等农药、除草剂、表面活性剂在生态链中仍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Natural regeneration of abandoned farmland in several areas within the catchments of the Sydney Water Board has been very slow. Several hypothes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to explain the fact that natural reforestation has not occurred, even after up to 50 years of abandonment. This study examines regeneration in relation to substrate, soil types and soil chemistry. The abandoned farmlands occur on four main soil types: (i) eutrophic krasnozem, now occupied mainly by bracken fern (Pteridium esculentum) associated with young seedlings of Eucalyptus and Acacia; (ii) mesotro‐phic yellow earth, now occupied by blady grass (Imperata cylindrica), with few tree seedlings and scattered, dead Acacia trees; and (iii) mesotrophic alluvial soil, and (iv) oligotrophic lithosol, which both support stands of Acacia. The soil properties of the krasnozem and the yellow earth appear to be suitable for tree establishment and growth, and do not differ from similar soils in nearby areas currently under cultivation or supporting undisturbed forest. Poor forest establishment in these soils might be the result of frequent fires and biotic factors such as competition from the bracken and blady grass sward. The lack of eucalypt reforestation of the poorer soils might be explained by their poorer fertility, perhaps tolerated better by the Acacia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