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南黄海西部的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矿产部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于1972—1979年期间,对南黄海东经123°以西至山东、江苏近岸5米等深线之间的海区进行过系统的线距为10公里的海底地形调查,点距10×10—10×5公里的沉积物取样,并对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实验分析,本文是在上述调查基础上写成的.沉积环境是指沉积时的条件.这种条件包括沉积物周围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水动力强弱、海水盐度、元素及含量等;也包括物质来源的途径和多寡、生物的加入和作用等;而沉积物的粒径大小、比重、形状和化学性质也是重要的方面.现代海底沉积物则是这些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产物.研究现代环境将为将今论古提供依据,用现代已知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物特征、结构、构造对古沉积物进行类比,从而得出古环境,为寻找古沉积矿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南黄海表层沉积物295个站位的黏土矿物含量分析,研究了南黄海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的组合特征、分布规律及与物质来源的关系.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伊利石含量最高,蒙脱石和高岭石含量次之,绿泥石含量最低;黏土矿物的组合类型以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型为主,伊利石-高岭石-蒙脱石-绿泥石型次之;南黄海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主...  相似文献   

3.
南黄海陆架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及环境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对我国浅海及大陆第四纪地层的对比研究,我们选择了南黄海陆架区及其沿海平原作为第一阶段的工作区.1983年秋和1984年春夏,在南黄海水深30—50米之间施工了三个深度分别为114.60米、109.22米、32.93米的三个取芯完整的钻孔.在苏北平原沿海施工了两个深度为402米及460米的达到基岩的钻孔,1984年冬,又在南黄海完成了1145公里的浅层地震地层剖面测量、旁侧声纳扫描及测深为内容的浅层地球物理调查及柱状样、表层样、古生物及底栖微体生物活体取样等为内容的浅层地质调查.研究范围是E124°15′以西,N32°12′至34°56′之间的海域(图 1).本文以海上调查资料为主,结合海上钻孔的部分资料,对南黄海陆架上部沉积及其环境演变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探  相似文献   

4.
根据 1 959- 1 996年 4- 6月水温资料 ,按 30′× 30′方区统计计算了南黄海 ( 34°~ 37°30′N ,1 2 2°~ 1 2 4°30′E)中层冷水的 8个示性特征值 ,并绘制了平面分布图。分析结果表明 ,南黄海西部中层冷水于 4月形成 ,5月达到盛期 ,6月开始消衰 ,生消规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出现的海区为 34°~ 37°30′N ,1 2 4°0 0′E以西 (即黄海暖流向西北伸展路径 )海域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同时 ,示性特征的时 -空分布变化还反映出 :在形成期其下方黄海暖流对它的重要影响。这将对于探讨海洋热、动力因子对研究海区中层冷水生消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级浸取分离的方法获得了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不同形态的氮,首次探讨其分布的区域性特征: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在不同测线上均呈现出波状分布。B测线的基本上呈现出中部海域高,两边海域低,而西部海域又略高于东部海域的趋势,D和E测线的基本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趋势,C测线的则呈现出西低、东高的趋势,F测线的变化趋势比较平缓,从整体上看,SOEF—N和TN的分布呈现出西部海区比东部海区低的趋势。受各测线上沉积物种类差异的影响,自北向南各形态氮的变化幅度逐渐减小,其中SOEF-N在各测线上的变化幅度最大,且自北向南降幅最大。受水动力及沉积物粒度的影响,不同形态氮在黄海槽内各站位沉积物中的含量较高。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在不同测线上的分布还表明,陆源输入对南黄海沉积物中氮测线分布有较小的影响,海洋自生氮对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含量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重矿物     
(一) 重矿物组成厦门港湾海底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组合特征的阐述,仅依现有细砂级(0.25—0.125mm)重砂矿物分析资料。其组成复杂,种类超过59种。除少数黄铁矿、菱铁矿等自生矿物外,均属陆源碎屑矿物。其中,硅酸盐矿物种类最多,其次为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类,碳酸盐及硫化物和磷酸盐类较少,而硫酸盐类矿物仅见一种。从矿物总含量来看,氧化物矿物含量最高(平均达46%),其次为硅酸盐矿物(平均含量近40%)。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黄海5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碎屑重矿物和粒度分析,研究了黄海全新世泥质体底质表层沉积物的重矿物特征及其指示的物源和环境信息。结果表明:泥质体重矿物含量低且组成变化大,矿物组合主要为普通角闪石-不透明矿物-片状矿物-绿帘石-自生黄铁矿,泥质体可分为三个矿物区:泥质体北部矿物区(Ⅰ区)、山东半岛沿岸矿物区(Ⅱ区)和泥质体南部矿物区(Ⅲ区),泥质体之外西南侧分布着南黄海西部矿物区(Ⅳ区)和南黄海南部矿物区(Ⅴ区)。Ⅰ区和Ⅱ区明显受黄河物质控制,Ⅲ区物源较为复杂,除黄河物质外,东海北部陆架和长江物质也对其产生一定影响。自生黄铁矿的富集指示了冷水团的存在和弱还原的沉积环境;多种矿物的含量分布指示了切变锋的存在,其"水障"作用对泥质体的空间分布和矿物组成造成了很大影响,对沉积物的运移趋势也具有显著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冲绳海槽第二航次地质调查新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质部海洋地质司领导的关怀下,由海洋地质调查局和海洋地质研究所联合组成调查队,再次借用东海水产研究所《东方》号调查船,于1981年8月22日至9月15日对冲绳海槽进行第二航次地质调查.本航次调查范围涉及的地理座标为123°—129°07′E;24°26′—31°N,包括东海陆架外缘、陆坡、海槽、琉球岛坡及琉球海岭的一部分.其中,123°—127°20′E、24°26′—25°30′N之间的沉积物取样,在国内是首次进行.此次调查共完成测深线2465公里,取样站位71个,调查总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通过调查并综合国内以往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后,拟将对海槽区地形地貌、底质等的新发现、新认识,扼要报导如后.1.地形地貌(1)调查过程中并未发现海槽中有大于2400米水深的海域;(2)陆坡(相当海槽西或西北坡)平均坡降为0.042,坡角为2°24′:岛坡(相当海槽东或东南坡)平均坡降为0.045,坡角为2°36′;(3)海槽的平面形态呈单个香蕉形.总体走向为北东,实际上其北段为北北东,向南逐渐过渡为南南西,呈开阔弧形,在宫古岛以北地区向东南突出.海槽槽底平均宽100公里,最窄处约60公里,最宽处位于奄美群岛西北部,可达125公里;  相似文献   

9.
南黄海全新世旧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新世旧黄河水下三角洲位于南黄海海州湾的南面、苏北岸外浅滩以北、东经122°15’以西的广大海区.水下三角洲形态明显,保存较为完好,是研究三角洲沉积的良好场所.长期以来,受到河口和海洋工作者的注视.1975年以来,海洋地质调查局在旧黄河水下三角洲地区进行了10×10公里网格的取样(表层、柱状和测深工作),本文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参阅有关文献资料,对全新世旧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地貌特征、成因、发育过程、沉积厚度以及演变等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南黄海旧黄河水下三角洲的沉积物和沉积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据历史记载,两千多年来,黄河决口1500多次,重要的改道26次,其中大改道9次.公元1194年,黄河曾夺淮南注黄海,至1855年,黄河抢夺徙驻河再次调头北去.在1194~1855年的661年间,古黄河以填海造陆的巨匠身份,塑造了一个大型的三角洲,而旧黄河水下三角洲的研究过去并未见有专门报导.1973年—1979年期间,海洋地质调查局曾在旧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区开展过比例尺为1:50万的海洋地质综合概查和旧黄河口的浅滩地质路线性调查.沉积物取样网距为5×6到10×10公里,连续测深的线距为10公里.比较系统地取得了海水、海底地形、表层和沉积物柱状样的地质、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系统资料.在分析研究上述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就旧黄河水下三角洲的沉积物和沉积相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鸭绿江河口和近岸海域沉积物的重矿物分布和区域组合特征,同时以重矿物作为示踪物,分析了河口区底部沉积物的运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重矿物主要分为两种组合,一是黑云母-普通角闪石-绿帘石组合,二是由不稳定的矿物普通角闪石、较稳定矿物绿帘石和石榴石以及金属矿物(包括磁铁矿、钛铁矿和赤褐铁矿)组成,该组合又可分为四个亚组合。不稳定矿物与稳定矿物含量的比值变化、推移质潮周期输运率和净输运方向计算以及断面的粒度分布特征表明,鸭绿江河口10m等深线以北地区的底部沉积物主要向上游地区输运。这一结论与以往分析结果有很大不同,这主要是由于鸭绿江流域受到了人类活动,尤其受水利工程和人工挖沙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此外,重矿物分析的初步结果还表明,鸭绿江河口10m等深线以南的沉积物主要向下游输运,而近岸地区的沉积物可能由东西两端向中间输运,但是由于受到研究资料的限制,以上结论还有待于通过其他研究方法进一步验证。从北黄海东西两个地区的重矿物分布来看,北黄海西部地区的石榴石和电气石等稳定重矿物含量要大于东部地区的,而白云石和云母等不稳定矿物的含量要小于东部的。综合对比北黄海西部与北黄海东部、南黄海北部和南部来看,前者与后三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沉积物中没有自生黄铁矿。  相似文献   

12.
依据对长江口外表层沉积物187个站位沉积物样品的黏土矿物含量分析,研究了长江口外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的组合特征和分布规律。长江口外表层沉积物伊利石为优势矿物,平均含量为60.3%;次之为蒙脱石,平均为14.9%;高龄石平均含量13.5%,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2.3%。黏土矿物的组合类型以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型为主,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蒙脱石型次之;长江口外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主要为陆源成因,物质主要来源于黄河和长江的供给。Q型聚类分析显示,现代黄河物质及老黄河物质主要沉积于研究区东北部北纬29°30′以北地区,长江物质主要在研究区西部及中部区域沉积。  相似文献   

13.
对渤海、黄海海域冬、夏两季表层沉积物取样,通过激光粒度仪得出粒度参数,进而分析讨论冬季强的沿岸流的作用、黄海暖流、夏季冷水团的影响以及地形、海底地貌特征、物源特征等对表层沉积物分布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夏两季渤黄海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总体上相差不大,但部分海域如渤海中北部、渤海中南部、北黄海西北部近渤海海峡北部海域、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南黄海中部沉积物粒度特征存在明显季节性差异。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季节性差异与地形地貌、沿岸流、黄海暖流、黄海冷水团及物源密切相关。本研究对于探讨渤黄海不同季节表层沉积物沉积特征的影响机制、了解渤黄海区海洋动力过程的季节差异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前言分析研究沉积物中重矿物含量、矿物组成、主要重矿物及标志性矿物的分布规律、相近物理化学性质的矿物比率变化、矿物组合分区特征、对于查明某区泥砂来源、运移方向及扩散趋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重矿物分析在胶州湾洄淤调查中得到了应用。我们共分析海区表层沉积物样品70个(见附图1),岸滩及河流样品9个。海区样品分析的取样原则基本上是均匀分布,河口区略有加密。仅对粒径为0.063—0.125mm 的  相似文献   

15.
南黄海和东海北部陆架重矿物组合分区及来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大洋-50型海底取样器,在南黄海和东海北部陆架(125°E以西)海上调查获取了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其中包括1998年以来"黄东海地质地球物理补充调查"和"中韩黄海沉积动力学与古环境演变"2项研究所获得的样品共380个,选取0.063~0.125mm粒级的沉积物,进行碎屑矿物分析,最后选出9个代表性的优势重矿物种的数据为变量,利用Q型聚类(分层聚类)的数学方法,进行聚类组合,在数学统计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出4个重矿物组合区。客观地反映出黄河物质、长江物质和原地物质的影响范围,同时也体现出物质来源和水动力以及海底风化作用对重矿物分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因而可以得出,在一定的范围内陆架表层沉积物中的重矿物具有趋同的演化效应。  相似文献   

16.
厦门港湾粘土矿物的含量变化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粘土矿物是海洋沉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粘土矿物的组合、含量变化和成因等,能为阐明海洋沉积作用、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和物质来源提供一些有益的资料。1981—1982年间,在厦门港湾环境综合调查时,我们对24°20′—40′N,117°50′-118°15′E内厦门港湾的65个站表层沉积物样品和23个站位的悬浮体样品(图1),进行了X—衍射,差热、化学和电子显微镜等分析。  相似文献   

17.
南黄海的海底侵蚀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年5月-1993年10月期间,在南黄海及东海北部海域,利用大洋50型表层取样器,重力活塞取样及底栖拖网等方法,对海底沉积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通过对所获样品的粒度,矿物含量,生物组合及年代地层学多学科综合性的分析研究表明,南黄海及东海北部陆架的沉积环境十分复杂,在南黄海高能侵蚀区海底广泛出露砂质沉积物,其分布范围与强潮夕及风暴潮的活动区相一致,在这些水动力的长期作用下,细粒物质逐渐被悬浮,搬运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在渤、黄海海域73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种类和含量分析,研究了渤、黄海表层沉积物粘土矿物的组合类型、分布特征及其物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渤、黄表层粘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渤海表层粘土粒级沉积物中有方解石存在,黄海表层粘土粒级沉积物中有长石存在。伊利石含量最高,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次之,蒙脱石含量最低。伊利石含量在渤海含量高,北黄海含量低,南黄海西高东低;蒙脱石含量在渤海高,在北黄海东高西低,在南黄海西高东低;高岭石含量在渤海低,在黄海高;绿泥石含量分布与蒙脱石相反,在渤海低,在北黄海东低西高,在南黄海西低东高。渤、黄海沉积物主要是入海河流输入的陆源物质,渤海沉积物以黄河物质为主。黄海沉积物主要来自黄海沿岸流携带来的现代黄河物质,老黄河口堆积体受侵蚀而搬运的物质,以及黄海暖流和长江冲淡水带来的长江物质。  相似文献   

19.
南黄海西部表层沉积物中碎屑矿物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研究了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0.063~0.25mm粒级的碎屑矿物组成。结果表明,矿物种类达50多种,轻矿物主要为长石、石英、云母等,重矿物主要为角闪石、绿帘石、云母、自生黄铁矿、磁铁矿、赤铁矿、石榴石、锆石等,重矿物主要分布于粉砂质泥和泥质粉砂沉积物中。依据主要矿物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矿物组合区。各区矿物的组合类型与其所处的水动力条件、沉积环境密切相关,而碎屑矿物的种类又指示了沉积区的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江、河流域,基岩风化及改造沉积等。  相似文献   

20.
东海陆架沉积物环境磁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东海陆架6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环境磁学测试,并结合重矿物鉴定和粒度分析数据讨论了其磁学特征、影响因素和物源指示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磁性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同时含有少量的磁赤铁矿和赤铁矿。这一结果与碎屑矿物镜下鉴定结果一致。根据磁学参数S–300(-300m T磁场下饱和等温剩磁的矫顽参数)、SIRM/χ(饱和等温剩磁与磁化率之比)及SIRM(饱和等温剩磁),将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分为三类。第一类沉积物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架及研究区东北部的细粒沉积区,磁性矿物含量较高,亚铁磁性矿物所占比例较小,磁性矿物颗粒细;第二类分布在中外陆架,磁性矿物含量低,亚铁磁性矿物比例相对较高,磁性矿物颗粒粗;第三类沉积物分布在研究区东部部分站位,磁性矿物含量高,亚铁磁性矿物含量也高,磁性矿物颗粒粗。沉积物整体的粒度粗细控制了磁性矿物颗粒的大小,且在以现代细粒沉积物为主的第一类沉积物中,磁性矿物含量与粉砂、黏土含量成正相关关系。S–100-SIRM(-100m T磁场下饱和等温剩磁的矫顽参数-饱和等温剩磁)散点图显示,东海陆架大部分区域沉积物磁学特征与长江沉积物一致,表明物质来源于长江;研究区东北部受到黄海沿岸流搬运来的黄河物质的影响磁学性质呈现出黄河物质特征;闽浙沿岸部分站位受到人类活动及瓯江物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